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帧之美》——畅销书设计大师铃木成一三十年创意心得,传授九大封面装帧创意手法,介绍百余种图书设计理念及印刷加工方式。
本书从书籍设计的九大创意点切入,由铃木成一亲自述说他如何藉由不同的创意思考来实行设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装帧之美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日)铃木成一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装帧之美》——畅销书设计大师铃木成一三十年创意心得,传授九大封面装帧创意手法,介绍百余种图书设计理念及印刷加工方式。 本书从书籍设计的九大创意点切入,由铃木成一亲自述说他如何藉由不同的创意思考来实行设计。 内容推荐 《装帧之美》由日本设计大师铃木成一亲自挑选在他长达近三十年的设计生涯、八千件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百二十件作品,并且详细说明每一本书的设计概念、用纸的选择,以及印刷加工的技术方法。 《装帧之美》从书籍设计的九大创意点切入,由铃木成一亲自述说他如何藉由不同的创意思考来实行设计。 目录 引言 书籍各部分名称 书籍的形状名称 书籍制作·印刷·加工工艺的主要种类 1.巧借标题文字传神达意 2.插图的妙用 3.由读后印象衍展设计构想 4.对书籍结构赋予巧思,善加利用 5.请出作者本尊或其相关之物登场参与设计呈现 6.利用书籍内文素材罗织设计 7.为素材“赋形” 8.“拿来主义”——与其他艺术家作品联袂演绎 9.放胆交“白卷”,舍用任何素材 后记 试读章节 1.巧借标题文字传神达意 说到“文字”,人人皆知是用来表意的“符号”。但同时,它们也各具不同形态。而对于字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左右读者的阅读感受,达到“使读者以设计者所期望的方式和语义去理解一段文、一句话”的效果。为此,我会尝试选择形式多样的字体,在其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和表现。本章中,我搜集了一些对标题文字加以设计的作品案例呈现给读者。 正如你们所见,这是一本“泰式”风格十足的书。就像腰封文字 表达的那样,无论书名与内容都已相当直白明了。而我要考虑的是用一种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现它,即将泰语文字的形态元素,设法糅合于日文的书名中。刚开始从事设计工作那阵子,经常会接触一些类似小语种有声书那样的项目,于是我会把各国的“你好”,用其国家特有的印象与风格表现为立体文字形式,制成书籍装帧所用的视觉效果演示模型。再将薄木板切割、染色,放置在涂有相同颜色的纸张上拍摄成照片。这本书,我就是参照当时的那种方式完成设计的。 此书收录了椎名先生30余年间,从《书之杂志》开始,陆续发表的各种杂志编后记。椎名先生为人质朴讷言,却也有调皮的另一面。我设计的意图是:将作者的气质秉性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的同时,更将30载的沉重之感也一并传达给观者。设计此书时我想,如果在那种古文书的厚重感之上,置入以直线构成的迷人文字,岂不是十分有趣?设计完成后我才意识到,此书原本就是一册“编辑后记”的合集,这个设计方案恰好呈现出了一种稿纸的样貌与韵味。 本书是北野武最新创作的诗集。我不过是直接将既有的印刷字体分解,仅对笔画长度与字体大小稍稍作了些调整而已。如此一来,书名中“馬鹿”(日语中‘傻瓜、白痴’的意思)两字便突显出来。印刷铅字原是一种秩序规整而合理的设计元素,单从形态上看,就似乎彰显着某种“独一无二的客观平衡性”——无论对象是谁,它们所传达和呈现的信息皆是一视同仁、等份等量的。而在设计中,我偏要打破这种客观平衡性,故意对它们施以歪斜变形的处理,由此来表现一种异于常态的奇妙之感。 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账单寄到我的工作室来。其中有张某位业内人士寄来的账单字迹颇具特色,尤其吸引我的注意。恰好手头这本书,是讲女高中生的故事,我当时正考虑在设计中使用一种带有女高中生手写体感觉的字体,于是心想:那账单上的字,不是正合适吗?确定了设计定位后,便委托那位业内人士从书名到目录、页码全部手写了一遍。手写文字之中常常蕴藏着一个人的人品与性格,当特点被呈现出来时,观者就会感觉有趣。 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刚买了新居的主妇,如何克服周遭的人事纷扰,排除万难,“保家卫房”的故事。因此,我首先选定一幅房子的照片置于画面中央,接着又将书名叠放其上。为了表现周围的人和事物对这座房子的抵触与排斥,我刻意使书名缺掉一角,仿佛连它都在厌恶这房子,视它为一种“妨碍”。也可以说,这种设计呈现出一种顽固的偏执感。无论是照片或书名,原本看似十分常见且平凡的元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竟令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怪异感,脑中不由“咦”地冒出问号来。而这种无法释然的困惑感和大家平时最惧怕的不安定感,正是我想要追求和营造的感觉。 这是某位中国女作家的小说。原文所呈现的气氛让日本人来看,可能类似于1968年“全共斗学生运动”时期的那种背景氛围。文中讲的是几位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选择了一种游离于世俗规条和戒律之外,反抗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故事发生在上海,于是我直接选取了一张上海的城市照片。文字部分采用普通字体,处理后使之相互浸透渲染、倾斜、重叠。通过以上设计来捕捉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或者说是作者想在书中表达的情绪。这本书未加腰封,所有的设计都是直接印刷在封面上的。 本书是Gets板谷记述中学时代个人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基本属于纯纪实文学。我将他中学时期的照片置于腰封之上,如左页封面所见,位于照片左边的即是Gets本人。