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是厚重的(人的问题随想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魏小兰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的“生命力”楚有弹性的。但弹性的张力有多大,皆靠人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他的社会价值,他的社会价值在于实践中他自身深刻的思考力的存在与物化。

人的本能是创造的,所以人的本能是超越的,又因为人是超越的,所以是创造的,二者互为因果,人生沧桑,沧桑人生,谁都会经遇这些过程。

……

《人是厚重的(人的问题随想录)》(作者魏小兰)是关于研究人生观的专著。

内容推荐

《人是厚重的(人的问题随想录)》(作者魏小兰)是关于研究人生观的专著。

《人是厚重的(人的问题随想录)》介绍了在对两个社会形态的“比较”中透视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人生存的外环境和内环境;人对自身生命资源的珍惜与消耗;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是历史、现实、未来的统一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人的社会

 一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较多地谈到中国)

 3.在对两个社会形态的“比较”中透视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二 认识与实践层面的社会和谐

 三 认识与实践层面的社会创新

 四 社会生活中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五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六 社会生活中的朋友之交

 七 社会生活中君子与小人的关系

第二章 人的生命

 人生存的外环境和内环境

 什么是人身心方面的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状态

 人真正意义上的“生存与死亡”

 人对自身生命资源的珍惜与消耗

 人的“性格”与人生命质量的因果律

第三章 人的本质

 一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

 二 人的道德性

 三 人的自由(包括民主、人权)

 四 人的解放

 五 人格

 1.每一个正常人都有相对整合的独立人格

 2.理想人格

 3.人格的多重性

 4.病态人格

 六 目的与手段的统

 七 人是历史、现实、未来的统一

第四章 人的价值

 一 价值观的存在

 1.价值观

 2.价值观与人的需求

 3.价值观的主导性

 4.价值观的变数

 5.价值观与行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的价值观

 7.价值观的改造

 二 对“人”价值的定位与评估

 1,人是目的

 2.人是恒星

 3.肯定自我

 4.人的潜质的存在是“人的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5.人要发现与挖掘自身的价值

 6.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7.人的正价值与负价值

 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9.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标识是“个人价值的社会评价”

第五章 人的理性

 一 人是理性动物(仅谈两种理性)

 1.价值理性

 2.工具理性

 3.两者的关系

 二 人的理想

 三 理性与感性

 四 融合以上的理性精神剖析一组范畴:现实、合理、必然

第六章 人的思维

 一 精神能动性

 二 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不涉及人的行为,单纯谈思维现象)及两者关系

 三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四 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

 五 辩证思维(含辩证的否定观)

 六 思维的变数

 七 思维对思维的思维

 八 试以“逻辑思维”的视角辨析一组范畴——原因、过程、结果与三者的关系

第七章 人性

 一 人的需求

 二 人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统一

 三 认识人性的弱点,实现人性的升华

 四 人的复杂性。

 五 人的矛盾性是绝对的,所以人的变化是绝对的

 六 人道主义与人的异化

 1.人道主义

 2.异化现象

第八章 人的情感

 一 感情

 二 恋爱

 三 婚姻

第九章 人的修行

 一 独处

 二 “有”与“无”

 三 “得”与“失”

 四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五 历练

 六 新“陈”代“谢”

 七 超脱

 八 “爱”(仁爱)

 九 缘(“因缘”)

第十章 其他

 试谈发展:因为发展是“为‘人’的”

 1.也谈“科学发展观”

 2.自己的路自己走

 3.资源意识与资源意识的物化

 4.事物发展的量积累与事物发展的质变

 5.对“发展”这一概念其自身存在多重寓意的诠释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之时,同步促进着一个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劳动者头脑中的知识资本得以发展;并在一定意义上使劳动者有了生存的资本。这使他们成为一定层面的有产者,并能获得相对自由的境况。尤其在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时,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大潮,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普遍化,使资本家如想控制工人的流失,以得到经济利益,必须尊重并给予劳动者一定的利益,这一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管资本家如何花样翻新,资本家的一切作为,终将是为了维护与发展已聚敛起来的私有资本、利润、财富。不管工人走到哪儿,本质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约,使劳动者存在的意义终将是资本家利益全盘棋中一个棋子的意义,即是资本家期待自身所能够实现的“某种价值”的阶梯,资本家未完成或已然完成的某盘棋的过程将始终决定着劳动者价值定位的低廉。

