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复活/译文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纪俄国对世界学最影响的作家《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一。

书取材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试读章节

尽管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千方百计将他们聚居的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用石头覆盖地面,不让地上长出任何东西,尽管出土的小草都被清除,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的浓烟四处弥漫,尽管树木被滥伐,鸟兽被驱逐,但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仍然是春天。阳光和煦,小草复活,只要除根不尽,它们就生长、发绿,不光在林荫道的草地上,而且在铺路石板的夹缝中。桦树、杨树、稠李长出黏稠清香的嫩叶,菩提树鼓起一个个饱胀欲裂的新芽。寒鸦、麻雀、鸽子怀着春天的喜悦,已经在欢乐地筑巢,就连被阳光照暖的苍蝇也在墙脚嗡嗡作声。草木也好,鸟雀也好,昆虫也好,孩子也好,全都生气勃勃,喜气洋洋。惟独人,惟独成年的大人,却不停地在欺骗、折磨自己和别人。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天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一切生灵而赐予的这个世界的美,那种促使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比如,省监狱办公室里的人们认为,眼下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春天带给一切生灵和人类的祥和与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头天接到的一份编号加印、注名案由的公文,公文指定今天,即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之前,务必将三名在押审查的人犯,两女一男,解送法庭受审。其中一名女犯系主犯,必须单独押解。根据这个命令,于是,现在,四月二十八日早晨八时,看守长走进女监昏暗而臭气熏人的走廊。紧随其后的是一个面容疲惫、鬈发花白的女人,穿着袖口镶金边的制服,束着一根镶蓝边的腰带。这是女看守。

“您要提玛斯洛娃吧?”她和值班看守走到门朝走廊开的其中一间牢房门口,问道。

值班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顿时从牢里冲出一股比走廊里更熏人的臭气。值班看守冲里吆喝:

“玛斯洛娃,过堂!”随即又掩上牢门,在门外等着。

即使在监狱的院子里,也有风从城外刮来的清新爽人的野外空气。可是走廊里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空气,充满伤寒病菌,充斥着粪便、焦油和腐败物的恶臭,令任何人一进来,立即就感到忧郁和烦闷。虽然女看守闻惯了这污浊的空气,可是她从院子里一进来,就会产生这种感觉。她一进走廊,顿时感到疲倦,昏昏欲睡。

牢房里传来一片忙乱声——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走路的啪嗒声。

“快点,玛斯洛娃,手脚麻利点,听见没有!”看守长冲着牢门喊道。

约莫过了两分钟,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隆起的年轻女人健步走出牢门,一个急转身,站停在看守长身旁。她内穿白上衣、白裙子,外罩灰色的长袍。脚上穿着亚麻布袜,外面套着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头巾下显然有意露出几绺鬈曲的黑发。这个女人的整张脸呈现着只有长期遭受幽禁的人才有的特殊的苍白,使人联想起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幼芽。一双不大的手和从灰袍的宽领子里露出的肤色白皙的、丰满的脖子也是这样的颜色。在这张脸上,特别是在暗淡无光的苍白的脸色衬托下,她的眼睛显得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是很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带斜视。她笔直地站着,挺着丰满的胸脯。她来到走廊,微微仰起头,直视着看守的眼睛,停在那里,随时准备执行对她的任何吩咐。看守刚想锁上牢门,从内探出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的一张苍白、端正、满是皱纹的脸。老太婆对玛斯洛娃说着什么,可是看守将牢门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去,蓦然那个脑袋不见了。牢房里响起一个女人的哈哈大笑声。玛斯洛娃也微微一笑,转身对着门上装有铁栅的小窗。里边的老太婆紧贴小窗,用嘶哑的声音说道:

“最要紧的是别说废话,咬定一条就行。”

P3-4

序言

一八二八年九月九日,在俄罗斯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一个新生命降生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俄国十九世纪一代文豪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一生创作无数,题材之丰富,篇幅之浩瀚,在世界文坛上首屈一指。从一八六三年到一八九九年,列夫·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把俄国文学推向了新的巅峰,也征服了世界。列宁曾经给予托尔斯泰以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确实如此,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是这三部长篇小说,犹如一卷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非常感性地了解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各种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

《复活》始写于一八八九年,完成于一八九九年,前后持续了十年时间,真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充分显示出作家对这一创作的重视程度。

说到《复活》的创作,还有一段背景故事。一八八七年六月的一天,法官柯尼到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作客,他对托尔斯泰讲述了自己亲手经办的一件案子:一个贵族青年在出席陪审时认出被诬告偷了客人一百卢布的妓女原来是几年前被他强占后抛弃的姑娘。这个贵族青年顿时觉得良心不安,要求法官带信给女犯,表示要娶她为妻。后来女犯在狱中染病身亡,贵族青年也不知去向。这个故事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就成了他创作《复活》的原始素材。

