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身用世的修身谋略、败中求胜的做人哲学。从政、经商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挺经》系统地阐述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展示他的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这本经典著述是他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经验、智慧的总结。他的处世理论和智谋心得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仍值得学习和借鉴。本书由李问渠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挺经/曾国藩经典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守身用世的修身谋略、败中求胜的做人哲学。从政、经商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挺经》系统地阐述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展示他的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这本经典著述是他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经验、智慧的总结。他的处世理论和智谋心得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仍值得学习和借鉴。本书由李问渠编著。 内容推荐 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面对内忧外患,以其独特的人格和卓越的才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其作品《挺经》百余年来,作为从政、经商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对于中国的思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由李问渠编著的《挺经》以曾国藩《挺经》为蓝本,以“原文”、“译文”、“解读”为体例,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了曾国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全面展示了《挺经》的思想精髓。 目录 卷一 内圣:成功从提升自身素质开始 慎独自处,求仁存诚 君子独而真诚,小人独而妄念 内圣之四大境界 曾国藩修身十三课 卷二 砺志:伟大的目标是成功者的灯塔 君子澄清天下的志向 读书三用:明德、新民、止至善 世间事,重在持之以恒 卷三 家范:家庭是个人走向辉煌的后盾 八字家规和八本格言 古代士大夫家族衰败的原因 崇俭可保家业长久 弃官归田也要能自力更生 卷四 明强:中国最简要的方圆之术 “明”的双重含义 “强”的双重含义 卷五 刚柔:掌握阴阳是每个人必需的生存技巧 自立自强是制胜法宝 刚柔互用方能长久 存倔犟以励志 强毅与刚愎的区别 节制气血,保身利势 卷六 英才:最早的中国式管理 用人先识人 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卷七 廉矩:遵守道德才有成功的机会 让你的才能充分展现 让人信服的体制能增强团队竞争力 礼制实际上就是理学 通过节俭朴素养成廉洁的习惯 卷八 勤敬:尊重别人,让你开启别样人生 领导的修养决定政策的执行 术即宽容,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言行一致才能使人信服 勤谦不能有半点马虎 宫不过二代 快乐在于自身 卷九 诡道:竞争中最实用的真理 仁礼也能用于带兵之道 带兵的三大秘诀 正确认识战争 骄兵必败 烂熟于心,处变不惊 不可贪多,要精练 作战要讲究时机 卷十 久战:毅力决定命运 持久战是战胜敌人的法则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学会养精蓄锐 卷十一 廪实:勤劳为本,商贸为道 勤劳节俭可带来快乐 妥协外交 卷十二 峻法:良好的制度和习惯能规范人的行为 严格立法当安民 治军之道 应宽者二。应严者二 卷十三 外王:向敌人学习是你成功的关键 师夷长技以剿逆 师夷之智 卷十四 忠疑:忠于职守使你与众不同 精忠报国 生存之道一 尽性知命之旨 卷十五 荷道:文以载道,精心敬慎 文章之道 成大业者皆精心敬慎 见道多寡关乎文之醇驳 卷十六 藏锋:内敛也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龙蛇之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师之道 卷十七 盈虚:虚实相问,大智慧者的特别之处 盈虚乃世之常理 成大事之道 家门之福,兄弟之幸 功成身退 试读章节 慎独自处,求仁存诚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齐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细思一下古人在修身方面所作的努力,效果比较明显的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慎重独处,心胸就会安详泰然;庄严恭敬,身体则会强健;追求仁义,则会获得他人的信服;真心诚意地待人,神灵都会钦佩他。 慎重独处,就是要遏制自己的欲望,即使是最隐蔽最微小的部分也不能疏忽,做事也要遵循自然之理,一刻都不能间断,这样时刻自我反省且问心无愧,心胸自然就会安泰。庄严恭敬,指的是仪表整齐严肃,心灵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身体就会强健。追求仁义,指心存仁义,爱护百姓,爱护天地万物,这样大公无私地对待万事万物,自然会有人爱戴。真心诚意,就是忠贞不贰,言语笃实不欺瞒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来感应天地万物,因此受到神灵的钦佩。在修身上如果能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标准,成效自然会有的,若勤奋坚持,效果还会更明显。我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想在修身上有所进益。希望能有所成效。 【解读】 曾国藩,人称“晚清中兴第一名士”。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经历了严格的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是他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的基本准则。 然而,在曾国藩看来,自宋明之后,一般正统士大夫皆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和作用,结果不是缺乏精神支柱和远大目标,以致不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就是满腹文章,却不能任天下事。归结其原因,他认为主要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看得过于简单、孤立了,从而缺乏实际的内在修为,致使“修身”同“治国、平天下”难以有机地结合。因此,曾国藩主张,修身必须结合实际去进行。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做官从政,都有修身的大学问蕴涵其中。要想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首先应当立足于内在的修为。 关于内在的修为,曾国藩的目标是要做到像古圣先贤们那样,所以他以“内圣”来形容修为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内圣”呢?曾国藩分别从慎独、主敬、求仁、思诚四个方面加以了说明。o慎独则心泰 慎独,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修养方法,曾国藩提到修身养性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慎独”。 《礼记·中庸》中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注解中,对“慎独”的解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善于反省,不可放纵。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以“慎独自处”为修身之道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当属东汉时期的杨震。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赴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担任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身带十斤金子,打算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 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说没人知道这件事?”王密羞愧不已,遂带着金子回去了。 这就是“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后人将其视为“慎独”的典型例子流传了下来。曾国藩一生都坚持自我反省、严于律己,这从他的日记中便能知晓。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日:“午正,金竹虔来长谈。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初七日:“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 十一月初九日:“今早,名心大动,忽思构一巨篇以震炫举世之耳目,盗贼心术,可丑。” 初十日:“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 二十七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都从毁誉心起。欲另换一个人,怕人说我假道学,此好名之根株也。” 二十九日:“予内有矜气,而语复浮,仍尔自是器小,可鄙。” 这是他刚开始修慎独时的情形。再看一下他晚年的几段日记。 同治八年八月二十日:“念平生所做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极。”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二更四点睡。日内眼病日笃,老而无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总由名心未死之故,当痛惩之,以养余年。”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余前有信至筠仙云,近世达官无如余之荒陋者。倾接筠仙信,力雪此语之诬。余自知甚明,岂有诬乎!”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逝世前四天):“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邪。”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