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行行锦绣。它博大精深,包藏宇宙,几千年来流传于世,给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教诲。
读《道德经》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其生命力千年不衰,其精神超越了中外古今。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些尘封的古字吧,去探求中国文化和宇宙人生的奥秘。
黎重编写的《道德经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对《道德经》进行了全新的释译,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
《道德经》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势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思想深邃、内容广泛,涉及的论道、修身、养生、治国、兵法、管理等众多内容,这些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可以说是现代青年人必读的一部人生指导书。
黎重编写的《道德经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对《道德经》进行了全新的释译,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
《道德经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全书分为道经、德经两篇。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定义,并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道即是无,无产生有,衍化而为天地万物。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
同时,老子的“道”构筑了“阴阳”学说的界定,老子的“道”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它以“无、有”为依托,也架构了阴阳学说的基础本源,定。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的基本框架,解决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同时,老子对无(阳)有(阴)的概念进行了定性,即事物中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故事】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名与实的辩证关系。老子的“名”是与道这一概念一同提出来的,它不是指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指普遍存在的名。老子所说的名与实,实际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我们可以引申为名义上的口号与实际目的之间的关系。人们常说名不副实、名副其实等等,就是对名与实关系的具体阐释。同样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的人打着这样那样的名号而实际上却做着不符合实际的事情,汉代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各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如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凭借“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这种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实际上,曹操就是借助“奉戴天子”的“名”来达到“称霸天下、独尊为王”之“实”。曹操的这种做法可谓是名不副实,但是由于“奉戴天子”之名用得比较巧妙,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所以也就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目的。
古往今来,并不是只有曹操知道“名”的运用,众人皆知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通过“尊王攘夷”的做法而获得其政治上、军事上的主动权。还有就是在曹操之前,董卓控制了汉献帝这面“义旗”。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将献帝西迁长安,安置在未央宫中。董卓自己则在长安城东修筑了一座堡垒居住,取名□坞。□坞城墙高厚各达七丈,高度与长安城墙相等,称为“万岁坞”。董卓将从洛阳等地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藏在坞中,单粮食就可供30年食用。董卓不无得意地说:“如果大事成功了,我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我守着这些东西也可以过一辈子了。”
周初时,周文王立吕尚为太师,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意谓太师吕尚是可尊崇的父辈。董卓以吕尚自居,自为太师,号日“尚父”。他擅自乘坐只有皇太子才能乘坐的青盖车,对亲戚大加封赏,以弟董曼为左将军,封鄂侯,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执掌兵权。其子孙即使还是幼童,也都一概授官,男的封侯,女的做邑君。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声势煊赫。但是董卓却失败了,因为他并没有利用好这一优势,空乏其“名”,最后落得个“暴尸于市”“焚尸于路”的下场。 董卓的假借于名的失败,使得曹操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决定,阵营内部谋士们也是采取不同的态度,于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建安元年,曹操在贺年节的会议中向重要的幕僚和将领们征求最后的建议。
富于谋略的大胡子将领程昱首先表示意见:“依情报显示,皇上在奉、董承等挟持下离开关中,进驻于安邑,如果能趁机奉迎皇上,必能取得竞争优势。”
苟或也表示:“豫州离司隶区最近,目前有一半以上已在我们的控制中,如果要迎接皇帝,应以洛阳及许都最为合适,因此要准备这项工作,必须清除豫州境内其他的力量。”
首席猛将曹仁则有不同意见:“虽然张邈的势力已清除,但吕布、陈宫等仍占徐州,并和袁术勾结,随时可能再度威胁兖州。因此属下认为,应先稳定东方,彻底摧毁袁术及吕布力量,再行经营豫州。”
夏侯悖的意见也差不多:“纯就军事形势观察,豫州连接司隶区和荆州,目前拥有部分倾向袁术和刘表的小军团部署,正好可作为缓冲。清除豫州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北方袁绍、东方吕布、南方刘表、西北面西凉及司隶区军团的层层包围中,是相当不利的。”
几乎大部分将领及幕僚都赞同夏侯悖的看法。
曹仁更进一步表示:“奉迎天子并不一定有利,董卓便成了众矢之的,以我们现有实力,‘挟天子’不见得便能‘令诸侯’。万一掌握不好,未蒙其利反将先受其害。”
满宠也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探询袁绍的动向,奉迎天子来讲,袁绍最有实力。如果这个时候因此事和袁绍闹翻,很可能会遭到倾覆危机,应审慎对待。”P3-5
泱泱华夏,几千年来一直以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精神主导,直到列强踏人、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西方文化边缘化。当然,文化是不分国界的。不可否认,西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植于黄土地的华夏儿女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炎黄子孙始终需要的是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才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在这种根本需求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再一次回归,再一次复兴,古圣先贤的思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国学”。国学文化经历了辉煌、暗淡、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这说明,中华国学的根基是牢固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国学?一提到国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孔孟老庄”这些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确,诸子百家的文化理论经典都在我们的国学范畴之内,但国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国学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经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军事的、技艺的等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大国学”之意,只是希望人们能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认识国学。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学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不断变化。
今天,国学的热潮再一次席卷中华大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深地为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而骄傲。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用国学,并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也不是狭隘地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新时代,国学文化的推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快速。现代人不仅越来越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开始以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国学的普及和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在工商界、娱乐界,包括我们的政治领域,国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而是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中华国学产生兴趣,并且很多学术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人的观念中。
如今,中华文明正在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正在涌人世界的大潮中。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时刻看到这样一套诠释国学精义的丛书,编者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拾一度被冷落的文明,结合当下的需求,给传统国学赋予新的生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发现一套优秀的作品自然兴奋异常,特此作序推荐。若此套丛书能为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些许的推动作用,我便不胜欣慰了。
弓克 于悟书斋
《新解新悟大国学》系列丛书,从立项开始,到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审校,至最后成稿,历时将近三年时间。整个编撰过程细致而繁琐,有很多人员参与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杨广生对部分书稿做了全面审校;黑龙江省图书馆杨晓丽提供诸多资料;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弓克先生悉心审阅全部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明为我们惠寄多幅图片。还有诸多学者朋友为编写工作提供帮助,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之忱。另外,要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冯章老师和李嫒嫒老师为此套丛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系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大量权威版本著作、文献以及各种文字图片资料,有些作品时期久远,无法联系作者,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