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2辑共30种)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引言

第一编 华侨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第一章 环境

第二章 社会变迁的原素

第二编 社会变迁的一个原素:移民的影响

第三章 生计

第四章 衣食住

第五章 家庭与婚姻

第六章 社会觉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卫生与娱乐

第九章 信仰

章内表格目录

附录:表格目录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余嘉锡先生学术年表

《目录学发微》述要

明清史讲义(上下)

上册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第二编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 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下册目录

第三编总论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体例

第三章 清代种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实

第四编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

第二节 太宗

第三节 世祖

第二章 巩固国基

第一节 圣祖嗣立至亲政

第二节 撤藩

第三节 取台湾

第四节 治河

第五节 绥服蒙古

第六节 定西藏

第七节 移风俗

第八节 兴文教

第九节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节 世宗初政

第二节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节 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节 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

第五节 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

第六节 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

第七节 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第八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

第九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节 内禅

第二节 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节 嘉庆间兵事二——三省白莲教

第四节 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第五节 嘉庆间兵事四——畿辅天理教

第六节 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第七节 鸦片案

第八节 鸦片案究竟

第五章 成同之转危为安

第一节 太平军(上)

第二节 太平军(中)

第三节 太平军(下)

第四节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第五节 平捻

第六节 平回

附:俄还伊犁始末

孟森先生学术年表

述孟森先生

中国南洋交通史

序例

上编

第一章 汉代与南海之交通

第二章 康泰等之使海南诸国

第三章 法显之归程

第四章 南北朝时往来南海之僧人

第五章 常骏等之使赤土

第六章 贾耽所志广州通海夷道

第七章 唐代往来南海之僧人

第八章 宋代之南海

第九章 元代之南海

第十章 郑和之下西洋

下编

第一章 扶南传

第二章 真腊传

第三章 阁婆传

第四章 三佛齐传

第五章 南海群岛诸国传

(一)苏门答刺

(二)蓝无里

(三)那孤儿

(四)黎代

(五)阿鲁

(六)监篦

(七)碟里

(八)淡洋

(九)呵罗单

(十)苏吉丹

(十一)新拖

(十二)重迦罗

(十三)婆利

(十四)麻叶□

(十五)假里马打

(十六)勾栏山

(十七)渤泥

(十八)苏禄

(十九)三屿

(二十)麻逸一

(二十一)吕宋

(二十二)文老古

(二十三)古里地闷

第六章 马来半岛诸国传

(一)丹丹

(二)盘盘

(三)赤土

(四)狼牙修

(五)佛哕安

(六)单马令

(七)彭坑

(八)吉兰丹

(九)丁家庐

(十)满刺加

(十一)柔佛

第七章 印度沿海诸国传

(一)天竺

(二)朋加刺

(三)乌爹

(四)注辇

(五)加异勒

(六)师子国

(七)小呗喃

(八)古里佛

(九)柯枝

(十)南毗

(十一)下里

(十二)胡茶辣

(十三)须文那

冯承钧先生学术年表

冯承钧与《中国南洋交通史》

等韵源流

新序

緒論

第一编 等韻之醞釀

一 悉曇之輸入

二 梵文與反切

三 宫商與四聲五音

四 韻、轉、攝、唱

五 等韻前之輕重、清濁與内外

六 等韻前之反切圖

七 字母與等及門法之發端

附錄一 嘯歌之興替與音理的解釋

附錄二 守温韻學殘卷後記

第二编 等韻之成立

一 等韻之背景

二 等韻之規模

三 兩宋等韻之派別

四 南派等韻

五 北派等韻

六 南北混合之《切韻指掌圖》

附錄 《切韻指掌圖》撰述年代考

第三编 等韻之改革

一 改革前之過渡物

二 元明派等韻之背景

三 門法之繁化與舊等韻之沒落

四 明人廢除門法之言論

五 明清等韻之存濁系統

(一)章黼《韻學集成》之辨七音

(二)王應電《聲韻會通》之二十八聲

(三)無名氏《字學集要》之二十七聲

(四)濮陽滦之削總母而存助紐

(五)袁子讓之辨四等

(六)葉秉敬之實行揭明二等

(七)韻法橫直圖之變等為呼

(八)陳蓋謨之步随横直圖

(九)釋宗常經緯圖之開發收閉印開齊合撮

(十)《音聲紀元》之以聲韻附會音樂及氣數

(十一)熊士伯《等切元聲》之以等韻析中原韻

(十二)潘耒《類音》之調整四呼

(十三)汪炬《詩韻析》之圖繪發音部位

(十四)是奎《太古元音》之内外鈐攝

(十五)《音切譜》之區分反與切

(十六)《韻法傳真五美圖》之依倣《明顯四聲圖》

(十七)勞乃宣<等韻一得》之“戛”“透”“鑠”“捺”

