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哲学入门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日)木田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是只属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哲学”一词,始于误译。

苏格拉底只是一位公认的“批判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掌控了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思潮。

近代哲学佶屈聱牙的行文方式,由康德开创。

尼采“上帝死了”,反哲学诞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最关键的部分尚未面世。

……

《反哲学入门》(作者木田元)是一本彻底颠覆传统哲学的哲学革命书。

《反哲学入门》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尼采以后出现的批判﹑否定传统哲学的“反哲学”趋势等内容,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一解明其特性。

内容推荐

“形而上学”﹑“我思故我在”﹑“超越论的主观性”……当你看到这些哲学术语时,是否会望文生畏,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哲学的理解呢?《反哲学入门》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尼采以后出现的批判﹑否定传统哲学的“反哲学”趋势等内容,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一解明其特性。同时引领读者俯瞰西方现代思想的完整发展轨迹,内容翔实,语言丰富。

《反哲学入门》(作者木田元)是一本彻底颠覆传统哲学的哲学革命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哲学是仅属于欧美人的思考法 

 面对死亡 

 如何看待死的问题 

 哲学毒品 

 西方文化圈的特殊性 

 自然性的思考 

 哲学之难 

 “反哲学”之路 

 父亲的一句话 

 始于误译 

 “爱知”一说不具备普遍性 

 对哲学的误解 

 哲学的中心问题 

 存在为何物 

 创造、产生、形成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和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与丸山真男 

第二章 古代希腊发生的事 

 古代希腊的思考改革 

 雅典vs.斯巴达 

 苏格拉底被告发的真正理由 

 扑朔迷离的审判 

 公认的讽刺家 

 苏格拉底究竟是何方神圣 

 柏拉图的环游世界之旅 

 创造西方文明的飞跃 

 “自然”与“制作” 

 “形而上学”的翻译问题 

 亚里士多德与“书籍的命运” 

 古代希腊的教学计划 

 基督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 

 翻译之难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形相”与“质料” 

 被继承的只有超自然的思考样式 

第三章 哲学与基督教的渊源 

 哲学的两大起源 

 圣奥古斯丁的生涯 

 贯穿《上帝之城》的柏拉图主义 

 古代的终结与哲学 

 伊斯兰文化圈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主义的基督教教义体系 

 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复兴 

 明治初期西方哲学的传入 

 福泽谕吉的“实学” 

 笛卡儿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近代的自我 

 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伽利略的功绩 

 数学性自然科学之谜 

 笛卡儿的生平 

 普遍数学的构想 

 数学性自然科学的存在论基础 

 方法怀疑 

 “我思,故我在” 

 数学与自然研究的结合有其必然性 

 量化自然观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相悖 

 超自然性思考样式的近代更新 

 近代哲学构图 

 subject和object意义的逆转 

第四章 近代哲学的展开 

 从古典理性主义到启蒙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康德生平 

 理性认识与经验性认识 

 理性主义 

 英国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疑问 

 哥白尼式转变 

 超越论的主观性 

 直观的形式与思考的结构 

 确实成立的认识与不成立的认识 

 康德哲学体系 

 近代哲学为何改变了文体 

 从康德到黑格尔 

 黑格尔与其时代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展开 

 历史性的世界 

 所谓辩证法中形成的精神 

 绝对精神 

 超自然性思考样式的完成 

 再度复兴的“自然”概念 

第五章 “反哲学”的诞生 

 尼采以前和以后 

 马赫与尼采 

 世纪末欧洲诸相 

 尼采并非“存在主义者” 

 《悲剧的诞生》与叔本华 

 德国形而上学思想源流 

 悲剧的成立 

 活生生的自然的概念 

 新的生命概念 

 主要著作的构想 

 权力意志的哲学 

 欧洲的虚无主义 

 克服虚无主义=批判最高价值 

 新价值订立的原理 

 尼采为何策划价值逆转 

 一册伪书——《妹妹与我》 

 乱伦之大忌 

 何谓价值 

 认识与真理 

 艺术与美 

 肉体的复权 

 价值思想 

 永劫回归思想 

 “永劫回归”与“权力意志” 

 尼采的极限 

 反哲学的现代哲学 

第六章 海德格尔的20世纪 

 海德格尔与纳粹 

 同化犹太人问题 

 对海德格尔的误读 

 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成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反叛天主教 

