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之责--人性教育
分类
作者 沈辰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思想品德”的评价靠考试分数吗》、《道德岂能“协议”》、《比“学什么”和“怎样学”更重要的》、《“语文课”不同于“历史课”》、《这样的公开课,教给孩子的是什么》、《“中考大战”为的究竟是哪般》、《学生习作评改,重在激励和引导》……《师之责--人性教育》(作者沈辰)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人性教育”才是真教育。

内容推荐

《师之责--人性教育》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人性教育”才是真教育。

《师之责--人性教育》的作者是沈辰。

目录

第一辑 考试,究竟是考谁

“思想品德”的评价靠考试分数吗

道德岂能“协议”

比“学什么”和“怎样学”更重要的

“语文课”不同于“历史课”

这样的公开课,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中考大战”为的究竟是哪般

学生习作评改,重在激励和引导

考试,究竟是考谁

给“校长推荐制”多一点信心和宽容

第二辑 “爱心"的沦丧

遭遇交不起书学费

“赞助费”是变相的乱收费

谁何时曾让我们有过尊重人的教育

“毁人教育”的生动体现

“疯狂群跪”是全体教师的耻辱

第三辑 “洗脑"的教育

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的教育

倾听孩子的心声

严是爱吗

中小学教师最主要的责任

与“班级管理”有关的几个问题

大人的“爱心”如何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怪招”凸显我们今日教育的尴尬

养成教育应从尊重孩子做起

“考证热”凸显了什么

小女的书包重达10斤

小学生的重书包,压垮的究竟是什么

听听孩子嘴里的童谣

感恩和慈善教育的误区

第四辑 谁的眼泪在飞

究竟是“洋垃圾”还是好东西

“净化的环境”是个怎样的生存环境

什么是真正的“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谁的眼泪在飞

中小学生不知雷锋的反思

保障“课本循环使用”的推行

书是甜的

儿童恶搞古诗童谣

羞羞答答的“校园集体舞”

打破语文教材的垄断局面

“老师骂人”能靠法律解决吗

第五辑 应试教育的错误观点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为国家集体而读书

没有真正的差生

第六辑 “人性教育"才是真教育

家庭、社会、学校联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21世纪的中国呼唤“人性教育”

高考改革的方向——向“人性教育”靠拢

试读章节

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的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这无疑给我们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上,带来了一定的实际的困难。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实施。没有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就不可能有该门课程有效的实施。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正如中学生“文文”指出的那样:“她和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思想品德’分数计人中考成绩呢?她简洁地说‘有病’!记者问她平常上课老师都讲些什么,她睁着茫然的眼睛想了好一会儿也答不出来。‘就是照着课本教,下面都打瞌睡,根本没人听’。文文同时对那些题目的答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中学生的责任是什么’那道题,‘我觉得一句话就能答清楚,就是做个好人’。‘背这些有啥子用吗?考了肯定马上就忘了!’说到这对人格塑造有无用处,文文更是嗤之以鼻。”(同上)

“思想品德”课,本是心理品质、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重要的一块阵地,是学校“立人”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如此重要的“思想品德”课,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怎么就变成了“有病”,变成了“根本没人听”,变成了“考了肯定马上就忘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思想品德”评价的不到位!“思想品德”的评价怎么能靠考试分数呢?用考试分数简单地作为“思想品德”的评价标准,是教育懒惰思想的一种表现,更是教育功利思想的一种表现!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一般课程,不能像语文、数学等用分数来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即使是语文、数学等课程,也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了,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评价标准那是应试教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普遍唾弃。“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我觉得,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知与行如果不能真正统一起来,就会造成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在“思想品德”的评价上,只有“知”而没有“行”,一切等于“0”。因此,“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一张试卷式的所谓的“考试”,而应该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长期的积累过程,最好的最有效的考核评价是给每一位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袋”。在这里,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正。给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定性定量,而不是用冰冷的考试分数

对“思想品德”分数计人中考成绩一事,虽然某中学张副校长认为:“除了课堂要生动外,有些概念是一定要背的,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同上)但我相信,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十分清楚,背诵“思想品德”的“概念”是毫无用处、毫无意义的,只是徒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好坏,不在于他(她)知道多少概念,不在于他(她)知道“挫折的作用是什么”“中学生的责任是什么”有多详细,而在于他(她)知道后有没有去实行照做。没有“行”的“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最多是“知道”罢了。“思想品德”分数计人中考成绩,说明的只能是我们有关教育部门的无知、无能与滑稽,只能给人们增添茶余饭后的笑资1

8月22日,濮阳南乐县刚刚考入大学的毛青(化名),在得到省慈善总会“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时,接受并签订了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规定,毛青毕业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河南慈善总会要求受捐助学子签“道德协议”回捐》2007年8月23日《河南商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道德协议”,原因在于我们的慈善捐助屡遭尴尬:①2006年,深圳歌手丛飞去世,其生前资助的百名学生少有人现身哀悼。②2006年,中国移动河南分公司出资30万元资助100名大学生,仅有两名有回馈并汇报学业。③前不久(2007年),湖北襄樊的5名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其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取消了这5名大学生的受助资格。④青岛慈善人士王明殿今年以来遭到138起索捐。

然而,面对慈善捐助遭遇的尴尬,能靠签订一份“道德协议”就能简单地摆脱的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慈善事业和感恩教育,有一大最高原则,那就是:自愿原则。不管是慈善捐助捐款,还是感恩,都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自愿,那么,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慈善和感恩的反面,不但不慈善,反而是可恶;不但不感恩,反而是厌恨!我们生活中,将捐款数额规定任务,强制强迫别人表现“爱心”,这样的愚蠢事我们还干得少吗?

我们过去的强制强迫别人表现“爱心”,和今日的强制强迫别人“知恩图报”,其本质都是对捐助人和受捐助人的不尊重,都是在干与“爱心”背道而驰的事。特别是要求受助学生签订“捐助协议”强制执行“知恩图报”,更加的要不得,因为那些受助学生,本身都是贫困生,而受助贫困生一般比较内向、敏感,他们不愿过多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受助现状,“以书面形式在慈善行为中附加义务,容易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在我们有些人热衷于用“捐助协议”强制执行“知恩图报”时,请好心的先生们纡尊降贵,蹲下身来,听听需要受助贫困生的心里话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唐姓贫困学生表示,他不会接受带有附带条件的资助,“虽然我家里穷,但我在道德上并不处于劣势,慈善资助不是助学贷款,也不是交易。”用带有强制色彩的所谓“协议”去规范道德范畴的东西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钱江晚报》2007年9月3日《慈善需要什么样的回报》)多听听这样的心声,有助于我们慈善和感恩问题的真正解决,至少是有启发意义的。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