对一所百年老校而言,拂过岁月流光,怀念校园中那些故人往事,是过去的岁月馈赠给后人最独特的一种文化体验。从振华到十中,百年流响,美丽的西花园培育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杰出学子,何泽慧、李政道、沈骊英、王淑贞、佘振苏……他们从西花园走出成为卓然大家。2013年3月,柳校长提议,精选学校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中涌现的理工科方面的杰出校友、校董,收集他们的求学与奋斗的历程,展示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编撰一本弘扬科学文化的校本教材。罗强主编的《西花园的树》就是其中一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花园的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罗强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一所百年老校而言,拂过岁月流光,怀念校园中那些故人往事,是过去的岁月馈赠给后人最独特的一种文化体验。从振华到十中,百年流响,美丽的西花园培育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杰出学子,何泽慧、李政道、沈骊英、王淑贞、佘振苏……他们从西花园走出成为卓然大家。2013年3月,柳校长提议,精选学校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中涌现的理工科方面的杰出校友、校董,收集他们的求学与奋斗的历程,展示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编撰一本弘扬科学文化的校本教材。罗强主编的《西花园的树》就是其中一本。 内容推荐 翻开罗强主编的《西花园的树》的扉页,映人眼帘的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身影,15位具有西花园气息的科学大家,如同穿越过时代的长河,与你我迎面相见。他们中有清华大学的首位女教授,有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有耕耘在讲台上的教师,有钻研在实验室的学者,有妙手仁心、心系祖国的医者,有潜心付出、孜孜不倦的专家,有已然故去的大师,也有仍在谱写着崭新篇章的青年人。 百年树人是每一所学校神圣的责任,我们希望《西花园的树》能让我们依然感受到这些科学大家在这个园子里学习和成长的气息,感受他们的谦卑和勤勉,他们的奋斗和坚持,让他们的神采风姿在西花园站立成一棵又一棵挺拔的大树,站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形象,矗立在每个走进西花园的学子心田。 目录 以沈骊英为例谈教育使命(代序)/柳袁照 竺可桢 ——我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 贝时璋 ——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沈骊英 ——麦子女圣 王淑贞 ——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 王明贞 ——首位清华大学女教授 蒋恩钿 ——月季夫人 何怡贞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何泽慧 ——“中国的居里夫人” 李敏华 ——勤勉的求学者和研究者 何泽涌 ——放大的细胞人生 李政道 ——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 陶其敏 ——中国“乙肝疫苗之母” 石四箴 ——耕耘医坛、心怀祖国、情系两岸 余振苏 ——诠释复杂系统的领路人 朱健强 ——首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后记/罗强 试读章节 蒋恩钿——月季夫人 只有在和平时代才能创造美丽。没有和平,只有创伤,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天天住在防空洞里,谁还能看见这美丽的世界呢? 蒋恩钿 编者导读 月季花的定名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有的育花人杂交出来的新品种,都想把自己和月季花联系起来,蒋恩钿在这方面很关注爱花人的心态。比如当时国务院典礼局的局长余心清,当他看见有一种月季好像京剧中的戏袍,因为它是一面红一面金,蒋恩钿灵机一动,便说:“我们称它为将军袍。”她并没有将月季花的取名都按外国花名而定下来。有的花只要有特点,又是育花人培育出来的,她便协助取新品名,如“金背大红”“红双喜”“蓝绿绿”等。老一代的领导人对于蒋恩钿的成就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请蒋恩钿在天安门纪念馆前开辟月季园地,陈毅副总理曾称蒋恩钿为“月季夫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曾嘱蒋恩钿美化北京城市。另外还有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都以互换月季交友,或者在自己庭宅小院栽上月季,如赵朴初老人、作家刘白羽等都曾以月季交流心声,这些人都和蒋恩钿一样对月季花情有独钟。蒋恩钿曾说:“只有在和平时代才能创造美丽。