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感集(平凡人讲平常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袁三畏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七十余载漫漫蜿蜒路;有丛生荆棘,有烂漫山花;百端交集,五味杂陈。

《百感集》是一部有普遍意义的书,这源自于作者袁三畏的人生经历,作品集,分为“情系家乡山水”、“求学之路”、“杂言感奋”、“世俗小品”、“随笔抒怀”等部分。全书文笔清丽、潇洒,又不乏诙谐、风趣。

内容推荐

《百感集(平凡人讲平常事)》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随笔作品集,分为“情系家乡山水”、“求学之路”、“杂言感奋”、“世俗小品”、“随笔抒怀”等部分,从童年的记忆,到古稀之年的感怀,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作者袁三畏讲述了自己人生中所经历的一段段真实的故事。

目录

第一篇 情系家乡山水

 山川要略

 风水青山

 茶山

 竹山

 杉木林

 黄茅堙垴

 深山坳垄

 山水之灵

 河水清且直猗

 田洞风光

第二篇 求学之路

 启蒙

 洋奶喂小狗幼童饮黄泉

 我看过选“国大”

 当助教

 真想上高等

 上高等的酸甜苦辣

 师道该不该有尊严

 课堂之外

 解放了

 人有旦夕祸福

 县中赶考

 助学金

 钢笔棼

 团干训练班

 碎语校园内外

 县中毕业保送升学

 远道赴校

 迈入煤田地质的大门

 假期生活存照

参加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教学实习

 课外有所乐

 未敢释梦已进京

 国庆受检天安门

 劳动生产必修课

 “反右”伤了青年心

 洋洋多彩蔚大观

 毕业锻就螺丝钉

第三篇 杂言感奋

 哲桥搬家

 小窑调查历险记

1.巨石砸来险遭不测

2.跌落暗井误当水坑

3.沉着机智走出绝境

 三劫三难

小品文的风波(三劫之一)

“鞍辔”的妙用(三劫之二)

“造梯”者的忏悔(三劫之三)

祸起暖炕(三难之一)

噩梦依稀(三难之二)

火捻惊魂(三难之三)

 劳资福利面面观

 探亲裤

 击鼓传花——一忆一次“山寨春晚”

 工改兵

 严守机密

 军情紧急

 孩趴背狗摇尾

第四篇 世俗小品

 五官科

 官运亨通

1.屋场上的调解

2.铁道旁的故事

3.天上掉个乌纱帽

 立等可取

 嬗变

 半斤奶粉

 跳蚤药

 谁之过

第五篇 随笔抒怀

 拙笔初试锋

 好雨知肘节

 凯风因时来

 地海大观煤

 天生我材必有用

 无题(散文诗)

后记

附注:笔者在地质科技与文学领域的主要著述(1974—2011)

试读章节

山川要略

(一)

我的家乡在湘南,周围是望不断的丘陵低山。就地理形势而言,可视为几条山脉的延续,是大山的基座。西南面的骑田岭,属南岭中五岭之一。东面的罗霄山脉,因拱卫井冈山而闻名于世。巍峨的山脉远离几百公里,对我们来说,只存在于地图上。

资兴市辖区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千米以上能叫出名的高峰有39座。总体上属丘陵山地。

南面的瑶岗仙,顶峰1691米。那里开采钨矿。从我记事起,大人们经常提到它,直到当了地质队员之后,于1960年五一劳动节,为检查瑶岗仙“大地测量控制点”,有幸登上峰顶。此山距我家百公里开外,群峦阻隔,平时并不觉它的存在。

唯有东边的八面山,到山脚只有十多公里,主峰2042米,是境内第一高峰。天气晴朗时就在眼前,着实开门见山。山势苍劲雄伟,高耸入云。每到冬季,山里人烧蕨萁。朗夜观山火,火光熊熊,像条火龙蜿蜒舞动,火势时大时小,烟雾弥漫,连续数小时,直到圈定的范围烧尽,才缓缓熄灭。

