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孙绍林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回到童年

把自己变回孩子。就像用一把古董钥匙,打开锁了很久的门。

一旦慢慢地恢复记忆,就会发现,那些一直孜孜以求的感觉,根本就睡在我们的身上。

要做的,仅仅是叫醒。

一个孩子的感知,最接近世界的原貌。

童年记载着我们很珍贵的东西。当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那么美好。

喧嚣的世俗会切断我们与童年之间的联系——那里是每个人全部生命的精神母体。如果连接母体的脐带被切断,不可能不令人茫然失措。

被全球企业界奉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有过一段值得引用的描述。

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发现人真是无奇不有,我从未发现哪个人完全无趣;即便是特别传统或极其刻板的人,如果谈起熟悉的事,也会散发出特别的魅力,每个人因此变得独特。曾经有个人,总是废话连连,简直令人发指,可是,当这位新英格兰的银行家话题一转,谈到了扣子的演变史,居然让我大开眼界,尤其他那炽热的情感,简直是一位抒情诗人;实际上,他吸引我,正是因为一刹那间,他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人。

当我们成年,常会把这种朴素的感觉丢失,变成一个依靠理性和逻辑生活、仿佛进化了的物种。不再活泼,有点木讷,对世界失去好奇。我们称之为“长大”,因为大人们通常都是严肃的、深刻的、有城府的、绕着圈子说话的、惯于思考如何驾驭社会关系的。至于累不累,当然,你知道。

值得期待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把那条精神脐带,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从而让自己和伟大的童年重新联系起来。

这是个好消息。

尝试让一些片段重现。

那些是我们最早的心灵滋养品。

上世纪7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期——

那个时期的孩子,几乎有着相同的童年记忆。

如果一定要给中国人的记忆分期,1978年和1992年是两个标志性的时刻。

1978年之前,火红热烈、整齐划一的乌托邦实验精神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大家被听来的、看来的理想激励着,奋勇向前,为毛主席奉献着炽热的青春。

1978年,整整一代孩子写作文必然会提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阶级斗争时代推进了历史。改革开放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那时,20世纪的其他几位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大人物已经全部先后离世,他们是: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中国开始了新的巨变。尽管后来,人们对“改革怎么改、开放怎么开”有过种种争议,但是,对“中国应该改革开放”这一点,简直形成了全民共识。一旦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视野获得了拓展,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回到贫穷闭塞的1978年之前。

1978年到1992年,可以视为改革开放的探索期。“巧合”的是,在这个时期内度过童年的人们,正是本书的核心目标读者。也正是这一代人,几乎从童年直接进入了成年,并日渐成为国家进步的中坚力量。时代没有给我们太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作为一个方向明确下来。从那时起,中国这趟列车,快得令人吃惊,甚至时而令我们进发出困惑。对国家,对自己,莫不如此。每个人都在忙着对自己准确定位,但是中国进步之快,变化之大,督促我们不停地进行身体和思想的位移,这也使得“定位自我”成为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  许多人彻底地乱了——心乱了。

举目四顾,不知所向。赚钱还是不赚?怎么赚?赚了钱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几乎主导了全民的生活。然后,商业标准和竞争规则渗透进每个社会机构、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

70后和80后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想慢都慢不下来了。

大致地说,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在经历什么?

那时候,在乡村,像任何时代的儿童一样,我们正得意于放牛放羊放小鸡放各种动物,看它们在场院里撒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我们模仿它们,看它们的眼睛。所有家养的哺乳动物的眼睛,都比人的眼睛单纯。人会骗人,但动物不会。每一条名叫大黄、黑子或老白的狗,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等待小主人在某处归来,然后站立起来玩个拥抱。在和动物的交流中,我们体验了最初的自由、纯粹和信任。

无论是城市或乡村,随着不断长大,我们不区分男女老幼、神仙动物,先后喜欢上了一休或花仙子、邓丽君、女儿国国王或孙悟空、蓝精灵或希瑞公主、宝黛钗、警犬卡尔或山口百惠、崔健费翔小虎队,以及等等。我们也模仿他们和它们,开始学着欣赏和审美。

我们还学着祝福,用明信片或点歌的方式。这种习惯甚至持续到我们成年,并被90后们嘲笑为“老一代”的标志。

那时候,一切都可以成为玩具。

孩子不识安全套,把它当成气球吹,能吹很大,质量好,不会破;