没有和平,只有创伤,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天天住在防空洞里,谁还能看见这美丽的世界呢?”然而,正当蒋恩钿准备在月季事业上大展宏图的时候,“文革”爆发了。人民大会堂的月季在“红八月”中被完全拔除,改种茄子。蒋恩钿在天津艰难度日,尽管如此,她仍守护着自己家中园地里的最后一批月季。1975年,科学院决定恢复香山植物园,拟请蒋恩钿再次担任顾问。不料67岁的蒋恩钿因手术事故不幸在天津逝世。她没有来得及看到鲜花盛开的日子。北京、天津的花匠们出席了她的追悼会,并在她的遗体上洒满了月季花。时光流逝,日月斗转,蒋恩钿的思想和为人就是为人类创造美丽的世界,蒋恩钿也是名副其实的“美学专家”。我们期盼人人都献出爱和美,这世界就会变得和谐与安宁。出生太仓的杰出女性 1908年9月17日,蒋恩钿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新华西路一个书香家庭。据蒋恩钿的弟弟、现年83岁的蒋恩铮先生介绍,他家祖上较富足,到父亲蒋桐侯当家时,家里虽有些田亩出租,但家道已开始中落,靠父亲当小学教师为主要生活来源。蒋恩钿从小聪明好学,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1l岁时不幸母亲去世,她在太仓读完小学、初中后只得去当小学教师。继母许蕴玉是个胸怀宽阔、慈爱善良的女性,她感到很有才气的继女蒋恩钿读完初中就工作非常可惜,于是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和当时女孩一般不读书的旧传统,在蒋家家道开始中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私房钱并让娘家人出钱,供蒋恩钿到苏州教会办的振华女中读高中,与钱锺书夫人杨绛成为校友。蒋恩钿在振华女中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且口才很好,屡获演讲比赛第一名,深受留美归来的王季玉校长的器重。1929年,清华大学首次到南方招女生,蒋恩钿被西洋文学系录取。在家中实在无力供她就读的情况下,王季玉校长筹资借贷支持蒋恩钿去清华大学就读。 蒋恩钿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同班同学中有钱锺书和万家宝(曹禺)。蒋恩钿日后常对人讲起这两位同班同学的情况:“钱锺书上课坐在后面,常常是边听边看别的书。老师讲错了,他抬头看看,老师脸一红,他又接着看他的书。好像钱锺书来清华就是来用图书馆的。”而正巧蒋恩钿的振华女…… P83-84 序言 以沈骊英为例谈教育使命(代序) 柳袁照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此我想以我最尊敬的一位已故校友沈骊英先生的故事为例,来谈谈这个话题。 沈骊英是振华女中(苏州十中前身)的学生,后来又回到振华做老师,最后,再一次从振华走向了她为之奉献出生命的事业。 我对沈骊英的了解,是从我校百年校庆前夕开始的。我校一位老师告诉我说,中国台湾有一个人把苏州十中——他母亲的母校视为自己的母校。我问这人是谁。她说是被称为“台湾四大公子”之一的沈君山,他母亲是沈骊英。沈君山是台湾一位琴棋书画皆通的大文人,曾担任新竹“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我听说后很高兴,但在认真阅读了相关材料后,我的目光超越了沈君山,他母亲沈骊英的形象更凸现在我眼前,那么清晰,那么感人,无法忘记。手里没有戒尺的人 当年的振华校长王季玉推荐了很多优秀学生去美国留学,其中有两位女性——沈骊英和杨绛。杨绛因为有清华梦,就留在了国内。沈骊英到美国后,最初学的是文学,后来为继承父志便放弃了所喜爱的文学,选择了农学作为毕生事业。 1929年,沈骊英回国,很受王季玉校长赏识,被委任为振华教务主任。 振华是女校,只招收少量男生,费孝通就是其中之一。费孝通lO岁那年,母亲把他送进振华,交给了沈骊英。沈骊英去世后,费孝通写了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一封未拆的信——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文中提到,当时学校老师手中都有戒尺,都可以打学生手心,罚学生立壁角,但费孝通说:“可是这个老师却会拉着我的手.满面笑容,是个手里没有戒尺的人。”骊英老师给了他许多很美好的记忆.他又为老师的成长而欣喜,“在我们分别的20多年中,竟会生长得比她的学生更快。她并没有停留,她默默地做了一件中国科学界罕有的大事。”在费孝通90岁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地说骊英老师影响了他一生。中国的“麦子女圣” 1931年,沈骊英与沈宗瀚结婚。随后,她走出振华,到南京辅助丈夫潜心研究农学。沈骊英从事农业科研,敬业刻苦,孜孜不倦,常冒着大风雨赤足行走在泥泞中,逐一观察试验作物。抗战开始,中央农业部裁撤所有女职员,唯独沈骊英坚决不走,恳切地表示愿意不领薪水,留部完成试验。她说:“我为事业,非为钱而工作。” 后来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沈骊英以妊娠之身带子女三人开始流亡,辗转数千里,抵达重庆荣昌县。 对小麦品种的改良,沈骊英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春的一天.她正在实验室做试验,突然风雨大作,屋倒树折,其势凶猛。她不顾风雨赶到麦地,试验地和附近农田里的小麦悉数倒伏,她敏锐地发现有一株小麦依然挺立。