 那托普报告 

 《存在与时间》最初的底稿 

 马尔堡大学时期的海德格尔 

 《那托普报告》与《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的真实意图 

 《存在与时间》受挫的原因 

 《现象学的根本问题》 

 海德格尔的根本意图 

 《存在与时间》与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支持 

 海德格尔的挫折 

 战后的海德格尔 

 《什么是哲学》 

 “哲学”之前的伟大思索 

 “是什么”的疑问 

 “那是什么”的疑问 

 对存在的回想 

 反哲学与反人道主义 

后记 

名演奏家木田元的秘密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死,在哲学上可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当直面自己的死亡时,人是否还能生存下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便备受争议。海德格尔就曾有过“临死存在”一说。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和最后的可能性,如何认识“死亡”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意义。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死亡,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之处。

可是,让一保罗·萨特却对海德格尔的此种观点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在萨特看来,死并非什么“个人的可能性”,死使得一切可能性皆无,使得个体的人生失去了所有意义,完全是不合逻辑的偶发事件。正如人无法理解、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死也是人无法理解、无法应付的不合逻辑的事实。

谁都会一直活到死,但是一旦死去就不可能再思考。面对失去一切可能性的死,我们真能做到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意识到死亡而继续生存吗?

在这一问题上梅洛一庞蒂和萨特观点近似。两者都认为,自身的死亡不是人所能理解的问题。马塞尔·杜尚曾说:“任何时候死的都是他人。”萨特和梅洛一庞蒂的观点应该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吧。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萨特的观点。

在日本常说,修行得道的高僧便会大彻大悟,游走于生死一体的境界。但此说是否可信还有待考证。况且,佛教中大彻大悟、生死一体的境界于人类是否可行,也还值得商榷。更何况哲学的“知”与宗教的“悟”毕竟有所不同。

不过,阅读日野启三先生晚年的作品,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觉,人是能够在生与死的边缘生存的。我想,日野先生所拥有的或许不是大彻大悟的境界,而是不同于普通人的感受性吧——在直面死亡的极限状态下,以仅存的清醒意识思考生死的问题。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学家都能拥有这种感受性。

我是个普通人,离大彻大悟的境界差得太远。生死关头,我绝难想到要写点儿什么。

我对于哲学的看法或许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肯定的角度去看待它。我们必须承认,哲学对社会生活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仍然会有不少人被哲学的魅力所吸引,无法摆脱。具体的比例无法统计,或者是一百人里一个,或者是两百人里一个,又或者是一千人里一个。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我对无法给出具体答案的事物极感兴趣。

在决定从事哲学工作前我就十分清楚,哲学实际上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如果真让我远离哲学,从事对人类生活有用的工作,我却又无法做到。即使我真的选择了其他职业,恐怕也会一直对哲学念念不忘,无法释怀,遗憾终生。

进入哲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哲学书的忠实读者等等,应该都有这种倾向吧。无法脱离哲学的“苦海”真是万分不幸。我虽然不曾后悔选择哲学,但有时也会暗想,如果没有被哲学缠住,我或许会过得更轻松些吧。哲学,简直就像是不治之症。我因为将哲学当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十分了解它的“毒性”。

所以我认为,向别人推荐哲学宛如劝别人吸毒。

但是,已经被哲学缠上的人实在没有别的良药,为了使他们活得轻松,在他世得以进入极乐净土,我就权且当一回带路人吧。这就是我写此书的初衷。

我这本入门书设定的读者群是这些拥有相同不幸的人,因为大家可谓同病相怜。因此所谓的“儿童入门哲学”之类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完全没有必要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讲什么哲学的存在。

奉劝诸位选择远离哲学的健康人生。

将哲学比做不幸的病,或许可以理解为我思考“哲学究竟为何物”的出发点。常有人说日本没有真正的哲学,我倒是觉得日本没有所谓西欧式的哲学是件好事。当然日本也有人生观、道德思想和宗教思想,这些东西在西方都被当做哲学的材料,而非哲学本身。

“哲学”一词的由来及其性质和意义,我们留待下文细述。在此暂且将哲学看成是由人生观、道德思想和宗教思想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或者可以说,哲学就是对所有存在物体究竟如何存在进行的思考。再简言之,就是对“何为存在”进行的探究。

这种思考方式产生于西方,而非日本所有。不仅日本,西方之外的其他文化圈都没有这种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思考方式的前提必须是:思考者既是存在的一部分,同时又必须超乎存在之外,不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是无法放眼全体,进行思考的。