(十八)結束

六 明清等韻之北音系統

(一)蘭茂《韻略易通》

(二)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编》

(三)徐孝《重訂司馬温公等韻圖經》

(四)喬中和《元韻譜》

(五)蕭雲從《韻通》

(六)方以智《切韻聲原》

(七)桑紹良《文韻考衷六聲會编》

(八)樊騰鳳《五方元音》

(九)趙紹箕《拙菴韻悟》

(十)馬自援<等音》

(十一)林本裕(聲位》

(十二)阿摩利諦《三教經書文字根本》

(十三)都四德《黄鐘通韻》

(十四)龍為霖《本韻一得》

(十五)李氏《音鑑》

(十六)許氏《說音》

(十七)徐鑑《音泔》

(十八)周費《山門新語》

(十九)胡垣《古今中外音韻通例》

(二十)華長忠《韻籟》

(二十一)結束

附錄 《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

第四编 等韻之批評及研究

一 舊聲韻學家對於等韻之批評

(一)江 永

(二)戴 震

(三)錢大昕

(四)江有誥

(五)鄒漢勛

(六)陳 澧

(七)章炳麟

(八)黄 侃

二 新聲韻學家對於等韻之研究

(甲)聲值

(乙)韻值

(丙)四等之觀念

(丁)内外

(戊)輕重

三 結束

附錄一 錢玄同《廣韻》之韻類及其假定的讀音

附錄二 關於我自己所作的聲韻學史料單篇論文

校後誌

趙蔭棠先生學術年表

《等韻源流》述要

国史要义

史原第一

史权第二

附:汉之尚书

史统第三

史联第四

史德第五

史识第六

史义第七

史例第八

史术第九

史化第十

柳诒徵先生学术年表

揭开“现代”的遮蔽,走向对传统理解的澄明

康德的知识学

第一编 感性

第一章 感性自身的形式

§1.感性的特性

§2.亚里斯多德论感性的被动性与感性自身具有的特定条件

§3.霍布斯、洛克和莱布尼茨

§4.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5.了解感性的基本理论的途径和与感性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6.不是由于对象刺激而出现的感性表象

§7.康德早期的空间理论

§8.批判哲学形成的重要关键:空间时间的先天性

第二章 空间、时间

§1.感觉表象的普遍的、必然的条件

§2.外感官与内感官

§3.空间时间的表象不是从经验抽引来的经验概念

§4.空间时间表象的来源问题

§5.空间时间是先天的表象

§6.空间时间不是概念,是直观

§7.空间时间是先天的直观

§8.作为先天直观的空间表象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

§9.是不是循环论证? “

§10.几何学在纯直观中构造概念

§11.几何学的客观有效性

§12.时间表象与算术以及动力学的关系

§13.总结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

§14.对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的说明:1.显现与物自身

§15.对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的说明:2.外直观

§16.对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的说明:3.内直观,时间是一切显现的先天的形式的条件

§17.对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的说明:4.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18.从历史看康德空间时间理论的特点:1.与牛顿和莱布尼茨客观的时空观的对立

§19.从历史看康德空间时间理论的特点:2.与巴克莱、休谟和亚里斯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时空观的区别

§20.“不能重叠的对应物”

§21.“蓝色眼镜”?

§22.康德的空间时间观点的哲学意义

第二编 知性

第三章 知性的形式:范畴

§1.知性与感性

§2.知性:判断的能力

§3.一般知性活动的核心:概念

§4.判断的形式

§5.先验逻辑

§6.知识的内容与综合

§7.范畴与判断

§8.范畴表的辩证法

第四章 什么是对范畴的先验演绎?

§1.先天的表象(空间、时间和范畴)与天赋观念的区别

§2.“演绎”

§3.何以要进行对范畴的先验演绎?