托尔斯泰起初为这部长篇小说起的名字叫《柯尼的故事)),只是到了后来,在数易其稿之后,才定下了篇名《复活》,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复活”点出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作家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去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

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是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复活的不同轨迹。涅赫柳多夫原先也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间染上了许多恶习,成了贪淫好色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挥金如土,整天喝酒打牌玩女人。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妈的时候,与婢女卡秋莎·玛斯洛娃相遇,并且在一个晚上诱奸了她。几年以后,当他在一次旁听法庭庭审的时候,发现被诬告犯有杀人罪的妓女正是当年被他引诱以致走向堕落的卡秋莎·玛斯洛娃。他感到愧疚,良心受到深深的谴责。他曾经对自己的姐姐说过这样一句话:“……犯罪的是我,受到惩罚的却是她。”在内心深处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个行为十分“残酷、卑鄙、下流”,但是,在出席庭审以前的整整十年中,“一块可怕的布幕以神奇的方式一直遮掩着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自己的这一罪行,”现在他终于认清了自己。他决心“清扫”自己的灵魂,并付之行动。涅赫柳多夫开始东奔西忙,企图打通各方面的关节,减轻玛斯洛娃的罪名。当这一切努力失败以后,他决定变卖地产,跟随玛斯洛娃一起流放,并且同她结婚。他的这个想法被玛斯洛娃所拒绝。他虽然感到伤心和羞愧,然而流放途中的所见所闻,可怕的监狱更使他痛苦,使他受到心灵的折磨。作为一个宗教徒,涅赫柳多夫希望按照圣经的戒律去把千百万受苦受难的人们从惨不忍睹的罪恶中拯救出来。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 “从这天晚上起,涅赫柳多夫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仅因为他步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而且因为他从此以后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具有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意义。”

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最丰满最动人的形象,她不仅是一个被伤害与被侮辱者,而且也是一个精神上觉醒,走向新生活的女性。在狱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处使她认识到自己是广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个,她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些优秀份子联系在一起,她渐渐恢复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心灵纯洁的本性又在玛斯洛娃的身上复活了。书中对她的思想觉醒过程有着许多精彩动人的描写。当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到看守所去探望玛斯洛娃的时候,她竟然认不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她以前曾经深爱过的人。涅赫柳多夫的出现,非但没有使她感到惊喜和快乐,反而使她再次陷入更加痛苦的回忆。“现在面前这位穿着洁净、胡子上洒过香水、保养得很好的先生,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过的涅赫柳多夫,而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享用一下像她这样的女人的身体的那种人之中的一个……”当涅赫柳多夫再三向她表白,他这样做是为了改正错误,赎自己罪孽的时候,玛斯洛娃对他说:“你离我远点。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没有必要来这里。你想利用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这副眼镜,讨厌你这张肮脏丑恶的脸。你走,你走!”玛斯洛娃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仇恨都发泄出来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玛斯洛娃,使她又产生了爱意,使她逐渐从颓唐和绝望中醒悟过来。但是,玛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在爱恨交加的矛盾中徘徊着,斗争着。当涅赫柳多夫提出要娶她为妻时,她虽然感到高兴,但当她坐下来冷静思考以后,终于意识到涅赫柳多夫原先对她有过的爱情之火早已熄灭,出自怜悯的和失去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只会给她带来新的不幸。她终于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卡秋莎·玛斯洛娃真正的精神复活是从和政治犯接近开始的。托尔斯泰在小说的第三部中用浓重的笔墨刻划了一大批以西蒙松为代表的政治犯。这些被玛斯洛娃称为“优秀的人们”和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迥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站在一起,为了他们的利益宁愿坐牢,被流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玛斯洛娃和这些革命者生活在一起,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情舒畅,仿佛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涅赫柳多夫到火车站送别她的时候,他见到的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精神萎靡、愁眉不展的玛斯洛娃,而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玛斯洛娃,“汗水涔涔,红彤彤的脸蛋上绽开了爽朗的笑……”

涅赫柳多夫和玛斯洛娃在经历了这一段人生磨炼之后,终于开始了精神上的“复活”。不过,与贵族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涅赫柳多夫注定不可能成为本阶级的彻底叛逆者,他的“精神复活”中充满着宗教元素。他打算用信奉的基督教教义继续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化周围的人,去改造沙皇专制制度。作家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中向读者宣示了自己的疑虑:“至于他生活的新旅程将会怎么结束,那只有等到将来才会知道。”

虽然小说《复活》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但是我们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则讲述男女私情的故事,正像我们不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单纯归结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样。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无情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豪华奢侈的生活、沙皇司法制度的腐败和法官们的昏庸无能、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充分暴露了监狱的黑暗和囚犯们的悲惨命运,生动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农民们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赤贫生活以及他们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陈恩冬

二O0六年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