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到童年
把自己变回孩子。就像用一把古董钥匙,打开锁了很久的门。
一旦慢慢地恢复记忆,就会发现,那些一直孜孜以求的感觉,根本就睡在我们的身上。
要做的,仅仅是叫醒。
一个孩子的感知,最接近世界的原貌。
童年记载着我们很珍贵的东西。当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那么美好。
喧嚣的世俗会切断我们与童年之间的联系——那里是每个人全部生命的精神母体。如果连接母体的脐带被切断,不可能不令人茫然失措。
被全球企业界奉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有过一段值得引用的描述。
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发现人真是无奇不有,我从未发现哪个人完全无趣;即便是特别传统或极其刻板的人,如果谈起熟悉的事,也会散发出特别的魅力,每个人因此变得独特。曾经有个人,总是废话连连,简直令人发指,可是,当这位新英格兰的银行家话题一转,谈到了扣子的演变史,居然让我大开眼界,尤其他那炽热的情感,简直是一位抒情诗人;实际上,他吸引我,正是因为一刹那间,他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人。
当我们成年,常会把这种朴素的感觉丢失,变成一个依靠理性和逻辑生活、仿佛进化了的物种。不再活泼,有点木讷,对世界失去好奇。我们称之为“长大”,因为大人们通常都是严肃的、深刻的、有城府的、绕着圈子说话的、惯于思考如何驾驭社会关系的。至于累不累,当然,你知道。
值得期待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把那条精神脐带,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从而让自己和伟大的童年重新联系起来。
这是个好消息。
尝试让一些片段重现。
那些是我们最早的心灵滋养品。
上世纪7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期——
那个时期的孩子,几乎有着相同的童年记忆。
如果一定要给中国人的记忆分期,1978年和1992年是两个标志性的时刻。
1978年之前,火红热烈、整齐划一的乌托邦实验精神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大家被听来的、看来的理想激励着,奋勇向前,为毛主席奉献着炽热的青春。
1978年,整整一代孩子写作文必然会提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阶级斗争时代推进了历史。改革开放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那时,20世纪的其他几位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大人物已经全部先后离世,他们是: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中国开始了新的巨变。尽管后来,人们对“改革怎么改、开放怎么开”有过种种争议,但是,对“中国应该改革开放”这一点,简直形成了全民共识。一旦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视野获得了拓展,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回到贫穷闭塞的1978年之前。
1978年到1992年,可以视为改革开放的探索期。“巧合”的是,在这个时期内度过童年的人们,正是本书的核心目标读者。也正是这一代人,几乎从童年直接进入了成年,并日渐成为国家进步的中坚力量。时代没有给我们太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作为一个方向明确下来。从那时起,中国这趟列车,快得令人吃惊,甚至时而令我们进发出困惑。对国家,对自己,莫不如此。每个人都在忙着对自己准确定位,但是中国进步之快,变化之大,督促我们不停地进行身体和思想的位移,这也使得“定位自我”成为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 许多人彻底地乱了——心乱了。
举目四顾,不知所向。赚钱还是不赚?怎么赚?赚了钱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几乎主导了全民的生活。然后,商业标准和竞争规则渗透进每个社会机构、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
70后和80后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想慢都慢不下来了。
大致地说,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在经历什么?
