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升迁就学曾国藩(草根官圣最干净的仕途升迁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南浦云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浦云著的《升迁就学曾国藩》内容介绍:

曾国藩升官牛B“秘经”

◎“官圣”是如何炼成的,曾国藩剖肝砺胆告诉你!

◎他草根出身,没有任何背景,一生又正又愣,屡败屡战,一股牛劲9年10升,干净得像神。

◎这本书写出了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东西,就是巨人不服输的韧劲!

内容推荐

《升迁就学曾国藩》是第一部全面讲述曾国藩从草根平民到官圣的升迁经历。曾国藩出身贫寒、其貌不扬、又不善于钻营投机,他一生行得正,走得稳,虽然历经磨难,但总体还是直线升官,12年间升了十级,位极人臣。他一生都在跟太平天国干仗,打赢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本书详细地记述了曾国藩的传奇一生,在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曾国藩的仕途智慧和处世哲学,并提炼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曾氏当官定律。

《升迁就学曾国藩》作者南浦云。

目录

前 言 升迁就学曾国藩 

第一章 青蟒出身的奇人

1.窝囊父亲斗气 

2.休想再欺负我儿子 

3.不当疯子,也绝不做傻子 

4.不看书就是不孝 

第二章 从掉书袋到大官

1.不怕失败怕成功 

2.“打秋风”的翰林 

3.从老实疙瘩到老狐狸 

4.火箭般升官 

5.各种“作秀” 

第三章 赶鸭子上架

1.太平天国来了 

2.跑不了干脆不跑 

3.老倔头 

4.杀人的“曾剃头” 

第四章 从文臣到武将

1.扯淡的“团练” 

2.一支畸形部队 

3.新兵蛋子上战场 

4.和绿营死掐 

第五章 出省作战

1.这才开始练兵 

2.变着法儿弄军费 

3.兵没练成,死不出征 

4.书呆子打烂战 

第六章 从书呆子到大帅

1.这仗打的,死了算了 

2.再三寻死 

3.重整旗鼓 

4.血搏城陵矶

第七章 和朝廷死磕到底

1.战武昌,热闹在战外 

2.皇帝不靠谱,气死牛大臣 

3.把湘军架在火上烤 

第八章 湘军的惨败之路

1.凿开铜墙铁壁 

2.血溅半壁山 

3.黄梅,最后的冲击波 

4.书呆子和战神的较量 

5.水上的惨败 

第九章 湘军败而又败

1.水师泡汤 

2.老塔死了,老罗奔了 

3.光杆司令要讨饭 

4.石达开来了 

5.活着就是凑合 

第十章 走不出的低谷

1.曾门四狼 

2.空心大帅 

3.太平天国窝里斗 

第十一章 我的湘军谁做主

1.跟皇上死磕 

2.曾国藩歇了菜 

3.湘军重聚人气 

4.等的就是再出山 

5.我的湘军我做主 

第十二章 到安庆去战斗

1.部队大换血 

2.虚无的“四川总督” 

3.左宗棠的毛病 

4.兵发安庆 

5.面对陷害,湘军团结起来 

第十三章 送上门的权柄

1.老曾PK皇上 

2.实权到手了 

3.真战略和假计划 

4.结硬寨,打呆仗 

第十四章 祁门玩火

1.倔犟的总督 

2.噩梦来了 

3.老实人“学坏” 

4.一怒失“二李” 

5.密密麻麻的危险 

第十五章 血洗安庆

1.李秀成走了 

2.陈玉成来了 

3.千条妙计和“一定之规” 

4.棋错一招 

5.绞肉机 

6.湘军的疯狂 

第十六章 奔向天京

1.慈禧的政变 

2.四个巡抚大吏 

3.曾国荃的逻辑 

4.官文的小把戏 

第十七章 不可思议的战斗

1.大冒进 

2.这样能顶得住吗 

3.太平天国快失败了 

4.“浑蛋”曾老九 

第十八章 天京陷落

1.窝里斗 

2.钱的“鬼咒” 

3.老曾斗洋人 

4.吉字营疯了 

第十九章 湘军,泡沫来了

1.造反的传说 

2.裁撤?遗弃! 

