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晖曾做过临淮太守,因性格太刚直而得罪上司。在多次被上司弹劾的情况下,只好辞职不做,隐居山野。
后来,汉章帝召拜朱晖为尚书仆役射,不久调任太守。
朱晖向章帝提出要求,把自己的奏疏做留中处理。所谓留中,就是皇上把臣子的奏章留于宫中,不批复,也不交臣子讨论。皇上答应了朱晖的请求,朱晖因此得便向皇上奏陈秘事,深得皇上赞赏。有一次,因与章帝政见抵触,朱晖竟自己主动去坐牢,三天后,章帝下诏朱晖出狱,朱晖抗旨不遵。他说:“我年已八十,却蒙受皇恩,能向皇上机密奏事,我应当以死报答皇上。”说罢,自己就不再出声了。章帝了解了他的忠心,不久再次擢升朱晖,让他出任尚书令。到汉和帝即位时,朱晖又上奏章,劝谏北征匈奴之事,此时他已年届九十。
在古代,到80岁才成为社稷股肱之臣,虽属少见,但也充分说明,即使人到了老年,只要不放弃,振作精神,仍可大有作为。著名的姜子牙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商朝末年,周文王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推翻商朝。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人,协助他实现灭商大计。因此,他求贤若渴,处处留意这件事。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硒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只见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怪了!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上面也没有钓饵,而他的钓钩是直的,并不像一般的鱼钩。文王看了很奇怪,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是一个饱学之长者,并且在底层社会打磨了大半生——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白争孟津卖过酒,还做过生意。现在他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志存高远、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君主昏庸,臣子中真正为国的没有几个。而且纣王荒淫无道,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国人死活,更用酷刑杀害忠良,其统治不会长久了;只要有一位英明的君主,振臂高呼,天下一定云集响应,推翻商纣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商朝的统治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由此可见,姜尚经过大半生的修炼,此时在精神和才学方面已经是个“大器”了。文王觉得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到处寻找得力的助手,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现在天下大乱,君主昏庸,民不聊生,请您来帮助我安定天下吧!”说完,文王邀请姜尚一同上车,把姜尚接回了都城。
文王很快重用姜尚,先立其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他又担任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姜太公果然没有辜负文王的期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辅佐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在国内积极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努力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并联合友邦,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很多小国家:并吞并了与商朝结盟的崇国,在崇国的地域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迁都以后继续向东发展。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国的国力已十分强盛,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族的老家,东北拓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今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张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控制在周文王的手里,为灭商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自己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往往担心自己年龄大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其实不然。贡禹、朱晖和姜子牙都是大器晚成的实例。他们能够在七八十岁以后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从不放弃,没有因自己一时的不被重用而停止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的努力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所以,不要在感叹岁月的流逝中浪费年华,而应该时刻怀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有句诗说得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事都得经过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倦不怠、努力不辍的精神,终究会有所得。也就是说“天道酬勤”,把平时的勤奋努力累积起来,一定会有瓜熟蒂落的那一天。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个人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29岁的时候,孔子师从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第11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了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是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习”。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P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