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揭晓,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文景主编的这本《戴高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传奇一生。本书主要适合青少年阅读。
《世界名人画传丛书》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每位名人的精彩一生,每个人物的传记都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主人公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每册名人传记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的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也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戴高乐》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法国首任总统戴高乐的传奇人生。
《戴高乐》由文景主编。
法国北部有个名叫里尔的小城。按照当地风俗,女儿应当回娘家生孩子,让娜·戴高乐一直遵从着这一习俗。1890年,在丈夫亨利·戴高乐的陪同下,让娜从巴黎来到里尔,住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11月22日凌晨三四点,随着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了人间。他就是夏尔·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戴高乐出生时,家境较为殷实,属小贵族之列,并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他的几位先祖出身军旅,经历多次战争,个个以恪尽职守、为国效忠为荣。15世纪时,一位先祖曾参加过法王领导下的阿然古之战,并建有战功;18世纪初,另一位先祖曾担任过巴黎最高法院的院长;大革命时期,他的先祖在逃脱被送上断头台的厄运后,参加了拿破仑的军队,历经百战,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从那时起,他们便迁居巴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间,也曾有多位先祖谋得一些有用却不甚显赫的官职。
祖父朱利安一菲利普是位史学家,毕生醉心于史学和古籍的研究,1839年还出版了《巴黎及近郊新史》一书。祖母约瑟芬是位颇有文学造诣的作家,很有才华,喜欢创作浪漫主义小说,在文学界享有盛名。他的两位伯伯,一位从事布里多尼文学研究,很有成就;一位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对法国五千多种黄蜂和蜜蜂进行了分类编种。父亲亨利身体修长,气宇轩昂,毕业于以培养陆军技术人才著称的巴黎工艺学院,曾担任过陆军少尉,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排的士兵参加巴黎保卫战,负过伤,因作战勇猛还获得了一枚勋章。后因家境窘迫,享利被迫到沃吉拉尔大街389号的圣玛利亚耶稣会学校担任教师,讲授哲学、文学和数学,不久升为学监,最后还当上了校长。而那枚勋章曾被少年时的戴高乐视为珍宝。母亲让娜是位忠实的天主教徒,身材瘦小,性格倔强,黑亮的眸子很有光彩,她为人保守,性情直率,从不逢迎别人。
他们家共有5个孩子,每天进餐前都要做感恩祷告,然后用拉丁语发表简短的即席演说。每个星期天,他们都会去拜访伤残军人,或到拿破仑墓旁冥思,或去参观凯旋门,生活平凡而简单。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给他们留下了沉痛的记忆,也成为笼罩在戴高乐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对时下政治事件进行讨论。
1896年,戴高乐6岁时,和哥哥一起进入圣玛利亚教会学校,老师就是他们的父亲亨利·戴高乐。那是所著名的耶稣教会学校,具有严格的教会传统,教学要求非常严格。在那里,戴高乐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学习成绩也不错。
作为一名耶稣会会士,亨利对天主教有着异乎寻常的虔诚,同时还是名忠实的保皇党人,有着强烈爱国心和道德观念。他时常宣称:“我是正统王朝的拥护者!”作为耶稣教会学校的教师,亨利喜欢站在悬挂着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下的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述心中的真理,讲述法国的历史和命运,还有法国的君主制。他经常把“法兰西”、“荣誉”、“国王”挂在嘴边,希望把上帝、国王和祖国等观念传授给他的学生。
在这样的家庭中,戴高乐从小就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性格也较为复杂。在5个孩子中,数他最倔强,甚至有些刚愎自用,他孤僻高傲,争强好胜,与伙伴儿们一块玩耍时总想占上风,从来不愿屈居人下。
戴高乐聪明勇敢,有着高出同龄人一大截的个头和异于常人的大鼻子。在与朋友们一起玩耍时,他总是喜欢充当将军或司令官,而且必须是“法国”的将军或司令官,他让别人扮演不同国籍的将军或士兵。这种游戏非常有吸引力,有时也难免出现纷争。
有一次,让娜正在卧室里休息,小儿子皮埃尔哭着跑进房间。皮埃尔一进屋,就扑进她的怀里嚎啕大哭。让娜吃了一惊,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问道:“啊,我可怜的孩子!告诉妈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皮埃尔抽抽搭搭地哭道:“妈妈!夏尔打我,还说要枪毙我!”让娜听后很生气,把戴高乐叫到跟前,问道:“夏尔,你这是怎么啦?我不是经常教导你们要相互关爱吗?你为什么要欺负皮埃尔?”
戴高乐说:“我们是在玩打仗的游戏。我扮作司令官,他扮演情报员,我命令他送一份情报到前线去,他却被敌人发现了。被敌人俘虏后,他又没有听从我的指令,把写有情报的纸条吞进肚子里,反而交给了敌人。因此,我发火了,骂他是叛徒,并命令随从把他拉出去枪毙!”
