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和维摩诘经变,力图说明这三个经变如何从隋代产生、初唐和盛唐蓬勃发展、中唐格式化、归义军时期日趋式微的演变规律,并以大量系统的图片佐证论点。
《法华经·药草喻品》云:“一雨所润,其泽普洽。”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批珍贵的图片资料中汲取到有益的精神营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法华经故事/解读敦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和维摩诘经变,力图说明这三个经变如何从隋代产生、初唐和盛唐蓬勃发展、中唐格式化、归义军时期日趋式微的演变规律,并以大量系统的图片佐证论点。 《法华经·药草喻品》云:“一雨所润,其泽普洽。”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批珍贵的图片资料中汲取到有益的精神营养。 内容推荐 为什么法华经借比喻阐明妙法?为什么法华信仰流传广泛?为什么佛陀的结局是涅?为什么涅槃信仰遭受抵触?为什么维摩诘游戏于人间?为什么名士推崇维摩诘经? 本书专门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法华经画卷,解释细密周到,配以精美的图片,文字优美,资料权威,是研究敦煌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前言 宣扬佛性的三大经变 第一章 法华经变 1.什么是法华信仰? 2.法华信仰在艺术上如何表现? 3.隋代法华经变如何阐释法华义理? 4.为什么说隋代是法华经变的草创期? 5.为什么说初唐是法华经变的过渡期? 6.初唐法华经变如何融合六品? 7.为什么说盛唐是法华经变的鼎盛期? 8.盛唐法华经变如何反映现实生活? 9.中唐法华经变如何突显严谨的义理? 10.中唐法华经变有哪些创新? 11.归义军时期的法华经变为什么失去活力? 12.为什么归义军时期法华经变增加榜题? 13.归义军时期法华经变有哪些创新? 第二章 涅槃经变 1.什么是涅槃信仰? 2.佛陀涅槃像如何扎根中国? 3.隋代涅槃经变如何融汇中西? 4.为什么初唐涅檠经变仅有一幅? 5.盛唐涅槃经变如何反映大唐气象? 6.中唐涅槃经变如何阐明涅槃深意? 第三章 维摩诘经变 1.什么是维摩诘信仰? 2.为什么早期维摩诘经变出现南北不同的风格? 3.为什么说隋代是维摩诘经变的初创期? 4.隋代如何表现维摩诘经变? 5.初唐的维摩诘经变的四种形式 6.为什么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有中原画风? 7.为什么称莫高窟332窟维摩诘经变为“绝笔”? 8.为什么说中唐维摩诘经变没有创新? 9.晚唐之后维摩诘经变如何由盛而衰? 10.归义军时期的维摩诘经变为什么洛式化? 附录 敦煌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法华经变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若”所出,但般若玄妙,难以理解,而《法华经》就因妙法难解,借比喻而彰明教义。 相传早在三国时期,江南已有《法华经》选译本。现存译本共有三种:其一,是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其二,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其三,为闍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共同翻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流传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花”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经名即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比喻此经的圣洁美丽。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即二十八章。敦煌藏经洞保了的大量《法华经》写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多,大约有二千六百余件。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也多是依据鸠摩罗什译本绘制的。 《法华经》是最受广大佛教信徒欢迎的汉译大乘佛教经典之一。《高僧传》正传与旁出附件的四百九十六名僧人中,译写、诵念、弘传《法华经》的高僧占十分之一以上。南北朝时期,许多高僧以精通《法华经》著称。隋代智顗创立天台宗,更是以《法华经》为理论基础。隋唐时期,随着天台宗发展和大量法华经疏流行,法华信仰达到了高峰。 敦煌地处佛教东渐的要道上,法华信仰出现也很早。东晋时已有人在敦煌抄写《法华经》。北朝时期《法华经》写本持续流行。现存的敦煌写经中以《法华经》比重最大。 《法华经》能在中国广泛流行,与其核心义理有很大关系。《法华经》属大乘佛教经典,强调一佛乘思想,因为小乘只管自我解脱,唯有大乘才主张普渡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提出的“开、示、悟、入”,指出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是令众生开显佛知见一佛的智慧(开),将佛知见显示给众生(示),使众生悟得本有的佛知见(悟),使众生入佛知见之道(入),也就是使众生觉悟自身本有的佛性,从而得救。可是,众生的领悟力不同,释迦牟尼为了让他们领会成佛的唯一教法——一佛乘,便在《法华经》提出许多“方便法门”,引导众生成佛。《法华经》一再强调,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佛乘。释迦佛讲二乘、三乘,只是为了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方法。 《法华经》信仰深入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的另一原因,是塑造了一个万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千万菩萨中,恐怕没有一个菩萨的知名度能够超过观世音菩萨。而法华经变也不断渲染观世音救难的事迹。 知识库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基本派别。公元1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出现后,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但现代学者使用大小乘概念时,已无褒贬抑扬之义。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佛教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在义学上,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P19-25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望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