那时候,在乡村,像任何时代的儿童一样,我们正得意于放牛放羊放小鸡放各种动物,看它们在场院里撒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我们模仿它们,看它们的眼睛。所有家养的哺乳动物的眼睛,都比人的眼睛单纯。人会骗人,但动物不会。每一条名叫大黄、黑子或老白的狗,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等待小主人在某处归来,然后站立起来玩个拥抱。在和动物的交流中,我们体验了最初的自由、纯粹和信任。
无论是城市或乡村,随着不断长大,我们不区分男女老幼、神仙动物,先后喜欢上了一休或花仙子、邓丽君、女儿国国王或孙悟空、蓝精灵或希瑞公主、宝黛钗、警犬卡尔或山口百惠、崔健费翔小虎队,以及等等。我们也模仿他们和它们,开始学着欣赏和审美。
我们还学着祝福,用明信片或点歌的方式。这种习惯甚至持续到我们成年,并被90后们嘲笑为“老一代”的标志。
那时候,一切都可以成为玩具。
孩子不识安全套,把它当成气球吹,能吹很大,质量好,不会破;
吃爆米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师傅打开金属筒时,要听那一声巨大的响;
水果刀可以用来比准头,绳子可以用来翻各种花,用硬币打赌,用布口袋捉鱼,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玩具;、
——游戏精神是儿童生活的核心。不料想,如果对人类行为进行描述,居然很难找到一个词,能够超越“游戏精神”!P1-4
最大的乐趣是自主支配时间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作选择。这些选择不仅不符常理,违背理性,甚至离经叛道。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会一意孤行!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决定,我们做了最该做的事。”这话出自2011年10月12日马云的微博。
在中国,马云被捧上商业神坛已久,但他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个商人,心里要想着如何赚钱。他在微博的类似感慨,可以作多种解读。鉴于本书的主题,我们仅在一个方面表示关注,就是:人应该最大可能地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马云有他的理想。
每个人有自己的理想。
但在“自主支配时间”这一点上,大家可以一致。
人们习惯把连续的时间划分成一段一段,在每段内相对专注一个或一类主题。包括“年”在内的节日,就是给时间的句子做逗号的。
在任何自定的时间段内,如果是按个人意愿做了事,我们会觉得满意、美好、划算。不然的话,就可能产生后悔、遗憾、吃亏了等情绪。
没有谁喜欢被外事、外物、外人控制。虽然也有人喜欢寻找庇护、有依赖主人的倾向,但那一定是当事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别人强迫其产生此种倾向,说不定他会相当逆反呢。
如果人人都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
绚烂和生动。
——富二代小巴菲特不吃老巴菲特那碗饭,去做音乐人;
——80后符号韩寒回避传统教育,去做独立作家和赛车手;
——满洲正红旗贵族后裔胡因梦退出演艺圈,走向灵修和写作之路;
——香港动作片导演余积廉隐居重庆小镇,卖面条;
——网友“一路东去”借助72名微博好友的支持,仅花费不足15000元,就游历了全国31个省级地区,行程约35000公里;
这些人做出改变时,经济实力各异,知名度或有或无,但他们都在特定时间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享受了这个过程。
能否自主支配时间,钱不是决定因素,智慧和勇气才是。
建议“自主支配时间”——
一是,并不代表企图获得“无限制的自由”。
人们都已知道,如果想让自由持久,就必须认可和遵守许多规则,包括法律的、商业的、社会的。人人让半步,人人周围才会有一步的自由空间。这话无须多说。
二是,并不代表企图自私自利。
仍说马云。他虽然强调了自主性,但仍在为社会进步、公众便利积极地做出努力。否则,他就不会强调永远不做网游,因为那容易诱导青少年沉迷;他也不会承诺N年内淘宝网不收费,这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至今,他仍为淘宝网该如何盈利而困扰。2011年10月,马云匆匆中断美国之行,回到国内,就是为了解决因淘宝商城的“提价新规”而引发的网络围攻、商务部约谈。
