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巨大的班机降落在空旷的哥本哈根机场。几架涂着斯堪的纳维亚航空(sAS)标识的深蓝色飞机零星停留在候机厅一侧。
这是无数游记惯用的开头,毫无新意。不过,我对北欧的观察,又确是从这一刻开始。或者说,稍早于这一刻。在巴黎换了航班。肤色各异、举止不同的国际乘客作鸟兽散。登上飞机,我的邻座早已坐定。那是一位金发的中年男子,脱下的西装整齐叠在一侧,细条纹白衬衫包裹着他锻炼得与年龄不相称的好身材,考究的穿戴活脱脱一副银行家的派头,正仔细读着《金融时报))。在彬彬有礼向我让了座后,他转头继续关注那则有关华尔街的超长报道。
这奇妙的世界有很多事你不得不信。2009年金融危机之前,只有38万人口的小国冰岛,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着银行业。我去北欧前,恰恰是全球经济泡沫最浮华的时候,谁也看不到那深埋着的不安定的地火。才三个月,北欧货币普遍暴跌四分之一,冰岛政府更是濒临破产。据《经济学人》报道,多少银行家直接脱下西装,换上防水服就重返了打渔船。不知2008年夏末遇到的这位北欧男子是否安好,有没有“重操旧业”。
不过,北欧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地球上最富裕的地区。仅以瑞典为例,沃尔沃和Saab汽车,爱立信与伊莱克斯电器,利乐包装、哈苏相机、宜家、H&M以及Absolute伏特加,多少全球品牌耳熟能详。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全世界人均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闻名世界的科学家诺贝尔、卡尔·林奈、卡尔·威廉‘舍勒,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以及演员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作家如奥古斯特·斯特林堡、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以及几天前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特兰斯特罗默(Tomas rrranstriimer)。以这样贫瘠的土地和稀少的人口,产出如此众多国际顶尖品牌和思想、艺术与设计作品,让地球上任何别的一处都值得汗颜。
隆德与X2000
我的目的地是瑞典南部斯戈纳省的隆德市。隆德是瑞典最古老的城市。不过,这座瑞典最古老的城市,却是由丹麦人建起来的。最初,这座城市因一座教堂闻名——自公元1000年起的六个世纪中,隆德始终是北欧天主教的心脏。我最喜爱的博尔赫斯在《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里,反复提到隆德大主教。17世纪后,这座城市则因一座大学而继续着她无与伦比的盛名,那就是1666年创建的隆德大学。是的,我就是要去隆德大学念书。
隆德大学(Lunds universitet)是瑞典境内第二古老的大学,稍迟于斯德哥尔摩方向的乌普萨拉大学。大学主楼——目前的哲学院大楼,建于1584年,是北欧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隆德大学一直位于世界顶尖的百所大学之列,环境科学等学科尤其知名。
我离开上海时还是八月底的盛夏,室外酷热难耐,到达隆德时气温却很低,外套都带不来暖意。褐色的波罗的海波涛汹涌,丝毫察觉不出传说中的平静。忽然的小雨细细碎碎撒落,倏地又停止。带着怪物般大小的行李箱来到这座全然陌生的小城,我还记得那天下午忽然降临心头的不安,一时间彷徨不已。
