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启雄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小书。台湾著名学者曾启雄潜心研究古代东方色彩,毕三十年之功,将世代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
作者简介
曾启雄,1953年生人,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名誉教授,台湾基础造形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色彩学会理事、台湾设计学会理事,曾任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及所长。
目录
起头
孔夫子讲真话
说写字,不如说是染字
盐巴树下不差盐
黑也是复杂的
是乌?还是黑?
百搭的黑衣
白属于牛顿,黑属于歌德
白皎素亮
白色的瑞兆
蔚蓝的乡愁
佛祖头上的蓝
君子不以绀緅饰
当“blue”遇上“indigo”
蓝绿本一家
自然的茶绿色
茶禅一味,有色生香
齐桓公恶紫
紫,来自动物与植物
虫虫的颜色
千年色胭脂
恨紫愁红话唐诗
琼箫碧月唤朱雀
过年的红
红色花海
烂红如火雪中开
富贵花开
尊贵的黄
黄色禁制
黄檗寺的黄檗
栀香千户侯
食在安全色彩
秋黄岁时记
满城尽带黄金甲
梦说红楼
釉色,诱色
神仙的色彩
五行色彩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通过许多与颜色相关的历史片段,许多口口相传、沁入人心的传说故事,带读者领略中国传统色彩日积月累的醇厚感,领略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历史、文化、民族、社会、地区、信仰等丰富信息。
本书作者对各种颜料信手拈来,有矿物质的朱砂、佛青、石墨,雄黄,植物质的红花、蓼蓝、乌桕、栌木,甚至来自紫胶虫、胭脂虫、五倍子等昆虫的色彩,通过图文阐释,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生活中的色彩表现。
本书装帧精美,开本小巧亲切,纸张柔和细腻,选编的各色图片均由作者摄影。
后记
走笔至此,窗外已是漆黑的深夜。思绪在黑暗的空间
特别活跃,不由得回忆起当初决定研究古代东方色彩时的
心情,与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在一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曾指导学生核对和比较
过三本较早论述中国传统色彩的图书。第一本是《色谱》
。1957年,为了给生物学、矿物学、印染、绘画等领域的
颜色使用带来便利,中国科学院集合了一批专家,花数天
的时间开会,为各种颜色指定名称,共计指定1617个彩色
和13个灰色,冠有色名的共625个色彩。《色谱》一书的封
面写明由周太玄召集、张兆麟负责指定色名,编写方法参
考了苏联、美国、德国的色票做法,以一页方阵彩色,对
照另一页的方阵格子,标示色名,每页49格,类似20世纪
30年代美国《色彩辞典》(A Dictionary of Colour)中
的35页色表书。我最早是在日本国会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
,之后通过网络购买了两本,以表达对先行者的崇高敬意

第二本是《中国色名综览》(《中國色名综覽》)。此
书出版于1979年,由日本干叶大学凑幸卫教授编写,参考
了1957年的《色谱》,共收录530个日本色名、625个中国
色名、276个美国色名。全书日、中、英三语对照,根据
ISCCNBS的色彩名称表示法进行标色。
第三本是《中国传统色》(《中國の傅统色》)。此书
由王定理先生主编,北京纺织工业局王崴辅助,日本大油
墨公司1986年出版,为一本实用性质的色票,每页一个颜
色,有裁切线,可以分段撕下,用作印刷上的指定色。全
色票集共收录320个色彩样本。王定理先生的专长是敦煌绘
画,所以书中许多与敦煌相关的色名很值得参考。
网络兴起后,百家齐鸣,色票、布样标色、印刷色相
,各有其主张与特色。因为研究的缘故,我嗅到了色彩背
后历史尘埃的味道,带有时间累积的醇厚感,令人沉醉到
无法明辨色彩的真实。是故,我一直提不起勇气,针对每
个单一色相的名称做无疑义的说明,毕竟经过时间的淘洗
,出现了地区、时代、材料、温度、水质等差异,再加上
文字和语言表达的复杂变数影响,更为困难。不过,在阅
读与研究染料、颜料与色彩关系的实践中,我倒是有了不
少心得,可以利用些许新兴科技知识和古文献比对,以《
世说新语》式的态度,重新检视古代汉字与东方色彩的现
象,以理解东方色彩的灿烂过去。
本书不以色票作为主体的撰述方式,以免限制读者对
