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彬所著的《凤鸣安吴(一品护国夫人的传奇人生)》讲述吴宓成了众所周知的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红学专家、教育家、诗人。然而,童年、少年的美好记忆却从来不曾在他心头消减半分,多年后,还津津乐道当年他大妈给“峨阳学堂”取名的来历……吴宓在他的日记里还写道:我大妈是一位深明大义,很有智慧的伟大女性,是陕西当之无愧的首善首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凤鸣安吴(一品护国夫人的传奇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媛彬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媛彬所著的《凤鸣安吴(一品护国夫人的传奇人生)》讲述吴宓成了众所周知的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红学专家、教育家、诗人。然而,童年、少年的美好记忆却从来不曾在他心头消减半分,多年后,还津津乐道当年他大妈给“峨阳学堂”取名的来历……吴宓在他的日记里还写道:我大妈是一位深明大义,很有智慧的伟大女性,是陕西当之无愧的首善首富。 内容推荐 李媛彬所著的《凤鸣安吴(一品护国夫人的传奇人生)》讲述一位名门闺秀,为病重夫婿冲喜嫁入安吴巨商之家,孀居后从危局困境中挺立起来,发展壮大她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秦商女杰;她扶危济困享重誉,更因捐助庚子“西狩”而被慈禧认为干女,获封一品护国夫人;《凤鸣安吴(一品护国夫人的传奇人生)》中她同情并捐助辛亥革命,最后在清王朝颓败大势中,走完了自己波澜起伏、辉煌传奇的一生,可谓近代中国向现代转型的缩影。 目录 第一章 周家有女初长成 第二章 成婚安吴 第三章 妙龄寡妇 第四章 危局困境 第五章 收养子持家立制 第六章 管家离走 第七章 兵匪奇遇 第八章 涂县令与二品夫人 第九章 商道远行 第十章 覆荫水榭 第十一章 一品护国夫人 第十二章 表叔革命 第十三章 家殇情残梦难断 第十四章 大风挽歌 余音遗韵 后记 试读章节 她降生人世时就带着某种神秘,而这预示她一生际遇的离奇和非同凡响。 一八六八年秋冬,陕西关中遭遇大旱,连续四个多月星点雨雪未见。眼看小麦种子下地出不来苗快要旱死了,还到处尘土飞扬,原野一派干枯焦燥肃杀景象,乡村堡寨的人们聚在一堆儿唉声叹气,第一句话就是:“唉,这老天爷还不下雨,明年生生又要饿死人咧!”接着就有人凑钱请来法师,摆上香火神案祈雨。可是,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星雨片雪未落,只有凛冽寒冷的西北风,日夜不停地呼啸着扫过田园房屋瓦舍和一双双渴盼的眼睛。 这年,位于关中渭北平原孟村的周家,更是上下心急如焚,烦躁不安。少夫人要临产了,预产日期过去快一个月,阵痛也时有发生,可就是不见生产,老太爷专程从京城赶回老家想等个喜讯儿,这一等就是一个月。这个儿媳是他亲自为小儿子继成挑选的。五年前,身为刑部侍郎的周伯恒和刚刚从扬州盐运使调任户部侍郎的陈正方在京城相遇,两人本是故交,都是当年同在殿试中被点的进士,遂一见如故,许了儿女亲家。于是陈慧如,一个如花似玉的扬州姑娘就嫁给了陕西渭北孟村的周继成。周家耕读传世,儒商持家,是方圆百里声名显赫的大户,可当他们欢天喜地办完婚事一年后,一个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地笼罩着这个家。少夫人慧如相继生了两胎男婴,第一胎生下就没有呼吸;第二胎生下来没有哭声只有呼吸,不到一个月又天折了,慧如哭得昏天暗地,死去活来,身体更加虚弱。整整两年,她几乎天天是在礼佛诵经中度过。直到这年,她身体终于好起来,又有喜了,且总感觉与前两次怀孕不同,好像浑身有劲,面色也红润,可快到生产了,却…… 慧如的贴身女佣刘嫂,是一个瘦瘦的十分精干的女人,十岁时就到陈家府上,当时慧如只有七岁,两个人像姐妹一样一起长大。这些日子刘嫂夜夜守在她房中,急得满嘴起了火泡。 冬月二十九日这天,慧如性情异常烦躁,坐卧不宁,松散着发髻在房中吃力地踱着步子。她拉着刘嫂的手,流着眼泪说:“刘嫂,你说这娃是不是知道外面正闹旱灾,不愿到这世上来呀?