§4.先验演绎是知识学的新的方向

§5.“对象”与“客体”

第五章 范畴的先验演绎

§1.B版的《范畴的先验演绎》表现康德更发展的观点

§2.综合作用

§3.综合作用的三要素

§4.把捉的综合

§5.想像作用的再生综合

§6.概念中的认定的综合

§7.综合作用的基本方面

§8.统一性与统觉

§9.统觉与综合。

§10.统觉的分析的统一性与综合的统一性

§11.客体不是物自身

§12.客体的特性

§13.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与客体

§14.统觉的客观统一性与主观统一性

§15.统觉的客观统一性与判断

§16.一切感性直观必定从属于范畴

§17.范畴的应用与想像力

§18.范畴与自然界的规律

§19.范畴的应用范围只限于经验的对象

§20.能否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

§21.先验演绎的总结

第六章 范型的中介作用

§1.知性与判断力

§2.范畴应用于显现的可能性条件

§3.先验的范型

§4.量的范畴的范型

§5.量的范畴与数、时间的产生

§6.质的范畴的范型

§7.关系范畴的范型

§8.样式范畴的范型

§9.范畴与范型

§10.范型论的知识学意义

第七章 范畴的运用于可能经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先验原则”

§1.先验原则的论证与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

§2.先验原则的论证方法

§3.构成综合判断的基础:“第三者”

§4.知识的客观实在性

§5.经验的可能性、

§6.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

§7.纯知性的原则的实质

§8.纯知性的原则的体系

§9.对“直观的公理”(Axiome der Anschauung)的论证

§10.广延的量

§11.量的原理对数学的客观有效性的进一步论证

§12.对“知觉的预知”(Antizipationen der-Wahrneh.mung)的论证

§13.感觉与知觉

§14.感觉的内强的量

§15.内强量的连续性

§16.内强量的连续性与知性的综合

§17.内强量与广延量的关系

§18.什么是经验?

§19.一般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对“经验的类推”的一

般论证

§20.实体(“第一类推:实体的常在原则”)

§21.因果性(“第二类推:以因果律为依据的时间顺序原则”)

§22.实体的交互作用(“第三类推:按照交互作用或联合体规律的同在原理”)

§23.关于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的知性原则(“一般经验思想的设准”)

后记

附录总体方面的设想、计划、方针等

齐良骥先生学术年表

重读《康德的知识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

再版自序

凡例

第一篇导言

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共两章)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老子

第四篇孔子(共五章)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孔门弟子

第六篇墨子(共四章)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杨朱

第八篇别墨(共六章)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庄子(共两章)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共两章)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荀子(共三章)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古代哲学的终局(共三章)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

一、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二、《墨子小取》篇新诂

胡适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论

陈康--论希腊哲学

柏拉图

柏拉图《曼诺篇》中的认识论

柏拉图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对象

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

论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

“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考

柏拉图“相论”中的“同名”问题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

柏拉图的有神目的论

柏拉图论如何获得“相”的知识

柏拉图哲学概论(讲课记录)

柏拉图的“辩证法”(讲课记录)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Das Chorisdmos-Problem bei Aristoteles)一书提要

从发生观点研究亚里士多德本质论中的基本本质问题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本体学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个说法:□和□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和H卷中的第一本体概念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个为人忽视了的重要概念

普遍的复合体——一种典型亚里士多德的实在二重化

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K卷第7章1064“29中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哀乃耳假也阿”(Energeia)和“恩泰

莱夏也阿”(Entelecheia)两个术语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术语Energeia和Entelecheia之异同

亚里士多德哲学术语Energeia的几种不同意义

麦加拉学派所谓的可能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的变化分析和柏拉图的“超越相论”

从柏拉图的“接受者”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

希腊时代科学的曙光

希腊哲学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及民主思想之影响

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rl)