八面山,在当地话语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在人们的情感深处,俨然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我少年时,在山脚下的文昌学校潜心苦读,遗憾无缘登上高峰,但能时刻感知你的崴嵬。是你开启我幻想之门,激励我去跋涉名山大川。

我曾在《文昌学校》诗中,倾吐出少年时代的梦想:

时凝重山慕阔野,梦逐溪水叹汪洋。

我多么希望越过崇山峻岭,到广袤的天地,去领略莽莽平原,漫漫戈壁,滔滔大江,茫茫海洋。

我崇拜大山、大河、湖泊、重洋。但最熟悉、最亲近的是家乡的低山丘陵和村前流淌的小河。田洞的村落海拔只有300米左右,而周围的堙垴高出田垄一二百米,称不算高,却连绵起伏,无边无际。且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四时鸟语花香,无边风月,留给我这拳拳游子唯有无尽的依恋。

山村的孩子,几乎从学会走路开始,便在山边爬,在草窝里摔打。山是我的幼儿园,也是初学劳作的场所。上学了,早晚时分,寒暑假期,割草、打柴离不开山,辍学在家,更是山林土地的骄子。以后离家远行,凡有返乡的机会,务必上山走走,看看,尝尝每每津津回味的野果。重走童年的山径,摸摸久别重逢的古树名木。偶然勾起一些回忆,眼前物是人非,总有莫名的惆怅,油然而生。

山,在山外人眼里,只有高低、陡缓、茂盛或荒芜之别。而家乡人心中的山,是有形象、有色彩、有灵气的。山有山名,顺口道来的小地名俗中带雅。诸如茅坪、牛形、山牛塘、老虎垄、茶叶垄、清明垄、黄泥坳、蚂蚁砌、庙嘴下、屋背冈、五马归槽、壁上挂灯等不胜枚举。  在小地名之下,又按主要植物群落的差别,分门别类,叫出不同的名称。诸如风水青山、茶山、竹山、杉木林、黄茅堙垴、深山坳垄。

家乡的山,一派勃勃生机,无处不葱绿,植物生长之快令人吃惊。譬如,头年在树丛中辟出一条小径,隔年不去修理,杂草幼树则见缝插针,两旁的枝权遮天蔽日,掩盖得密密层层,寻不着小径的踪迹。

家乡的山,除了杉松竹茶,樟梓楠楸,更多的是被称为杂柴的树种,品种繁多,相互包容。名木不轻视杂木卑微,杂木不嫉妒名木高贵。草木蒙笼,云蒸霞蔚。

古人云,山水相依。这四个字概括了家乡自然环境的特色。有别于水乡泽国,有别于穷山恶水。却是山托水依,水荣山尊。

若有兴趣到山边溜达,随处可见丝丝涓流,源源不断地汇集成小涧,穿过村舍,依然清澈。即使一两月无雨的旱冬,景观依旧。细流来自岩石裂缝的涔滴,来自枯枝败叶下土壤积存的雨水,树草吸收后,渗出多余的水,贡献给小河,汇流到誉称“湘南洞庭”的东江湖水库。

山青水秀,茂林修竹,本是作家笔下的溢美之词,而用在我家乡,真实而贴切。

优良的繁衍生息环境,孕育了门类众多的野生动物,他们是山水造就的精灵。不论对人利害几何,都应尊重它们生存的权利,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二)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地质环境,这是由传统风水意识发展的科学观。所谓地质环境,不外乎基底岩石的类别,土层厚薄,山势高低、陡缓,雨量大小及时令分布,水系泄洪能力,人类对自然的逆施行为及其波及范围。综合这些因素,便是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的根据。

