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峰,笔名徐茂根,晴日,中共党员,湖北省通山县人,1976年10月党员,湖北省通山县人,1976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1993年12月入伍,历任教师、战士、新闻报道员、军校学员、正排职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正连职干事、副教导员、副营职干事、宣传科长。15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作品1000余篇(首),多次获奖,六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望西北》是作者在西部从军文学创作的总结,内容包括《走进西北》、《西北的风》、《漫漫征程》、《陇原劲旅》、《黄沙河》等。
《望西北》是作者在西部从军文学创作的总结,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心灵的纯洁和真诚,“我是士兵/最骄傲的士兵为强大的祖国/我选择了军旅/”以及“闪亮的军刺/铿锵的足迹/一茬戍边人/在飞天起舞的丝绸路上/用青春书写/忠诚卫士的壮丽诗篇”,这是站在理想的高度,以诗的情怀,抒发了武警战士对和平的热爱,对肩负历史责任的忠诚,体现了武警战士精神世界的纯粹与高远。
《望西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著。
诗歌篇
西北望(组诗)/00l
走进西北/006
西北的风/007
漫漫征程/008
陇原劲旅/009
黄沙河/011
高原魂/014
向往雪域/015
五○四厂,我永远热爱你/017
走进警营(组诗)/019
军校学员/023
光辉——献给军校教员/025
无悔选择/026
毕业宣言/028
毕业抒怀/029
我是一个兵/03l
兵之恋/033
警之恋/034
警魂——写给李洪生烈士/035
士兵的光芒/036
训练场组歌(组诗)/038
神圣的哨位/042
哨兵/044
高原的士兵/045
女兵/047
王伟,我的好兄弟/048
暴风雨来临之际/051
永远的太阳——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052
圆梦——写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官兵/055
航母赞/057
想家的时候/060
军功童/061
军嫂/062
母亲/063
我愿/064
五月/065
阿萍子/067
山茶花/069
战友重逢/070
爱的守望——为女儿徐佩宁而作/071
上海外滩/073
九宫山情怀/075
遥望长江/079
散文篇
女兵周末世界/081
三哥/084
读大山/087
苦乐军校生/089
父亲,我向你敬礼/093
旗手/096
当教官的日子/098
那年我十八岁/100
扎根西北/101
悼念阿猛/103
升旗/105
江南/107
接过先辈的枪/109
喜看军队工资改革/112
2007,一个与英雄共处的年岁/116
我知道,你们真的很累!——献给一线全体抗震救灾的战士们/126
泪在飞,是因为爱在飞/129
人生的起点/132
回家/135
父亲/142
杂文篇
值得提倡的群体行动/145
感动之后要行动/146
忠言也须顺耳/147
好话要好说/149
从“小事”抓起/152
但求无过就是过/154
像“走钢丝”那样抓安全/156
慎说“没问题”/158
可贵的“别人感冒我吃药”/160
浅谈得与失/16l
用吃苦的精神千事业/163
小议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165
沿着西部的足迹前行(后记)/167
编后语/169
女兵周末世界
或许你目睹过那满脸稚气的女兵和男兵一样,在练兵场上踢正步的飒爽英姿,或许你了解她们和男兵一样站岗、放哨,在机台前、在病房里书写人生的履历……而他们的“八小时以外”是否也充满了青春,洋溢着热情?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来到武警甘肃省总队第二支队机关大院,走进一个个只属于她们的港湾……
我想听到“谢谢你”
总机班宽敞整洁的宿舍里,6张床依次排列,洁白的床单平平整整,豆腐块似的绿军被方方正正摆放在床头的一边,6个绿挎包,6顶绿色大檐帽井然有序地挂在墙上,一进门便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列兵陈雅听,下穿八七式女裙,上穿洁白的圆领衬衣,拿着一个小本本面壁而立,只听坐在椅子上的列兵郑虹说:“组织股”,陈雅听迅速回答:“22”,“电视厅驻警”……见我进来,她们腼腆地笑起来。“周末也不出去活动?”她们立即严肃起来。刚满18岁的辽宁籍战士小陈认真地说:“休息怎么成,调来时间短,电话号码背不会。一上机台就紧张,老出错。”小郑接着话题,带着真诚的目光说:“就怕误了用户的事,我真想用自己的服务质量赢得用户对我说‘谢谢你’。”
真想圆了警校梦
窗外微风徐徐,屋内明亮的灯光下,姑娘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计算三角函数题,依然与外界世界绝缘,对警校痴痴的追求舍弃了周末应有的那份温馨和浪漫。下士李丽是这里的电台班长,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父母已在家里为她联系好了工作,可她却执意要考警校。她说她爱这身橄榄绿,如有可能,她将把对警营的爱化作一生的追求。新兵朱红艳去年高中毕业,会考班上名列第三,司母亲在此刻却不幸地病倒,沉重的家务与母亲住院昂贵的医疗费使她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她对入伍后上大学的梦更加执著,带来一大摞数理化课本,孜孜攻读。平日工作忙,她只好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去年未参加高考她似乎没有一丝遗憾,她说好事多磨,警校梦也许很朦胧,但她一定会好好把握机会。