哲学自身的问题

原理肯定问题

性质团结问题与本质概念

《性质团结问题与本质概念》的疑团及解答

哲学方法

哲学——学习的问题

学与思

判断分析

嫉妒分析

中国文化中关于知和行的两件显著事实的分析

后记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增訂本自序

章太炎先生來書

沈兼士序

余嘉錫序

自序

卷一 說字之屬上凡四十三篇

卷二 說字之屬上凡十七篇

卷三 音韻之屬凡四篇

卷四 方言文法之屬凡四篇

卷五 經子考證序跋之屬凡五十九篇

卷六 考史金石之屬凡十二篇

楊樹達先生學術年表

楊樹達與《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

法相唯识学

法相唯识学概论诸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概 论

论法相必宗唯识

释会觉质疑

再论法相必宗唯识

唯识教释类

新的唯识论

唯识三十论讲录

唯识三十论讲要

唯识二十颂讲要

八识规矩颂讲录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

唯识讲要

附成唯识论科目表

唯识理论类

二无我论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

对辨唯识圆觉宗

唯识观大纲

阿陀那识论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

种子法尔熏生颂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

遣虚存实唯识观之特胜义

听太虚法师谈唯识

唯识诸家会异图

诸法众缘生唯识现

法空人空与唯识

爱恩斯坦相对论与唯识论

唯识答辩类

答黄视子问

答王容子居士问

关于唯识之问答二则

见相别种辨释难

答起信论唯识释质疑

四大种之研究

对于唯识试题之总批

评印顺共不共研究

略评新唯识论

唯识旁通疏释类

深密纲要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附慈宗要藏目录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亲闻记

慈宗三要叙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

因明概论

六离合辞例释义

大乘五蕴论讲录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

应用理论类

佛法总抉择谈

成大乘论

四现实观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佛疑今解

三重法界观

缘起抉择论

曹溪禅之新击节

缘起性空之人生宇宙观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

性释

从“无我”“唯心”的宇宙观到“平等”“自由”的人生观

太虚大师学术年表

《法相唯识学》述评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序言

上篇汉魏间学术思想之流变

中篇魏晋之政与清谈之起

下篇清谈思想初论

附录

烽燧考

汉唐精神

论王霸义利之辨

汉初之南北军

升斗辨

诗中之史

贺昌群先生学术年表

贺昌群和他的《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监狱学

编辑大意

第一编监狱学与监狱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监狱学之概念

第二节 研究监狱学之目的

第三节 监狱之性质

第四节 监狱在刑事制度所居之地位

第五节 近世监狱之意义

第六节 监狱学与各种科学之关系

第二章 监狱之沿革

第一节 古代

第二节 中古

第三节近古

第三章 各国狱制改良经过及其现状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法国

甲中央管理机关

……

第二编 行刑制度

第三编 感化教育

第四编 出狱人保护事业

第五编 监狱构造

第六编 万国监狱会议

中国道教史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宗教共同之点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第一节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说之道

第二节 张衡灵宪广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说之道

第三节 道家之所谓道

第四节 道经之所谓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第一节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节 秦汉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

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

第七章 道教之神

第一节 天地间之神

第二节 人身中之神

第三节 洞天福地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第一节 符篆祈禳禁劾诸术

第二节 守庚申

第三节 房中行跷变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第一节 内丹

第二节 存思

第三节 导引沐浴

第四节 服食烧炼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第一节 传受

第二节 赏善罚恶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第四节 诵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第一节 新罗之花郎

第二节 日本之山伏

第三节 真腊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 道教经典之编纂

第三节 元代之焚经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第二十章 结论

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史》——读傅勤家《中国道教史》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序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馀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苟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怀李太白——为本书渝版题

第一章 导论

一 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二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三 异国的精神教养

四 游侠

五 所谓豪气

第二章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第三章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第四章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第五章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胱

第六章 李白:寂寞的超人

一 李白的情感生活

二 李白的友谊

三 了解李白之杜甫

四 李白之身后

五 李白和山东

六 李白的风度和勤学

七 李白与一般诗人之共同点

八 李白之痛苦

李长之先生学术年表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谈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树——谈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中国田制史

自序

第一章 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

一 古书传说之不可信

 (一)井田之传说

 (二)传说之不可信

二 商时殆为村落共有制

 (一)商之文化

 (二)商之农业

 (三)村落与土地利用

 (四)氏族社会与村落共有制

三 西周之采地制

 (一)周以异民族征服东土

 (二)被征服者成为奴隶

 (三)土田之分割

 (四)采地制之创行

 (五)庶人之生活

四 春秋时代之采地

 (一)采地制之沿革

……

第二章 两汉之均产运动

第三章 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

第四章 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

万国鼎先生学术年表

万国鼎与《中国田制史》

中国之棉纺织业

第一章 中国棉纺织业之历史及其区域之分布

(甲)中国棉纺织业之历史

(乙)中国棉纺织业区域之分布

 棉纺织业之中心

 棉纺织业区域集中之原因

第二章 中国棉花之生产及贸易

(甲)中国棉花之生产

 植棉之要素

 植棉区域之面积与产棉额

 棉产额

 棉产之改良

 棉产之检验

 棉花之分级与标准

(乙)中国之棉花消费

(丙)中国之棉花进出口贸易

 早期之历史

 1867年以来之发展

 来源地与到达地之分析

……

第三章 中国棉纺织品之制造及销售

第四章 中国棉纺织业之劳工

第五章 中国棉纺织业之组织

第六章 中国之手工棉织业

第七章 中国棉纺织品之进出口贸易

第八章 中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

参考书目录

修正中国纱厂一览表1930(见书后封套内)