3.湘军大帅寻恩仇 

4.找死的王爷 

5.老帅遇上新对手 

6.摔个大跟头 

第二十章 最后的落幕

1.从两江到直隶 

2.天津教案 

3.最后再操点儿心 

后 记 一生磨成神

试读章节

2.“打秋风”的翰林

只可惜,咱们这位小曾同志却硬是一次接一次地犯浑,而且眼瞅着越来越浑,自从考上翰林之后,人变得越来越“不争气”。

按规定,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们要在翰林院学习一年,由资深的院士给他们讲课,一年期满“散馆”,到时再进行一轮考试。但这个规定又非常宽松,这些庶吉士想来上课也行,不来也行,只要散馆考试的时候你到场就可以了。

于是曾国藩曾翰林一天课也没听,第一时间打点行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飞一样杀回湖南老家去了。

“荣耀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曾国藩苦读了十几年,经受了无数挫败,为的就是今时此刻!现在该是他和他的家族一起举酒贺功,大大炫耀一番的时候了。

此时的湘乡曾家,所有人都已经大喜如狂!

曾玉屏胜利了!白杨坪这个小村子一百年——不!一千年也没出过一个翰林,现在他曾玉屏的孙子成了翰林,以后连县太爷见了他,都要拱起手来打个招呼了,谁还敢说他粗鄙无文?以后曾老爷子再在村里管闲事,谁还敢跟他顶一句嘴?

曾麟书解脱了!四十年来,在他父亲的眼里,在亲戚朋友眼里,在这个村所有人眼里,他就是笨蛋和废物的代名词,可从今往后他是翰林的父亲了,有这么个儿子当靠山,谁还敢说他废物!四十年的屈辱压抑,至此一笔勾销。

江氏夫人微笑了。虽然她是曾家唯一没有狂喜的人,甚至庆功酒宴她都没上桌,一直在厨房里忙活,可透过窗棂能听到院子里的热闹喧嚷,看到村里花白胡子的老先生们毕恭毕敬地给她儿子敬酒,江氏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怜妹子”了。

原来当年父亲给她一口粥吃,让她活下来,就是为了养出这个翰林儿子……

一个人的努力,最终竟可以荣耀整个家族,使每一个亲人都得到最大的满足。这么看来,曾国藩十八年的立志苦读是正确的,是值得的。所以当你没成功时,问问自己是否磨了十八年?

在这个狂喜的人堆儿里,大概只有曾国藩一个人感到茫然。无数的笑脸和恭维话,全都掺和在酒里一杯接一杯地灌过来。转眼工夫小曾翰林就被灌迷糊了,只知道傻笑,连句整话也说不出来了。

就在曾国藩在半空云里飘来荡去的时候,他那位乡绅爷爷曾玉屏忽然说话了。

有时候,让人最想不到的人会突然说出最出人意料的话。而这时,往往是他在展示自己真实的本性。

当着所有亲戚的面,曾玉屏粗声大嗓地吩咐曾麟书:“咱们家以农为业,就算再富贵也不能忘了根本。宽一刚当上翰林,事业方长,以后咱们家里一切用钱的地方都自己筹措,不要麻烦他,免得他心里牵挂。”

几句话,把曾国藩说得直掉眼泪。同时他也下了决心,一定要荣耀父母,荣耀家族,要加倍地对自己亲人尽孝道。

这个“孝道”该怎么尽呢?有个办法,叫做“拜客”。

当时乡下有个习俗,凡是家族子弟中了进士、翰林,所有亲族都会把这视为全族姓的光荣,而这位高中了的少爷当然要到亲友家去拜访,让大家都沾沾他的喜气。

然后就是大摆宴席,请族人等来吃一顿庆功酒。当然,凡是来吃酒席的都要带些礼物礼金,空着手来是很不好看的。

说实话,这拜客、吃酒、收礼都没什么稀奇,人之常情嘛。可曾国藩这一次却把事儿给办邪乎了。  第一天,他先去岳父欧阳凝祉老先生家拜客,吃了顿酒,接下来的三天去几个至亲家拜客,照样在每家吃一顿酒席,回家歇了几天,就备上一顶小轿,挑起两盏“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的红灯笼,带了几个仆人,开始到处“拜客”。这回所拜的都是湘乡各地的富绅财主,而且曾国藩每到一家,总要想办法给人家写写对联,题题匾……现在的曾国藩是翰林,大人物!这样的人物到你们家来“拜访”,又写对联又题匾,你们家大业大的,好意思不给他几个辛苦钱吗?

