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日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王萍每天与癌症搏斗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从出生开始,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当兵、恋爱、结婚、生子、转业,往事历历在目。读这本书无疑对一些身患疾病,特别是大病、要命的病的病人一定会有很多有益的启发。作者除了在思想上、精神上对战胜疾病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外,对医生的治疗、诊断也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科学分析,而不是盲目信从。此外,本书更值得阅读的是,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所得出的感悟。这些感悟真实、亲切,虽然看上去文字平平,却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生命日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记录了作者王萍每天与癌症搏斗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从出生开始,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当兵、恋爱、结婚、生子、转业,往事历历在目。
王萍,女高中毕业后考上出国留学生,那是我国首次大批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公派留学生。毕业后当兵,在空军做技术侦听情报工作,军营18年。部队期间不甘寂寞,翻译过各种文章,在军队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若干。从部队转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供职,期间编译出版过两册关于对外贸易业务方面的书籍,还在《西南军事文学》上发表过中篇小说。55岁退休。刚退休的时候依然不甘寂寞,曾在大学英语系任教,教授英语听力。
2010年初得了癌症,接受手术化疗,出院的第一天上网开了博客《生命日记》,以极大的毅力写了一个癌症患者的心里路程。
这个冬天特别冷,今天出奇的冷。
冒着寒风老公陪我去一家大医院看病。
去年例行查体的时候就查出一个囊肿,今年查体又说是囊肿增大了,长在卵巢上,建议我去医院看看。
排队、挂号、等待、看医生、交费、再次检查……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折腾了大半天的时间。生平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医院了。普通老百姓看病就是难,没办法,虽然政府一直在关注。
我坐在长椅上耐心等待,身边匆匆走过黑着脸看病的众多病人,心想:这可真是“河里无鱼集上看”,满大街的都是好人,原来“坏”人都到医院里来了,难怪医院总像是赶大集似的。
医生说需要住院。我还是有思想准备的,平静地办理了住院手续。
没想到,从这天起,我的日子开始了倒计时!
人生最大的缺憾便是终有一死,生命太短暂了!也因此太珍贵了!没有我这种生死经历的人是绝然体会不到的。The days are numbered.这是我刚学英语时学的一句形容美帝国主义日子不多了的说法,准确的翻译是:日子屈指可数,现在用在这里可以说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呵呵!
屈指可数地过日子是很可怕的,不知道哪天就撒手人寰,这期间的幽默也是黑色的幽默。黑色,是中国人比较忌讳的颜色,尤其是在快过春节了喜庆的日子里,但不可错过这篇生命日记。
假如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成与世界告别的最后时刻,我一定会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并留下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带走一丝欣慰。
(2)准备手术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晴-13℃~-3℃
天不亮就被护士叫醒,我看表还不到6点。
日光灯大亮,护士们端着盘子,抽了我好几管子鲜血,然后是量体温、测血压、测脉搏等一系列检查。关灯,睡觉。刚刚消停一会儿就有护工再度开灯,开始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直到护士交班、医生查房。
以后住院的每天都是这个点开始起床的。真累啊!
主刀医生对我说:除掉囊肿的同时需要切除卵巢。我无异议。
他又说:是不是可以把子宫也一起切掉?
我说,为什么啊?
他说,你这个年纪还要子宫干什么?
我说,没问题,为什么要切掉啊?它毕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不行!我断然拒绝。
他答应为我保留子宫。
我说:谢谢!
我被告知明天上午8点做手术,除掉囊肿,但至少今天我是轻松的。
因为是小手术,我没告诉任何人。我有一个大家庭,家人都很忙,我不想为这点小事情闹得兴师动众的,手术后悄悄地回家养病就是了。
这是个小病房,有三个病人,配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条件还不错。我住最北边的一张床,中间是一对小两口,滨州的,都25岁,当然男方是陪床的。我问女人得了什么病,她侧身躺着,细声细语地说,是宫颈先天发育不全症,来医院是做官颈环扎手术的。
宫颈环扎?那你以后还怎么怀孕啊?我问。
她说,现在已经怀孕四个月了,这样做是保胎。
我释然,又问:这么说你以前怀过?