附录

文化人类学

第一篇 人类学总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对象

第三章 人类学的名称

第四章 人类学的分科

第五章 人类学的地位及其与别种科学的关系

第六章 人类学的目的

第二篇 文化人类学略史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的先锋——巴斯蒂安及拉策尔

第二章 社会演进论派

第三章 传播论派

第四章 批评派或历史派

第五章 文化压力说(以上各说的总评)

第三篇 原始物质文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发明

第三章 原始物质文化之地理的分布

第四章 取火法

第五章 饮食

第六章 衣服

第七章 原始的住所

第八章 狩猎

第九章 畜牧

第十章 种植

第十一章 石器

第十二章 金属物

第十三章 陶器

第十四章 武器

第十五章 交通方法

第四篇 原始社会组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结婚的形式

第三章 结婚的手续

第四章 结婚的范围

第五章 母系母权父系父权

第六章 家族氏族半部族部落

第七章 结社

第八章 阶级

第九章 妇女的地位

第十章 政治

第十一章 财产及交易

第十二章 法律

第十三章 伦理观念

第五篇 原始宗教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

第三章 动物崇拜及植物崇拜

第四章 图腾崇拜

第五章 灵物崇拜

第六章 偶像崇拜及活人崇拜

第七章 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

第八章 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

第九章 魔术、禁忌及占卜

第十章 牺牲与祈祷

第十一章 巫觋

第十二章 神话

第十三章 宗教的起源一:魔术说(Theory of Magic)

第十四章 宗教的起源二:鬼魂说(Ghost Theory)

第十五章 宗教的起源三:生气主义(Animism)

第十六章 宗教的起源四:生气遍在主义(Animatism)

第十七章 结论:原始宗教的要素

第六篇 原始艺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体妆饰

第三章 器物装饰

第四章 绘画雕刻

第五章 跳舞

第六章 诗歌

第七章 音乐

第八章 结论

第七篇 原始语言文字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拟势语

第三章 口语

第四章 信号

第五章 记号

第六章 文字

林惠祥先生学术年表

再版林惠祥教授《文化人类学》感言

林惠祥人类学著作及其述评

中国文化的展望

序言

第一章天朝型模的世界观

第二章什么是文化?

一 清开道路

二 文化的定义

第一组记述的定义

第二组历史的定义

第三组规范性的定义

第四组心理的定义

第五组结构的定义

第六组发生的定义

第三章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文化的变迁

 A 濡化

 B 文化价值的移接

c文化与性格

二 本土运动

三 文化的罗聚形态

四 文化的特征

五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

六 文化对文化的倚赖

七 历史与文化

八 文化的繁缛化

九 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

十 文化与价值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第四章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

三 社会的层级

四 我族中心主义

五 离隔和心性凝滞

六 合模要求

七 长老至上

八 地位与声威要求

九 两性分别森严

第五章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

一 家庭的瘦化

二 孔制崩溃

三 本土运动

 A 三元里事件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定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三)五四运动的经过

  (四)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五四运动的影响

 (六)五四运动的批评

四 代间紧张与冲突

第六章一个长久的论争

第七章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

一 一个论辩

二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

 A 国粹派

 B 义理派

三 保守主义的基本观念

四 保守主义的批评

五 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

一 严 复

二 谭嗣同

三 梁启超

四 吴 虞

五 胡 适

六 吴稚晖

第九章西化的主张

一 西化言论的选样

 A 胡适

 B 陈序经

二 对西化主张的批评

 A 全盘西化有否必要?

 B 全盘西化有否可能?