吃爆米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师傅打开金属筒时,要听那一声巨大的响;

水果刀可以用来比准头,绳子可以用来翻各种花,用硬币打赌,用布口袋捉鱼,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玩具;、

——游戏精神是儿童生活的核心。不料想,如果对人类行为进行描述,居然很难找到一个词,能够超越“游戏精神”!P1-4

后记

最大的乐趣是自主支配时间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作选择。这些选择不仅不符常理,违背理性,甚至离经叛道。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会一意孤行!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决定,我们做了最该做的事。”这话出自2011年10月12日马云的微博。

在中国,马云被捧上商业神坛已久,但他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个商人,心里要想着如何赚钱。他在微博的类似感慨,可以作多种解读。鉴于本书的主题,我们仅在一个方面表示关注,就是:人应该最大可能地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马云有他的理想。

每个人有自己的理想。

但在“自主支配时间”这一点上,大家可以一致。

人们习惯把连续的时间划分成一段一段,在每段内相对专注一个或一类主题。包括“年”在内的节日,就是给时间的句子做逗号的。

在任何自定的时间段内,如果是按个人意愿做了事,我们会觉得满意、美好、划算。不然的话,就可能产生后悔、遗憾、吃亏了等情绪。

没有谁喜欢被外事、外物、外人控制。虽然也有人喜欢寻找庇护、有依赖主人的倾向,但那一定是当事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别人强迫其产生此种倾向,说不定他会相当逆反呢。

如果人人都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

绚烂和生动。

——富二代小巴菲特不吃老巴菲特那碗饭,去做音乐人;

——80后符号韩寒回避传统教育,去做独立作家和赛车手;

——满洲正红旗贵族后裔胡因梦退出演艺圈,走向灵修和写作之路;

——香港动作片导演余积廉隐居重庆小镇,卖面条;

——网友“一路东去”借助72名微博好友的支持,仅花费不足15000元,就游历了全国31个省级地区,行程约35000公里;

这些人做出改变时,经济实力各异,知名度或有或无,但他们都在特定时间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享受了这个过程。

能否自主支配时间,钱不是决定因素,智慧和勇气才是。

建议“自主支配时间”——

一是,并不代表企图获得“无限制的自由”。

人们都已知道,如果想让自由持久,就必须认可和遵守许多规则,包括法律的、商业的、社会的。人人让半步,人人周围才会有一步的自由空间。这话无须多说。

二是,并不代表企图自私自利。

仍说马云。他虽然强调了自主性,但仍在为社会进步、公众便利积极地做出努力。否则,他就不会强调永远不做网游,因为那容易诱导青少年沉迷;他也不会承诺N年内淘宝网不收费,这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至今,他仍为淘宝网该如何盈利而困扰。2011年10月,马云匆匆中断美国之行,回到国内,就是为了解决因淘宝商城的“提价新规”而引发的网络围攻、商务部约谈。

在强调自主支配的同时,仍能意识到责任在肩、心有他人,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三是,并不代表企图一味安乐,疏于耕耘。

那些洞悉“享受的真谛”的人,往往有着勤奋的另一面;而那些懒惰的人,即使生活提供了自主支配的可能性,他也会困惑,该如何打发这大把的时间。

如果人人都能“自主支配时间”,各行其是,社会陷入混乱或停滞怎么办?  这就是多虑了。

可以发现——

有人喜欢把时间用在家庭,就有人喜欢用在工作。

有人喜欢旅行的自在,就有人喜欢在办公室与人互动;

有人喜欢自己创业,就有人喜欢做公务员;

有人喜欢离经叛道,就有人喜欢按部就班;

世界之所以令人着迷,耐人琢磨,就在于它的姿态万千。永远有人和我们的想法不同,永远有人走在相反的路上,这本身就构成了具有吸引力的谜语。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段时间,小学课本是这样给“大自然”下定义的,大致意思是:“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

借用这个儿童级别的表达,我们来造句:

——团房团菜团车,刷点刷量刷评,各路民间达人秀绝技,新老艳照门诱鼻血,真假公知分子在喊话,热情青年在人肉,微博群雄在转发,有人潜伏,有人起腻,有人拍砖,有人晒富……一这一切,构成了无声和喧嚣的网络。