护封用纸选材有一种接近于学生制服面料的质感,我在上面饰以金色的书名使其整体设计有如学生制服上的金色纽扣一般。最近我为此书续作进行了装帧设计,续作中Gets在路边摆起了小吃摊,所以我将护封设计得好似手推车上悬挂的布帘,并写上“烤鱿鱼”的字样。为此我特意买来尺寸巨大的布帘挂在工作室的墙上进行拍照。 这是一部对清淡、平静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与记录的小说。在寻常日子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细节并被它们触动。我试图将书名“向阳之地”原先具有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明亮印象改为某种令人感到意外不解和相对陌生的形式,并予以呈现。观者会疑惑地说:“这是什么啊?”摄影家安村崇有部作品集名为《日常况味》,用极其冷静疏离、不动声色的镜头对准了博多娃娃、厨房、电器等司空见惯的物品。他那种置身物外、对日常事物冷眼旁观的摄影角度,和手头这部小说所表达的意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我拿来他的作品加以利用。在书名处理上,我采用了一种充满机械感、冰冷感的字体。 P11-27 序言 我时常被人称作“装帧家”,但自己却从未这么觉得。虽说我也从事过广告、电影宣传等各种类型的平面设计工作,却不知为何,还是在书籍装帧领域更被大家认可,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所以,我现在基本只做书籍装帧方面的工作了。 回顾当初自己迈入这一领域的契机,其实与学生时代为剧团设计海报的经历有关。当时剧团的演出家打算出版一册戏曲集,便邀请我说:“能否帮忙弄一下装帧?”于是乎,我便比照着别人的东西,依葫芦画瓢,稀里糊涂地胡乱设计了一通。当时我读大学四年级。后来,时不时有看到我作品的编辑跑来问我:“愿不愿意给我们出版社做些单行本的设计?”其后做出来的东西评价似乎也还不错,接着就有其他一些出版社也前来邀约……以此成为了我职业的分水岭,在装帧这条路上直到如今。 开始这份工作时我23岁,到今天已做足了25年。至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而这份工作又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问题至今我依然说不清楚。不过,由于总结了一套自己对于书籍装帧的看法,所以试着在此书中略谈一二。 开始这份工作的起因,是缘于某天,突然接到一位编辑打来的电话:“本社想委托你给一本书做装帧设计,这本书是关于……”而我听后也应承了下来。一般来说,工作流程本该是先见面听取委托方的设计要求,再通读书稿,而后才开始考虑具体的设计方案。然而初出茅庐的我,却是一上来就得先做出一份用以印刷制版的原稿,确定好印刷作业所需的各项设计参数,最后校验印刷厂制作出来的色版样张。现如今,在印刷制版原稿这个环节,已被电脑数据录入所替代。 每做一本书,设计师便受雇于出版社编辑一次,书出版后即被解雇,如此受雇、解雇地循环下去。当然,作为设计工作当中的一个环节,设计师与责任编辑之间时常耍进行互动。但只要书一经出版,彼此便会重新回到音信全无、不相往来的状态。若问我内心的真实感受,那就是:“这世界未免也太冷漠了吧!” 因此,我会想方设法,努力让编辑再约设计。换言之,就是希望编辑能够成为自己的回头客。客人愿意再度光顾,说到底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也会影响到设计师的自信心。我心里知道:虽然每次看似是独立的工作,但有可能会牵带出下一次合作。 所以,在进行一项设计时,如何才能够抓住编辑的心,便成了我创作肘的全部考量。而读者则隐藏在书籍的另一侧,只有先做到前面这一步,才有可能在下一步征服读者的心。我总觉得:用心回应编辑们的期许.不去破坏与他们的关系,自然就会让你在设计中倾尽全力。 每本书的装帧,都有其最正确、完美的方案。我认为,读过书稿就知道“这本书,本身所期望成为的模样”。精读一本书,了解它的特点,而后赋予其形态。并非只是借助繁琐的装饰吸引读者,而是要明确地呈现这本书最为简洁、必要的元素。对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去寻找:什么样的设计会令自己有新鲜感,令自己兴致盎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切实传达图书的特色与设计理念,为观者所领会。 如何在一本书小小的空间中,让编者与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讶叹服?我在设计过程中做过哪些努力,有过哪些创意构想?运用过哪些绘画、摄影及文字素材? 基于上述问题,我从以往设计的书籍案例中选出部分作品,对当时的设计构思逐一进行了解释,这也是本人冥思苦想的成果。 后记 我在这里所介绍的书籍封面,是按照装帧手法进行分类的。其实追根究底,这也不过都是一些“结果论”而已。编选这本书时所依据的标准,不过是在我经手设计的书籍宣告问世,所有工作皆告一段落之后,才能够捕捉到的某些风格、方法。其中所使用的每一种手法,绝非是事先已条理井然地存在于我的大脑中。换句话说,它们产生于读罢书稿后,一边烦恼着该如何表现,一边迎来一个又一个截稿曰、催促电话和提案否决后,这些作品都是在我熬过生活的种种夹击之后,才呈现出其面貌的。 说到底,所谓装帧,并不是要你把自己当成一名作家去进行自我表现,而是要尽可能地展示书籍的个性。而且,对一本书来说,最为适合的呈现手法只有在读过了原稿之后才能知晓。设计师需要以一种平常人的视角,去阅读和体会每本书所传达的信息,而后寻找出最为触动自己的地方。再将它们尽可能细腻地予以表现。因为我总觉得,读者们也会在相同的地方被打动。 正如我在本书开篇中所说,装帧工作毕竟是要跟编辑们一道协作完成,那么他们的直接反应就非常重要。读者们如何反应,设计者很难看到,因此就要先去取悦眼前的编者。这样,你的设计才有可能进一步被读者所看到。我想25年来,自己就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和观点不懈地走了下来。 本书刊行之际,除了出版社的支持以外,本人更得到了来自于编辑、摄影家与插画师们的多方协助,谨借此处,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0年6月铃木成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