第十章中体西用说

一 时代的背景

二 中心的论旨

三 批评的分析

四 影响扩大的原因

五 一个翻版

第十一章现代化的问题

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

 A 伊斯兰世界

 B 印度

 C 日本

二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A 器用的现代化

 B 制度的现代化

 C 思想的现代化

三 现代化的涵义

四 科学与社会

第十二章民主与自由

一 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

二 对民主的正反两种看法

三 民主的优点

 A 数头而不必砍头

 B 民主政制比较接近自由

 C 民主政制能使大家热心公共事务

 D 镇制权的使用受到限制

四 民主的后进问题

五 中国的民主问题

 A 在消极方面

 B 在积极方面

六 自由的涵义

 A 自由的几种重要概念

 B 波柏尔的提示

 c 自由与权威

 D言论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世界的风暴(存目)

第十四章道德的重建

一 民初人物的错误观念

二 传统德目的今观

三 我们所需的德目

四 东西道德的整合

五 新人本主义

第十五章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二 知识分子的失落

三 时代环境的透视

 A 到奴役之路

 B 吾人的大环境

四 知识分子的责任

殷海光先生学术年表

附录一 读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附录二 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并答许倬云先生

附录三 殷海光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我评

附录四 次经典、问题史阅读与中国新思想专统的形成——以《中国文化的展望》阅读问题为中心的讨论

英汉对照表

人名

名词

财政学

引言

绪论

第一章 财政学之定义及范围

第一节 财政学之定义

第二节 财政之基本原则

第三节 政府理财与私人理财之比较

第四节 财政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关系

第五节 财政学之范围

第二章 财政学之发达

第一节 欧美财政学之发达略述

第二节 欧美现代财政学界之著作

第三节 中国古昔之财政论说略述

第四节 民国以来之财政资料及著述

第一编 支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公共支出之意义

……

第二编 收入

第三编 租税

第四编 公债

第五编 财务行政与立法

何廉先生学术年表

财政思想与民国实践的创新结合——何廉、李锐《财政学》导读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学术年表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话本小说概论(上下)

第一章“说话”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 “说话”艺术溯源

第二节 魏晋六朝的“俳优小说”和“说肥瘦”

第三节 唐代民间、宫廷、寺院中的说话

 一、民间的说话

 二、宫廷中的说话

 三、寺院里的俗讲

第四节 唐代传奇、通俗文学与话本的关系

 一、传奇

 二、通俗文学

第二章宋代的说话

第一节 两宋都市的繁荣和说话业的盛况

第二节 宋代说话演出的概况

 一、演出的地方

 二、招子

 三、开场和收钱

第三节 宋代的说话人和话本作者

 一、张山人

 ……

第三章 宋代话说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 说话的家教

第五章 话本

第六章 话本的名称

第七章 现存的宋人话本

第八章 宋元以来官私著述中所载的宋人话本名目

第九章 元代的说书与话本

第十章 宋元话本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下册目录

第十一章 明代的说书和话本

第十二章 《三言》、《二拍》及其他拟话本小说

第十三章 明代话本的著录和叙录

第十四章 明代拟话本故事的来源和影响

第十五章 清代的说书和拟话本

第十六章 明清说公案

第十七章 关于讲史

第十八章 总论

后记

胡士莹先生学术年表

胡士莹先生的学术生涯与《话本小说概论》

校后记

知识论(上下)