在强调自主支配的同时,仍能意识到责任在肩、心有他人,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三是,并不代表企图一味安乐,疏于耕耘。
那些洞悉“享受的真谛”的人,往往有着勤奋的另一面;而那些懒惰的人,即使生活提供了自主支配的可能性,他也会困惑,该如何打发这大把的时间。
如果人人都能“自主支配时间”,各行其是,社会陷入混乱或停滞怎么办? 这就是多虑了。
可以发现——
有人喜欢把时间用在家庭,就有人喜欢用在工作。
有人喜欢旅行的自在,就有人喜欢在办公室与人互动;
有人喜欢自己创业,就有人喜欢做公务员;
有人喜欢离经叛道,就有人喜欢按部就班;
世界之所以令人着迷,耐人琢磨,就在于它的姿态万千。永远有人和我们的想法不同,永远有人走在相反的路上,这本身就构成了具有吸引力的谜语。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段时间,小学课本是这样给“大自然”下定义的,大致意思是:“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
借用这个儿童级别的表达,我们来造句:
——团房团菜团车,刷点刷量刷评,各路民间达人秀绝技,新老艳照门诱鼻血,真假公知分子在喊话,热情青年在人肉,微博群雄在转发,有人潜伏,有人起腻,有人拍砖,有人晒富……一这一切,构成了无声和喧嚣的网络。
——利益是世界的轴心,道德是谎言的衣裳,作茧可以自缚,损人未必利己,说了不做,做了不说,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要、要、还要,算了吧、那不行、怎么办……这一切,构成了极具观赏性的世界。
——童年包含一切,吹牛可以健身,钱少也能享受,坏事能变好事,让人舒服的都是财富,引人冲关的都是游戏,高潮正在来应该心平气和,让别人舒坦自己才能舒坦,时间是唯一的成本,好玩儿全仰赖发现,热衷好奇,热衷想象,不为自己设限,洞彻他人心机,偶尔演点小戏,但别忘了自己是谁……这一切,构成了充满趣味和满足感的人生。
酒的好,只有舌头知道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品酒,不是美食,是趣味和满足感——在每个人的童年,这些都可能是丰富的。但是现在,据说它们很稀缺。
一个半世纪以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人梭罗用自己做了一次隐居试验。他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搭起小木屋,自得其乐地生活了两年多,写下了著名的心灵作品《瓦尔登湖》;
一个世纪以前,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仍选择了逃跑,他全部人生的最后三分之一,几乎都在考虑如何从世俗生活中逃出来。虽然身为贵族,田产丰富,但俄国的贫富悬殊令这位思想家倍感煎熬,为此,他甚至要求放弃财产,满足于自耕自种的朴素生活;
半个世纪之前,19岁的中国年轻人王蒙写下这样的文字: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虽然现在诗歌已死,我们仍能从这首经典诗作中拧出鲜草的清香、对未来的浪漫期待;
哦,等等,别说这些,这些故事都很古老了。
现在,中国人正空前兴奋,仿佛每个人都很蓬勃,很凶猛。经济学家忙着赶场子赚钱,企业家忙着躲记者遮羞,随便哪个人都能讲一大串投资技巧,连幼儿园家长教孩子学算术,都已经从数钱开始了。
在窗边听雨?为爱情放弃房子?陪孩子找蘑菇?玩笑开大了。有几个人还敢如此奢侈?老朋友约了三年没见成一次面,这才是常态。人人都急匆匆地赶路,人人都在追求成功。要是能暴富就更好,否则拿什么换幸福?这句潜台词几乎融化在全民的心底。
感觉过吗,是不是越在喧嚣的场合,就越会孤单?
我们弄丢了什么?
镜头拉到2011年某月某日,一场有预谋的聚会。
兰会所。喜欢用络腮胡子来掩饰害羞的音乐发烧友扣扣、乖巧的调酒师Aine、《×周刊》的忠实粉丝兼八卦记者橙子,还有我,一个外表沉默内心汹涌、正在寻找写作题材的好奇分子。
聚会的源头正是在网上讨论了一个话题:趣味和满足感。关于生活的目的,大家认可的交集只有它们。橙子选了这家会所中有着浅催眠氛围的酒廊,她说议题缥缈,这里气场比较合。
扣扣正被一块屏幕捕获,上面变换着某些游动的色彩。
橙子忙于眉飞色舞地渲染,内容已经从汪小菲大s换到锋芝的离婚经济学,换到方舟子盯上乐嘉,换到范冰冰的板寸造型。此时此刻,这些听起来还算新鲜。
我和Aine是听众。看得出来,橙子在我们俩身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而她正沉浸于自得其乐的趣味中。她的表情之丰富,仿佛自己是每个故事的当事人。
这时候扣扣问:“屏幕上这些颜色,跑来跑去,是不是在诠释酒廊的背景音乐?”