还有一次,母亲正在楼上做家务,忽然看见戴高乐气急败坏地跑进来,高声叫嚷着:“法国是我的!法国是我的!我是法国的国王,谁也甭想从我手里抢走!”母亲急忙走下楼来,问道:“孩子,你大喊大叫的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吗?”戴高乐气愤地说:“我是法国的国王。哥哥要跟我争抢法国,我决不让给他!”
原来他们做游戏时,哥哥格扎维埃一直扮演德国皇帝,而戴高乐一直扮演法国国王。时间一久,格扎维埃因为老是扮演德国皇帝,玩腻了,就想换着当回法国国王。没想到,戴高乐竟然暴跳如雷,坚决不同意,为此跟哥哥狠狠地打了一架,还鼻青脸肿地跑回家找母亲评理。让娜会心地笑了,摸着他的小脑瓜,说:“法国是大家的!人人都可以扮演法国国王。你为什么不让哥哥也扮演几天呢?”
“不行!不行!法国是我的,我才是法国国王!”戴高乐又哭又叫,大声叫嚷着,“我是法国国王!我决不让给他!我要为法兰西跟他斗争到底!”最终哥哥只好让步,继续当他的德国皇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戴高乐越来越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和历史。每次外出度假时,戴高乐总是带部法国史,他始终认为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着辉煌而伟大的历史。他曾说过,“如果法国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
戴高乐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他既喜欢希腊的抒情诗、歌德和海涅的作品,也喜欢高乃依、拉辛的作品,同时还喜欢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剧作,并对那些书籍有着深深的迷恋。而戴高乐最喜欢的是法国诗人兼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名剧《西哈诺》。可能是受祖母的影响,戴高乐具有很深的浪漫主义情结,喜欢以擅长描写19世纪印度风情的吉卜林的作品。
在他10岁生日那天,父亲特意带他去观看罗斯丹的成名作《雏鹰》。那是一部著名悲剧,讲述拿破仑失败后,其子“罗马王”被迫流亡奥地利,继续为故国奋斗,最终失败而客死他乡的故事。这部诗剧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戴高乐看后深受鼓舞,发誓长大后一定去当兵。从此以后,他更加倾心于罗斯丹的作品了。
夏尔·佩居伊也是戴高乐崇拜的偶象,其作品笔法精巧娴熟,描写优美细腻,内容多以圣女贞德为主,这都令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戴高乐还非常喜欢柏格森的作品,如《物质与记忆》和《创造性的进化》,认为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柏格森是法国20世纪初期实验主义哲学家,是思想自由的代表和直觉主义的捍卫者,其部分观点对戴高乐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和政治实践家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戴高乐对历史小说和名人传记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尤其对法国战争史和战斗英雄更是情有独钟。在读书过程中,他不仅善于从历史中认识过去,还善于从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大量阅读,戴高乐总结出两条教训,即在历史上,法国一直是个整体,法兰西民族也一直是个坚强的民族,人人都在为法兰西效劳,但却常为分裂主义分子所破坏;在政治活动中,保持法兰西的国格和尊严至为重要。
读书时,戴高乐喜欢边读书边摘录名家名句,以加强记忆,后来渐渐成了习惯,一直保持了若干年。同时,为了阅读喜欢的英文作品,戴高乐下功夫苦学英语,有时故意把单词倒过来念,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而这种异于常人的记忆方法,后来竟成为其政治生涯中一项用来炫耀的资本。
戴高乐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如果他没有成为军人,很可能会成为出色的文学家。1905年,戴高乐15岁时,借鉴罗斯丹和柏格森的作品,创作了一篇短小的诗剧《苦相逢》,寄给奥尔纳省文学杂志,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还多次在该杂志上发表作品呢。
P1-10
戴高乐,法国首任总统,军事家、政治家。189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边境城市里尔,父亲是耶稣会学校的教师,参加过1870年的普法战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非常强烈,对童年的戴高乐影响很大。1912年10月,戴高乐从圣西尔军校毕业,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先后任第四装甲师师长、国防部副部长。法国投降后,在英国领导自由法国(后改称“战斗法国”),开展抵抗运动。1970年11月1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
1940年,法国战败后,戴高乐在英国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发表著名的电台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此后,他率领“自由法国”军队,在近东、非洲等地区与德军作战。
1943年,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指挥法国军队加入盟军作战。
1946年1月20日,因政治斗争退出政府。1953年宣布退出政治活动,隐居家乡,撰写了《战争回忆录》一书。
1958年重返政坛,出任第四共和国末任总理,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
1959年1月8日,正式就任共和国总统。提出新宪法草案,主张扩大总统权力,限制和削弱议会权力,削弱总理和内阁的作用。
1965年,再度当选总统。1969年4月,从总统任上下台,从此脱离法国政坛。
戴高乐在总统任内,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反对大国控制,拒绝美国在法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全力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欧洲人的欧洲”,1966年3月,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组织。结束了历经7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承认阿尔及利亚和其他一些法国殖民地独立,加速了法国非殖民化的进程。主张东西方“缓和与合作”,出访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实现法、中两国建交。注重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尤其对本国尖端技术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予以全力支持,使法国进入战后的“黄金时代”。
戴高乐一生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及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称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