隆德市区区10万人口,却已是北欧排得上名次的都市。隆德火车站是一间只能称得上‘‘宽敞’’的候车厅,外加200米长的月台和沿着月台延伸的商店。可是这样简陋的车站却横着铺开6条铁轨,依次排开4个站台。我早听说欧洲铁路系统极其发达,而北欧更将这种发达推向极致。 穿过小城隆德的几条铁路,出城之后即各奔东西。月台上经常会看见运行在瑞典和丹麦之间的X2000列车,通体白色。瑞典国土狭小,所以即使最快的列车也不用跑上150公里的时速。仅有六节车厢的X2000的上座率通常不足一半。只要没有学生,车厢里一定安安静静。北欧人最怕吵闹,尤其中年人,平时说话都像祷告。
此外,这种列车有几节专门的行李车厢,留出宽敞的空间给旅行的人。我也不时看到戴着头盔,推着自行车上车的年轻人。去年夏天我也曾计划骑车周游斯戈纳省,不过因为听说某些路段的火车太古老而没有行李车厢,只好作罢。P2-7
2009年圣诞前夕,我与Laum前往西班牙和葡萄牙旅行。抵达最后一站里斯本已是深夜,我俩颇费周折才到旅舍所在的街区。这街区看起来不很太平,每隔几个灯柱,就有一两个黑人挤在一起。你望他,他猛然也抬头望一眼你。我俩浑身一哆嗦,赶紧加快脚步。
敲开旅舍的大门,迎接我们的是个穿着两个唇环、浑身铆钉的白人朋克男,活脱脱一个新纳粹。“跟我上楼吧。”他一转身,露出两肩大大的骷髅刺青。我俩呆若木鸡。换个旅舍?都这么晚了。他不会拿我们做细菌试验吧?我俩几乎同时想起了不堪回首的恐怖电影《人皮客栈》,双腿发软不听使唤。
跟着走上二楼,屋子里热闹的声浪喷涌而出。两个白人女性和一个亚洲男生横七竖八躺在沙发里,一个文质彬彬的白人坐在柜台上打着节拍,屋子中间是一个正在转圈跳舞的小个子黑人。“欢迎!”所有人一起喊出声。
两个单身妈妈来自乌克兰,带着几岁大的孩子正在旅途中,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日本男生当时20岁,买的旅行社“百万环游世界”的套餐(差不多7万人民币,一年内固定班次的机票和火车通票等等,慢悠悠从中国一路来了里斯本,下一站是摩洛哥)。柜台、黑人舞蹈家和朋克男是这家旅舍的三个掌柜。
“我们仨从小一起长大,”黑人长得非常喜感,从头到尾乐个不停,“后来一个去了伦敦,一个去了巴黎,我留在这里。我们满30的时候,商量说,要不大家一起开个青年旅舍吧?这样我们就又在一起了!”
“于是,我们回到里斯本,一起开了这家青年旅舍。”朋克男说。
听到这里,心里忽然微微一震。
朋克男面相虽然凶恶,人其实很温柔,说起话来声音暖暖的。柜台那位非常绅士,从头到尾彬彬有礼。黑哥们性情活泼可爱,只要有音乐,就是有人摁着也会不由自主地扭起来,脸上藏不住天真的笑。怎么也想不通一起长大的三弟兄竟会如此不同啊!
那天我们聊到很晚,cD机里一直放着Bob Marley的音乐。“这是最美好的音乐,”黑哥们说,“在那个世界,一切都平和美好,令人陶醉……”
旅行中,我遇到过和《巴别塔》里菊地凛子的父亲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日本中年人,刚刚辞掉东京的工作环游了半个世界。
“在日本要是辞掉工作的话,岂不是很难再找到好工作吗?”我的问题很直接。
“话是没错。可是从青年时代起就说好要环游世界的,所以……有些事情,最后发现不能不做啊。”
“那回去了还继续住东京?”
“不了。我的老家在北海道。我准备回老家去,可以照顾我的父母亲嘛。”
“哇!北海道哦!那里也是漂亮得不得了啊!做梦都想去啊!”
他跟我一同大笑,露出得意的率真表情。
我们还遇到过英语磕磕巴巴、普通话完全不懂、18岁只身闯荡欧洲的香港小女生(而且她模样看起来只有15岁!我们替她捏一把汗)。粤语和普通话不通,大家只好比手划脚说英语。
“孤身一人,你真的不怕?”
“怕什么呀?”她大笑起来,露出可爱的虎牙,两眼眯成一条缝,“世界会跟着胆子变小啦!”
2010年1月,远别了瑞典残忍的严冬,我去了东京。东京的冬天美好得出人意料。干净得令人动容的天空均匀地释放着温暖柔和的日光,通透得好像整个世界都是粉色透明的一样。坐着列车从涩谷去往横滨,不经意间抬头,忽然透过车窗望见一百多公里外的富士山,像一张巨大的明信片般贴在缓缓后退的地平线上。白的山巅与蓝的身形,美好得令我几乎泣下。
能在寒冬享受到这样的明媚日光,真是幸福啊!