前两个娃出生时风调雨顺的还折了,这孩子遇到这样的天时,我真的有点害怕。”刘嫂挽着她不停地安慰:“少夫人您放心吧,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子时,慧如忽然有了一阵紧似一阵的阵痛,刘嫂急忙打开门叫醒住在西厢房里等候多日的两个接生婆子和几个丫鬟。可刚一开门就被惊呆了,只见院落、房顶、花墙……凡眼光能及之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挂在东西厢房屋檐上的两排亮光闪闪的红灯笼,也伴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轻轻摇曳着。 “多美呀!”刘嫂不禁轻叹一声,这是她跟着小姐全家从扬州迁来此地,这几年里看到的北方最美的风景,真是一点不比扬州的明月夜差! 两个接生婆子和丫鬟们已经端着早已备好的热水、包裹等急步进了屋,中院的门大开着,厅房里传来老太爷和少爷继成清晰的咳声和讲话声:“瑞雪兆丰年!继成呀,我看这是个好兆头,你媳妇这娃生的是时候……” “咯哦!咯哦!”一个健康粉嫩的小生命降生了,刘嫂奔跑到前厅报告:“老太爷、少爷,少夫人生了。” “男娃?女娃?”父子俩同时从座椅上起身急问。 “女娃,母女平安夫人好辛苦,现在睡着了。” 老太爷拍拍儿子继成的肩:“这娃的嗓门蛮亮的,不管男娃女娃,只要健康就好。”说完就转身往自己的院落走去。继成看着父亲的背影呆站着,他只记得父亲说,这娃嗓门儿蛮亮的,健康就好。前两个娃出生时,他一个人也是在这间屋子等候消息,可孩子降生的哭音他一点也未听到;这回,也许真像父亲说的是个好兆头,绝不会再发生那样悲惨的事儿了。按照风俗,再有三天,他就可以进月婆子的房间看他的夫人和女儿了,可他这会儿能做点什么呢,眼看天就要亮了,想着想着,忽然想到还有件“挂红”的风俗,刘嫂是南方人,可别给忘了。于是他走出中厅,朝正在后院忙活的刘嫂喊道:“你们别忘了挂红的事!” 刘嫂早已把几块红布准备妥当了,她在夫人的房门上挂了一块,又熟练地穿过前三个院门来到大门口。守门的车夫王顺早已挪开了顶门杠,给她拉开了门闩。天色已微微见亮,外面风雪交加,刘嫂却没有一丝寒意,她心里暖暖的;王顺帮她打灯笼照着,她站在一条木凳上,很快将一条三尺长的红布拴在门楼西侧的框檐上。当她跳下木凳一转身,却惊得大叫一声差点晕了过去,只见在门楼东侧大石狮旁边的石板上,一位僧尼一动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听到她的叫声轻轻抖了抖身旁行囊上的雪花,站起身双手合十点头施礼:“阿弥陀佛。施主莫怕,贫尼为千里之缘而来,只是要见尊夫人,贺喜得女公子。” 王顺急忙扶起刘嫂,灯光下,刘嫂很快镇定下来,朝那尼姑望去,又是一惊,那右眉端黄豆粒大小的一颗暗红色的痣和那清秀的脸庞是多么熟悉啊!这分明是七年前她和小姐慧如在扬州大明寺遇见的那个妙静师父嘛!刘嫂禁不住想起了往事……P2-4 后记 打小就喜欢书,十三四岁时,把家里能看到的书全都看完了,没书看的时候觉得很郁闷。有天,母亲打发我去邻居家借簸箕,邻居婶子说簸箕在阁楼上。让我自己爬梯子上去拿,谁知,一登上阁楼就被一大堆书吸引住了。那些书散乱地堆放在阁楼一角,默默地在这里不知等待了多久也没人理会,上面已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欣喜若狂,用手随意把灰尘拨到一边:“太好了!全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春》《秋》《创业史》《青春之歌》……于是,悄悄打开阁楼上那扇小窗户,让一缕光亮透进来,一个人享受这读书的快乐。直到太阳落山,小窗户上的光亮全然消失,忽然才想起借簸箕的事,还有整整一天没吃东西,肚子饿得咕咕叫,回家后自然招来了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年少的梦里,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隐隐约约总是有一份关于书的情结。曾在基层派出所当过民警,在看守所管理过女犯人,后来到县公安局、市公安局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也有过一两百万的文字见诸报刊,却不曾找到那份深情的向往。