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清民国那些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耿立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样,失败和流血是最能让他长记性的。

《晚清民国那些人》由耿立所著,涉及了清末民初间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从政客慈禧到遗臣梁鼎芬,有刺客汪精卫也有革命者林觉民,谈学者王国维也谈文士章太炎,细处起笔,慈悲落墨,在幽微处,发掘出一段历史不为人细看的侧面。

内容推荐

原以为晚清遗仆只充当忠义的填充物,原来进退间也有苍凉默然,原以为政客刺客代表了对立的立场,却忘了身份转换是人的属性,原以为流血是革命者高歌的唱词,却忽略了那调中暗藏的无奈,原以为历史如此不堪,却在茫然中透着人性与智性的微光……

《晚清民国那些人》由耿立所著,《晚清民国那些人》从政客到遗臣,有刺客也有革命者,谈学者也谈文士,细处起笔,慈悲落墨,在幽微处,发掘出一段历史不为人细看的侧面。

目录

序:你说,世界会好吗?

末世苍茫

辫子门

郭嵩焘:一生怀抱未曾开

末世之路:慈禧西狩

守夜

载沣: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落日前的回影

汪精卫:饮刀求一快

斯文贯骨

章太炎:虽千万人,吾往也

王国维:义无再辱

马寅初

梁漱溟: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襟抱谁识

刺客门

草根圣人——武训

秋瑾:耀与辱

宋教仁:桃花源可耕田?

辛亥年的长调

试读章节

冯骥才有小说《神鞭》,写的是清朝垂在男人脑后辫子的故事,冯骥才说:辫子在我们的民族中是个有特殊意味的东西。辫子的始末、辫子的经历、辫子的悲剧,都包含着深广的历史内容。辫子本身也是一种象征,可以从中挖掘许多思想再寄寓其中。冯骥才说鲁迅先生就在这上边做过文章,冯骥才以小说的形式有意截取从清兵入关必须留辫子,到民国初年必须剪辫子这一段辫子史。在这反复的巨变中,我们民族曾体现出多么难以想象的忍耐与执拗,适应与不适性:从中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像一辆沉重的大车,每每翻越一座大山或陡坡时,它要多么艰难地与压在自己身上的负荷抗争,而又决不甘心停滞不前。冯骥才说我们的顽固性与奋进的力量究竟在哪里,一个敢于并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鲁迅先生在《头发的故事》中有句这样的对话:“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头发就是头发,一到了中国人的身上就有了道道。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里写中国留学生把头上的辫子梳得油光可鉴,盘旋在脑后如富土山,但在外国人和新派人士眼里却是愚昧的象征,当时清廷为约束留日学生,就派遣学监到日本监视学生,这时就发生了陈独秀用剪刀剪掉学监姚昱辫子的轰动事件。姚昱为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监,经常向清廷告密,压制学生。

陈独秀、邹容、张继等五人于夜晚潜入姚昱住室。惊慌失措的姚昱还没有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便被张继抱腰,邹容捧头,只听得咔嚓一声响,他的辫子从辫根齐刷刷地被陈独秀剪去。当天夜里,他们便将姚昱的辫子挂到留学生会馆,在旁边还特别写上“留学生公敌姚某辫”。

那时的留学生凡被剪辫者,或被疑为偷了人家的女人,是奸夫,或被看作“里通外国”,被视之为“汉奸”。陈独秀等人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鲁迅当时正在日本,也应该知晓此事,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到留学生会馆看过热闹,一定会告诉鲁迅的,也许这就是鲁迅创作《头发的故事》的诱因之一。

