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编著者爱德华·勒维。
一本刚过百页的小书,却有着骇人的名字。这两个字,太过刺眼。
准备试译时,满脑的血腥场面,有些恐惧。可翻开第一页就发现,我错了。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很安静,也很随性,像是好友叙旧,无关所谓的章法逻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杀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爱德华·勒维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杀》编著者爱德华·勒维。 一本刚过百页的小书,却有着骇人的名字。这两个字,太过刺眼。 准备试译时,满脑的血腥场面,有些恐惧。可翻开第一页就发现,我错了。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很安静,也很随性,像是好友叙旧,无关所谓的章法逻辑。 内容推荐 《自杀》编著者爱德华·勒维。 《自杀》内容提要: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试读章节 你难得理亏,因为你很少说话。你很少说话,因为你很少出门。就算出了门,你也只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你将永远都是公正的,因为你不再说话。说真的,你还是会说话的,通过那些使你复活、向你提问的人,就像我。我们听你回答,你的智慧令人钦佩。不过如果事实证明你的见解是错的,我们就会自责误解了你的意思。真理属于你,谬误归于我们。 认识你的人们又活了多久,你就会再活多久。你会和他们中的最后一个一同死去。除非有人把你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你活在他们的记忆中。你会像这样活多少代呢?作为一个口口相传的人物? 你在巴黎听了一场音乐会。第一部分结束时,歌手割断了自己的脉搏,左右摆动着胳膊,把鲜血向前几排喷去。有几滴溅到了你的栗色皮夹克上,干透后留下了模糊的印迹。听完音乐会,你和朋友们去了一家酒吧,至于酒吧叫什么,你已经忘了。你和陌生人聊了好几个小时。之后,你们在大街小巷里寻找其他咖啡馆,可咖啡馆都已经关门了。你们躺在圣一拉扎尔车站旁一个小花园的长凳上,说这片云像什么,那片云像什么。六点钟时,你们吃了早饭。到了七点,你们搭上了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第二天,你的朋友谈起你在咖啡馆里对陌生人说过的话,你却对此毫无印象。像是其他人借你的身体说了话。你记不起自己说过什么又想过什么,可如果想起自己确实说过这些话,你就不会这么喜欢它们了。别人说出你的话,这总是足以使你爱上它们。你记下人们复述的话。而你写下的这段文字,你先后两次当了它的作者。 你的生命就是一个假设。在晚年去世的人是岁月的沉淀。想起他们,眼前就会出现他们曾经的模样。而想起你时,眼前出现的,却是你可能会有的样子。曾经,永远,你的生命充满了各种可能。 你的自杀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话,可你却永远也采摘不到它的果实。 你真的死了吗?我还在和你说着话呢。 如果你还活着,我们还会是朋友吗?我曾经和其他几个男孩更为要好。可不知不觉中,时间将我和他们分开了。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让我们重修旧好。谁都不愿意冒这个险,怕重逢辜负了期待。你的自杀成了一种雄辩。而他们,虽然还能说话,却保持着沉默。我不再想起他们,尽管我曾和他们走得很近。而你,虽已遥远、离去、身在冥间,却在此刻,在我身边放出了光芒。每有疑虑,我都会向你请教。你的解答要胜过他们能给出的所有。无论在哪里,你都忠诚地陪伴着我。他们才是已经消失的人。你就是那伟大的现在。 当我想要的时候,你就是一本对我说话的书。你的死亡书写了你的生命。 你没有让我悲伤,却使我更为稳重。你撼动了我无可救药的轻率性情。P6-P8 序言 《自杀》。一本刚过百页的小书,却有着骇人的名字。这两个字,太过刺眼。 准备试译时,满脑的血腥场面,有些恐惧。可翻开第一页就发现,我错了。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很安静,也很随性,像是好友叙旧,无关所谓的章法逻辑。 不少评论认为,书中的“你”就是作者的一位好友,二十多年前自杀身亡,他写这本小书是为了怀念故人的。这种理解不为错,但似乎欠缺了一点。2007年10月初,勒维把《自杀》的稿件交给了出版社。十天之后,他自杀了。在世人眼里,小说成了他实施自杀的一个重要步骤。以这种方式谢幕的作家自然不是普通人。勒维毕业于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ESSEC),一所顶尖的商业学校。获得如此殊荣的他却“不务正业”,自学成才当起了画家。四年后,他几乎焚毁了自己的所有画作,并开始摄影,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巧合的是,“你”的遗物里就有画作,“你”对光与影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你”也爱读文学作品。我无法考证这位好友的生平,但不得不怀疑,“你”的身上有着勒维的影子。更何况,书中有关“你”的情节与心理描写之细微生动,令人觉得其中必有作者自己的阐释。他与好友对话,也是在和自己谈心。可“你”的含义似乎不止于此。小说中有一处写道:“你却按照自己的阅读节奏控制虚构生活的进展:你可以让它停止、加速或减速。回到过去,或跳向未来。你是读者,拥有神一样的能力:时间臣服在你的脚下”。读到此处,顿生冲动:既然他无章法,也许我可以试着重新排列段落,找到那个最初的时间顺序。后来,当我回过头开始翻译时,在这一段的前几页发现了这样几句话:“你经常跟我说起《加尔尼里的毁灭》。它的作者——普洛斯彼罗·米蒂,从来不读自己已经出版的书,只读校样。可有一次,他看了一本,发现章节顺序和他写的有所出入。他很喜欢这本书,就没有要求再版时修订一下。看完书后,你知道了这个小故事。你不厌其烦地重新阅读,想找出原来的顺序”。这不就是在说我吗?他能预见到我的思维活动?如果我是“你”,“你”又自杀了,那么是不是我也会去自杀?不禁倒吸凉气,手一松,钢笔坠地。“你是读者,拥有神一样的能力:时间臣服在你的脚下”。我在看它,我是读者,我就是这个“你”。可我活得好好的,怎么会去自杀?那么多读者,怎么可能都随他而去?自杀的背后又到底是什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