——利益是世界的轴心,道德是谎言的衣裳,作茧可以自缚,损人未必利己,说了不做,做了不说,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要、要、还要,算了吧、那不行、怎么办……这一切,构成了极具观赏性的世界。

——童年包含一切,吹牛可以健身,钱少也能享受,坏事能变好事,让人舒服的都是财富,引人冲关的都是游戏,高潮正在来应该心平气和,让别人舒坦自己才能舒坦,时间是唯一的成本,好玩儿全仰赖发现,热衷好奇,热衷想象,不为自己设限,洞彻他人心机,偶尔演点小戏,但别忘了自己是谁……这一切,构成了充满趣味和满足感的人生。

目录

序 酒的好,只有舌头知道

第一章 回到童年

第二章 准炫耀

第三章 养出一颗享受的心

第四章 一件好事

第五章 得失经济学

第六章 电脑游戏真人版

第七章 高潮可以慢慢地来

第八章 让别人舒坦

第九章 用什么填满时间的格子

第十章 看到世界有趣的一面

第十一章 好奇心啊好奇心

第十二章 不着边际

第十三章 给自己松绑

第十四章 人和人有什么不同

第十五章 去脸谱化生存

后记 最大的乐趣是自主支配时间

序言

酒的好,只有舌头知道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品酒,不是美食,是趣味和满足感——在每个人的童年,这些都可能是丰富的。但是现在,据说它们很稀缺。

一个半世纪以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人梭罗用自己做了一次隐居试验。他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搭起小木屋,自得其乐地生活了两年多,写下了著名的心灵作品《瓦尔登湖》;

一个世纪以前,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仍选择了逃跑,他全部人生的最后三分之一,几乎都在考虑如何从世俗生活中逃出来。虽然身为贵族,田产丰富,但俄国的贫富悬殊令这位思想家倍感煎熬,为此,他甚至要求放弃财产,满足于自耕自种的朴素生活;

半个世纪之前,19岁的中国年轻人王蒙写下这样的文字: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虽然现在诗歌已死,我们仍能从这首经典诗作中拧出鲜草的清香、对未来的浪漫期待;

哦,等等,别说这些,这些故事都很古老了。

现在,中国人正空前兴奋,仿佛每个人都很蓬勃,很凶猛。经济学家忙着赶场子赚钱,企业家忙着躲记者遮羞,随便哪个人都能讲一大串投资技巧,连幼儿园家长教孩子学算术,都已经从数钱开始了。

在窗边听雨?为爱情放弃房子?陪孩子找蘑菇?玩笑开大了。有几个人还敢如此奢侈?老朋友约了三年没见成一次面,这才是常态。人人都急匆匆地赶路,人人都在追求成功。要是能暴富就更好,否则拿什么换幸福?这句潜台词几乎融化在全民的心底。

感觉过吗,是不是越在喧嚣的场合,就越会孤单?

我们弄丢了什么?

镜头拉到2011年某月某日,一场有预谋的聚会。

兰会所。喜欢用络腮胡子来掩饰害羞的音乐发烧友扣扣、乖巧的调酒师Aine、《×周刊》的忠实粉丝兼八卦记者橙子,还有我,一个外表沉默内心汹涌、正在寻找写作题材的好奇分子。

聚会的源头正是在网上讨论了一个话题:趣味和满足感。关于生活的目的,大家认可的交集只有它们。橙子选了这家会所中有着浅催眠氛围的酒廊,她说议题缥缈,这里气场比较合。

扣扣正被一块屏幕捕获,上面变换着某些游动的色彩。

橙子忙于眉飞色舞地渲染,内容已经从汪小菲大s换到锋芝的离婚经济学,换到方舟子盯上乐嘉,换到范冰冰的板寸造型。此时此刻,这些听起来还算新鲜。

我和Aine是听众。看得出来,橙子在我们俩身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而她正沉浸于自得其乐的趣味中。她的表情之丰富,仿佛自己是每个故事的当事人。

这时候扣扣问:“屏幕上这些颜色,跑来跑去,是不是在诠释酒廊的背景音乐?”