后来她就以这株小麦为突破口,培育出了著名的“中农二十八”,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大面积推广,她因此被人们称作“麦子女圣”。 沈骊英的愿望是在科学界替女子争一席地位,用功业来表现女子的能力;同时她又希望职业和婚姻并行不悖,她愿意有个称心的职业,也有个快乐的家庭。冰心曾代表《妇女新运》杂志向她约稿,她谦逊地说她没什么可写的,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人,相夫教子,把孩子当作品来培养。后来冰心在《悼沈骊英女士》中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骊英都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女子……女科学家中国还有,但像她那样肯以助夫之事业成功为第一,教养子女成人为第二,自己事业之成功为第三的,我还没有听见过。” 沈骊英终日埋头丘垄与实验室,终致积劳成疾,1941年1O月7日猝发脑出血,殉职于她心爱的岗位上,年仅40。沈骊英身后留下著作22种,许多被翻译刊载于英、美作物育种学和生物学杂志,常为各国学者所引证。1946年,陶行知到振华演讲,特别介绍了他所崇拜的几位女性.他说第一位就是沈骊英先生。陶行知说:“我希望贵校能继续产生像沈骊英先生一样的学生,产生不被暴风雨所摧毁的‘女圣’。” 6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读着沈骊英的事迹,心情如当年邓颖超一般——“当我读着沈宗瀚先生所著《亡妻沈君骊英行述》和听了朋友们谈起她可歌动人的事迹时,我是如何深深被感动着,受激励着,以至我的血流曾几度地沸腾而紧张起来。”文化精神是校之魂 我们学校有座教学楼是以“骊英”命名的,一是为了纪念沈骊英,二是为了弘扬沈骊英这种崇尚道德与科学的精神。沈骊英是学校精神的象征,“骊英楼”对我们学校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符号。我们希望沈骊英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行,能深深影响学生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之魂,塑造学校文化精神是办学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学校文化精神的最高层面是“学校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我最近到美国去,参观了美国一些中小学和大学。在耶鲁,那里的老师告诉我说,他们的使命就是培养领袖。那么,作为一所中学,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文化的一流中学,有没有自己的使命?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们虽然是中学,但学校历史上也曾以“厚德载道”“实事求是”“诚朴仁勇”等作为校训或级训。现在,我们又以“倾听天籁”“质朴大气”“真水无香”为办学的座右铭,体现了学校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追求,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质。 如何来完成学校使命?我认为,办学不能总是把重点放在造房子上,要更多地放到打造学校文化上,放到培养大师上——培养像沈骊英一样的大师。 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话题,沈骊英的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另外我想,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校墙壁上很少有政治性的标语、口号,但是在我校北校门的墙壁上,却端端正正地刻着几行大字:“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我们应从历史当中寻找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今天的对话以回顾历史开始,即是表明此意。 2011年 又及:上述短文是我的一个旧作,确切地说是2011年我与李大圣教授关于教育的一次对话的录音整理稿中的节录。那次对话谈到教育的灵与肉,谈到教育的制造与创造,我举了校友沈骊英的例子,以阐述我对学校办学使命的认识。罗强副校长要我把它拿出来作为《西花园的树》的序,我勉强同意了。为何?此旧作,与此书有一点关系,但又有一点没关系。说有关系,沈骊英是校友,又是科学家,她就是此书介绍的对象之一。她是我们校友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阐述她,能揭示出本书的意义。说没关系,是因为此文不是专为此书而说的,讲出的话,有些若即若离,总感觉到没有说到点子上。三思之后,恭敬不如从命,再补充说几句,以作滥竽充数。 我们这所学校真是一所伟大的学校,一百多年来,出了许多人文大家,也出了许多科学大家。在科学家方面,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特别多,且有大的影响。他们以及他们的科学著作,是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尤其对母校更是这样。