◎同上所述,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家只关心工人脑体劳动的付出,以工具意识衡量工人存在的价值、意义,从本质上不关心工人等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其自身的人权、自我发展等需求的存在与满足,这即是资产阶级理性的特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自身劳动力的廉价“输出”,被社会主流意识认定是一种“合理”,劳动者社会地位不高是一种“公平”;相对应的,剥削者的剥削行为则成为一种“合理性”的存在,剥削者的社会地位高在人们的价值理念中也成为一种公平。这实际是错的。

◎无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身存在的阶段有多大变化(即在不同时期发生多大变化),在某些西方经济学家眼中,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界定,总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于生产关系。即牺牲劳动者的个人需求,在劳动者基本生存之需求处于残缺的状态中让他们对资本主义利益作贡献。这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工人是资本家的财富其原始积累的力量源泉,没有工人,资本家不可能发家,说明历史由工人等劳动阶层的人创造;也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资源与一定意义上的最大阻力(指工人受到政治、经济剥削后,自身必然出现的某种消极性的状况)是劳动者阶层。

◎如果劳动不能成为劳动者觉得快乐的事,这个劳动过程在劳动者眼中就成为被迫的事。人的被迫性劳动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已使我们本质地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束缚下,劳动者,活儿,干得越多,劳动者对自身价值否定的则也越多。

◎有被迫性,就有剥夺性。在一定意义上且在一定条件下,有的人为了生存,努力去适应、去习惯别人的需求,由此变得奴化,因而也使后者对前者的剥削变本加厉。这一点见证着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当资本家的利益成为“变量”,其他的一切均成为变量。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资本家利益的某种政治、经济势力(指一个国家的主导势力)的存在成了操控这个“社会”的支配力量时,它的现状、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的存在,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性质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变数。这是我们寻找“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存在内涵的依据”时,必须要考量的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资本家利益“棋盘”上的“棋子”,资本家的利益是盘活这盘棋的准绳,是规约,是主导。棋子有马、有卒,功用不等,所以价值不等,但都是工具,所以不可在“放大镜”下估价某个棋子的价值。因为一旦“棋”下完了,棋子的功用即都成为“零”。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于一定条件下反映在群体意识中的“我在做着我‘不想,做的事”与“我‘不能争取去做’我想做的事”,均展示为同一个思想基点(即不情愿),即出自于同一个思想本质(无奈、被迫),且在一定意义上互为因果。这一切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其环境的畸形。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劳动者付出的是心血,而所获得的只是劳动成果的一小部分,此点意味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存在,所以否定这种生产关系,才能有劳动者对劳动成果合理的占有,而这意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存制度使劳动者受着压迫,这一现实又使劳动者头脑中有关“置身于现实的制度而理性地超越它”的实践思考,渐渐形成自身的理想自我。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是劳动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挑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变革的过程。也是劳动者这个特定阶层实现其理想自我的艰难过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理想自我”是使自身从一切“人的异化”现象中彻底解脱出来。这个理想自我的境界十分高远,实现这个目标,也包括劳动者自身脱胎换骨。P1-3

序言

当前,我们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而和谐社会的创建始终要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一直以来,我们党对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这一切体现着我们党多年来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探索。

几十年前,“人的问题”的研究,曾被看做“禁区”。如今在“拨乱反正”——划时代的历史新时期,“人的问题”的研究没有禁区了。当今时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日渐崛起,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已呈现腾飞的大趋势,因此中华民族国民意识的转换,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从长远看,“人的问题”的研究已被当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这一点,愈来愈被大家重视。

在《人是厚重的》这部书中,我谈到“人的社会”这个问题时,涉及到人们所关注的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创新问题。另外此书涉及到我对人的价值、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理性、人的思维、人的情感、人的修行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其中在“人的修行”中结合实际,从积极的方面谈到了学习佛教文化的心得,尤其是在一定意义上对此文化中凸显的人要“内视”,由此“自悟、自觉、自律”的道德底蕴的领悟。

