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节 本书预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知识相关联的著作文献
综述
二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知识相关联的部分专著
文献略评
三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知识相关联的刊物文献
梳理
四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热点观察
五 欲望研究的倾向和缺失
第三节 本书预期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欲望际论域之极度欲望
第一节 欲望概念辨析:Begierde,jouissance,
plural—desiring
第二节 死亡和乱伦:弗洛伊德的家庭父亲极度欲望
第三节 补偿和迷失:拉康的象征父亲极度欲望
第四节 模仿与返回:克里斯蒂瓦的返回母亲极度欲望
第五节 断裂和返回:伊利格瑞的断裂女儿极度欲望
第六节 反向和变化:欲望际的远古自然母亲极度欲望
第七节 小结
第二章 欲望际论域之自由
第一节 欲望自由的自由学背景
第二节 欲望际论域的自由
一 男根逍遥和母亲奴役:弗洛伊德的家庭父亲
异性恋欲望自由
二 无限自我和完全屈从:拉康的象征父亲自恋欲望
自由
三 超若挪移和异质性敞开:克里斯蒂瓦的超若母亲
间性欲望自由
四 复数逼近和非决定性存留:欲望际远古自然母亲
欲望自由的重构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欲望际论域之时问危机及其拯救
第一节 时间的古希腊哲学背景和形式
第二节 时间危机及其拯救
一 回忆与趋善:柏拉图之作为父本的原本时间
二 馈赠未来与无限趋善:奥古斯丁之作为父亲
造物者的时间
三 主观与自治:康德之自恋欲望的主观性时间
四 绵延与空间:柏格森之作为父亲普遍因果破裂
的无目的时间
五 存在与占有:海德格尔之作为占有远古自然
母亲的欲望时间
六 回忆和认同:弗洛伊德之作为父亲异性恋欲望
的本能时间
七 魅惑和迷失:拉康之父亲空间化的时间哲学
八 拒斥和构成:克里斯蒂瓦之异质性言语一口腔
欲诗学时间
九 异质和变化:欲望际的时间观及其危机和拯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欲望际论域之历史期间瞬问
第一节 历史的类型
第二节 历史的重复
第三节 强迫性重复的认识
第四节 再论作为欲望的时间:以柏格森期间哲学为视角·
第五节 另论作为欲望的时间:以列维纳斯瞬间哲学
为视角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欲望际论域之知识自性论
第一节 知识自性论的提出
第二节 知识自性论的证成
第三节 知识自性论的个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理论的新世纪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保中编著的《欲望际--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将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既区别又融合的领域,梳理相关论者欲望及其相关论题的关联和区分,建构远古自然母亲欲望谱系,把握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路向。在文学理论发展的层面,由中国返回西方,以欲望际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为中西文论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平台和探索。
《欲望际--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重点关注弗洛伊德、拉康、克里斯蒂瓦、伊利格瑞等欲望论及其相关论题,对其他相关学者只作关联研究。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纠结只在关涉处给予简要论述。在研读弗洛伊德、拉康、克里斯蒂瓦、伊利格瑞等重要论者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是单纯的黑格尔意义上的异同比较,而是在“与”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比较),在梳理欲望、自由、时间、知识自性等思想史的基础上,借助这些视角对相关论著的欲望相关问题进行多维度论述。书中所涉及的外文资料由论者翻译。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面对国际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具体化研究浪潮及其止步不前的困境,重回理论理性,研究欲望及其相关问题;首次提出和建构了欲望际欲望理论。在欲望类型、动力、性质等方面,其和家庭父亲、象征父亲、返回母亲、断裂子宫界女儿欲望类型区别开来。其摆脱了父亲欲望谱系的两元对立的费希特式陷阱,为母亲欲望、文本、语言、符号等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支点;图绘了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欲望自由的哲学地图,论证了返回母亲、远古自然母亲欲望自由在自由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对于空间欲望论的风行,图绘了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时间欲望论的地形,并在时间哲学与危机拯救、历史、期间、瞬间等层次展开;提出并建构了知识自性论。
由于个人水平、相关资料、时间等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王保中编著的《欲望际--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重点关注弗洛伊德、拉康、克里斯蒂瓦、依丽格瑞等学者的欲望论及其周围问题,其他相关学者一般只作关联研究,也较详细地关注了亚里斯多德、康德、柏格森、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学者的理论关涉点。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纠结只在关涉处给予简要勾连。本书主要围绕欲望概念、极度欲望、自由、时间、期间、瞬间、知识自性论等维度,在欲望际框架之下,深入阐述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联、区分和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取文本细读和比较建构的方法,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路向,对欲望际及其周围概念、后果等进行理论梳理和建构,至于欲望际、知识自性论等问题,本书做了有益的开拓,而且这决不是结束。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问题在国内具有探路的性质。这或许能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显明某种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