这一手儿,在湖南乡下有个称呼,叫“打秋风”。

这个“打秋风”的事儿实在挺无聊的,说难听点儿,简直丢读书人的脸。可曾国藩却把这个破事儿张罗得热热闹闹,看这意思,他是挺愿意干这个事儿?

愿意,相当愿意。曾翰林早就下定了决心,要把这场“秋风”打好打足。算是自己给曾家,给爷爷、父亲着实地尽一回孝道。

和清高相比,曾国藩更看重的是自己对家族的责任。现在盼了一辈子的爷爷和父亲需要他去炫耀,曾家的列祖列宗需要他去炫耀,所以他决定认认真真地炫耀一把,同时,凡能赚到手的钱,他一分一厘也不放过。

因为曾国藩知道,为了把他培养成才,曾家花了大把的钱,可以说把半份家业都押在他一人身上了。现在自己虽然做了官,却并不意味着能发财,现在有这个“打秋风”的机会,能帮家里多少弄几个钱,理应尽力而为。在家族的荣誉和利益面前,个人的“清高”还是先放一放吧。

在回湘乡老家的这十个月时间里,浑身是牛皮癣的曾兄弟穿着官袍子,坐着轿子,顶着毒日头,像猴儿一样让人抬着到处跑,吃饭应酬,给别人题对联,写墓表,在婚礼上当司仪,只要能用他的名气捞到好处,小曾什么都愿意干。对人家给他的馈赠、礼钱,更是收得不亦乐乎。后来把湘乡县转遍了,又到周边的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兴安各县去“打秋风”……

够狠!

自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回到家乡,曾国藩总共在家乡待了二百九十六天,其间,居然打了两百天的“秋风”,足迹踏遍十个县!一共得了多少银子无人知晓,但全部交给了家里人,这是肯定的。

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曾国藩拜别祖父、父母,回北京去了。就在回京的路上,他又在路过的地方不断拜访湖南同乡,到处打着“秋风”,多多少少弄到几个钱,也都托人送回家里去了。

从此,曾国藩离开了湘乡老家,以后只有书信往来,他自己,就很少再有机会回来了。

“秋风”打完了,曾翰林也回到北京了,刚进翰林院,一个天大的麻烦迎面砸了过来。

翰林院庶吉士,就是进入这家国家最高学府的实习生。按规定,他们在翰林院的学习时间是一年,这期间由翰林前辈们给他们讲课,一年后散馆(也就是毕业),那时还要再经过一场考试,成绩好的可以担任翰林院编修、检讨,差些的分配到各部衙门当官,成绩垫底的就派到地方上当县官去了。

你看看,秀才里拔举人,举人里拔进士,进士里拔庶吉士,庶吉士还要再选拔……对这些读书人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而且一场比一场激烈,一场比一场残酷。

其实对每个人都一样,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而且情况和考科举一样,也是在较低的层次上机会多,一次不成还可以重来,可越往高处越凶险,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输不起,也输不得了……

眼下的曾国藩就已经爬到了高处。庶吉士散馆这场考试,将决定他下半生在官场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他这一生最终的价值和分量。

可这一次他考砸了。  从十岁立志成才,到考进翰林院,这十八年来曾国藩就像一根绷紧的琴弦,从没松懈过一刻。偏偏就在入翰林院后的这一年里,他松懈了。

这一年时间,他既没得到翰林前辈的指导(这些人的地位比今天的博士生导师还高),也没看过几天书,结果在这次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他居然只考了个二等第十九名。

这一年共有四十六位庶吉士参加考试,其中一等十七人,二等二十六人,三等三人,曾国藩的排名是二等第十九名,相当于所有庶吉士里考了个倒数第十。

依惯例,这样的名次,是要下放去当县官了。

离开北京城,到一个偏远小县当县令,从七品芝麻官做起,运气好的还有机会一步步往上爬,运气不好,三年任满不得优叙,解职回家,这辈子就算退休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考试成绩不好也不能全怪曾国藩,因为这一年里他有二百天在“打秋风”,给他们老曾家扬名露脸,光宗耀祖,顺便捞钱。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误学一年,学误人一生……现在“光”了宗也“耀”了祖,然后考砸了,你说怎么办吧。但人总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憋屈死。

到这会儿说啥也没用了,只好干瞪眼,等着朝廷给他分配工作吧。

想不到,谁也想不到,连曾国藩自己都想不到!这一年道光皇帝不知怎么想的,居然只下放了三个庶吉士去当县令(就是三等那仨人),派到各部衙门去的也只有三个人,其他四十位庶吉士全部留在翰林院里!