就我家乡而论,常因暴雨连绵,引起局部山体滑坡。破坏村舍和耕地,是常见的现象。

据龄长者回忆,民国十年的某一天,八面山遭暴雨,山洪直泻而下,冲垮了离山脚不远的青腰墟。一条繁华的村集小街所剩无几。墟场旁一块号称“百担坵”(约合20亩)的水稻田,被冲毁只剩一小半。在满眼梯田的山区,它曾经是周围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大田。

青腰墟下游的外婆家,人们万分惊讶洪峰过境时的恐怖情景。急浪呼啸,滔滔黄水,两岸稻田一片汪洋。活狗死猪,箱笼橱柜,随波逐流。P3-5

序言

袁三畏先生年近八旬,我想在地质工作者的眼里,先生的代表作一定是颇具行业影响力的大部头学术专著《中国煤质论评》。然而在我的眼里,先生的代表作却是这部《百感集》。先生退休后,谢绝了一切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和学术活动,淡泊名利,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开始了全新的文学写作尝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连续创作出版了诗集《山河壮丽》和《锦绣河山》,还有这部散文集《百感集》。

我曾为先生的第一部诗集《山河壮丽》作序。当我再次有幸为本书写序的时候,提笔有重如干钧之感。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的作品,作者将个人的经历、所见所闻,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童年的记忆,到古稀之年的感怀,一则则真实的故事,连缀起作者朴实、丰盈而厚重的人生旅程。

通常写回忆录与传记的人士,多为政要首脑、商界精英、作家学者、文娱明星等公众人物或其他社会名流,很少见“平凡人”涉足此道。作者从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将生活、工作和社会中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朴实无华地还原出来,没有刻意,没有高谈阔论,笔尖所勾绘出的这幅社会图景,看似平淡无奇,而浸透在作品中的内涵和神韵,随年代和场景而流变的语言风格,无不反映出当年中国社会风貌。先生自称的“平凡人写平常事”,其实,这些平常事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此间情景,恰恰增进了我们对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浪漫的了解,扩大了我们回溯七十多年中国社会的视野,也丰富了这幅社会图景的色彩。

《百感集》是一部有普遍意义的书,这源自于作者的人生经历。1958年秋,服从国家的急需,在极不情愿结束学业的情况下,走出校门,没有似古人茫然四顾,慨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也没有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展望,而是把职业责任和个人志趣融为一体,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脚踏实地,以脚丈量出人生的艰难途程,持之以恒四十年,辗转三十一省、市、自治区,真可谓行路万里,踏遍干山万水。我想,能够有这样的经历,实属难能可贵。

《百感集》是作者写自己的书,忠于内心的感受,没有任何对作品畅销的迎合和策划。就如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群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开拓创新,硕果累累,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他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没有舞台追光灯的照耀,与国家科技进步奖无缘。但是,他们始终尊重科学,尊重人性价值,从不媚俗,也不依赖强势者;他们有良知,有社会责任,从不会被利益和利益集团所绑架,堪称国家建设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我常常惊叹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通达开朗。他们不仅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而且德才并重,文理兼修,融会贯通。不论行文写作、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总能流露出一股安详仁厚的气韵,令人心悦诚服。我也惊叹于先生写惯科技论文的笔,竟能将其职业特点和文学志趣这悬殊的两面互为表里,浑然天成。对自然景物着墨细腻,对人际关系体察入微,如此娴熟地将人生经历描绘得真真切切。事由的来龙去脉,直率而真诚地娓娓道来。全书文笔清丽、潇洒,又不乏诙谐、风趣。

书中记叙作者少年的篇章,在我的脑海中印象尤为深刻。身在偏僻的湘南小乡村,他富有好奇心,勤奋好学,就读小学的时候,面对家乡山川发出了“时凝重山慕阔野,梦逐溪水叹汪洋”的感慨,显现出对大干世界的向往,希望走出僻静的山村,到广袤的天地去遨游。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务农。但并没有因此接受现实,安于现状或悲观失望,依然求知若渴,想尽一切办法为继续学业创造条件。他把一口荒芜废弃的鱼塘修复,精心养护,终于挣得足够第一学期的学费,感动了族人,得以实现继续求学的愿望。他从求学中获得了发自肺腑的欢愉,也尝到了难以名状的辛酸苦辣。上学的进程虽然短暂,却弥足珍贵,是作者命运的大转折。

