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的谋略智慧,已超出军事本身。它的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生活的各个层面,即使《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也难于企及,故古书上有“用兵如孙子,策略三十六”的名言。
《三十六计》文字艰深,微言大义,一般读者很难掌握其丰富的谋略内涵。我们结合事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希望通过我们的解读,能让你充分理解计策的妙用,从而让你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取得胜利。
宋玄民的《三十六计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以科学的态度对《三十六计》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精义。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邯州(今陕西省邠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宋玄民的《三十六计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以科学的态度对《三十六计》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精义。
《三十六计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分为“瞒天过海”、“借刀杀人”等三十六计。
石勒认为张宾说得很对,就派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去蓟城晋见王浚,并上书劝他即位做皇帝。书上写道:“我石勒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胡人,遭遇乱世饥荒,逃亡到冀州,聚集些人马,只为了保全性命。而今晋国国运已衰,中原无主,百姓无所依靠。殿下是四海英雄仰慕的明公,能当帝王的除了您还有谁呢?我之所以舍弃生命,兴义兵,诛暴乱,就是为了给殿下扫除障碍。切望殿下能应天顺时,早日登上皇位。”
王浚正在为手下无将而发愁,听说石勒愿意归附,自然大喜过望。但他还有疑虑,便问王子春等人:“石公也是豪杰,占据着北方的许多土地,为什么对我称臣呢?”王子春回答说:“石将军确实如您所说的那样英明能干。力量雄厚,但与明公相比,就好像月亮比太阳,江河比大海啊!自古以来有胡人成为名臣的,但没有成为帝王的。石将军并不是不喜欢当帝王,而是因为帝王是不可以用智慧和力量夺取的,如果强取,就一定不为天人所容。这也是石将军的智谋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希望明公不要多疑。”王浚听后非常高兴,便封王子春等人为列侯,派使者带了土特产和财物给石勒,作为回报。
不久,王浚镇守范阳的司马派密使投降石勒,石勒把密使杀了,把人头送给王浚,表示自己的忠诚。王浚就更加信任石勒,不再怀疑了。
一年之后,王子春等人和王浚的使者一起回到襄国。石勒把他的精锐部队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全都藏匿起来,让王浚的使者看的尽是些空虚的仓库和老弱士兵。石勒对使者毕恭毕敬,面朝北方向他行礼,又恭恭敬敬地接过王浚的信。王浚送给石勒一个麈尾,石勒假装不敢拿在手中,把它挂在墙壁上,早晚向它叩拜,说:“我不能见到王公,现在见到王公的赏赐就跟见到王公一样。”他再派董肇上表章给王浚,约好日期亲自去幽州,向王浚奉上皇帝的尊号。另外又写信给王浚的亲信,请他为自己美言,希望能任并州牧,封广平公。王浚的使者回到蓟城,报告说,石勒兵马很少,力量微弱,款待使者热诚真挚,毫无二心。王浚大悦,完全相信石勒,对他再也不作防备。
同年三月初一,石勒的精锐部队抵达易水。王浚的督护孙纬派人飞报王浚,同时准备迎战。王浚手下的将领都请求出击石勒。王浚大怒道:“石公这次前来,正是要拥戴我,谁再敢说要出击石勒,定斩首不赦!”大家不敢再说什么了,王浚下令设宴等待石勒。
初三日凌晨,石勒带兵到达蓟城,高声喊开城门。城门打开之后,石勒还恐怕里面有伏兵,先驱使几千头牛羊人城,声称是给王浚送的礼,实际上是要堵塞大街小巷,使王浚无法发兵。这时王浚才害怕起来,坐卧不安,不知所措。还没等他想出主意,石勒已经来到王浚的住处,命人把王浚抓来,并命部将把王浚押解到襄国去。王浚半路上投水自杀,护送人员把他从水中拖出,在襄国街市上斩首。
石勒的实力和王浚相比,并不比王浚弱多少,但他善用计谋,给王浚以软弱、可靠的假象,使王浚放松对他的警惕,而使自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王浚的腹地,生擒王浚。这就是运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在麻痹敌人的烟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敌人包围、消灭。
“瞒天过海”之计在经商中的体现是:面对有充分准备的竞争对手,不施奇谋就无法取胜。而隐起真情,制造假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是为了促成“乘隙潜袭”的良机。
一个时期,美国海关规定,进口法国女式手套需交纳高额税金,以此来抵挡法国手套对本国市场的冲击。但这样一来,法国手套在市场上的价格便昂贵得惊人。显而易见,谁如果能逃过严苛高昂的税金,谁做这种买卖就会挣大钱。
狡猾的推销商泰勒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前功尽弃,还要被处以重额罚款。在高额利润和投机心理的驱使下,泰勒决定铤而走险。
他先在法国选购了1万套做工精细、质地优良的皮手套,然后仔细地将一副手套一分为二,把1万只左手套集中装箱,发往美国。
1万只左手皮手套到美国海关后,泰勒一直不去提货,而是躲在一边悄悄地等候。
按照海关惯例,如果货物拖过了保留期而仍然无人认领的话,海关有权进行拍卖。于是海关商办斯托尔便主持开盘拍卖。
由于皮手套全部是左手,这1万只手套几乎等于废品,所以被一个叫泰勒的商人用很低的价格买走了。
斯托尔觉得其中肯定有什么诡计,便通知海关有关人员,务必严格审查来自法国的皮手套,特别是大宗的右手套。同时,对泰勒的动向也加强了监视,如果发现他有大批来自法国的右手套的话,将会让他补交税金并处以加倍罚款。
奇怪的是,此后,海关发现泰勒收到的手套都是成双成套的,先后足有5000副,却从未发现他收到什么右手的手套,也未发现他购买或者定做右手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斯托尔心底结着的这个疙瘩很久没有解开。
一年以后,斯托尔到鞋店去买鞋,他选好款式,付了款,准备换上新鞋时才发现,两只鞋居然都是右脚。他十分气愤,对着鞋店的老板发了一通脾气。回家的路上,他猛然醒悟过来,终于明白泰勒是如何偷漏手套税金的了。
亲爱的读者,您猜出来了吗?
斯托尔通过自己买鞋得到启示,终于明白泰勒随后收到的5000副成盒的手套肯定都是右手的。如果海关有一位细心人拿出手套来戴一下的话,就会马上揭穿这个十分简单的骗局,当初泰勒十分担心的致命要害,正是这一点。