这种事以前没有先例,后来似乎也没再发生过,说得邪乎点,简直就像冥冥中的天意,要拉曾国藩一把,让他留在了龙门里。

几天后,曾国藩被那个脑袋只有拳头大小,长得跟猴儿一样的丑皇帝道光(同时也是个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废物皇帝)招进金銮殿,封了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

官不大,品级也不高,可好歹没“下放”,对小曾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小曾啊小曾(此时小曾已经自作主张把原来那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子城”改成“国藩”了),你这回运气好,没被下放,可是以后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人生不能光指望运气。当感觉到自己运气好的时候,往往只是侥幸逃过了一次危机。所以当庆幸“好运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已经危险了!该下苦功夫了。

就在翰林院留馆后不久,曾国藩在日记里给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从今天起,每天早上起床先写正楷一百,再写行书若干,辰时开始温习四书五经,读书所得立刻记到《茶余偶谈》(就是曾国藩私人的读书笔记)里,酉时到亥时(下午五点至夜里十一点)读其他各类相关书籍,有心得也记录下来。如果这天晚上练习诗赋文章,则晚上点灯以后不再读书,专心写文章。

光有个课程表还不够,小曾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十二戒”:

一、主静(没事做的时候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做事时专心一意,心无旁骛);

二、静坐;

三、早起;

四、读书不二(每天看十页“儒学”专业书,没看完绝不翻看其他);

五、读史(每天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也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记住祸从口出);

七、养气;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亡(每天记一篇读书笔记);  十、月无忘所能(每个月写诗数首,别荒废了);

十一、做字(每天早饭后练半小时书法);

十二、夜不出门(不结伙游荡,不参加无聊的娱乐活动)。

——这个课程表和“十二戒”,读高中或大学的年轻人可以从中借鉴参考。

P15-20

序言

升迁就学曾国藩

曾国藩,神一样的官场达人,却是靠一败再败垒起来的。

梁启超赞之:“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赏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告诫儿孙们:“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

三人之评,评起来一个高高大大的曾国藩。后人都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凡是为曾国藩立传的人,从来没人敢说曾国藩出过错,似乎这位曾老先生真就是一位“完人”,真的一生没犯过错误,他人生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件事例都是那么完美无缺。

这不可能,这是造神。人们越造神,真实的曾国藩就离咱们越远。面对一位这么高大完美的曾老先生,谁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学起。

其实曾老先生不是神,也不是“完人”——世上根本没有“完人”这回事。他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他这一生也是在挫折和磨砺中一点点学习,逐渐成长起来的。

你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曾文正公,上学的时候曾经被自己的父亲所误,几乎毁掉吗?

你知道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是个不开窍的书呆子,做了好多又好玩、又好笑的傻事吗?

你知道后来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学会为人处世的吗?

你知道曾国藩曾经一时冲动乱上奏折和咸丰皇帝吵架,结果吃了好大的亏,把自己搞得有多狼狈吗?

你知道曾老先生自从草创湘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挫,打了多少败仗,怎么靠着运气生存下来,被战争逼着学会战争?