请你理解我的爱
电台旁边的休息室,米黄色的房间里,两座台灯照着灯下两个挂中士衔的女孩俊俏的脸。一句轻声的问候才把她们从写信的投入中呼唤出来。小徐摆弄着手里的钢笔略带遗憾地说:前不久爷爷70岁生日,妈妈打电话过来让我回一次家,可这里的老兵大都上指挥学校复习去了,新兵又不太熟悉业务,作为班长,我真的走不开,可妈妈来信说,为了这事爷爷伤心地哭了一夜。每当想起这件事,就感到欠爷爷一份情。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女孩,稚气的目光流露出成熟。见我到来,忙抓起一本书盖在信纸上,不过她还是忍不住娓娓道来:在学校时,我和他都是学生会的干部,都喜欢莱蒙托夫嘲诗和徐志摩的散文,很谈得来。后来,他考入了武汉大学,我当兵来到兰州。他的父亲是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板,为我选了一份秘书工作,下个月去澳大利亚培训,他想让我借母亲有病为由提前退伍。我告诉他,虽然还有半年我就要退伍了,但我要尽完最后的义务,站好最后一班岗,真希望我的男朋友能理解我的爱。
警营里的世界真精彩
生活毕竟是多彩的,女孩永远拥有创造生活、点缀生活的欲望。当蓝色的周末姗姗来到警营里,方块式的生活被扯圆了。24厘米的电视机前,女兵和男兵都沉浸在《正大综艺》的节目里,导游小姐对壁虎的介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壁虎是一种身体扁平、四肢短小的爬行动物,然而却能紧紧地依附在竖起的玻璃上,为什么?有的战士说它的脚上能分泌黏液粘在玻璃上;有的战士则反驳道它的身体像吸铁石一样,本能地吸附;女兵小郝不慌不忙地说:“因为它脚上有吸盘……”“噢,对了!”欢呼声随着掌声飞出窗外。 卡拉0K厅里,8名梳着娃娃头的女孩个个风姿绰约,光彩照人。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5个女孩正在表演自编的《血染的风采》。音乐转调,张茹拿起麦克风唱起了《当兵的历史》。一件迷彩裤,一双高腰军用靴,加上沉醉于乐调中的神态,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走红的现代歌星。身着杏黄色旗袍的周晓云具有高贵典雅的东方女性的风采,这位文化活动的“著名”主持人一上场,姐妹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音乐停止,涨红了脸颊的小伺过来说,一星期大家都在紧张工作中度过,周末嘛,在音乐中展示一下美,既是放松一下情绪,也是一次心灵的陶冶。P81-83
2006年秋天,我随新华社记者团到武汉采访,首次到达湖北九宫山,那里所具有的历史纵深和壮美山川,给我留下了特殊印象。它是青年作家、军旅诗人徐高峰的故乡,也正是它那山的厚重、水的灵性、人的纯朴,孕育了徐高峰的才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青年的事业。文学在以自己丰富细致的思想感情和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把青年吸引,青年既是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更是文学主要的创作主体。但对文学青年来说,最要紧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为什么活人,怎么样做人。高峰艰苦的出身经历,良好的学习修养以及社会、父老乡亲、老师与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热心关怀和鼓励,使他从小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向往美好未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他的军旅诗文选中也表现了一个富有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情怀,典型地反映了在党的关怀教育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军旅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他那些感人肺腑的表现乡情、亲情、友情、恋情的军旅诗文,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从高峰的军旅诗文作品看来,他没有搞什么“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玩的就是心跳”的“玩文学”,更没有某些文学青年所表现的那种浮躁情绪和萎靡状态。他坚持深入部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为人民、为官兵、为社会主义而写作,热情歌颂真善美,诗文均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他运用了“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捕捉闪光的美的事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段,把情、志、形、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和谐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客观世界的典型形象和景物,表现主观世界的强烈思想和情感。高山、长河、大漠、戈壁、流云、飞鸟等等,都被他用来表达和寄寓自己身为一名军人的胸襟和情怀。