上册

导言

第一章 知识论底出发方式

第二章 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

第三章 所与或知识底材料

第四章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第五章 认识

第六章 思想

第七章 摹状与规律

第八章 接受总则

下册

第九章 自然

第十章 时空

第十一章 性质,关系、东西、事体、变、动

第十二章 因果

第十三章 度量

第十四章 事实

第十五章 语言

第十六章 命题,证实和证明

第十七章 真假

金岳霖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金岳霖的《知识论》

科学方法论科学概论

科学方法论

序言

引说

第一章 现象界之繁复

联合和换合

第二章 或然之理论和他的测算

或然之测算

第三章 归纳的论理

因果律密耳(Mill)的五律令 历史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

第四章 现象的权量

确切的权量之需境 权量之仪器 单位之选订 常数之规定

第五章 错误之免除和减少

免除之方法 常定 更正 赔偿 反覆 平均

第六章 观察和试验

观察 观察之错误 负号的辩论 试验 无关的情境之移除

特别情境之创造 外搀的情境之访求 负号的结果

第七章 逼近之理论

逼近之算学的原理 微果之独立之逼近

第八章 假定之用法

假定之条件 判决的试验 不完全的假定之容纳 假定之节用

第九章 知识之类别

经验的知识 理解的知识 证实的知识 引伸的知识 分量的

研究所得的知识 分量的研究中理论试验之不符

第十章 综合和推较

综合综合之价值 推较总言

第十一章 分类_

分类之分类 演绎的分类 归纳的分类 总言

第十二章 例外之应付

虚伪的例外 貌似的例外 独殊的例外 极端的例外 外搀的

例外 未解的例外 限制的例外 冲突的例外 总言

第十三章 概括的结论

科学概论

第一章 联续和无限

第二章 附时间与空间之相对观

第三章 物质

第四章 能力

第五章 生物进化与球面沿革

第六章 科学与哲学

第七章 科学与美术

第八章 科学与伦理

王星拱先生学术年表

王星拱的人生、著述与科学主义哲学思想

通史新义

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

上编 社会史料研究法

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

第二章 考订之原理

第三章 史料来历之考订

第四章 诠释之考订

第五章 诚伪及正确之考订

第六章 事实之利用

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

第八章 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

第九章 并时事实之编比法

第十章 连续事实之编比法

下编 社会史研究法

第十一章 历史之种类

第十二章 社会史之现状

第十三章 社会事实之编比

第十四章 社会史之特殊困难

第十五章 社会团体之决定

第十六章 演化之研究

第十七章 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

第十八章 社会史之系统

第十九章 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

第二十章 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

第二十一章 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

结论

认识论

自序

第一章 知识之由来

第二章 知识之性质

第三章 知识之切否

第四章 知识之标准

第五章 认识的多元论

多元认识论重述

张东荪先生学术年表

张东荪的“知识学”与“新子学时代”