橙子不满于被打断,把他的头扭回屏幕:“大哥,它们毫无关系,别影响我报道。”

但我和Aine的注意力已经被转移,橙子也被迫终止,转而品味扣扣的提问。我们发现,如果一定要把背景音乐和屏幕上的色彩联系起来,似乎确有某些节奏的重合。

Aine表扬扣扣,说他重视细节,对世界有个性化的认知。在一个流行盲从的社会中,这一点尤为可贵。

就这样,聚会进人正题。

讨论就从背景音乐开始。

橙子问扣扣:现在这款音乐叫什么名字?  扣扣不屑:给乐曲加上标题是对音乐的亵渎,这是我的理解。

他举例说,贝多芬那首《命运》,你一定要听出抗争吗?如果你心情好,为什么不可以听出欢快?如果你心情不好,为什么不可以听出忧郁?你还可以随机给它换别的名字,比如《春天的小爬虫》、《斗牛曲》、《逃跑的小贩》、《情侣分手前的最后一夜》,等等等等,总之随便你。

我们从未把贝多芬和情侣联系起来过,但扣扣就是这么说的。他的趣味所在,跟别人确实不同,但他自己喜欢。

Aine对扣扣更加赞赏,他们轻轻碰了一杯,互相说酒不错。橙子总是不放弃任何显摆的机会,别人说酒不错,她就抢着列举全世界N大酒庄,从法国说到美国,从加拿大说到澳洲,为它们分出了三六九等,还描述了少女、少妇、美人、英雄等种种玄妙的比喻。

结果,引得Aine深沉地说:酒好不好,只有——舌尖知道!

“其实和产地、年份都没有十分必然的关系,和你的舌头才有关系。”她补充说。

我立刻觉得,她的厉害程度,比扣扣更高出十个百分点,触到了当日话题深处,最痒痒的地方。

连调皮的橙子也竖起某个不雅观的指头说:Aine,你一句顶一万句,能做我的偶像。

我们谈的是趣味和满足感,而扣扣,尤其是Aine,给出了最恰如其分的答案。

感谢这次聚会,本书的立意就是从这里来的。

乐曲的好,只有情绪知道。

酒的好,只有舌尖知道。

那么,我们真正地感到有趣和满足了吗?这个谁知道?

自问:

你是否把生活的评价权交给了别人、外物,以及种种不可控的因素?

你是否被成就感驱动着,每天为了别人的理想而耗费自己的时间?

你是否放弃了本可简单获得的幸福感,转而执著于炫耀或比较?

你是否为获得想象中明天的美好,而透支了今天对生活的控制权?

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年龄越大,时间就越宝贵,而你本可用这笔时间的财富,去做更真正喜欢的事?

你是否尝试过,借用一张“财务收支表”,列举成年以来的付出和回报,评估一下总体的生活损益?

你是否一直在寻找生活的出口,通过创富、买房、攀附或压制、装模作样或出卖尊严,而实际上,你本可随时将自己从束缚中抽离?

你是否还残存着某种浪漫,或对世界、未来的好奇之心?

你是否考虑自我放逐,却顾虑着责任如累卵、未来如云烟?

你是否经常感到精神疲劳,追问但无解?

生活是间房子,你可以真正地让它充满有趣和满足感。只需要转一下头,看看另一个方向。

突破口近在咫尺,或者就在我们对味道最敏感的舌头上。

我们是否经常忽略这个柔软、敏感的器官?

是否细心体味过,舌面上那些至小无内、至大无边的丰富的觉知?我们会无意中让它们睡着,任凭周围的人绑架我们对世界独特的看法。

可以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来体悟世界,铺陈自己的生活图景。

叫醒那些丰富的觉知。

它们不但可以帮我们体验音乐、品味美酒,更可以帮我们品味生命的全程,并且获得趣味和满足感——我们会越来越知道,这件事多么重要。

人生的道路固然漫长,但顿悟和勇气的进发,可能只在片’刻之间。

从这一刻起,我们笑容洋溢,心门已开。

内容推荐

孙绍林所著的《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内容简介:毫无疑问,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要赋予它意义……作为个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学习、工作、创业,既要洞彻它的游戏性,同时又要认真,玩世不恭是对自己生命的亵渎……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对自己的问话,即便你年轻时逃避,最终将无处可逃……人生最终的定律:让自己满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这正是《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反复咏叹的趣味和满足感!

编辑推荐

孙绍林所著的《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样子》讲述世界上看似有很多标准,给自己松绑一定会让人上癮,时间是我们的唯一成本,追求满足感全仰赖自己发现,別只为了赚钱,有些快乐,年纪大了再体验,感觉会大打折扣,让自己满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