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汉字百讲》选取了中国人日常使用的100个汉字,这些字都与我们的生活、文化、观念息息相关。两位作者将其分为天地、山川、人事三部分,从字源、衍生义到相关典故,逐字加以讲解。深入阅读、学习这100个字,就有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人认知世界和自然的思维模式,进而打通一条经由汉字直探汉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门径。 《中国字说》从汉字的历史、文字的学问、研究汉字的人们、简体与繁体、汉语之思六个维度展开,梳理了汉字的起源发展,进而进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试图重建中国人与汉字之间的根源性关联,引导读者“从汉字入手,学做中国人”。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富有思想冲击力、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立人三部曲》《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1900-2000》《东方圣典》(合编)《先知中国: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微观国学》《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等。 目录 《中国字说》 第一章 汉子的历史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 汉字到底是谁造的? 汉字的造字法有何特点? 汉字的书体演化路径是什么? 秦以前的六国文字消失了吗?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分野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最早的甲骨文笔划很少?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汉字书写工具和媒介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章 文字的学问 为什么要学点文字学? 为什么文字学是学问的基础? 不知文字学会成为新的文盲吗? 文字学真的难懂吗? 小学生该如何学好文字学? 第三章 研究汉字的人们 许慎的贡献是什么? 清代小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说说段玉裁研究文字学的故事 为什么说刘鹗是个奇人? 民国有哪些文字学大家? 章黄学派是怎样确立的? 有人知道唐兰吗? 为什么说郭沫若是考证的大家? 第四章 简体还是繁体? 简化字是怎么来的? 汉字经历过几次大的革新? 繁体字一定优于简体字吗? 第五章 汉字之书 有哪些有关汉字的书籍可以参考? 《尔雅》是一本怎样的书? 该怎样正确看待《说文解字》? 第六章 汉语之思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会说汉语? 汉语到底应该怎么说? 汉语的归化和新生 《汉子百讲》 天地 山川 人事 字体检索 序言 《文字百讲》 汉字与中国人 胡赳赳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初版于一九〇一年,被 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二 〇一三年由我发掘修复, 经由合作出版社呈于公众 ,初心仅为令其重见天日 ,未料竟掀起一阵“字课图 说热”且历久不衰。各社竞 相出版,家长皆以家藏一 套“字课图说”为荣。 经典的复活与召唤 此间,我婉拒了多家出 版社聘我策划新版本的意 图。委实来说,良莠不齐 的出版质量、功利夹杂的 出版心态、随波逐流的出 版环境,让我只想作壁上 观,加之发愿已了,因此 并未心动。 然而,对于“字课图说” 我依然有想法未了,只是 久埋在心底,静待机缘。 修复的版本虽堪称面目“清 晰”,但远未至目“精良”, 此之为一憾;假若没有相 关的导读,书虽佳制,亦 必会被柬之高阁,此之为 二憾。另外,经典的再现 能否与时代相匹配,让读 者感到耳目一新,也就是 能否实现古典的现代化, 这对出版者的要求相当高 ,因为一味地复古是刻舟 求剑,将古典的精神融入 现代感的设计之中,使古 典能一并前行,才是古典 的焕新。此之为心头一冀 。 我这“二憾一冀”也快有 五六年了。其问与学者余 世存、出版人余玲反复讨 论,确立主线,制订路线 ,更是得到了几位有才华 的编辑人和设计师的全力 襄助,此事乃成。 这便是奉献给读者的这 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精讲复刻版》:它确乎 是迄今为止最为精良的一 个修复版本,三年来,几 位编辑人和修图师以此为 志业,方有这样的成果; 它确乎是不仅有导读,而 且将导读延展为两本书的 精讲。这也是我和余世存 先生的首次通力合作,因 而有了《汉字百讲》和《 中国字说》的出现,这两 本书补充了现有语文教育 的某些不足,至于是否有“ 济弊”之功,则要交给大众 检阅了。这套书的设计, 确乎是将经典进行“复刻”, 既葆有经典的神髓,又有 设计的美感,我们不能简 单将其理解为,新中式气 恰恰相反,这是经典在个 体身上的复活和生发。 因此,复刻版的《澄衷 蒙学堂字课图说》是借由 各方人士的力量,才得以 具足面世。他们心系于一 个伟大的道统,这个道统 是文字的道统——我们的 思维模式、我们的文化传 承、我们的伟大复兴,都 逃不脱中国文字这个基础 能源。 守着中国文字这个巨大 矿藏,披沙沥金者,绝无“ 乞讨”的可能和必要。这便 是中国文字给予当代人的 指归和信心。 对《中国字说》和《汉 字百讲》,有必要多说两 句。作为“字课图说”配套的 “精讲”,起初,我和世存只 是想撰辑一个薄薄的册子 ,予以少年儿郎们进阶的 扶助。因此,从“字课图说” 中拈了一百个最常见的汉 字,进行解析和探讨,于 是有了《汉字百讲》。又 感慨于当今知文字训诂者 不多,遂又有对中国文字 学基本常识的讨论,于是 有了《中国字说》。这些 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可谓是“ 学校不教、父母未学”我们 与文字之间的根源性关联 ,越发地淡漠了、退化了 。这未免让人想起沙漠和 绿洲的象征,假如我们多 一些灌溉,便多几个读书 种子的悟入,其中也必然 有圣贤出现的可能。一俟 圣人出,便又能荫庇后世 ,文化流长、精神传续则 是必然。