人有毛发长在头顶或者人的其他部位,是自然和正常的现象。头发是自己脑袋上长的,自己有权处置,可以烫可以染,可黑可白,但是也许因为头发长在脑袋上的缘故,高踞头顶,稍有风吹草动,就引动观瞻,于是那脑袋的部位就成了做文章的空间。中国古代人把头发看得很重,地位与血液不相上下,因此有所谓“髡”刑,为五刑(墨、劓、宫、刖、髡)之一,把犯人的头发剃掉,算是给他一个沉重的惩罚。轻于“髡”刑的称为“耐”刑,内容是剃去受刑者的两鬓和胡须。剃去头发、胡子,肉体上好像并不痛苦,但给予受刑者精神上的打击重大,使他元气大伤,并且使之显得非常坏,与众不同。民俗学者江绍原在《发须爪》中说:“至于发须呢,如我们曾说明,它们尤其是人身的精华,几乎与血与精这一红一白两种汁,占同样重要的地位。罪人饶他一死也可,他的毛发,却必须除尽——岂但光脸秃头可供众人的玩赏,主要的真正的目的,在伤他的魂,这似乎是换个法子取他的命……它们的效果虽不得与枭首寸磔相提并论,然就动机而说,许同是古人穷凶极恶的心理的表现。”“文革”批斗风盛行时一种侮辱人的做法便是: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这样的发型,就叫“阴阳头”。一般是剃光左边、留下右边头发;因为黑五类、牛鬼蛇神等坏人都被划归左中右的“右”里面。个别凶悍的行刑者,甚至对眉毛也同样剃一半、留一半。在野蛮时代遗留的民俗里,只有对小偷、妓女、败坏门风的妇女,才采用这样极端的践踏人格尊严的方法代替肉刑对其惩处,留下耻辱的印记。

杨绛先生有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记载了她被剃阴阳头的荒诞遭遇。女造反派用锋利的剃头推子,剃去她半边头发,剃成“阴阳头”,而她戴着假发硬挤公共汽车却被售票员一眼识破,赶下汽车,真发惹祸,假发也惹祸。

这脑袋上长出的纤维状的物质,用长短、黑白、红绿,编辫子、剪发、剃光头,就有了某种意味的象征,成了一种符号,孔夫子云:“微管夷吾,吾其披发左衽矣。”后来辜鸿铭又说,“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古人确实是注重头发,而今人虽然随便剪发,但头发里也一样藏着文化、藏着历史、藏着哲学、藏着审美、藏着反叛,冯骥才的小说《神鞭》由器悟道,说男人脑后垂着的纤维物质兴许就藏着一部中国历史。《神鞭》所写时代与《阿Q正传》相差不多,当未庄农民阿Q为剪不剪辫子,造不造反而犹疑苦恼时,辫子在傻二那里却成了神出鬼没、所向无敌的“神鞭”。因为“辫子功”连连击败日本武士等洋鬼子,大壮其国威民气,所以“义和团”把“神鞭”作为对抗八国联军的“国宝”而加以膜拜推崇。凭一条辫子去对抗洋枪洋炮,其行状不免滑稽可笑;但荒诞不经的故事以及“神鞭”的失魂落魄,还是相当逼真地剖析了民族传统惰性积淀的根深蒂固。

其实如果没有辫子这档事,历史会少了许多血泪,少了许多冲突,也少了许多热闹。明末满人人关,入主中原,不能任头发在脑袋上不管,非得兴“前剃后辫”的规矩不可,李白的那种“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只能活在唐诗里,让清代的文人艳羡。老头皮犟不过斧钺,你的脖子硬还是兵器硬?割头如割发,那可不是割韭菜,于是汉人脑袋后的辫子便拖定了。辫子虽小,意义却不可小觑。所以鲁迅这样说:“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但拖辫子也一样惹祸,当太平军兴起的时候,鲁迅还是拿头发说事,“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最后到辛亥革命的时候,辫子的存亡一样上升到吓人的高度。而现在头发终于属于个人的事,有些男性艺术家常以辫子招摇,也是行为艺术的意境。

P3-5

序言

我觉得梁漱溟的眼睛,是最能表现出他的内心孤傲。他的眼睛射出冷凛的寒光,好像要刺穿你的污浊和卑微。他晚年的那幅照片,最抓人的就是他的眼睛。

当看到友人和一批文人起劲批判孔子的时候,人们也让梁漱溟表态批判孔子,梁漱溟掷地有声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在批判孔子的事上,他寸土不让。

当他触怒最高领袖,跟最高领袖要雅量的时候,我们领略了他在精神上的坚贞与不屈。当权力和压力使知识分子溃败时,却使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良知,他照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软骨,那软骨成了景深,愈加映出他的珍罕和独异。

但我想的是,梁济老人跳湖前,问儿子梁漱溟这世界会好吗,那时梁济老人的眼睛,是期待还是迷茫?是悲悯还是疑惑?