《望西北》是作者在西部从军文学创作的总结,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心灵的纯洁和真诚,“我是士兵/最骄傲的士兵为强大的祖国/我选择了军旅/”以及“闪亮的军刺/铿锵的足迹/一茬戍边人/在飞天起舞的丝绸路上/用青春书写/忠诚卫士的壮丽诗篇”,这是站在理想的高度,以诗的情怀,抒发了武警战士对和平的热爱,对肩负历史责任的忠诚,体现了武警战士精神世界的纯粹与高远。《父亲》,一文他写道:“每当探亲回家时,我总喜欢带上两瓶西北的烈酒,和父亲坐在火炉旁,慢慢地品尝,谈警营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父亲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一如我儿时看待父亲的眼神……”这些文字都是他内心真情的显现,也是对爱的高尚歌颂,展示了当代武警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充满人性光辉的人格魅力。《用吃苦的精神干事业》,他坚持“广而言之.一个民族,一支军队,一个单位,如果缺少‘苦’的磨难,同样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干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骄子。”这是对“吃苦”和“干事业”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当代武警战士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卫士情怀。
在《望西北》在即将出版的时候,作者请我写几句勉励的话。读了这部书稿,我为他的勤奋、谦逊和才气,感到欣慰。我知道他自入伍以来,尤其是军校毕业以后,一直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目前从事后勤工作。无论在何岗位,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先后六次荣立三等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从来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从来没有忘记文学创作,把艺术作为生活和工作的调节剂,使他的生活空间充实而又从容。我深信徐高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一定会沿着理想的道路,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继续进步。祝愿他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是为序。
从事编辑多年,很少编辑军旅体裁的作品。读诗、论诗,已经是停留在上大学时代青春少女的一抹记忆。然而编辑手中这本军旅诗文选,却分明感受到了久远的一种震撼。这震撼来自诗人那颗炽热的心灵和作为儿子、军人的那番挚诚与自信,那种对祖国和军队的无限热爱!
没有什么能比诗人那颗飞扬的诗心更感人。足迹在西部广袤的大地缓缓前行,不管是《走进西北》、《陇原劲旅》,还是《士兵的光芒》、《向往雪域》,涌动的都是渗透在军旅里程碑里每一份寻觅、一份追求、一份热忱,感觉着沉甸甸的历史,伴随着的是大漠上坚毅、挺拔的身躯!
也许是南方人特有的俊逸加之北方人特有的豪情,抑或是军营中独具的砺磨,造就在诗人血液和灵魂中的气质扑面而来,呈现出如此灿烂朝阳和袤远戈壁对话的辽远壮丽来。前行、前行,那种迈步向前的无语之音潜藏在灵魂的深处,激励着诗人的足迹和信念。读诗,惟有一股非凡之力左右身边,我亦无语。
看过了那些凝聚着诗人满腔热忱慷慨的作品,再领略如许多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诗篇,便又有另一番感动在心底萌动。是《阿萍子》、《女兵》,还是《母亲》、《爱的守望》,都是,又都不是。我无时无刻不被浸润在诗人营造的这片温馨甜蜜的情愫之中,由此感受到了诗人于坚强的外表下包蕴着的整个的爱,我也深深地被吸引在、感动在这份情感里……
如果说第一部分诗歌篇是诗人感性情绪的直接抒发和细致表露,那么后面的散文和杂文作品则更多的是理性思考。诗人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娓娓道来,真实地记载身边的人和事。深蕴的思索、无尽的追求和哲理的感发,则为这部诗文选陡增了厚重的思辨色彩。是对生命本真的追问,是对人生意义的反诘,是对时空迭换的感慨,是对当代军人的讴歌,涌现出对军队建设的美好向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憧憬……诗人敏锐的触角无处不在,诗人炽热的情怀充蕴满怀。我不敢妄论其他,却只流连在这部诗文的字里行间,正如诗人在扉页所写的:“紧握手中的枪,为和平而战;拿稳手中的笔,为正义而歌。”正是这颗火热的爱国心用意志、激情和信念支撑着诗人的行文意境,支撑着那份美丽、幸福而又充满理想的生活。
突然感动于诗人那满腔的才情和军旅人生的精彩,如戈壁深处那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坚韧而又飞扬!
认识徐高峰是在2005年初,那是在一次新闻媒体界朋友的集会上,有感于他那飞扬的激情、才气和一身笔挺的橄榄绿戎装,我记住了他。也许是这朋友的缘分,当他远离西北带着自己多年诗文情汇成的作品选来找我时已是2013年,那份久违的友情一下子熟悉起来,再次让我的生活快乐飞动起来,我想认真地帮他做这件事,帮他整理西部军旅的点点滴滴,那份执著中的从容。于是有了这部诗文选,这部《望西北》。
感谢他,也感谢所有捍卫着祖国和平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