听起来,貌似我是个特别容易向美景缴枪投降的人。确实,心里忍不住会想:唉呀,要是我也能一辈子住在这里……可是,我脑子里很清楚,其实自己并不属于这块土地。该干嘛就干嘛,旅行就是旅行。下了飞机,明天该开的会还得照开,该写的报告还得照写,一点也马虎不得。除非…r_.。
除非像北海道那位大叔一样,辞掉工作,整个人换一个轨道。如果终于想通了,这也不失为美好的生活。
否则,把旅行当成解脱,会很苦的。下了回程的飞机,整个人就会傻掉,生活一下子失去重心,就像黄粱一梦忽然醒来似的。这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
我有几个朋友就是,旅行之后,心就收不回来了,整天人还在办公室,心还留在碧海蓝天。每次我听说了,只能觉得那些旅游杂志真是害人不浅呢。要知道,旅行真不是一味药。
只有少数幸运儿可以将旅行作为生活哦。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多数人呢,还是老老实实地工作吧。只要不放弃旅行的梦想和努力,哪天去不是一样的吗?何况,我们还年轻呢!只要……
只要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而且告诫自己,真的要去!
可以读那什么“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可是千万别信。那是他们最喜欢的,跟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啊。我就对维也纳没感觉,我就觉得芬兰索然无味,我就喜欢看高楼大厦(甚至专门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去法兰克福待上一天),这就是我嘛!
我知道我想要去哪儿。过去知道,现在也知道。
我想要去孟买和果阿。
我想要开车穿越美国。
我想要去乌斯怀亚看《春光乍泻》里那座灯塔。
我想要在里约热内卢乘滑翔伞划过大基督像。
我想要爬珠穆朗玛峰(这个……不容易吧)。
我想要……
人生的清单已经很长。现在我要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去实现!
雪降落的时候,窗外风景像一帧帧黑白映画渐次流动。高架桥上走走停停的小轿车。辽阔的城市如无边无际的积木般堆砌在世界尽头。
每当此时,我总和同事们各自端一杯热茶在手。“北京的冬天,……”闲谈以此开头,以遥远的某个片段、某个人物、某段回忆、某个时刻结尾。
如此再三,直到岁月流变,物是人非。只一年工夫,去年饮茶的同事,如今已无一人在身边。窗外风景同样变幻不定。一朵云,一阵风,去到何处停歇?又何时再起步?
2008年8月末我去瑞典求学。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内心不禁有些惴惴,何况真没有多少人对这边缘小国有过一星半点了解。出乎意料的是,一切都过得相当顺利。成绩虽然不算好,但人缘不差。班上同学都友善得出奇,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都异常可爱。前后住过两个学生公寓,室友都天真烂漫,让人愉快并难忘。许多身在瑞典隆德发生的有趣故事,我都收在了第一章。当然,更多故事沉在了脑海里。平日咬着笔头却记不起,只在深夜的梦里寂静播放。
2008年年底,虽然因为宿醉错过一场小考,我却收获了一趟寒冷又美妙的旅行。这趟旅行全收在第二章中絮絮叨叨。我先是抵达波兰旧都克拉科夫,在零下十度看过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接着乘老派的卧铺火车去了布拉格;第三站是美轮美奂的维也纳,惜与整个东欧气氛相左,此书里略过不讲(但是留下一帧照片吧);布达佩斯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今日的东欧以完全独特的方式颓然停留在那片苦难的土地上,千言万语却难以准确诉说。克拉科夫与布达佩斯认识的朋友令我难忘。若说第二章我贫乏的旅行里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那便是多姿多彩的人。希望此生仍有机会相见,无论以何种方式。
度过2008年的严冬,北欧的春天分外可爱。在与父母和女朋友筹划夏天的旅行中,时间过得飞快。6月,全家人经哥本哈根飞往意大利,辗转更去了法国与德国。从隆德至巴黎大约三个星期的旅行,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意大利的率性可爱与法国的明媚浪漫,至今令人怀念。旅行中无数少年时代的回忆扑面而来,缤纷落在笔下,以致东拉西扯,行文枝蔓。回望过去,旅行添给我无数刹那的美好。下次与父母同行将会是何时?我不去想。
第四章记叙的是另一段旅行。2009年9月,我的老朋友(同时也是良师)潘迪邀请我去他在日内瓦湖畔的旧居小住,既是放松,也帮他做一些研究。日内瓦湖畔宁静安逸的十来天令我留恋,但更难忘的是和他相处的那些时日。潘迪从不知他已完整地修改了我的世界观,我很感激他。最初正是他告诉我,世界有多大,其实在于自己走过了多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探险家。
2009年夏末,我与朋友去芬兰和波罗的海的小岛徘徊了几天。这趟旅行虽然愉快轻松,不过我再三思量,最终没有放进文中,就像德国的旅程那样。同样没有放进文中的,还有我前后去过六七次的斯德哥尔摩,以及2009年年底我与女朋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旅行。慕尼黑、巴塞罗那和里斯本都是我俩入迷的城市。之所以最终没有下笔,原因很多。思绪万千,落笔却无言,算是我最头疼的毛病吧。
“世界很大很美好!”