梁漱溟那时的眼睛也许充满的是期待,他脆声应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世界真的是这样吗?按着人良善愿望的轨迹行进?百年来,把希望寄托于明天的乌托邦,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出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剧,把未知的明天装扮得鲜花遍野,充满歌声,这样的的话与许诺,有一种浪漫诗意的激情,最容易俘获人的内心。古老的土地上,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直上,大家都相信明天一定有个天国在这片土地上矗立。辛亥革命后,好像一切的中国问题,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后,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明天就像神话。

天国是在天上,正如虹霓在天上,大地怎可能矗立天堂?

是的,把希望寄寓明朝,有时是神话乌托邦,把唯美主义发展到极权这样的伤痛不可枚数。乌托邦的最大危害,就是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追求政治乌托邦的人们,更是为了实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新世界而不惜彻底砸烂和粉碎一个现存的旧世界。

这些伤痛在中国比别的国家感受更深,“政治艺术家如阿基米德大声疾呼,为了用杠杆把世界撬离它的中心点,要在社会世界之外找到一个他能够立足的地方。但是这样一个地方并不存在,而且在任何一种重建过程期间,这个社会世界必须连续不断地运转。这就是说,在社会工程方面拥有更多经验之前,我们为什么必须一点一点地改革它的各项制度的简单原因”。

那些心怀政治野心的所谓的先知和导师,往往利用人们的善良愿望与无知,甚至迷信,许诺给人们在地上建立天堂,好像虹霓就在家门口。口中的承诺如街头打把式、卖野药的贩子,口吐白沫来回倒手几次,那些围观的人成了他们手中被劫持的人质和戏耍的对象,或者是那些鸟头先知逸兴忽来,用自己那些虚妄的不切实际和浪漫想法把这些人质做成实验样本,也许是斧钺交加,大卸八块,血肉模糊。正是这些鬼画符把人骗上通往天堂的火车,谁知到站却成了地狱的站牌。

黄金国离地狱原本就只有一步之遥,这在鲁迅的冷眼里是十分清晰的。鲁迅是不相信所谓的未来的黄金世界的,他说:“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而大家尚以为是黄金世界的事……”当人们对所在的现实有了种种不满,是最容易被“未来”“明天”所蛊惑的。“乌托邦社会”也好,“大同世界”也罢,这些鲁迅称之为“黄金世界”的,真的是善良的人所愿望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绝对完美、绝对和谐的理想社会吗?那真是历史发展的顶端、社会发展的终结、人生发展的极致吗?但尖锐如鲁迅却反问:“黄金世界”还有没有黑暗?鲁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说还会有将“叛徒”处“死刑”的事情发生。鲁迅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这就是叛徒必然被处死的原因,今天如此,明天依然。“曾经阔气”“正在阔气”与“未曾阔气”这三种人的屁股决定脑袋,利益时时冲突,“正在阔气“的掌权者,也一定会把“未曾阔气”因而要求“革新”的人,视为叛徒,而将其处以死刑。这样,鲁迅看到明天所谓美好许诺的虚幻,故而“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是我们在鲁迅的眼晴里看出的冷漠,这冷漠是因了受伤而锤炼成的,那里满含的是悲悯,是苦难,虽然他处的环境是非人的,他却愿意在那里,我想到了《布施度》里的话“众生扰扰,其苦无量,吾当为地。为旱作润,为湿作筏。饥食渴浆,寒衣热凉。为病作医,为冥作光。若在浊世颠倒之时,吾当于中作佛,度彼众生矣”。

鲁迅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是啊,晚年的梁漱溟的眼睛也看到了这个境界,他是从天真走来的,当时他满含着改造社会的理想,相信人人都可成为圣人,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注于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建设。这是一个虔诚的孔门圣徒,但我想梁漱溟的早年的眼睛里,是一种良善的光,一种热切的光。

后来,也许是石子和梁木在他的眼睛里留下了荫翳。那种荫翳成了一种挑战,我觉得也成为了一种养料,于是我们看到了梁漱溟透出冷凛的光的眼睛,他冷冷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世界会好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