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女子,至情至性,如玉般温润,如烟花般绚烂,于最动荡最混乱的年代氤氲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美丽与哀愁。
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情史,追忆近百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传奇人生。并不是美丽的女子都能得到真爱!
《花样年华:海上女星罗曼史》作者陶方宣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精心挑选出这民国乱世中最夺目耀眼的24位传奇女子,走进她们或风光或惆怅或落寞或潦倒的一段段人生经历中,以客观的笔触描写了她们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24位传奇女子的风华与荣光让万千女性歆羡不已,然而她们的凄清悲凉的结局又让我们忍不住为之叹惋,《花样年华:海上女星罗曼史》多幅珍藏的老照片让你仿若穿越到民国时期,目睹这一株株奇丽之花的绽放,明媚与忧伤参半的情感史,这些在她们的生命中出现的男人们又如何影响了她们的人生。
《花样年华:海上女星罗曼史》由陶方宣编著。
老上海是一个浮华的年代,也是一个开放的年代,摩登领世界之先,华丽与欧美同步--更令后人惊艳的是,无数女明星、女歌手、交际花遍地开花,成为海上独特风景。香港导演关锦鹏在多年以后这样说:“老上海的女明星,在我眼里就是女神。”
《花样年华:海上女星罗曼史》一书,从数不胜数的上海滩女明星中,选取最夺目耀眼的24位,不以从影成就取胜,而是以各人人生故事见长,不以她们的名气大小为主,而是以情感可读性情节为重,如从明星到乞丐的杨耐梅、从小妾到娼妓的叶秋心,通过传奇故事写尽人生苍凉,以苍凉人生来映衬女明星的红极一时。24位女星身后,是五光十色的夜上海,众多明星如满天繁星,夜上海尽显浮华底色。12万字的篇幅、多幅珍藏老照片,描摹的是上海滩那个妖媚的夜、迷离的夜,当然也是狂欢的、纸醉金迷的夜。
组织上安排的工作
一九四九年春天,解放军进入了上海滩,面对一个全新的红色时代,黎明晖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仅因为经济方面,更多的是对一个时代的不明与未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一种陌生的生活。当然,经济的压力也存在,虽说家中存有几根金条,但是这种形势下这点老货如何能变现也是个问题。思前想后,她一筹莫展。有一天在上海街头游行时,意外地与中学同学傅学文相遇,两个人剪着二毛子头,穿着列宁装。此时傅学文尚未嫁给邵子力,得知黎明晖失业在家,就替她着急:“要不,你愿不愿意去北京?”黎明晖说:“去哪里不行啊?只要有碗饭吃。”傅学文这才告诉她:“我在北京办了一家‘培新’幼儿园,就是要一心一意培养新中国的少年儿童,那些孩子都是中央领导家的,特别看重幼儿营养,就缺一个这方面的营养师,我知道你的,你一向对吃喝很讲究,你做这个很合适,只是在幼儿园管饭,说起来有点不好听,不知你愿不愿意?”黎明晖说:“我都要讨饭了,还管什么好听不好听?你哪天走,我跟你去。”
黎明晖就这样来到北京,在培新幼儿园给孩子们做饭,一做就做了十八年,孩子们一直叫她为“黎姑姑”。这个黎姑姑不但人好漂亮,饭做的也好吃,还会唱歌跳舞,特别是教孩子们唱歌,那歌声把来接孩子的家长都打动了。有一个大眼睛的孩子叫圆圆,特别喜欢黎姑姑,没事时就缠着黎姑姑教她唱歌。看到圆圆如此喜欢她,她教得特别起劲,圆圆的歌也唱得特别好。多年后,这个叫圆圆的孩子果然成了大歌星,她就是著名歌手成方圆。
有一天,幼儿园放学了,黎明晖照顾好一些寄宿在此的孩子,正准备回家。突然园长来叫她,说有人找她。她来到幼儿园门前,却没有发现任何人。正准备离开,突然停在前面的一辆黑色的轿车上,走下一个人,这个男人有点老了,却戴着个大墨镜。黎明晖不认识他,愣愣地看着这个向她走来的男子。男子走到她面前,摘下墨镜说:“黎小姐,你好,我们又见面了,我是你父亲的老朋友章士钊,从前,在老上海——”黎明晖脸上突然涌上一层红晕,她认出了章士钊,她叫了一声:“章先生。”就再也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呢?几十年光阴,物是人非,当年他是上海《新闻报》主编,才华横溢;她是老上海的女明星,风流美艳。可如今,他是政界闻人,而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幼儿园做饭的阿姨。