我也似乎看到一位离家六十余载的老者,回到家乡绿树成荫的山野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化作“情系家乡山水”的字字句句,以深沉的感情,用乡土味的语言,浓墨重彩赞颂先辈们的劳动创造,描绘出家乡山水美之真谛,间或插些童趣盎然的小故事,将读者引入湘南丛林的奇幻世界,如闻溪水潺潺,花香四溢,野趣横生。

先生作为一个时代的积极参与者,一份事业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独立的思考者。无论立论著述或者文学写作,只是出于自觉的责任,内心的道义,一种兴趣爱好。对专业人士来说,他的著作是研读和传承他所处的地质领域半个世纪的宝贵资料;对一般读者而言,他的文学作品向后人展示的是那个年代的实录,使读者领略那种力透纸背的人性光辉和坚韧精神。或许,从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见昏庸无道如何保持头脑清醒;遇黑白颠倒如何保持辨别能力;在物欲纷繁中如何保持洁身自好。怎样的人品修为才能处处谨言慎行,确保一路平安。

与先生的忘年交往使我得以深入了解先生的风范。他珍惜时间,自强不息,热爱生命,情感丰富,待人宽厚。在生活中,不论过去和现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愁苦和挫折,以及那些切肤之痛的遭遇,并没有影响先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事业上,“定位准确,能扬长避短”,“不肯人云亦云”;“鄙弃随波逐流,取蹈激流勇进,终至开物成务”。

纵观历史,群体的共同经历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性格,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个人与其所处的时代已然难以割分。任何的时代都不乏精彩和无奈,每一个人也无法避免苦难和抗争,时代有局限,性格各有特点。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返璞归真,看到本书的深刻意义,以及对未来的启迪。  岁月无声,步履留痕,以此为序,把我的崇敬,献给袁先生,献给我们的父辈,献给壮丽的山河,献给已成历史的那个时代,献给正在滚滚前行的新世纪。

后记

我写的这许多文字,并非大人物的回忆录之类,能对历史研究有所贡献,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教益。从一些片断的记叙中约略可透视出我的生活轨迹,思想情感,所走过的那个年代的人情世故、社会纠葛。通篇都是平凡人讲的平凡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可歌可泣,尽是些日常琐事,鸡虫得失而已。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有“广大”读者的。唯有与我年龄相当的亲朋好友,茶余饭后随手翻翻,找点乐趣。同晚辈们吹吹我们这代人的“光辉”历程,即使被后生们取笑这一代老人的执着、痴迷、顺从、愚顽,也是一种享受。

临退休时,感觉像赛场上将退役的体操运动员,进行了最后一场竞技。规定的动作做好了,自选动作做完了。不管裁判如何评分,不管观众对自己过去的业绩如何议论,我该退场了。

退休了,正如长此卸了鞍辔的老马,虽觉很疲劳,但心情焕然轻松,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随意溜达了。

我六十多岁离岗。论体质不算年富力强,而精力尚称充沛。又有四十余年的地质技术经历,在同事问是公认‘一贯勤勉,能干活的”。照常人的想法,应该再找点技术活发挥余热。

我不妨泄露一点小秘密:还在退休前一年便接到两起“预约订单”,一是邀约到山西某私企搞配煤炼焦作技术指导。看准了,要挖掘我的煤质专业特长。提到十几年前的山西,自然联想到“煤老大”这个称谓。那是赚大钱的门路,十几年下来说不定当上富翁了;一是某中企邀我作有益矿产研究课题,又去动脑筋,耍笔杆子。诚然薪酬不菲,也可在成果上留名,一上手便得忙碌几年,名利双收。若两者任选一项也该是“返聘”的殊荣吧。无奈我的心思已淡漠,不想重操旧业,思虑再三,回绝了。可惜疏远了两位朋友,宁肯心存愧疚,不愿再受那份不合志趣的劳累。