二十多年的警察生涯,如一幅五彩缤纷的长卷激荡着我创作的情怀,在调往新的工作岗位时,曾下意识想好好写一部关于警察的书,以纪念我的职业生涯;可是,高山仰止,往往被一种不能及的怯懦所驱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特信了缘分二字,若缘分到了,便是了这份情结的凝结。2005年初的一个周末,几个朋友聚在茶楼聊天,来自泾阳县的李先生津津乐道讲起他们邻村安吴堡“安吴寡妇”的故事。说她是一个经商理家的奇才,十七岁嫁给安吴堡吴家的独生子吴聘,因吴聘病重要冲喜,让她抱一只大红公鸡拜堂;吴聘死后,她一人把百十家商铺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仗义疏财,常干些修桥补路、赈济灾民的善事。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她慷慨解囊,捐银三十万两、黄金十万两,被封为“一品护国夫人”,还被慈禧认作了干女儿。 说者随意,我却被“安吴寡妇”的故事深深吸引,即随之驱车前往参观。在安吴堡,我看到“安吴寡妇”住过的房子、观戏的戏楼、赏月楼、迎香宫,还有她当年捐款修建的泾阳文庙等多处遗迹,如今还都依稀可见;吴家宅院大门上,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老乡告诉我们, “安吴寡妇”的养子秉承母亲意愿,1937年把全部宅院捐给共产党做了抗日救国青年培训班,就是当时名扬中外的“安吴青训班”,对中国革命是有过贡献的。 “安吴寡妇”亲自主持修建的那片被当地人称为“古柏林”的吴家墓园,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气势磅礴,威仪不减当年,靠墓园边有几座埋葬着吴门之后的新坟头,其中就有著名国学大师吴宓教授的一座。当时的“古柏林”尚未被砖墙围起来,大家可随意走动,汽车也可直接开到墓群中,村里的牛羊也时常放到这里来吃草。我一个一个墓碑仔细看,转悠着找了好几圈儿也没能找到“安吴寡妇”的坟头。老乡告诉我说, “安吴寡妇”只活了四十二岁,因为没有给吴家生养一男半女,死后没资格进吴家墓园;听说她被埋在东边那个高坡上,刚死的几年,好多人去祭拜, “文革”时,坟被平了,现在也没人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了。 这天开始,我夜难安寝,总觉得一位发髻高耸,头顶上梳着一个别致的发花,身着满汉风格融合的袄裙,天青色的披风上精致地绣着五彩加金丝的水波图案,并点缀着各式珠宝,华贵而不失典雅的女子微笑着在面前晃动,连续好多天,这种感觉竞愈发清晰到似乎伸手可触。明明知道这是幻觉。可我却宁愿相信这也许就是缘分。 哪里知道,一份“情结”竞带给了我这么多年的“纠结”,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辛远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多! 2005年夏天开始,我踏上了这条业余写作之途,我用了一年多时间,利用节假日,先后到达西安以北四十多公里的泾阳县、三原县一带二十多次,跑遍了这里所有与传说中“安吴寡妇”相关的地方,了解发生在这里一百多年前的人和事。 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清河、泾河,嵯峨山、北仲山,还有秦朝时留下的郑国渠和后来修建而造福一方的龙洞渠,山环水绕,风光无限。更何况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黄帝在此铸鼎, “鼎成而崩”,自仙发村驾飞龙升天,至陕北黄陵上空丢下衣服(后有“黄帝衣冠冢”)。在寒山谷口附近的一个乡政府院内——那个不起眼的花园里,我见到了刻有“黄帝铸鼎处”字样的那半块青石碑,历经风霜雨雪,虽早已残缺不全,却蕴藏着一种来自远古的悲壮和苍凉。 我在安吴堡吴家大院对面的一户“农家乐”驻足,采访村里的许多老人和其他知情之人。曾经编修过泾阳县志和文史资料的一位老教师,把他珍藏多年的资料,亲手抄写下来提供给我;在安吴堡土生土长的一位姚姓村民,他爷爷的表亲当年是安吴寡妇管家的至交,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跟他讲安吴寡妇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直到他都听烦了,爷爷还在讲——如今,他又把爷爷讲给他的那些零散的记忆找回来,一条一条罗列起来讲给我听。 