死读书,呆做官,赶鸭子上架创湘军,别人都晕他独醒,别人都胜他偏败。战城陵,战武昌,血战田家镇,刀头舔血,玩命硬扛;败靖港,败九江,坐困祁门,死里求活,几次跳江;上斗皇上下斗巡抚,外斗满臣内斗老乡,硬着头皮耍心眼儿;混浊闷愣,跟头把式,一步步把自己磨炼成了湘军大帅;克安庆,围天京,满腹韬略,用兵如神,究其出处,却也平常。到最后平定天下,曾国藩却彻底困于政局,被当权者猜疑,打击,弄得灰头土脸;晚年虽然倾心于洋务运动,也多有谋划,但总的来说,基本一事无成。

说到做人,曾国藩诚实、坦率、有勇气;说到做官,曾老先生无非一个三字经:“正、硬、愣”。这是他为人处世的大法宝,世上凡是当官的人,要想做出一番成绩来,这三个字一定要吃透。

看完这本书,每位读者都会轻轻嘘一口气,笑着说:原来如此。

曾国藩的经历不可复制,但曾国藩的人生经验,我们这些后人是可以借鉴的。

后记

  一生磨成神

曾国藩的一生,需要有个盖棺定论。

曾国藩这个人很有个性,总结起来是三个字:正、硬、愣。

正,是诚实;硬,是坦率;愣,是勇气。其中“正”字是为首的。因为老曾正直,人不贪,心不坏,所以他才能有一“硬”,有一“愣”。

“正、硬、愣”,这个三个经,是为人处世的大法宝。尤其当官的人,要想做出一番成绩来,这三个字一定要吃透。

这个又正又硬又愣的倔老头子,活着的时候为了不受朝廷的欺负,半辈子都在用自己的脑袋往时代的“冰层”上碰撞,撞来撞去,倒真给他碰出一道裂缝儿来。

——为了冰层上这条最初的“裂缝儿”,我们这些后人,得感谢曾国藩。

但撞击冰层,做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这未必是曾国藩的初衷。他原本是想当个好学生、好儒生、好夫子的。

自从孔圣人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进行创作,相信古代的事物并无限推崇)这个观点之后,几千年了,中国人把古人那点儿思想性的东西啃了又啃嚼了又嚼,重复重复再重复。可后世人几千年里却没再搞出什么新思想来——就算搞出来,儒生们也不认这个账。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几千年就这么闷头闷脑地过去了。

闷头闷脑的曾国藩,天生就长了一张“儒生”的脸,从头“儒”到脚,简直“儒”透了。年轻时的他努力要做个好儒生、好夫子,从这上看,老曾做得算不错了,说他是个“大儒”也够格儿。可中年以后,他开始控大局,办大事,想大问题,结果这个原本死心眼子的湖南小老头儿从不懂变通,到尝试变通,学会变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开窍儿。晚年的他已经试着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睁眼看世界……虽然寿数有限,他只说了几句话,做了几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动手实施就去世了,可毕竟能做的做了,该想的想了,可以说的说了。

——虽然曾国藩去世的时候“洋务运动”刚开了个头儿,可老曾也算是洋务运动的开山鼻祖了。

同时,曾国藩这位大儒一生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儒家思想不是僵的,不是死的,它能吸收,能变通,能追得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只要我们又述又作,好古,更加好“今”。

曾国藩身后留下了不少东西,《挺经》、《冰鉴》、《家书》,格言警句数也数不清了。他的政治谋略有过人之处,军事思想有过人之处,治军方法有过人之处,他的持家、教子、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皆有独到之处。

——这些,皆可以为后人师。曾国藩留下的那些书,也全都值得细看。

也有人说了,曾国藩是个老祸害,清朝灭亡之后出现的军阀混战局面,究其根源,就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这事儿上起的。

这么说也有影儿,但有些牵强。

——中国历史上凡是改朝换代,多有“军阀混战”。因为清亡之后军阀混战,就骂曾国藩是祸首,似乎过于严厉了。

曾国藩死后,人们一直没让他消停过。有人捧他为“神”,有人斥他为“鬼”。可说到底,世间何来鬼神?曾国藩,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一生的成就,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儿慢慢腾腾走出来的。你要是拿着放大镜看他踩出来的“脚印儿”,会发现每个脚印都平淡无奇,简直不值得研究。可是放下放大镜再看,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又蔫又倔的湖南小老头儿,一辈子走得这么远,足迹留得这么深。

毛主席一生写下过很多精彩的诗篇,但我觉得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是这么两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那些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再吃,既不思考也不尝试的,到死还是猴子;而那打定一个“呆”主意,抱住一个“硬”念想儿,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响磨石头的,磨着磨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磨成了“人”。

人这一生,短暂,平淡,对错难分。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无非是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多多少少,磨几块石头罢了。正应了那句话:伟大是磨出来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