如果将存在的全体称做“自然”,那么就必须把自己看做“超自然性的存在”,或者至少也应该是与“超自然性的存在”具有某种关联的特殊存在。否则就无法作出“何为存在”这样的设问。对于信奉“人即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日本人来说,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唯独西方文化圉提出了超自然性的理论,并据此来思考和探讨自然。这种思考方式就被称为哲学。P7-11

序言

3年前,因为综合健康体检时查出了癌细胞,我接受胃癌切除术,胃被切除了一半。在结束了3个月住院生活和近1年的疗养之后,感觉才总算缓过一口气来。其间新潮社老友风元正编辑曾几次前来探望。

闲谈之余,风元编辑提出通过访谈形式出书的建议:“哲学书你即便写得再简单,对一般读者而言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不妨由我来提问您回答,然后将访谈内容整理成册,经您修改后出版。权当是一次尝试,如何?”

有人出口成章,访谈内容几乎无需大改便能印成铅字,这样的高人我也认识几位。但像我这等口拙舌笨之人肯定没这个本事。可是当我含糊其辞、尚无足够气力拒绝之时,向来雷厉风行的风元编辑已经开始行动,做好了一次2小时左右、分若干次进行的访谈计划。

我家当时整个就是一个病房,最终访谈选择在附近相熟的咖啡馆进行。风元编辑每月一次带着年轻的同事足立真穗女士来到这里,让我把对哲学一无所知的足立女士当做听众来接受采访。我并不排斥这种聊天的形式,对方问什么我就答什么,不知不觉已经整理出了几册原稿。

突然有一天风元编辑对我宣布:这些整理好的内容将从2006年6月号开始在新潮社杂志《波》上连载。一直以来因为都是在风元编辑的引导下回答问题,到底话题将指向何方、进行到了何种程度,我心中完全没底。但无奈也只能抓紧在原稿上大幅修改和补充,连载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8月号,共15回,远远超出了原计划。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章内容,整理成册后便有了本书。

因为中间不断地添加、修改,最终恐个白没能达到风元编辑最初设想的”浅显易懂”的要求。不过,与最初的作品相比,应该还是好懂很多的。但是也正因如此,内容便稍嫌粗糙,可谓有得必有失吧。

我学习“哲学”,又在大学里讲授”哲学”,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思考工作与西方文化圈传统的“哲学”思考方式有着本质区别。经常会有人指出日本没有哲学,我完全赞同并且不认为这有何难为情。“哲学”归根结底还是西方文化圈特有的一种不自然的思考方式。

所以,如果硬要区分两者的不同,我认为我所从事的是批判“哲学”,是超越此种不自然思考方式的工作。应该称其为“反哲学”。

细想起来,欧美的思想家们大约从19世纪末的尼采时期,便开始了我刚才所说的“哲学批判”或“反哲学”意义上的思想表现。也有人直接提出了“反哲学”的概念。

本书也旨在从这一立场出发,回顾哲学的历史,思考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意图是否达成,达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诸多读者朋友的判断。

又及,在引用欧美哲学家作品中相关内容时,考虑到读者朋友们今后阅读方便,有日译本的书附上了书名、译者名及出版社名,但考虑到翻译和标注的统一,并未直接借用其中的译文,而是在参考的基础上使用了我自己的译文。在此谨向各位译者表示歉意及衷心的感谢。

木田元

后记

如前言所述,此书的完成得益于风元正编辑的策划。

编辑们虽然费力将录音内容整理成了平实易懂的文章,但经我修改添加之后,恐怕最后还是背离了风元编辑的初衷——谈话的内容一定比文字更浅显易懂。不过与我最初的文章相比,应该还是要比较好懂一些。

但是,重读校正版的内容,我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因为是对谈话内容的整理,便多有重复。起初整理之时欲将其删去,但风元编辑认为哲学的话题只有多重复才能慢慢理解,不妨保留,于是便保持了原样。

另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是谈话形式,所以内容难免杂乱无章,仿佛将一个四方形的屋子打扫成圆形,为尽量避免烦琐,有些话题便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后期进行补充相当困难,文章体和谈话体可谓有长有短吧。

因此,为方便大家阅读,当您感觉内容前后不一致或者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我写的以下几本书,希望能为您解疑释惑。

哲学史类:《反哲学史》、《我的哲学入门》。

尼采及现代哲学类:《马赫与尼采》、《现代哲学》。

关于最终章的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构筑》、《哲学与反哲学》。

再次对本书编辑过程中全程给予我大力协助的新潮社风元正编辑、足立真穗编辑以及诸多《波》杂志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年10月30日

木田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