我总在想,在一百多年前那样的封建时代,一个刚结婚不久就失去丈夫,又没有子嗣的年轻寡妇,该是怎样艰辛地走过她人生的每一步,又是如何经营她的“商业帝国”使其兴旺发达?尤其是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赢得人心,致使百年后的今天,当提及“安吴寡妇”时,这里的人,仍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多是敬羡和溢美之词呢? 大家熟知的国学大师吴宓,是安吴堡昊门之后,属安吴寡妇之子侄辈。在西安草场坡附近的一所居民楼里,我见到了吴宓的胞妹吴须曼老人,她介绍说,吴宓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大妈是一位深明大义,很有智慧的伟大女性,是陕西当之无愧的首善首富。” 这位被后人称为“伟大女性”的“安吴寡妇”堪称秦商之呜凤,女界之娇龙,她一生的仁爱之心,大义之举,无不透射出我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便是她百年不衰,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的原因,也是感动我这个作者的最重要的因素。 “替奇女子发声,为大历史存真!”我开始了更深层的考察。这些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顺着安吴寡妇当年巡商的路线,考察了平凉、周口、成都、自贡、南京、扬州、汉口、上海等好多地方。当年的商业贸易区,如今依然人流如潮,我流连于其中,在那“灯火阑珊处”.苦苦“寻觅”,找寻若云他们当年的影子,寻找她经营的那个繁茂的“商业帝国”所遗留的点点滴滴。在扬州,我从其历史文化丛书中找到一本《盐商与扬州》,从“陕西盐商”那段章节,我得知,陕西盐商与扬州有着极深极早的情缘,秦商成千上万,风靡一时,一手打造了扬州早期的繁华;可清末时,却仅存安吴堡吴家一家,吴家当时在商界之实力可见一斑。 考察途中,更多看到我们陕西商人当年留下的遗迹,也一次次被他们的纯朴厚道、艰辛坚韧,同时又大气包容所感动。透过“西秦会馆”、“山陕会馆”、“陕商会馆”等诸多历史文物,体味着陕西商人当年的精神追求和地域文化特色,感觉秦商文化就如同大地、女性般的含育温和。一天夜里,在细细品读公安局一位同事给我拿来的厚厚一沓打印资料——《陕西商帮》(后来得知是西北大学教授李刚等研究编写的史料)时,恍惚之中发现,安吴堡式易堂东家、大掌柜、伙计们的身影就这样一个个活着走了出来…… 随后,我又用了大约半年的业余时间去阅读,阅读那个时代所有相关的文件,包括有参考价值的文史资料。 2007年春节,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我利用七天假日完成了“谋篇布局”,用几枝粗号彩笔把本书所涉及的数十位人物及各章节大纲写在撕下来的几页旧年挂历的背面。 写这本书,历时五年多,我度过了有生以来最为艰苦也最为充实的五年,心灵上经受了一次非比寻常的历练和考验,也获得了一次新的成长和升华。 这五年,我几乎全部是穿梭颠簸在百年时光隧道之间。白天在单位里忙忙碌碌地工作,晚上回家开始写作。每次写作前半个多小时的阅读,是我寻找到的唯一能让自己尽快安静下来进入状态,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场景的好办法。 这五年,正好是我所在单位——西安市委政法委工作任务最繁重最关键的几年。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全委上下齐动员,加班加点,下基层包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作为宣教处长责无旁贷,积极谋划,组织了平安建设宣讲团,组织了新闻媒体下基层采访团,组织了形式各异的主题晚会……等等。当2009年,我们西安市以连续十二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而获得中央政法委颁发的最高奖项“长安杯”时,我为自己曾参与其中做了一小点贡献而欣慰。看到这里,也许您会发笑,怎么把“工作总结”都拿这里说开了,是的,这的确像是工作总结,可它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承载了我多少纠结与渴盼。 