回顾写作过程:我把《人是厚重的》这本书中列入的“十个章节”曾作为“十道逻辑思考题”。在思考、研究的道路上,我遇到过数个未知数。在“问题”的围城里,在“未知数”的迷宫里,经过亢奋、活跃的思索,不断调动、挖掘、整合着我头脑中各种“潜在、显在”思路的“存储”,有时自己会因此废寝忘食。在经过努力,解决某些“问题”“盲点”对自己挑战的过程里,自己尽力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内因外因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事物的“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偶然与必然”等种种内在联系的观点,作为自身解惑、答疑、梳理思路的“钥匙”(工具)。力求在“咀嚼”、返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逻辑学、人学、哲学融为一体,努力确立辩证思维的视角,并通过反复的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使自己能用多棱镜般的“目光”投射人的问题,以实现从多个侧面“解读人”的写作初衰,有时“思维”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的体会是:在某种意义上且于一定条件下,思维不会枯竭。因而我更感到思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灵感来时。灵感的进出对我是一种幸福。对灵感的捕捉以及合理地链接它,使它结晶为某种“真知灼见”——这对我来说好比一种兴奋不已的智力游戏、逻辑游戏。

通过努力,我力求使读者眼中的这部书:具有思想的穿透力(深度),无“‘不求甚解’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倾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论点、论据完整;注意合理地解决每章内各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每小节内各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链接。另外,在阐述问题时,我注意不放过对事物本质存在的“多个内在‘逻辑链条’”的关注与挖掘,让自己对“人的问题”的“透视”做到“多角度”,当然,我也想到:要防止出现——文内所设某些章节中内容之间的“立意‘交叉"’时的“逻辑重复”;即对“某些‘人的问题’”做阐述时,由于它从文内第一个主题的设计进入到文内第二个主题的设计中了(这是出于一种需要即:我的视角转换了,所以想阐述问题的主题已经不同了),在一定意义上“我想‘阐述”’的意思就不同了,在这个前提下,我在逻辑视角中的论点、论据均有不同,所以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这个前提。比如“‘人的修行’中的‘第四节"’,自己关注问题的焦点是“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并非去泛泛谈“内外因关系”。在“人的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谈到‘性格’问题”时难以不打“擦边球”——涉及到“内外因关系”,但我在这里把握了“性格是阐述问题的侧重点”等等。在“‘人的修行’中的‘第五节”’里,涉猎到“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事实,但,是想谈人如何去“历练”。这里有分析问题视角的转换。在“‘人性’中的‘认识人性的弱点,实现人性的升华’”同“‘人的修行’中‘超脱’”——这两部分内容的阐述中,我注意到了“‘升华’与‘超脱’”两个概念其意思是有区别的,由此在文内,我分别做了说明。此书稿还注意了写作时遣词造句中的逻辑性。文字叙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力竭用流畅、朴实、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述撰写的内容,且为了直抒胸臆,与读者更好地沟通、交流,有些部分的文字运用了比喻、隐喻等语法修辞中的手段,使自己所想表述的“较为复杂的意思”,借用较为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让读者的“意会”更直接。

我通过以上的努力,设法完成了“科学、合理”地诠释“人是厚重的”这个主题。我相信我能够与读者(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职级的各层次群体及一些处在不同的处境、心境的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共振,在精神层面做到全方位的零距离接触,彼此肝胆相照,共同分享我的一份“心得”,因为深一步讲,受社会大家庭的滋养,我的生命同大家一样充满阳光。我的一切“资源”是社会给予的,因而我对社会有感恩之心。我愿意用我的心回馈社会。——我愿意将凝结着我的心血的《人是厚重的》这部书奉献给社会。如果我能够通过《人是厚重的》这部书获得与更多读者交流的机会,同时,通过此书能使读者获益,我终生将会感到欣慰。