这些年,三五天工时的短期项目,诸如审查地质报告、为科技杂志审稿、讲课之类也承担过若干次,都是老上级、老同事的推荐,不便推托。但全然找不回以往那份专注情愫。

就在前几年,一位老同事约我协同编写一部地质科技工具书,资料来源、资金渠道都已疏通关节。由于我的婉言谢绝,这项计划在萌芽中便夭折了。我十分愧对这位热忱筹划者的敬业精神。

或许还有人认为,只有能挣钱,似乎才可继续实现人生价值。有挣钱的活不干,偏偏醉心于写这些不会被市场叫好的书,不挣钱,反搭钱,使人迷惑不解。其实,答案是浅显的,只缘情趣所制约。这种情趣是与生俱来的,不好作其他解释。在职时没有机缘涉足,挨到卸了担子,可望自由支配了。如果你从头到尾读完全书,自然有了你的结论,多半是会同情我的抉择的。

一个平民百姓,走过来七十多个春秋,即使是平淡无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耳闻目睹也会经历、知晓不少事的。无论是聪明人、愚昧者,对自己的人生事事都会有所感触:或欣赏,或记取,或迷惘,或遗憾,或憎恶,以回溯的眼光叙述出来,汇编成册。有空闲自己翻阅,如端详一件心爱的古玩,也未尝不是件乐事。至于朋友看了会有什么感想,大可不必猜测,任人去评说。

大人物遭受过磨难,受了“大气”,很少不是铭记在心的。善操弄文墨者,常常在不同文体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纵观历代文人的诗词、小说,现代书报的文学作品,这类宣泄俯拾即是。或借题发挥,或直抒胸臆。而平凡人更缺少大人物般的气度,小人物受了“小气”,也会触动神经,甚至耿耿于怀。因为这般“小气”同样可能危及自己的命运。事后发几句怨言,出几声感叹,只要实事求是,也无可指谪。委屈一经道出,豁然开朗。回溯那年代的桩桩件件,多少反映出那种殃及平民百姓的普遍风气,诚然是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法制社会的一面小镜子。

靠劳动挣钱本是快乐的。但对颐养天年者切莫忘了“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须知世界上的钱是挣不完的,还是留点时间多陪陪家人。也许还有能愉悦身心,有相同幸福感的事,趁脑子尚未痴呆,愿尝试一二。

说也奇怪,对待昔日手不释卷的专业书籍,即使是亲笔著述的。正像一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自从录取通知到手,便将过去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刻苦熟读的教科书,全部付之高阁。偶尔拿出来浏览几行,味同嚼蜡,毫无热情,提不起一丝兴致。而对自己收藏尘封几十年的文艺类书籍,一经翻找出来,却像久别重逢的挚友,那样可敬可爱,读来趣味津津。好比长沙人嚼槟榔,愈嚼愈过瘾,须臾不离。于是试着写,日渐沉溺其中,真乃激情洋溢,文思涌动,以致常常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全身心深深沉醉在意境中,陶醉于笔端,不吐不快。

写惯科技文章的笔,一下子改弦易辙,想写点带文学味的随感之类,字里行间难免残留着专业科技的余味,有点不伦不类,只好大言不惭地算作我的特色吧。

继两本诗集之后,又凑成了这部散文集,题名《百感集》。七十多载漫漫蜿蜒路,有丛生荆棘,有烂漫山花,百端交集,五味杂陈。耄耋之年还异想天开,要圆那朦胧的、遥不可及的文学梦,自嗤不安分。

二○一五年春分

于北京定福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