既为业余作者,五年多,无论是怎样的魂牵梦绕,我的书稿直到全部完成的那一天,在单位的办公室里也不曾写过一个字。2008年和2009年的两年时间,因为工作太忙,除春节长假外,我的书稿几乎全年未动过一个字。多少个夜晚,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躺在床上时,常常思绪奔涌:若云、王致浩、茗秋、青山等就在不远处的一幅幅画面里交谈走动,他们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多想立即打开电脑去写,却挣扎着怎么也爬不起来,我为此而煎熬、难过、自责,怪自己身体不争气。 这五年,我的思想和灵魂日夜不息地飞奔于百年时光隧道两端。可让我最不能做到从容的,仍是对一百多年前那个时代的一些细节的了解与把握,有时候,对于书里面的一个节点、一个日期、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不知要费多大劲,查询多少地方和资料,绝不敢轻慢待之,直到觉得确信为止。于是,我也时常徘徊于自信与自卑的两端,毕竟第一次驾驭这么大的题材,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同时要回应的挑战是自己完全一无所知。正如一位资深编辑老大姐在看完我的书稿后见我第一句话就说:“哎呀!你胆子真大,第一次写长篇竟敢挑战这么大的题材!不过,以后写作起来就会轻松多了。” 我没敢多想以后,只是想获得走下去的力量。我把我的观点、困惑和想法坦言给邹振基老师。邹老师学养深厚,思想锐敏,是个难得的杂文家,尤其长于点评,正好为我答疑解惑。在我写书的过程中,儿子浩铭与我交流也很多,他酷爱读书,有时候,我在写作中遇到一些史料性的问题不想查一大堆资料,打电话问他,他总是能熟练地讲出时间地点事件等等,为此我也省了不少劲儿。就这样,在与大家点点滴滴的交流中,我提升了自己对题材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在写完最后一个章节时,我长舒一口气,却高兴不起来——太久的等待已让收获的喜悦变得麻木。在此,我想说,这些年,我是艰苦的,我更是幸运的;我有着别人所难际遇的良师益友,在我困惑时,是他们帮我除去障眼的烟云;在我懒惰时,是他们用温柔语言的鞭子轻轻唤起我勤奋的意识;他们陪我走过一段艰辛而充满诱惑的旅程——没有会心的眼神,可我知道他们在聆听我的心声,不用太多的语言,我却明白那份厚重的期待。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到著名小说家陈忠实老师。写作中途,我曾带上写出来的部分章节去向他请教,陈老师翻开我的书稿看了几页说:“我看可以,你现在还是不要让任何人指三道四,埋着头按自己思路写完再说。”两年后,当我拿着完成后的书稿又去见陈老师时,他热情地接待我,却郑重地对我说:“我建议你不要请任何人写序,干干净净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也许更好。”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本具有真实历史原型的文学作品,除朝廷和个别官员是真名实姓外,其他人物均用了虚构;除余音部分为直接记实外,其余均属创作。作者无意于使人对号入座,更无意于对百年前的贤者不敬。“耗数年写作心血,授读者一时阅读快乐。”如果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陕西商人创业、守业、辉煌和衰败的千百年历史有些许了解;对生命、爱情、财富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能启发一点新的思考,我就觉得足够了。 口罗口罗嗦嗦写这么多,绝不是矫情,是想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细细地聆听并诉说。 感谢为本书提供过资料和帮助的朋友!感谢新华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 特别感谢为本书出版发行提供大力支持的西部十二省市河南商会联席会、陕西省河南商会会长黄凤怀先生。 是为后记。 李媛彬 2011年9月于西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