色彩的想象,保有文字叙述的宽广可能性和诠释色彩的空
间。内容以历史典故为基础,横向串联色彩、材料、事件
的知识,也核对时间纵轴上色彩的深度、移动现象,作为
说明的主体。不过一切都是推测性质,就像所有的历史写
作般,只是依据合理证据的大胆推测而已。
本书撰写过程中,获得过曾彦晏、程莹畛的帮助,谨
在此表达谢意。
漫长写作的黑夜已过,黎明的阳光淡淡地射进蓝天,
白云浮动,清凉中带点安静的橙红映在天际,又是一天平
静生活的开始。
精彩页
起头
色彩是感觉,是很抽象的感觉,没有具体、同定的形状或样子,必须通过眼球感知,再依附于语言或能再现色彩的媒体,才能被传达出来。
有人说,一定要在光线的反射、贯穿、绕行、直接发光等作用下,才能感觉色彩的存在。其实,未必绝对要经过那样的途径。我们只要轻压眼球,便会产生色彩的感觉,那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触动了眼球的色彩感知系统。另一种情形是大脑病变的状况,例如癫痫患者因脑部的不正常放电,即使闭上眼睛,亦能感受五颜六色。
在现代科技的协助下,即使天生是盲人,脑部在受到电流的刺激时也能感受到色彩,这方面的研究包含了色彩进入大脑后的生理现象,属于现代医学领域的范畴。
进入脑海的色彩,只不过是一堆电流,在大脑里乱窜,并与其他的嗅觉、触觉、味觉等信息交织,构成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感知系统。这些信息也会和过去的经验、记忆一起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综合性表达,可以称之为共感觉。在语言与肢体动作中均可发现类似的范例,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文化、社会、环境或历史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结果,这些因素经常左右色彩的习惯性用法甚至喜好,更影响了色彩的使用、诠释等,是色彩使用上必须考虑的重要一环。
语言,通常扮演文化索引般的角色,有助于理解没有具体对象又经常变化的色彩表象下之历史、文化、民族、社会、地区、信仰等丰富信息。但是,色彩往往是最说不清楚的,人们形容色彩时,常觉得这样说也对那样表达也可以,往负面思考,就是不准确、模糊,往正面想去,就是具有较大的诠释空间。因此,不同的艺术家在表现时,总是会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色彩画面。让人感到惊叹的是,这些创作体现出的迥异风格与色彩,均来自相同的几罐颜料。
在过去印刷或影像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色彩依附的媒介物,不外乎衣物、绘画、陶瓷、建筑等实体,而这些实体留传至后世,皆无法抵挡紫外线照射造成的老化,加上实物本身的有机衰败以及外界的化学变化干扰等影响,原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因此,我们现今见到的古物,均是经过若干变化后的产物,尤其是发生了褪色后,这些古物早已并非原本的色彩。
色彩表现即使通过较为间接的文字或口语传递下来,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个性化的表达,而令人感到费解。例如“密陀僧”,这个词到底指什么?与颜色有关吗?借助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由波斯语翻译来的词,是指黄色的矿物,属于颜料的一类。
更有趣的是我们常听到的胭脂。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在古代文献中居然有“焉知”“阏氏”“胭支”“燕支”“燕脂”等多种写法。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历史总归有迹可循,我们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答案。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胭脂一词是民族融合的证据之一,它是由匈奴语转译而来的,匈奴语的意思是王的妻子,原本叫作阏氏。最早开始记载时,使用的名词是阏氏,后来逐渐出现了胭脂、胭支等不同写法,想必通过翻阅不同阶段的史料,应该可以找到词语变迁的具体路径。
当然,还有很多用法是无法考据出源头的,例如茜草。茜草在《诗经》里被称作“茹藘”,到底因何演变成了“茜草”,现在还找不出确切的路径,但从茜的字构来看,它由草字头加上西字组成,是否可以猜测与西方传来的品种有关?
P6-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