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列夫·托尔斯泰》客观叙述了托尔斯泰的一生,他童年时的家庭经历,他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的过程,他笔耕不辍的创作,都一一展现出来,使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文学巨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思想。本书由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编著。
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客观叙述了托尔斯泰的一生,他童年时的家庭经历,他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的过程,他笔耕不辍的创作,都一一展现出来,使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文学巨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思想。《列夫·托尔斯泰》由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编著。
据说托尔斯泰出生时哭声非常大,几乎把附近的邻人都吓坏了。小列夫并不是一个很可爱的婴儿,他鼻子很大,眼睛深陷,额头如受难的人一般,长满了深深的皱纹,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老头”。
当然,对这些,托尔斯泰并没有什么记忆,只在模糊中留存着少许印象。
婴儿时期的托尔斯泰懵懂中能感觉到身边有两个人,他们对他的喊叫声视若无睹,全然不理会他想要挣脱包裹的期望。于是,他就哭得更大声了,这是他表达意思的唯一方式。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对周围有了一点印象。他的第一个清晰的记忆是婴儿时的一次洗澡。那时他坐在洗澡盆里,有一位保姆替他擦身,一阵无法形容的新鲜而幽香的气味,散发在他的周围。自己露出肋骨的小巧身体、幽暗而滑溜的浴槽、保姆卷起袖子的手、温暖的洗澡水、冉冉上升如雾般的蒸汽,还有洗澡时哗啦哗啦的水声,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幼小的托尔斯泰的脑海里。他那时尤其喜欢摸浴槽的边缘,有种滑溜溜的感觉。
托尔斯泰从出生一直到满三岁,都是由保姆在照顾,他对人生开始的这三年就只有上面那点印象。他是何时开始看见东西、听见声音、开口说话的,他完全没有记忆,能告诉他这一切的母亲也早早离世。但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的幼年还是很幸福的。
稍微长大一点后,他开始有烦恼了。在小说《童年》一书中,托尔斯泰曾如此描述:
……有时候我对自己很绝望,我的鼻子大而扁,嘴唇很厚,眼睛细小又呈灰色,像这样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除非神能赐予奇迹,让我成为美男子,否则别无他法。只要能够美化我,我一定把现在以及将来所能获得的一切都献给神——我时常如此祷告神来帮助我,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由此可见,托尔斯泰从小就对自己的脸没有什么信心。有一位批评家也曾对托尔斯泰的样貌下过如此的评语:
设计这么伟大灵魂住宅的,不是希腊的艺术之神,而是一个极为平凡的木匠。因为他拥有一张平凡的丑脸。
他的风采会令初次见到他的人泄气。他们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或坐汽车来到他的住宅,坐在客厅中等着主人出来接待,心中不免想象着会有怎样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出现。可是不知何故,一位与他们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人打开了门,他是个矮胖的男子,蓄着杂乱的胡须,加速脚步走进来,脸上是欢迎的神色。然后他站在这些一脸惊愕的访客面前,高兴地交谈了几句,就轻松地向客人握手道别。
这位讨人喜欢的矮胖好人,长着雪一般的胡须,毫无顾忌地与客人亲切谈心,他真的就是大文豪托尔斯泰吗?
见过托尔斯泰的人普遍觉得他的长相太过平凡普通,与他的才华完全不相称。但是他们对他的眼睛却有不同的评价。
幼年时,托尔斯泰自己曾对这双小而灰的眼睛厌恶地形容道:“在卷起的浓眉森林里,凸出豹般灰色的眼睛。”
高尔基曾说:“托尔斯泰的眼睛里藏有一百只眼睛。”又说:“托尔斯泰具有俄国传统农奴的脸孔,但是由于这双眼睛,使他的脸更具有天才的容貌。他的眼神很锐利,就像一只鹰从很高的天空,向正在地上奔跑的小老鼠猛扑下来时的眼神一样;又如强有力的箭一般,能射进坚硬的东西;不仅如此,他的眼睛更能鸟瞰世界,一览无遗。”
高尔基最后的结论是:“拥有这种眼睛的人,才能看出真理,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是属于他的;但事实上,拥有它们的人,并不是幸福的。”
高尔基描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双眼睛,我们不太明白,但他对托尔斯泰这预言性的结论却可以说十分接近事实。P18-21
托尔斯泰幼年时,经常和哥哥们玩一种叫做“绿杖”的游戏。传说那是一根魔杖,被神仙藏在他家的后山。只要能找到绿杖,所有的流浪者、所有的穷人都能得到幸福。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绿杖”。
——本书摘录
强制性小的学校,当然要比强制性大的学校更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学到知识。不必用太多的规则束缚孩子,应该让他们的性格自由活泼地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从旁诱导。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
——1860年托尔斯泰在西欧考察基础教育时的日记摘录
一个人应该积极地为大众谋福利,至少也得努力工作以求对别人有所贡献,这样才算是了解人生的真谛。
——19世纪60年代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的零星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