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满若空编写的《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是对原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也更为具体,书中以科学的态度对《论语》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论语的精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新解新悟大国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满若空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满若空编写的《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是对原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也更为具体,书中以科学的态度对《论语》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论语的精义。 内容推荐 作为一部优秀的国学典籍,《论语》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思想精髓已经渗透到中华儿女的性格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今天,我们更全面地来看待这部著作,它不仅是中华儿女思想道德的指导,更涉及了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教育、伦理等内容。如今,我们抛开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可以发现,其实《论语》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吸吮到鲜活的、丰富的人生营养。 满若空编写的《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是对原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也更为具体,书中以科学的态度对《论语》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论语的精义。 《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包括了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学而篇第一 学以致用才是真学问 人应以孝悌为本 朋友相交,以诚为先 为政篇第二 千万别不懂装懂 讲求用人之道 为官者要以民为本 八佾篇第三 宁俭勿奢,尚俭戒侈 不争是君子的态度 待人以礼才能得人以忠 里仁篇第四 气节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 朋友莫以功利相交 要善于克制自己 公冶长篇第五 私欲少了,才可刚正 明哲保身,当知进退 学会宽容,不念旧恶 雍也篇第六 读书学习,重在兴趣 教育应提倡因材施教 不居功自夸者方为人所敬 述而篇第七 学而不厌才能有所成就 择善从之,扬长避短 重视启发式教育 □伯篇第八 为朋友要敢于担当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要有救国救民之心 子罕篇第九 坚持就是胜利 真的英雄皆能坚强不屈 要有远大的志向 乡党篇第十 朋友之间要相互扶持 说话要谦恭谨慎 以人为本,重视人道 先进篇第十一 为官清廉,厉行节俭 凡事莫问鬼神 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 颜渊篇第十二 人与人交往要讲究礼仪 民无信不立 做官要尽职尽责 子路篇第十三 正人先正己 选拔人才要以贤之道 以柔道治理国家 宛问篇第十四 仁者必有勇 做人要以宽大为怀 贤人不为权名所累 卫灵公篇第十五 信守承诺是行事的根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季氏篇第十六 交友一定要慎重 作领导要以德服人心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阳贷篇第十七 环境最能影响人 凡事切莫道听途说 要学会与人周旋 微子篇第十八 正直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君主要远离女色 用人不要求全责备 子张篇第十九 尊重贤人,容纳众人 危急时刻,勇于献身 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尧日篇第二十 宽则得君,信则民任 安然处世,不骄不忍 立身处世,崇尚礼仪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原本多灾多难,我们要尽量克服这些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思想。不过,世上的事物往往是对立而存在的,悲往往是从乐中而来,衰常常自盛中而生,这就是“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因此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等说法。可见,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那得意之时一过,失意的悲哀就会立刻接踵而至。禅祖达摩大师认为,人生中所产生的种种烦恼,都是由妄念而来的,是因为“我”的出现造成的。因为烦恼之所以会产生,就是过于执著。大师曾说道:“为己者,横生计较,即会感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这都是妄想之所现。圣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这是因为他们不见自己的缘故。不觉苦乐的人,是因为灭己之故。” 达摩大师的舌锋极为锐利,他说明了“忘己”的重要性,并道出了圣人不觉苦乐的真谛。在凡人而言,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苦乐难免,为什么有人经常愁眉不展,而另外的人则经常笑口常开,快快乐乐?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人生观,在于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于自己是否深谙糊涂之道。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能够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侯、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吾知言”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首先,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窒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在《论语》中有“孔子绝食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苟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仅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废,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孔子十分重视礼仪,他认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次,孔子在陈国碰到一位大夫。这位大夫向孔子行过礼后,一本正经地问道:“贵国国君昭公懂得礼节吗?” 孔子平静地回答说:“知礼!”答完后,孔子就走了。这位陈国大夫只好找到跟孔子随行的学生巫马期,向他拱手行礼,然后进一步靠近巫马期身边,轻轻地说:“据我所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君子,他的内心是没有偏私的。否则,还算一个君子吗?别人都说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呀!依照周礼,同姓之间是互不通婚的。鲁国与吴国都是周公之后,可是,鲁昭公却娶了吴国的一位女子吴孟子。这还算懂礼吗?如果鲁昭公还算懂礼的话,那么,还有哪一个不知礼?可是,刚才我向你的老师请教这个问题时,他却回答说鲁昭公懂礼。可见,你的老师还是有偏私啊!” 听完陈国大夫这番批评自己老师的话,巫马期不知如何是好。随后,他只好把这件事向孔子叙述了。 孔子听了,马上召集所有随行的弟子,然后坦诚地说:“我真是幸运呀!只要有一点过失,别人就会指出来。我真是幸运啊!”P299-301 序言 泱泱华夏,几千年来一直以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精神主导,直到列强踏人、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西方文化边缘化。当然,文化是不分国界的。不可否认,西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植于黄土地的华夏儿女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炎黄子孙始终需要的是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才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在这种根本需求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再一次回归,再一次复兴,古圣先贤的思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国学”。国学文化经历了辉煌、暗淡、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这说明,中华国学的根基是牢固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国学?一提到国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孔孟老庄”这些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确,诸子百家的文化理论经典都在我们的国学范畴之内,但国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国学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经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军事的、技艺的等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大国学”之意,只是希望人们能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认识国学。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学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不断变化。 今天,国学的热潮再一次席卷中华大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深地为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而骄傲。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用国学,并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也不是狭隘地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新时代,国学文化的推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快速。现代人不仅越来越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开始以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国学的普及和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在工商界、娱乐界,包括我们的政治领域,国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而是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中华国学产生兴趣,并且很多学术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人的观念中。 如今,中华文明正在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正在涌人世界的大潮中。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时刻看到这样一套诠释国学精义的丛书,编者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拾一度被冷落的文明,结合当下的需求,给传统国学赋予新的生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发现一套优秀的作品自然兴奋异常,特此作序推荐。若此套丛书能为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些许的推动作用,我便不胜欣慰了。 弓克 于悟书斋 后记 《新解新悟大国学》系列丛书,从立项开始,到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审校,至最后成稿,历时将近三年时间。整个编撰过程细致而繁琐,有很多人员参与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杨广生对部分书稿做了全面审校;黑龙江省图书馆杨晓丽提供诸多资料;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弓克先生悉心审阅全部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明为我们惠寄多幅图片。还有诸多学者朋友为编写工作提供帮助,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之忱。另外,要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冯章老师和李嫒嫒老师为此套丛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系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大量权威版本著作、文献以及各种文字图片资料,有些作品时期久远,无法联系作者,特此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