学校有这么好的资源,何不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我早就萌发了这个愿望:编一本校本教材,在构建校本课程中发挥作用。很感谢罗校长带领一群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想事成,终于编撰成功,可喜可贺。 我从来就认为,所谓名校不仅仅看当年的升学率,更要经得住时间与社会的检验。是不是名校,最根本的就是看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发展得如何,他们的发展是不是为国家、民族,乃至为整个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这本书里所收录的校友,都足这样的人。我们也希望所有的校友.特别是正在校园读书的同学——今后的校友,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而此书,无疑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动能。感谢各位编写者的辛勤付出。 是为补记。 2013年10月13日 后记 对一所百年老校而言,拂过岁月流光,怀念校园中那些故人往事,是过去的岁月馈赠给后人最独特的一种文化体验。从振华到十中,百年流响,美丽的西花园培育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杰出学子,何泽慧、李政道、沈骊英、王淑贞、佘振苏……他们从西花园走出成为卓然大家。2013年3月,柳校长提议,精选学校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中涌现的理工科方面的杰出校友、校董,收集他们的求学与奋斗的历程,展示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编撰一本弘扬科学文化的校本教材。 我们以崇敬和虔诚的心对待这次编撰工作。我们深知,历史的痕迹如果不刻印下来,也许会像雾气一样弥漫,最终消散。我们将这本书取名为《西花同的树》,百年树人是每一所学校神圣的责任,我们希望《西花园的树》能让我们依然感受到这些科学大家在这个园子里学习和成长的气息,感受他们的谦卑和勤勉,他们的奋斗和坚持,让他们的神采风姿在西花园站立成一棵又一棵挺拔的大树,站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形象,矗立在每个走进西花园的学子心田。 这些树中一定有一棵属于何泽慧先生。记得2011年6月,惊闻何泽慧先生逝世的消息,十中师生情不能已,看着西花同中何泽慧先生题写的“爱国奋进”四个字,想起她一生也只为两个母校题过词,一个是“清华”,一个便是“振华”。70多年前,1932届同学当他们离开母校的时刻,在西花园勒石纪念,何泽慧篆书壬申级训“仁慈明敏”。他们把学校传予的中华传统“仁义”“慈爱”“聪明”“敏捷”等美德带向社会,把他们对母校的眷念、感恩之情永恒地留在了母校。1995年,已是80多岁高龄的何泽慧来到苏州,一个人走进校园,来到西花园寻觅当年她与同学们亲手留下的一块“壬申级训”石碑。这位极朴素、极平常的老人走在西花园,很快就被我们老师发现了。随即学校请她为同学作演讲,由此,就有了我们学校宣传册上那张何泽慧回母校访问并题词的经典照片。宣传册更新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幅照片一直被保留着。 7个月过去了,《西花园的树》终于付梓,翻开扉页,映人眼帘的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身影,15位具有西花园气息的科学大家,如同穿越过时代的长河,与你我迎面相见。他们中有清华大学的首位女教授,有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有耕耘在讲台上的教师,有钻研在实验室的学者,有妙手仁心、心系祖国的医者,有潜心付出、孜孜不倦的专家,有已然故去的大师,也有仍在谱写着崭新篇章的青年人。我们希望这本《西花园的树》,能让西花园的后来者聆听这些科学大家娓娓道出他们的求知经历和波澜人生。 百年十中,一定还有许多科学大家可以为我们编织起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但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未能选人本书,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弥补。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感谢谢延新老师的悉心付出,他广泛收集筛选学校一百多年来的杰出校友及相关资料,认真参与撰稿,并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吴锷老师全程参与了本书编写的策划、组稿等工作,程洪老师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在后期又对每一段文字进行仔细修改和通稿,使得本书各章节更具可读性。我还要感谢自始至终参与本书编写的朱嘉隽、邱勤薇、徐恺、程之颖、王守瑾、徐卫、孙耀、张娴、于美红、张毅敏、居万峰、梁彩英、黄睿、陈燕、王辉、钱小敏、王岳、彭佳瑜、徐爱华、卓远怀等老师,他们多次收集资料、核实史料,不断增减修改,几度易稿直至最终定稿。所有这些编写者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本书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