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作者严耕)通过改进“ECI 2010”评价体系,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五个方面着手,对2009年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作出评价,并展开了较2010年更为深入的分析,全书分为三部分。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生态文明绿皮书 |
分类 | |
作者 | 严耕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作者严耕)通过改进“ECI 2010”评价体系,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五个方面着手,对2009年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作出评价,并展开了较2010年更为深入的分析,全书分为三部分。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环保运动,志在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通过改进“ECI 2010”评价体系,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五个方面着手,对2009年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作出评价,并展开了较2010年更为深入的分析。 与2010年的评价方法不同,本书新增“转移贡献”为二级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公平性;尝试进行非线性的相关性分析,力图从趋势的视角寻找发展态势的转变。与2010年的评价方法相同,本书全部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区分,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和大尺度环境质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把协调程度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结果显示,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的得分差距明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普遍进步。而由地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和土地质量构成的大尺度环境质量指标继续显现总体退步态势,应该引起警觉,并着力加以扭转。 分析表明,协调程度、社会发展和生态活力的进步,支撑了我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多数省份环境质量略有退步。各省份的转移贡献,由于各有所长,对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影响不大。各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各类型均有比较优势,同时也有某些方面的问题。各省份应立足优势,弥补不足,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的作者是严耕。 目录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 评价总报告 一 各省评价结果 二 评价分析方法 三 分析研究结论 GⅡ 第二部分 ECCI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G.1 第一章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一 ECCI 2010的基本情况 二 改进ECCI 2010的思路 三 ECCI 2011的设计、算法及分析方法 四 ECCI 2011取得的新进展 G.2 第二章 国际比较 一 国际比较总体情况 二 生态活力比较 三 环境质量比较 四 社会发展比较 五 协调程度比较 六 转移贡献比较 G.3 第三章 进步率分析 一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分析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分析 三 进步率分析结论 G.4 第四章 类型分析 一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划分步骤 二 2009年六大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及特征 三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变动分析 四 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发展策略分析 五 类型分析基本结论 G.5 第五章 相关性分析 一 ECI相关性分析 二 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 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四 相关性分析结论 GⅢ 第三部分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G.6 第六章 均衡发展型 一 北京 二 海南 三 广东 G.7 第七章 社会发达型 一 上海 二 浙江 三 天津 四 江苏 五 山东 G.8 第八章 生态优势型 一 四川 二 黑龙江 三 吉林 四 辽宁 五 江西 G.9 第九章 相对均衡型 一 重庆 二 福建 三 湖北 四 内蒙古 五 湖南 六 安徽 七 陕西 G.10 第十章 环境优势型 一 广西 二 西藏 三 云南 四 贵州 G.11 第十一章 低度均衡型 一 青海 二 河北 三 新疆 四 河南 五 宁夏 六 山西 七 甘肃 G.12 参考文献 G.13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