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便士之家--迷失在书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保罗·科林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保罗·科林斯的《六便士之家》文笔幽默,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书的痴迷,对没落中的旧书业的叹惋。

《六便士之家》讲述的不仅仅是作者一家的一段有趣经历,它还讲述了书籍本身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写成的、如何被解读或不读的、如何付梓或拒绝出版的,以及如何最后走向消亡。

内容推荐

保罗·科林斯和家人放弃了旧金山的都市生活来到英国威尔士乡下,住进一一个以图书闻名的小镇——瓦伊河畔的干草镇。这个镇人口不过一千五百,却有四十家书店,大部分经营旧书。这里享有图书故土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书迷。《六便士之家》邀请我们进入这个书痴们的圣地,作者用真挚又带有几分调侃的口气展现了书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保罗·科林斯的《六便士之家》文笔幽默,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书的痴迷,对没落中的旧书业的叹惋。

目录

第一章 旅程和本书一起开始

第二章 听出租车司机唠叨,旅行见闻

第三章 取消疲倦的火车旅行 漫步在

 威尔士乡间小路

第四章 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第五章 买书

第六章 看电视消磨时光

第七章 最后的告别

第八章 三思而行

第九章 发现《埃尔默尔·哈伯德的风趣与智慧》

第十章 但愿生活不受干扰

第十一章 看封面识书卷

第十二章 无人问津的垃圾文章

第十三章 留恋风光不再的过去

第十四章 现在才介绍书名背景,太晚了

第十五章 当议员

第十六章 好书名 真难想

第十七章 血腥的门把手

第十八章 姗姗来迟

第十九章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尾声 有惊无险的结束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小心翼翼地走下坡道,来到运河纤道上。一群男人正坐在那里边钓鱼边喝着从冷柜里拿出来的进口百威啤酒。

“下午好。”其中一个笑着向我打招呼,一边还晃了晃手里的啤酒瓶。

我望望满是浮渣的河水。“你钓鱼做什么?”

“晚餐。”另一个人说。

我继续前行。一群鸭子在水面漂浮的塑料袋周围戏水。面朝运河的砖墙显得很脏很旧,还有一些常春藤从墙上的孑L洞里爬出来。这些洞过去是通溢流管道的。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丝悲怆,就像在弗吉尼亚的全国铁路客运公司周围的古老磨坊的残墙。杂草丛生的老旧厂房废墟使人黯然神伤,禁不住想要搬到雅典或乔治亚去,组建一支乐队。

我时常纳闷儿,为什么百年的废墟看起来会给人一种美感,是因为它们注定要以一种美的形式毁灭吗?建筑结构的衰败带有一种浪漫的魅力。富有的贵族们总是在他们的固定资产上订制废墟,并有属于自己的乡村小墓地以供哀歌凭吊。因此,当大批石匠越来越多地被雇用来建造死人的城市的时候,当过去只有鬼魂瘟疫萦绕的坟茔上建造起奢靡的城市墓地的时候,很快,许多建筑师们也开始留意衰败了。

在旧金山,离金门大桥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精品艺术馆——圆形的回音大厅、平静的水面倒映着一组古老的残破石柱。这里看起来和周围的加利福尼亚木制建筑大相径庭,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就如同柯克船长和他的先头部队在某颗行星的表面撞进了一个罗马神庙。几年前,在我还没认识我妻子并找到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前,我曾在码头附近的一个朋友家席地而卧,一觉睡到自然醒。起来后我会端着一大杯在他厨房里偷煮的咖啡来到水边,拿出一摞用猴皮筋扎着的卡片来背诵拉丁语单词,准备我的博士学位考试。这时我会隔着水面凝视那些柱子,心里盘算着柯克船长他们什么时候从天而降。那些东西就像拉丁语中让我绞尽脑汁的夺格和呼格,完全不属于这块土地和这个地方。

然而,它们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废墟,而是l-915为迎接巴拿马世博会,由建筑师伯纳德·梅贝克用粗麻布和灰泥等混合材料建造出来的。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建筑群的残部,设计者的意图就是使它看起来像一座废墟:柱子是中空的,梅贝克希望它里面和周围都能生长藤蔓植物,圆形大厅下面有少女脸的造型,梅贝克希望水流在脸上就像泪珠。有朝一日,藤蔓植物和水的冲刷作用会毁坏这一建筑群残部,到那时,旧金山就可以亲眼目睹这座生就的废墟真正变为废墟了。梅贝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曾谈到这一重要细节。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宫殿被肆无忌惮地拆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些柱子周围成了军用停车场,高耸的柱子俯视着脚下遍地的吉普车。

不久以后,有人问梅贝克,这荒废的废墟应如何恢复。他回答说,最好改种红杉树。

红杉长得很快,你知道。随着它们长大,柱子和圆厅就会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慢慢破坏。然后我想在这红杉树林中设计一个坛,上有一位祈祷的少女。我想让我的宫殿在那些大树的掩映下自然地消亡,并成为自己的墓地。