这部书类似个人思想的“拾零集碎”、是思想的“火花录”,多年来,自己笔耕不辍,始终对人的问题投射关注的“目光”,所以我珍惜平日里每一个“灵感”的到来,珍惜每一个感性认识的提升。一直注意对自身头脑中“人的问题”“‘点滴’‘火花’”的整理、积累。一直潜心立志——有一天得以厚积薄发,严谨、客观的为“人”画像,实录人的本质。

正因为这部《人是厚重的》是个人思想的“火花录”,所以建章设节不同,因而内容呈现出“‘繁’、‘简’不一”。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因为,有的段落用了以前自己撰写其他文章时限于字数多而硬砍掉的部分,对这些文字自己一直珍惜并予以积累。此次写作,我调动了自己的“积蓄”,进行了二度提炼、打磨、斟酌、升华,将其融合在《人是厚重的》这部书中。

说起来步入社会多年,在实践的经历中,我曾体察到不少人在一定条件下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我曾寻觅、追逐着这里一个个的“为什么”,在寻觅、追逐着答案的同时,我开始关注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思维”、“人性的双重性”,并倾心从理性上弄懂;之后我的兴趣渐渐扩展到人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的存在和与此相关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人头脑中的存在及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后在实践中,自己对“‘哲学’、‘人学’、‘逻辑学”’这些方面的学习情有独钟,兴趣浓厚,甚至怀有激情。我想,如果能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将其整合,融会贯通的运用,利用这些知识锻炼我的思考力,便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控自己、驾驭自己,使自身有智慧。同时,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人、理解人、诠释人。

“人学”学科,既老叉新。撰写以“人的问题”为主题的书,是我多年来的夙愿。我曾经有五年的军龄,十多年工人生活的经历,二十多年机关工作的经历;平凡的人生常使我在平凡的体味中思考、欣赏与对待人生。生活的感触使我常常想到:“人”的话题无处不在,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思考的过程中,我最终能同大多数人一样,从自身生命的变数中渐渐感悟到了“人”生命的厚重,并从其中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生命的弹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灵性,生命的可塑性。由此我不断会从自身经历中和别人经历中得到理解人生意义的某种全新视角,并在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由此执着地追求人的精神卫生,搞好人的心理健康的努力中,不断使自己在真善美的更高层面珍惜人生。

至今我未停止对使我发生兴趣的问题的探究。在思考与写作过程中——虽然颈椎病的几度折磨使我时不时要放下一些“思绪”,以至几次放缓写作的“脚步”,但我终究欲罢不能——最后,自己为《人是厚重的》这部书执着地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当然由于水平有限,主观性、片面性、绝对性之处及其他的瑕疵难免会有,请读者指出。

自己的年龄与身体条件日渐走下坡,但仍有学习、思考的需求与兴趣,我力求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继续求知、探讨、获益。我愿意在一定条件下的静思与苦修中,在某种憧憬与期待中,在坐冷板凳——感受某种新的“盲点”的存在带给自己的困惑与孤独中,即在那个孜孜不倦的学习、思考、实践、探索与积累的过程中,最终还能上一层楼——获得某种励志与某种境界,争取在更加开阔的社会平台上,以更开阔的人文主义视角,追踪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发展的脚步,由此以新的思想积淀为依据,从新的层面思考与解读人。

后记

我在写作书稿之前和最后的打磨阶段,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崔自铎老师有过较多讨论,从中获益不浅。

哲学部的边立新教授,对文稿内的某些内容参与了意见,且认真、严谨地提出宝贵建议,对笔者进行《人是厚重的》这部书做进一步的修改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央党校科社部的刘海涛教授、经济学部的贾华强教授、科社部的蒲长春博士及我的朋友孙松林对文稿中一些观点的“准确性”,予以了直率的指点,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朱虹老师与我的家人在文稿即将脱手时的后期运作环节,提供了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北医三院党校分院的肖卫忠院长、马沪宁、李宗洋大夫等,急人所急,对我身体疾患进行诊疗,使我克服了困难,让《人是厚重的》这部书的写作加快了进展’。

这些人从不同方面给与我的支持、协作、鞭策,促成着我的成功。我不会忘记这些人为我付出的帮助、辛劳。我以诚挚之心向他们表示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

魏小兰

2010年10月于中共中央党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