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余秋雨作序、鼎立推荐的中国人文素质必读书,是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的完美呈现。它介绍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文化内涵,点面结合,通俗易懂,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哲学文明的博大精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知道点中国哲学(彩图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田小飞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余秋雨作序、鼎立推荐的中国人文素质必读书,是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的完美呈现。它介绍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文化内涵,点面结合,通俗易懂,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哲学文明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是谁?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目录 智慧的降临 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 阴阳五行说 八卦的“魅力” 古代人崇拜什么 盘古开天辟地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 巨人林立 百家争鸣 紫气东来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道如何生万物 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 柔弱胜刚强 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 秦佚悼老子 百家争鸣 南华真人庄子 齐物论 逍遥游 无用与有用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养生与解牛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三为令尹不荣华 杞人应该忧天吗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鱼是否快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雁 《庄子》中的成语 髑髅的快乐 “真人”的境界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知子莫若父 大盗与小盗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 儒家八派 儒学一二三 儒家的修炼方式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立、不惑、知天命 应该如何学习 大同与小康 和同之辨 三纲五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要跟鬼神太亲近 仁者爱人 忠孝可以两全吗 拈花微笑 身体并非私有 国家富强三部曲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严师出高徒 天人可以合一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人民是最宝贵的 如何称王 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取得上帝的信任 培养浩然之气 好人与坏人之分 谁是大丈夫 文王之囿 治国之道 千里马难遇伯乐 劳心与劳力 人性本善 止楚攻宋 墨子的“乌托邦” 怀才不遇的韩非子 “谬论”也可出名 兵家鼻祖姜子牙 兵圣孙武 田忌赛马 吴起兵法 伍子胥过昭关 就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 辩论中的哲学思维 歧路失羊可寻思 历尽沧桑的荀子 祸福兴衰不应该怨天 如何获得全面的认识 人性本恶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君舟民水 人定胜天 人生在世,难得休息 思想的角斗场 典籍中的鬼故事 司马谈论黄老统治术 曹参任相 汲黯治理东海 焚书坑儒 周公和王莽的忠与奸 纸上谈兵 张骞西域寻宝 谁来做皇帝 早熟的思想家贾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人的命运 天人感应 无神论斗士王充 龙种与杂种 圣人也是凡人 鬼神迷信为什么会存在 道教的“造神”历史 太上老君 西王母 道教的“创世纪” 道家的修炼方式 老子是如何被“神化”的 中国的“上帝” 天子的由来 烛火中的哲学 白虎观会议 龙蛇之叹 性三品 都是“天人感应”惹的祸 三年不窥园 人性有善有恶 一步一鬼 如何培养出“鸿儒” 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三清、四御、五老君 八仙过海 抱朴子的养生术 铁杵磨成针 武当传说 风流世纪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风流”的本质 桀骜不驯的嵇康 少年奇才,锋芒毕露 心远地自偏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 阮籍的青白眼 “方外人”丧母不哭 同床异梦,知音难觅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只要你高兴,音乐都是欢快的 刑场上的琴声 范缜的神灭论 诗意生存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革命斗士”柳宗元 永州八愚 柳、刘的自然观 缘起而不真 因果报应 顿悟成佛 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 偶入佛门 慧能受钵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祥瑞 “宾客”刘禹锡 由苦入空 风动还是幡动 理学的天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 严于执法 关学创始人张载 民胞物与 理气论 心与性有什么关系 哥哥“英雄”,弟“好汉”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大师朱熹 格物致知 山水诗书之乐 严师与高徒 “心学”始祖陆九渊 鹅湖之会 知行合一 王守仁格竹 羞羞答答认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立志遍读天下书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王夫之的墓志铭 学道不分男女 宋明理学 心外无物 天理良心 林间路与林中树 九州生气恃风雷 五十一岁的进士魏源 中国,非变法不可 我自横刀向天笑 物竞天择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新三民主义 行易知难 现代新儒学 试读章节 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有人尊奉他为奴隶社会的大圣人。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学说的主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公被称为儒家传统的始祖。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又称“周公”。生年不可考,卒年约为公元前1095年。他是周朝的创立者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殷建国两年后逝世,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其年纪很小,故由叔叔周公辅助摄政。武王伐纣灭商后,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理他的国家。武王死后,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于是勾结武庚叛周。周公随之东征,“降辟三叔”,杀死了武庚。此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都。先后分封宋、卫、鲁、齐、燕等,封建七十一个小国,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因此,可以说,周公是周朝的实际创立者。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制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三十七年,继位的康王执政二十六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来得了病,临终前嘱咐说:“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到了晚年,还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来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 阴阳五行说 我国阴阳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据说治水英雄大禹率先打破了“禅让制”,把王位交给儿子启。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起兵造反。启于是率大军亲征有扈氏的大本营甘(今陕西户县西),临战前召集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段话见载于《尚书·甘誓》,历史学家们推测是公元前2196年。这里的“五行”,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大致是与五行有关的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分。 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据《国语》记载,“和”与“同”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参合,能产生新的东西并能得到发展;后者是同一种元素相加,不能产生新物,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要把土与金、木、水、火杂和起来,才能生成百物。这里的五行,突出了“土”的作用,既反映了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对五行并列观念的修正。 至于阴阳,则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的基础上萌发的。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他们认为在冬去春来之际,气从地下向上蒸发,万物便出苗生长;如果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便不能茁壮成长。阴气的性质是沉滞下降的,阳气的性质是蒸发上升的,这阴阳二气若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周幽王时的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的失调来解释当时发生的地震现象,他认为阴阳二气的流转是有一定的秩序的,如果发生秩序紊乱的现象,阴阳二气就各失其位,就要发生地震。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古人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以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强、前、男等,以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后、女等,认为两种势力相互对立和依赖,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也要照顾到五行协调齐全。 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嬗替。汉儒们出于政治需要,在将古代的神权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兴起造神运动,在原来的天地鬼神信仰中增补进新的内容。 …… P3-6 序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全国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和群体尊严的,这很不错。 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深入,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因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一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 “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有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