她说:对,可是流产了,那时才知道我有这病。孩子都六个月了,是个男孩儿,各种器官都长全了,住院保胎也没保住。生下来我还把孩子抱回了家,至少是个活着的小生命啊!他闭着双眼,就像小猫一样轻轻丝丝叫唤着,后来渐渐就没了体温。医生说这次手术后我只能在家躺着,直到这孩子生下来。
她神情淡然地诉说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像说别人的事。
创伤已过,希望再现,五个月之后他们终将再有自己的孩子,这小两口无疑还是幸福的。
最南边是一个45岁的中年妇女,得的也是卵巢囊肿,刚刚做完手术。和我一样,做的是腹腔镜探查术。就是在肚子上打几个小洞,把手术器械放里去,医生通过电脑屏幕切掉坏组织,再通过小洞洞把坏组织抽出来。这属于微创手术,病人身体恢复很快,是很先进的技术。
中年妇女是个市级职能部门的官员,矮胖胖的,腰围和我有一拼,官至处级,很快要提副局级,这是从前来探视的人群中听出来的。她的丈夫陪床。探视的人群一波又一波轮番轰炸,鲜花、水果、补品源源不断涌进病房,安慰、鼓励、恭维的话语劈头盖脸,虽然空洞却很应景。她矜持地微笑、点头,带点威严却也得体。
没人探视时她下床慢慢活动,虽然做了手术也还是昂首挺胸,很有官员风度。
现在的地方政府官员,无论男女,其举止、神情、说话的姿态甚至穿着几乎都是一个模子抠出来的,在众多的人群中,几乎一眼就能认出。
下午我好好睡了一觉,为明天做体力准备,起来后还冒着凛冽的寒风到大街上转了转,因为手术后会有一段时间的蜗居。太冷了,街上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行色匆匆。我感叹:都是毫不相干的面孔,谁也不为谁存在!谁也不为谁停留!而所有的人忙活都是为了一张嘴。
现代人啊,几乎都是自顾自,就是这样还有的自顾不暇,谁又是阿拉丁神灯,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闪亮?
晚上不准吃东西,小护士还给我灌了肠,我被灌了一肚子的肥皂水,结果拉得稀里哗啦。清洗肠道,一切为了明天的手术。
夜里,我一个人躺在病床上,饥肠辘辘,很久才睡着。P1-4
得知王萍同志患乳腺癌的消息时,先是一惊。继而知道她病后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了一部书稿,书名《黑色日记》,我心里不禁一沉,当时想,刚过60岁、生性要强、心比天高、情感丰富的她,面对绝症,恐怕不仅身体受到摧毁,精神上的打击更会让她难以抵挡。《黑色日记》,一个多么沉重的题目,而王萍此刻的全部,确只有“黑色”而已。
然而,当我真的读到她的书稿时,却发现那“黑色”只能算是一片小小的浮云,在她那里也仅仅是一掠而过。我看到,尽管在她依然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她也没有那么多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而是理智地面对,在精神上努力去摆脱那“黑色”的阴影。最终她在回忆、反思、探究中找到了“支点”,这就是“爱”。父母的爱,丈夫儿子的爱,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爱,以及她对世间万物的爱,这正是她生命的追求,也正是她对生命的渴望。于是,她的眼前豁亮了,万物在她面前鲜活了。她处处感到的都是生机勃勃,阳光灿烂。这一切,使她信心倍增。她坚强了,勇敢了,面对着“绝症”敢以“微笑”面对了。事实证明,她胜利了!书名也由《黑色日记》改为《生命日记》了!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主要记录了自己每天与癌症搏斗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从出生开始,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当兵、恋爱、结婚、生子、转业,往事历历在目。”读这本书无疑对一些身患疾病,特别是大病、要命的病的病人一定会有很多有益的启发。作者除了在思想上、精神上对战胜疾病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外,对医生的治疗、诊断也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科学分析,而不是盲目信从。此外,本书更值得阅读的是,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所得出的感悟。这些感悟真实、亲切,虽然看上去文字平平,却充满着人生的哲理。细细品味,定会受益匪浅。
近日获悉,作者身体恢复得很好,真的令人非常高兴!
衷心祝她幸福、健康!
常振国
2022年8月25日
她的眼前豁亮了,万物在她面前鲜活了。她处处感到的都是生机勃勃,阳光灿烂。这一切,使她信心倍增。她坚强了。勇敢了,面对着“绝症”敢以“微笑”面对了。事实证明,她胜利了!
华龄出版社社长常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