遗憾的是,泰勒的赌注下准了,他赢了。他成功的把握就在于,当人们看到两只手套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习惯地以为它们是左右手各一只。而海关人员恰恰走人了这个误区,让泰勒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合理合法地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偷漏了海关税。P5-7
泱泱华夏,几千年来一直以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精神主导,直到列强踏人、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西方文化边缘化。当然,文化是不分国界的。不可否认,西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植于黄土地的华夏儿女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炎黄子孙始终需要的是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才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在这种根本需求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再一次回归,再一次复兴,古圣先贤的思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国学”。国学文化经历了辉煌、暗淡、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这说明,中华国学的根基是牢固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国学?一提到国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孔孟老庄”这些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确,诸子百家的文化理论经典都在我们的国学范畴之内,但国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国学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经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军事的、技艺的等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大国学”之意,只是希望人们能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认识国学。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学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不断变化。
今天,国学的热潮再一次席卷中华大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深地为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而骄傲。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用国学,并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也不是狭隘地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新时代,国学文化的推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快速。现代人不仅越来越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开始以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国学的普及和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在工商界、娱乐界,包括我们的政治领域,国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而是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中华国学产生兴趣,并且很多学术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人的观念中。
如今,中华文明正在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正在涌人世界的大潮中。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时刻看到这样一套诠释国学精义的丛书,编者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拾一度被冷落的文明,结合当下的需求,给传统国学赋予新的生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发现一套优秀的作品自然兴奋异常,特此作序推荐。若此套丛书能为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些许的推动作用,我便不胜欣慰了。
弓克 于悟书斋
《新解新悟大国学》系列丛书,从立项开始,到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审校,至最后成稿,历时将近三年时间。整个编撰过程细致而繁琐,有很多人员参与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杨广生对部分书稿做了全面审校;黑龙江省图书馆杨晓丽提供诸多资料;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弓克先生悉心审阅全部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明为我们惠寄多幅图片。还有诸多学者朋友为编写工作提供帮助,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之忱。另外,要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冯章老师和李嫒嫒老师为此套丛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系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大量权威版本著作、文献以及各种文字图片资料,有些作品时期久远,无法联系作者,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