我想,梅贝克一定也很欣赏与他同时代的伦敦人。H.G.威尔斯在他的《世界大战》一书里花了很多笔墨让英国有条不紊地败落。他把英国的大片山河一丝一缕地剐去,直至它成为可怕的美丽废墟——然后他又让这废墟屹立不倒,以便让残忍的德国空军在英国的每座城市中心实现他的设想。而当他的时间机器前来造访这片神秘废墟的时候,所见到的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博物馆,它遭到遗弃,里面到处是被破坏的古代文物。这个收藏颓败历史的仓库如今自己变成了颓败的历史。

这种议论曾经充斥着这里出版的杂志。而这一切竟然又都发生于大英帝国完全处于巅峰的时候,当时它拥有全世界陆地四分之一的版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任何世界大战都无法削弱它的生命力。我实在不能想象,一个帝国在它还怀抱世界的时候,竟然有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在思考它将如何老朽不堪,除此以外,还有第二个帝国是这样吗?

回到现实吧。就连新建筑也感觉好像是在废墟中。美国记者J.M.贝利曾于1879年发表过一篇有关古老英国的精彩文章,名为《从后门看英国》。长久以来这本书一直被人遗忘,但是我很喜欢。我喜欢它并不仅仅因为其中有一段对运河码头声音的真实描述,而是因为作者对伦敦有这样的描写:

偶尔也会看到新的建筑——但大部分周围都是老建筑,这点和他们的祖先完全一样。而当你看到一个新的石头建筑的时候(记住,是在看到的那一刻),你会为你的所见潸然泪下。那是带有条纹的棕黄色大理石——像生锈、哭泣的铁块。对于一个身上装着好几本地图的观光者来说,这景象会让热血直冲头脑,让每根神经感到刺痛。石头大厦看上去好像刚刚从古老的泥炭层中挖掘出来;不知有多少次我看到刚到这里的美国入倚着石墙泣不成声,被警察推搡着离开!

哪怕是为开玩笑,我们在搬到一个新家时会有这种反应吗?夹塑墙和胶合板不可能使人神圣高雅,今天的大多数建材也不会以优雅的方式查旧。当然,也没有人打算让它们变旧,它们注定要保持新的状态。伦敦那些古老砖墙在建造时也许并没有比任何现代建筑更多的审美远见,但是它们的本色可使它们成为完美的废墟。P14-17

后记

这本书说的是我的故事,而我的故事离不开我的家。倘若没有珍妮弗对我的爱和引领,这本书压根儿不可能完成。

我还要特别感谢马克·托马斯,我的名誉搭档。尽管书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但处处有他的影子。他对这本书无所不知。

当然,我还要感谢戴夫·埃格斯,他虽然对自己的作品欣赏有加,但作为师长和出版商,其实他对年轻一代作家做得还很不够。

我感谢所有无意中走进这本书的人,尤其是干革王国里的好人们,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干革国王理查德·布茨。此外还有很多名字值得提起,但我想至少应该感谢蒂姆·本特、电讯公司的马克。托马斯、黛安娜和朱利安·布伦特、拉特克利夫一家、马丁.莱克、米克。布伦南、马丁·比尔斯、克里斯廷·克利顿、德里克·阿迪曼、布赖恩·威金顿、利兹·米尔斯、锡德·怀尔丁以及布茨书屋的所有其他雇员。这些在书镇里的人如今又成了书里的人物。

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与我时有的感觉不同,瓦伊河畔的干草镇是真实的,这里的人和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真实的,只是对有些干革镇的人、地名我用了化名。

在此我特别感激我的书商米歇尔·特斯勒和编辑科林·迪克曼。是他们让这本书得见天日。

文字上我要感谢艾萨克·迪斯雷利的《文学探微》、詹姆斯·贝利的《从后窗看英国》、安德鲁·博伊德的《乡村教区牧师的娱乐》、尼科尔森的《思想的规模》,以及埃德蒙·皮尔逊的《黑书与红书》。是你们给我以灵感,最终成就了这本书。这些书现在大多已经绝版,但是我敢肯定在干草镇可以找到它们。我还要向我所发掘的并援引其文字的作者们表示敬意。有朝一日拙作也会加入你们的行列,破破烂烂,躺在那些尘封的书架上,和你们一起守望着逝去的岁月。

最后,我还真诚地感谢不肯抛弃我的美国政府。

书评(媒体评论)

书虫对《普罗旺斯的一年》的回答。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使人愉悦的好书。

——《洛杉矶时报》

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它娓娓动听地道出科林斯对书的热爱,以及其他一些爱书之人的故事……科林斯对古旧书籍的情感就如同我们眷顾失去的爱……

——《旧金山编年史》

《六便士之家》讲述的不仅仅是作者一家的一段有趣经历,它还讲述了书籍本身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写成的、如何被解读或不读的、如何付梓或拒绝出版的,以及如何最后走向消亡。再有,它还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蹒跚学步的孩子如何勇敢地追逐梦想。

——《书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