橙子不满于被打断,把他的头扭回屏幕:“大哥,它们毫无关系,别影响我报道。”
但我和Aine的注意力已经被转移,橙子也被迫终止,转而品味扣扣的提问。我们发现,如果一定要把背景音乐和屏幕上的色彩联系起来,似乎确有某些节奏的重合。
Aine表扬扣扣,说他重视细节,对世界有个性化的认知。在一个流行盲从的社会中,这一点尤为可贵。
就这样,聚会进人正题。
讨论就从背景音乐开始。
橙子问扣扣:现在这款音乐叫什么名字? 扣扣不屑:给乐曲加上标题是对音乐的亵渎,这是我的理解。
他举例说,贝多芬那首《命运》,你一定要听出抗争吗?如果你心情好,为什么不可以听出欢快?如果你心情不好,为什么不可以听出忧郁?你还可以随机给它换别的名字,比如《春天的小爬虫》、《斗牛曲》、《逃跑的小贩》、《情侣分手前的最后一夜》,等等等等,总之随便你。
我们从未把贝多芬和情侣联系起来过,但扣扣就是这么说的。他的趣味所在,跟别人确实不同,但他自己喜欢。
Aine对扣扣更加赞赏,他们轻轻碰了一杯,互相说酒不错。橙子总是不放弃任何显摆的机会,别人说酒不错,她就抢着列举全世界N大酒庄,从法国说到美国,从加拿大说到澳洲,为它们分出了三六九等,还描述了少女、少妇、美人、英雄等种种玄妙的比喻。
结果,引得Aine深沉地说:酒好不好,只有——舌尖知道!
“其实和产地、年份都没有十分必然的关系,和你的舌头才有关系。”她补充说。
我立刻觉得,她的厉害程度,比扣扣更高出十个百分点,触到了当日话题深处,最痒痒的地方。
连调皮的橙子也竖起某个不雅观的指头说:Aine,你一句顶一万句,能做我的偶像。
我们谈的是趣味和满足感,而扣扣,尤其是Aine,给出了最恰如其分的答案。
感谢这次聚会,本书的立意就是从这里来的。
乐曲的好,只有情绪知道。
酒的好,只有舌尖知道。
那么,我们真正地感到有趣和满足了吗?这个谁知道?
自问:
你是否把生活的评价权交给了别人、外物,以及种种不可控的因素?
你是否被成就感驱动着,每天为了别人的理想而耗费自己的时间?
你是否放弃了本可简单获得的幸福感,转而执著于炫耀或比较?
你是否为获得想象中明天的美好,而透支了今天对生活的控制权?
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年龄越大,时间就越宝贵,而你本可用这笔时间的财富,去做更真正喜欢的事?
你是否尝试过,借用一张“财务收支表”,列举成年以来的付出和回报,评估一下总体的生活损益?
你是否一直在寻找生活的出口,通过创富、买房、攀附或压制、装模作样或出卖尊严,而实际上,你本可随时将自己从束缚中抽离?
你是否还残存着某种浪漫,或对世界、未来的好奇之心?
你是否考虑自我放逐,却顾虑着责任如累卵、未来如云烟?
你是否经常感到精神疲劳,追问但无解?
生活是间房子,你可以真正地让它充满有趣和满足感。只需要转一下头,看看另一个方向。
突破口近在咫尺,或者就在我们对味道最敏感的舌头上。
我们是否经常忽略这个柔软、敏感的器官?
是否细心体味过,舌面上那些至小无内、至大无边的丰富的觉知?我们会无意中让它们睡着,任凭周围的人绑架我们对世界独特的看法。
可以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来体悟世界,铺陈自己的生活图景。
叫醒那些丰富的觉知。
它们不但可以帮我们体验音乐、品味美酒,更可以帮我们品味生命的全程,并且获得趣味和满足感——我们会越来越知道,这件事多么重要。
人生的道路固然漫长,但顿悟和勇气的进发,可能只在片’刻之间。
从这一刻起,我们笑容洋溢,心门已开。
孙绍林所著的《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内容简介:毫无疑问,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要赋予它意义……作为个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学习、工作、创业,既要洞彻它的游戏性,同时又要认真,玩世不恭是对自己生命的亵渎……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对自己的问话,即便你年轻时逃避,最终将无处可逃……人生最终的定律:让自己满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这正是《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反复咏叹的趣味和满足感!
孙绍林所著的《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讲述世界上看似有很多标准,给自己松绑一定会让人上癮,时间是我们的唯一成本,追求满足感全仰赖自己发现,別只为了赚钱,有些快乐,年纪大了再体验,感觉会大打折扣,让自己满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