中国法制史概要

《中国法制史》1934年版序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开宗明义

一、认识论

 (甲)我国向时所称之“法制”含义

 (乙)东瀛学者所称之“法制”含义

 (丙)法制机构所称之“法制”含义

 (丁)立法机关所称之“法制”含义

二、目的论

 (甲)中国法制史与综合法学

 (乙)中国法制史与中国法系

 (丙)中国法制史与现行法制

 (丁)中国法制史与中国学人

三、方法论

 (甲)史所疑者不应信以为史

 (乙)朝代兴亡不应断以为史

 (丙)或种标准不应据以为史

……

第二编 各论

第三编 后论

陈顾远先生学术年表

不可不读的《中国法制史概要》

中国救荒史

第一编 历代灾荒史实之分析

第一章 灾荒之实况

 第一节 灾情总述

  一 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

  二 两周秦汉

  三 魏晋南北朝

  四 隋唐五季

  五 两宋金元

  六 明清

  七 民国

 第二节 灾荒发展之趋势与特徵

第二章 灾荒之成因

 第一节 灾荒发生之自然条件

  一 自然条件之意义与作用

  二 气候变迁之关系

  三 地理环境之关系

 第二节 造成灾荒之社会因素

  一 社会因素与自然条件之比重

  二 苛政与灾荒

  三 战争与灾荒

  四 技术落後与灾荒

第三章 灾荒之实际影响

 第一节 灾荒促成之社会变乱

  一 人口之流移与死亡

  二 农民之暴动

  三 异族之侵入

 第二节 灾荒招致之经济衰落

  一 劳动力激减与土地

  二 国民经济之破败

第二编 历代救荒思想之发展

第一章 天命主义之义禳弭论

第二章 消极之救济论

 第一节 临灾治标之议

  一 赈济议

  二 调粟议

  三 养恤议

  四 除害议

 第二节 灾後补救之议

  一 安辑议

  二 蠲缓议

  三 放贷议

  四 节约议

第三章 积极之预防论

 第一节 改良社会条件之防灾说

  一 重农说

  二 仓储说

 第二节 改良自然条件之防灾说

  一 水利说

  二 林垦说

第三编 历代救荒政策之实施

第一章 巫术之救荒

第二章 历代消极之救荒政策

 第一节 临灾治标政策

  一 赈济

甲 赈济之种类

乙 赈济之实效

  二 调粟

甲 调粟政策之内容与沿革

乙 调粟政策实施之前提条件

  三 养恤

甲 养恤之种类与方法

乙 养恤政策之评价

  四 除害

甲 治蝗之方法与实效

乙 祛疫之设备与实施

 第二节 灾後补救政策

一 安辑

甲 安辑之办法

乙 安辑之前提

二 蠲缓

甲 蠲免之规例及利弊

乙 停缓之规例及利弊

三 放贷

甲 放贷之政制

乙 放贷之实效

四 节约

甲 节约之种类与范围

乙 节约之实效

第三章 历代积极之救荒政策

 第一节 改良社会条件之具体政策

  一 重农政策

甲 重农政策之变迁

乙 重农政策之成绩

  二 仓储政策

甲 仓储之种类与性质

乙 仓储制度之利弊

 第二节 改良自然条件之具体政策

  一 水利政策

甲 灌溉事业

乙 浚治工程

  二 林垦政策

甲 造林

乙 垦荒

附录 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

邓拓先生学术年表

邓拓先生与《中国救荒史》

新政治学大纲

自 序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政治学的意义

第一节 政治学的对象

第二节 政治学的任务

第二章 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章 政治学的方法

第一节 政治学上所流行的几种方法

第二节 现实论理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

第二编 阶级论

第一章 阶级论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阶级是什么——阶级的概念

第三章 阶级发生的原因

第四章 阶级发展的过程

第五章 各种各式的阶级集团的历史性

第六章 现代社会各种阶级之分析

第七章 现代社会各阶级之政治任务

……

第三编 国家论

第四编 政府论

第五编 政党论

第六编 革命论

编后记

现代中国文学史(外1种明代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史

四版增订识语

绪论

1.文学

2.文学史

3.现代中国文学史

编首

1.总论

2.上古

3.中古

4.近古

5.近代

上编古文学

一 文

1.魏晋文

王问运附廖平、吴虞

章炳麟附黄侃

苏玄瑛

2.骈文

刘师培

李详附王式通

孙德谦附孙雄

黄孝纾

3.散文

王树相

贺涛附张宗瑛、李刚己、赵衡、吴□生

马其昶附叶玉麟

姚永概、永朴

林纾

二 诗

1.中晚唐诗

樊增祥

易顺鼎附僧寄禅、三多、李希圣、曹元忠

杨圻附汪荣宝、杨无恙

2.宋诗一

陈三立附张之洞、范当世及子衡恪、方恪

陈衍附沈曾植

郑孝胥附陈宝琛及弟孝柽

胡朝梁

李宣龚附夏敬观、诸宗元、奚侗、罗悖懈曩、黄浚、梁鸿志、

何振岱、龚乾义、曾克嵩、金天羽

三 词

朱祖谋附王鹏运、冯煦

况周颐附徐珂、邵瑞彭、王蕴章、龙沐勋

四 曲

王国维

吴梅附童斐、王季烈、刘富梁、魏□、姚华、任讷、卢前

下编新文学

一 新民体

康有为附简朝亮、徐勤

梁启超附陈千秋、谭嗣同

二 逻辑文

严复

章士钊

三 白话文

胡适附黄远庸、周树人·徐志摩等

明代文学

自序

第一章 文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杨维桢 宋濂附张孟兼 刘基附王□、徐一夔、胡翰、苏平仲等

第三节 方孝孺附解缙

第四节 杨士奇附杨荣、黄淮、金幼孜 杨溥

第五节 李东阳附邵宝

第六节 李梦阳 何景明附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

第七节 王守仁杨慎

第八节 王世贞附李攀龙 宗臣附吴国伦等

第九节 王慎中 茅坤 唐顺之 归有光

第十节 袁宏道附徐渭、袁宗道 钟惺 谭元春

第十一节 钱谦益 艾南英附罗圮

第十二节 张溥 陈子龙

第二章 诗附词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杨维桢附贝琼 刘基 高启附杨基、张羽、徐贲、袁凯、林鸿等

第三节 李东阳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边贡等 杨慎附高叔嗣、华察、皇甫冲笔

第四节 李攀龙王世贞 宗臣谢榛附徐中行、吴国伦.

第五节 袁宏道附弟中道 高攀龙

第六节 钟惺 谭元春附程嘉燧、陈继儒 陈子龙附词.

第三章 曲

第四章 八股文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黄子澄 姚广孝附于谦

第三节 唐顺之附王鏊 归有光附胡友信

第四节 陈际泰 艾南英附章世纯、罗万藻、邱义等”

钱基博先生学术年表

昭明师法,穷原竟委——钱基博的文学史写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