章士钊让司机开车带上黎明晖,请她在高档饭店吃了一餐,叙叙旧,然后又将她送回来。临分手时,章士钊说:“你过得肯定不容易,你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我想帮帮你,我现在是中国文史馆馆长,我是念旧的,我念你父亲的好,也念你的好。”时至今日章先生仍然没有忘掉她,黎明晖差点落下泪来。章士钊说:“你也很有志气,在北京这些年,就在北海湖畔从事幼儿教育,却从来不去求人,我很敬佩。你也不小了,五十多岁的人了,我要替你安排好晚年的生活。”章士钊后来修书一封给有关部门,经过组织上的安排,将黎明晖从幼儿园调出,安排到中国文史馆工作。后来又进一步安排,让黎明晖做了章士钊的生活秘书,贴身照顾章士钊的生活起居。
章士钊的孙女、陈凯歌的前妻洪晃至今仍记得这个日夜守在章士钊卧室里的女人,她这样写道:“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的干妈做的,如果当时有时尚刊物我干妈可以当服装编辑。她天天研究什么百褶裙、背带裙、连衣裙、卡腰、下摆、袖子的收口等问题。每个周末她的到来都是十足的一场时装秀,她每次都穿得不一样,衣服都是她自己做的。干妈特别喜欢高跟鞋,手提包的颜色和鞋的颜色永远是搭配的。她就像我的形象设计师,每周都带新衣服来,都不一样,都是她的设计,也是她自己缝的。衣服带来我就得换上,然后还要摆姿势,拍照。有时候外婆高兴了就请所有人去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吃冬菜包子,或者去新侨吃西餐。除了外婆、干妈,还有黎姑姑和夏姑妈。黎姑姑叫黎明晖,是上海一九三零年代的影星,据说她由于唱了一曲叫《毛毛雨》的歌走红。解放后就当了幼儿园阿姨。我四岁的时候,父母再不能忍受我在这些老上海摩登女郎身边鬼混,死活要把我送幼儿园。外婆先是不同意,后来妥协了,条件是我只能在黎姑姑当阿姨的幼儿园待半天。”
后来章士钊去了香港,黎明晖才重又恢复单身生活。几年后章士钊在香港去世,是黎明晖到香港接回了章先生的骨灰。黎明晖也从此退休,和儿子陆震东住在北京,过着清贫的生活。她一直生活到二零零三年,后在上海一家养老院里病逝。
P66-69
夜上海(序)
——陶方宣
“夜上海”是一个特别词组,是三个很特别的字,不但特别,而且非常和谐、非常默契、非常的美。它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可以说“夜北平”或“夜长安”,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个事实。而且,你这样说也显得非常生硬,也不美。“‘夜上海”三个字完美无缺,它严丝合缝、纸醉金迷——它是妖媚的、迷离的、狂欢的、情色的,是中国土地上前所未有的民国之夜、炫幻之夜。
这样的“夜”与其说是“夜”还不如说是“昼”,这其实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农耕之夜,不是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的那个“夜”,它是现代的文明的都会的夜晚,是柳亚子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的“夜”。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是没有夜生活的,秫秸杆、竹笆片插成的窗户外是亘古无边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偶然有几盏桐油灯、菜油灯、棉油灯,乃至后来的煤油灯,灯芯摇摇晃晃忽闪忽灭如鬼火,呼啸而过的寒风亦如鬼叫。所以鬼与神总是出没在农耕的夜晚,漆黑一片的夜晚,长夜漫漫,中国人只好闷头睡觉。昏头昏脑睡了五千年,这一觉睡得太漫长了。只有到了“夜上海”时代,中国人才猛然惊醒。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文明的新生活把中国漆黑如墨的长夜点亮了,霓虹闪闪照亮了大都会之夜,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广播电台的女歌手娇语莺莺,爵士乐声中,交际花与老克腊们粉墨登场,在百乐门与大世界夜夜狂欢,是周璇还是姚莉在唱?其实周璇、姚莉们都在唱:“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夜生活的兴起是新生活开始的标志。中国开始与欧美同步、与国际接轨,汽车、洋房、舞厅、酒吧、报馆、影院,这些从前在中国闻所未闻的东西如风吹桃花,一夜之间开遍上海滩。所以海派作家王安忆说:“上海是中国唯一一个像城市的城市。”说的是啊,从前中国的城市其实就是稍大一点的村镇,后来的城市居民其实也就是住进了楼房的农民,有哪一座城市像上海滩这样经过一轮又一轮欧风美雨的现代文明的洗礼?欧风美雨不是和风细雨,它是一场接一场狂风暴雨,经过它的洗礼,站出来一群又一群全新的新人类,如花似玉的女明星们就是其中耀眼的一群,她们像笋尖一样冒出来,像草莓一样红起来。一夜之间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的红明星啊?她们就是上海滩夜生活孕育的妖艳之花,从杨耐梅、殷明珠到叶秋心、舒绣文,从艾霞、张织云到阮玲玉、李香兰,数不清的女明星如满天繁星闪烁,你越数越多,数到最后眼花缭乱,她们亮闪闪照亮夜上海的天空,成为一条灿烂的河。