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 如果没有汉字,也就没 有中国。“中国”不仅是个地 理和历史概念,更是个文 化概念。历史百代更替, 中国千秋未亡。夏商周的 文字,现在还处在断代考 古的过程中;春秋战国的 六国文字,形成了古文学 ;秦代李斯一统文字为小 篆,气象为之一统,是为 今文学:汉隶由吏官文书 所创,加快书写的同时也 使文字由圆形变为方块字 ,气象又为之一变;此后 行草真楷,纸帛书简,书 艺和文艺,皆长盛而不衰 ,遂有古今一体的蔚为大 观之象。 中国文字从形式到内容 ,都确立了中国人的基本 范式,确立了人格、文化 和书道的合一。我们当下 面临的任务或觉醒集中在 几个议题上:一、简体字 的功过问题;二、传统割 裂的问题;三、文化粗鄙 的问题;四、文化自信培 养的问题;五、道统传承 的问题;六、常识缺乏的 问题;七、文化观念解释 权被垄断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长期积累而 来,因此急不得。一点一 滴来做,必然功不唐捐。“ 功不唐捐”是胡适的口头语 ,而胡适也是由“字课图说” 发蒙,可以说是该书迄今 为止最大的受益人之一。 这个复刻版,假若胡适能 看到,也会点头称善的吧 。 不懂中国文字及由之承 载的文化,是没有脸面称 自己为中国人的。因此,“ 从汉字人手,学做中国人” 一是这套书的缘起。有些 人想,“我就是中国人,还 用得着学做中国人吗?”我 想说的是,你离那个理想 中的中国人还很远,诸多 先贤大德,一辈子都在学 做中国人。 最后要感谢浙江人民出 版社慧眼识珠,玉成此事 。“功不唐捐”一语,也是要 转赠于它的。 导语 《中国字说》为我们阅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深入理解汉字文化,描绘了一个宏阔的时空、文化背景。 《汉字百讲》以方块字为媒介,打通文字与科学、史学、文学甚至医学的隔阂,带领读者回到汉字原本的广阔意涵中去,在这些简单的常见文字里,有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也有流传千年的人生智慧。从每一个汉字里,认识我么生活的世界,从此打开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精彩页 《汉字百讲》 天地 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学习“天”的精神,发奋精进,没有丝毫懈怠。但同时要避免偏颇,若人强梁太过,则不宜劝他“效天”,而应劝他“法地”,学习韬光养晦、含而不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起首讲“天”,可见对“天”字的重视。一个东西很大、很重要,我们有时会说“天字一号”。这个“天”,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怎么比画它呢?一个人张开手臂,头顶上有一个抽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天”。所以说,“天者颠也”。头顶是人身之天,天空是地球之天,太空是宇宙之天。 “天”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物理的天,比如“航天”“天空”;一个是哲学和信仰的天,如“天人合”“人在做,天在看”。《新华字典》解释“天”,说是“比地高的地方”,采用的是物理的解释;《澄》书直言“至高无上日天”,采用的是哲学的解释。 天有“先天”和“后天”。未生“我”之前是“先天”,生“我”以后是“后天”。“天才”和“天赋”多指先天的能力,科学的解释是“基因”或“遗传”带来的。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名句“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感叹后天的努力已经太晚了。 “昨天”和“明天”不仅仅是表示时间,“一天”意味着地球自转一周。因此,我们要提醒自己,“一天”也是个空间概念,地球又转了一圈了。“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是同时展开的,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强名为“时间”和“空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学习,“天”的精神,发奋精进,没有丝毫懈怠。但同时要避免偏颇,若人强梁太过,则不宜劝他“效天”,而应劝他“法地”学习韬光养晦、含而不露。 古人说,一家之中父为天,母为地。那么,为什么有这个类比? 地 大地、永远沉默无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教物。”一万物生长,皆来自大地。大地有好生之德。大地永远沉默无言,忍辱负重,孕育万物,人们认为与母性的品质一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一个人顾盼自雄的时候,上顶为天,下立为地。地有土,故为土地。地之全体,是为地球。行必有方,故为地方。 《易经》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万物生长,皆来自大地。大地有好生之德。大地永远沉默无言,忍辱负重,孕育万物,人们认为与母性的品质一致。有文字学家认为,“地”左边是土,右边是母性生殖器。另一派文字学家认为,右边是“蛇”,因为蛇藏在地下。 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人居住在地壳。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现在科学家对地球依然知之有限,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鲁迅《野草》中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这既是文学,也是科学。科学家认为地球越靠近中心,温度越高。地火经过地幔和地壳在压力作用下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有一个故事是苹果掉落在牛顿头上,促使这位科学家发现了地心引力。什么是地心引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找这里面的缘由。 P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