这是我站在欧洲大陆的西南边缘罗卡角时,神鬼不知凑到嘴边的一句话。站在罗卡角,想象迪亚士和达伽马从这里扬帆启航时的情景。没人告诉他们未来会遇见什么,但他们仍然出航,疾风巨浪。
好望角与新大陆最终成了探险家的墓志铭。
今天,当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早已勘测得仔仔细细以后,新大陆又何在?
在你我尚未亲见的,地图上每一寸阴影里。
成为自己的探险家,就现在……
诸事因缘。换成现在最火的史蒂夫·乔布斯的名句,You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future(相信生命中的点滴将在未来串在一起)。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亚丽女士对本书的尽心尽责。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对于懒惰的我来说,显然整理如此多的文字和照片绝无可能。感谢朋友薛丹姑娘,在我赋闲期间为我牵线搭桥。要知道,完成一本自己的书是我少年时代就燃起的心愿。而你们使我的梦想得以可能。感谢北京的所有朋友。事实上,我虽怀念过往,但北京也温和且美好,使我并不真想穿越回到过去的任何一秒。北京围炉煮酒的场景必将令我终生难忘——这也将是伴随我行走四方却心怀温暖的美好回忆。
瑞典的一年半时光弥足珍贵。再次感谢文中出现和没有出现的所有好友,塞西莉亚、邝、大黄、一丁、微微、思语、小彩、小草、茉莉江、玮玢、肖恩、斯文、玛利亚、伊丹,等等等等……即使他们中的一半人都压根不知我究竟胡言乱语了些什么。回忆那一年半远在天边的时日,仅仅、仅仅是想起你们中任何一人,都令我感觉不再孤单。
感谢旅行中给我提供过沙发,带我找到旅舍、餐厅和卫哇闻,耐心回答我傻乎乎的问题,以及和我一起哄堂大笑过的人们,是你们让这世界的旅行变得美好。
感谢潘迪、英格利、本,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并不仅仅因为你们的故事构成了本书的一章。
感谢老茂和毛懋,也不仅仅因为少年时代的回忆构成了本书的另外不少章节。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女朋友。谢谢爸爸偏执地鼓励我写作。如果不是您曾为我五年级的作文骄傲,我现在或许是个优秀得多的市场经理。不过,有点遗憾,不是吗?
尽管是这样一本不足挂齿的小书,还是要感谢这么多人,以及多得多的朋友和亲人。因为所有的过去,构成了现在的我。在我看来,我正将生命中的点滴串在了一起。
《旅行不是一味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将以10个欧洲国家,即瑞典、丹麦、匈牙利、奥地利、法国、德国、瑞士、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即题目“从波罗的海,至地中海”的来源)的旅行笔记和大量摄影为主要表现形式。该表现形式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旅游类读物有一定区别:在强调个人体验与大量摄影作品的同时,既避免了游记类图书的过分作者中心叙事,也避免了指南类图书的枯燥乏味。
《旅行不是一味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将以作者(李贤文)由瑞典南下至意大利(即题目“从波罗的海,至地中海”的来源)的旅行为线索,以10个国家、10个人物、10个故事为主线。每个故事都以特别的异国文化为背景,讲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该国人物的人生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旅行地的景色,一方面宣讲了作者的人生观,即探索文化的不同,享受生活的意义。既讲旅行,也谈人生;既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经历,也提供给他们睁眼看世界的角度,分享深入异国的经验。
李贤文编著的《旅行不是一味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简介:旅行不是一味药,旅行回来,生活还要继续。作者在瑞典留学期间,给了自己一次人生的大旅行,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穿越近十个国度,少年的诸多梦想被唤起……如今的他坐在车水马龙的北京CBD某个写字间里,生活还得继续,但那一条从波罗的海划向地中海的优美弧线,使他的人生与旅行前又判若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