多年以后,香港导演关锦鹏说:“老上海的女明星,在我眼里就是女神。”少年关锦鹏不能理解,作为祖籍广东的富家子弟,即便家中雕栏玉砌,他的母亲照样衣着随便,一身睡衣睡裤就上街买菜,这是暴富的家庭无法更改的底色。而他认识的一个过气多年、贫穷潦倒的老上海女星,对生活却从不肯有丝毫马虎:她会用装满开水的茶缸将衣服烫得没有一丝皱褶;她用烧热的火钳将头发烫出卷曲波浪;她用燃过的火柴梗子,将眉毛描得细细弯弯。这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但它更代表一种生活态度,意味着对生活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我这本《花样年华》,就瞄准这特立独行的一群人,她们是老上海女明星,是貌美如花的一群人,是沐浴着欧风美雨成长起来的一群人,生活在镁光灯下、大银幕上,被名利扭曲,被情欲煎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人生跌宕与命运起伏,她们是老上海的见证。或者这样说,她们就是老上海的一部分,像朱砂痣又似鹤顶红,扭着腰肢、抛着媚眼,深情款款淡入老上海风情。 一定要记住老上海,记住这群谜一样的女明星,记住这一片谜一般的夜上海,记住这个资产阶级的、殖民主义的夜晚。
我缝合那袭破损的霓裳(跋)
——陶方宣
《花样年华》写的是一群老上海女星,中国第一代女明星,不管她们是恒星还是流星,都曾经是一颗星,亮闪闪高挂在老上海夜空。无数颗星座组合成星群,照亮了夜上海。今夜星光灿烂,这是夜上海留给后人最浪漫的回忆。
这些年我沉迷那片五光十色的老上海,那真是一片海——文学、文艺、文化、文明,你都能从中最真切地感受到两个字:海派。它们真的像海一般博大,海一般宽广,因为它正是海洋现代文明与内陆农耕文明交媾而孕育的新生命,文明的精子在农耕子宫中着床,诞生出一个从里到外全新的新生儿,它迫切要长大,长成米开朗基罗手中大卫那样的新青年,血气方刚、生机勃勃地朝我们走来。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青年并没有长大,它水土不服,僵化成侏儒——不是水土不服,应该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让上海滩消失了一天星光。当然它仍然有几颗星,寂寥地闪烁,暗然失色暗淡无光,也不可能像老上海那样形成气候。不是什么气候都能成气候,适宜的大气才能孕育适宜的气候,从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人群。参天大树如果立足于贫瘠之地,它也不可能枝繁叶茂,它只会倒塌,或长成灌木丛。在摧枯拉朽的革命文艺面前,李铁梅或阿庆嫂横空出世,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水土流失。明星的产生需要适宜的土壤,时髦摩登的都市情调、自由自在的创作氛围、欧风美雨的时尚浸淫、开放包容的生活理念,这一切后来全都不复存在,这是与红色相左的东西,全都要扫进垃圾堆。老上海那些女明星芸花一现后,秋风扫落叶般来到港台。资金、人气、文脉的聚集,使这个昔日出口香料的海边小港一红惊天。也有几位留下来,散落在上海弄堂,却成为历史罪人,被铁姑娘们揪斗。侥幸活下一条命,在后来一场接一场红色风暴中朝不保夕,最终的结局不是跳楼就是投江。
在图书馆发黄的故纸堆里寻寻觅觅,在城隍庙旧书摊上挑挑拣拣,我依稀看到那些模糊的似乎相识的美丽容颜:黑眼圈女郎谈瑛、最标准的美人叶秋心、另一个阮玲玉李绮年、第一位女明星殷明珠,她们带着老上海的烟火气在眼前浮现,翩翩若蝶蹁跹而来,包括才色双绝的艾霞、天生尤物的白光、将旗袍穿得最妖娆的李丽华、最清纯动人的泪美人周璇。收集这些老上海凋零的落花,我缝合那袭破损的霓裳。我想,仅仅写这些女明星肯定不够,或者说不完整,我分明看到她们背后那些海上才子们,他们写诗、作曲、编剧、表演,被后人称为上海小开或老克腊。他们家学深厚、留学海外,他们风流倜傥、拈花惹草,他们是史无前例的海派一族,是前所未有的留洋群体,他们与那些如花似玉的女明星共同撑起夜上海的星空,海派文化就出现了。那是一片宽阔的、浩大的老上海!这是我下一部书稿的构想,它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天空多么希腊》。这是一个海上诗人的诗句,只有海派诗人才写得出这样的句子吧?人从来都是环境的动物,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改造了人,在这种相辅相成的时空中,老上海就成为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一块“飞地”。
“飞地”又要飞回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缝合那袭破损的霓裳,只为重现昨夜灿烂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