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付美榕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初版时,既无“大师”作序,也无“名家”寄语,任由她“裸奔”江湖,“暴走”红尘;再版时她依然如故:素面朝天,静心飞扬。相信这部“冷板凳”作品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与心智的考验。写作的快乐并不源于表达欲,而在于文字的冲击力。如果更多读者能够从书中感到一丝新意,获得某种感悟,这将激励作者付美榕坦然静坐“冷板凳”……

内容推荐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是关于“大师”的书,着眼于20世纪美国科学界、商界、政界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究他们的成才经历,从而为解读美国强盛之源献上一把新钥匙。童年时光、大学生活、军旅征程与事业生涯中的一段段如烟往事,或平和清雅,或炽热狂放,或辛酸坎坷,生动再现了大师们心智历练的时代画卷。

付美榕的《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基于细致的描述与缜密的分析表明:美国之所以大师辈出,主要在于其塑造精英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氛围,尤其是精神、思想、传统、价值观、信仰与习俗等“软实力”因素。这一主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适时的启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更加激励人力资本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人文社科学者等人群阅读。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大师是一道风景

第一章 开篇絮语

 美国世纪回眸

 美国强盛之源

 聚焦美国顶尖人才

 美国强势与中国软肋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 

 美国科技纵览

 美国商业史话

 美国政治大观

第三章 科技泰斗的成长轨迹

 身世与机缘

 大学与大师

 流金岁月

第四章 商界巨子的奋斗历程

 家庭与社会

 学海苦乐年华

 血与火的洗礼

 商海大浪淘沙

第五章 政治领袖的登顶之路

 美国总统,宁有种乎?

 领袖的摇篮

 想从政,先从军

 通往华府

第六章 解读美国精英塑造机制

 大师们的足迹

 孕育大师的土壤

 悖论与异化:几点忧思

第七章 反思中国的差距

 基础教育的歧途

 高等教育的困境

 文化根基的残垣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弱而高等教育强,在质量上呈倒金字塔形。这种情况对于任何其他国家来说都难以为继,但美国居然创造了奇迹。其原因在于美国通过一系列引才措施广泛延揽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从而对美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凭借世界最优的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美国学习和工作,从而为美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显然,外国培养了有潜能的人才,美国把他们争取过来,进行“后道工序”的“深加工”,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现代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与巨大的人才优势。大批国外优秀人才的流人也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形成美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美国对世界各地人才有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雄厚的资金力量能够为外来人才提供更丰厚的资助与薪酬福利,更好的学习、科研与工作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的公益捐赠事业。美国公益捐赠事业的规模和作用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对此,美国研究学者资中筠女士观察到:以基金会为代表的私人捐赠公益事业是美国制度的支柱之一。卡内基出资建造了几千个图书馆,洛克菲勒资助了美国的医学研究体系,他们就是要让那些勤奋、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像自己一样成功。致富以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有所捐赠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并且有成熟的法律和机制(资中筠,2007:157~159)。

美国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成功,也反映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对不同文化广泛吸纳,对外来人才来者不拒的传统。美国社会精英中犹太裔人士占很大比例便是这种包容性之益处的极好诠释。本书对美国顶尖人才成长机制的探究,更注重的是美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可取之处,包括精神、思想、传统、价值观、信仰与习俗等内在而抽象的因素。

20世纪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大大得益于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而且美国的人才优势是全方位的。进入21世纪,美国仍然领先,仍然具有超坦经济体与软实力;欧洲各国前所未有地联合起来,集团优势日渐彰显;保有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度落后的俄罗断,已重新吹响复兴的号角并显露峥嵘;印度、巴西正竭力向前,试图改写当下的世界大国格局。那么,中国呢?实际上,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大国,中国人从来不乏大国心态:铁骨铮铮而又雍容大度的大汉气质,浪漫开放而又胸襟豪迈的盛唐气象,纵横七海却“厚往薄来”的大明舰队,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酝酿出了山高水长的大国之风。这样的大国情怀,让中国人在近代饱受屈辱后重新奋发。经过160多年的追赶,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国度,一条豪情不灭的巨龙,一列用速度吸引眼球的经济快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增长,使中国的GDP在2007年跃居世界第三位。经济学家纷纷预言:中国将在21世纪20年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40年代超过美国,登上全球经济霸主的宝座。这样的现实与远景,唤醒了中国人的大国意识。然而,拥有大量农村人口与廉价劳动力、GDP中制造业的比例大大高于服务业的事实表明,中国距矗立于发达国家之林的目标还十分遥远。

目前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着人才市场人才难觅的尴尬,尤其是愈来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遭遇了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虽然中国求职者的素质逐渐提升,训练有素的人才愈来愈多,但是有发展潜力、工作能力强、语言技能高的人士可谓百里挑一。呜呼,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一边是大的跨国公司招不到合乎要求的人才。

中国的人才成长机制的确存在问题,而最严重的是教育问题。这不仅在于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更表现在教育体制,即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存在弊端。其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应试教育。长久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把考分等同于素质、把知识等同于智慧,把一次性的考试当作测试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可悲的是,包括官员、记者、教师、家长在内的众多国人居然自呜得意地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中国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体制埋没了多少人才。来自教科书的可怜的“基础知识”,竟然是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全部。提倡多年的“减负令”并未真正减轻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负担。初中生的普遍情况是,白天在校上课10小时,晚上回家做功课至深夜。高中三年的生活更是触目惊心:学生入校不久便“文理分明”,提前进入高考状态;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炎炎酷暑中全国各地的高二学生挥汗补习应试课程;高三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学生要承受生理和心理高负荷运转的考验。从小学到中学,中国亿万儿童、少年、青年的天性与快乐被剥夺!尽管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练就了扎实的知识功底,但这种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大批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追求知识的兴趣。十年寒窗之后,众多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消磨,因而在进人大学之后往往不知所措,懒散、浮躁、功利、享乐成为大学新生普遍的思想状态。更严重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严重影响中国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此,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曾有感而发:

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成绩。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足。

从长远看,只有一个国家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即强大的人力资本,它的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显然,中国崛起与强盛的关键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与劳动生产率,打造顶尖人才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把人口问题转化为人才优势、让“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而一流的科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引擎。今时今日,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进步,靠的是“人才强国”战略真正有效的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机制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而不可照搬的模式。P15-17

序言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于2009年7月初版(2010年重印一次)以来,其读者反响好于先前揣测。这大概缘于钱学森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对“钱学森之问”的深思与热议,尤其是关于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话题。本书把“大师”纳入题名,貌似对潮流的迎合,实属与机缘的巧合。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这个主题贯穿于2001年以来我所倾心的美国顶尖人才研究。

本书承蒙科学出版社惠然再版,颇感欣慰与释然:当初留下的遗憾与读者指出的纰漏可一并解决了之。在此诚挚感谢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的付艳女士。作为本书修订版的策划与责编,她的热心、细致与魄力值得称道。在付艳女士的建议下,本书修订版保持了初版的内容框架、观点阐述及语言风格,尽可能地改正了事实、文字、排版等方面的错误与不当,适当压缩了章节篇幅以求言简意赅,也调整了注释方式以使行文更顺畅。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大部分脚注改用了文中夹注方式,而未一一注明版本,但书尾添加了参考书目,聊作补救。

本书初版时,既无“大师”作序,也无“名家”寄语,任由她“裸奔”江湖,“暴走”红尘;再版时她依然如故:素面朝天,静心飞扬。相信这部“冷板凳”作品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与心智的考验。写作的快乐并不源于表达欲,而在于文字的冲击力。如果更多读者能够从书中感到一丝新意,获得某种感悟,这将激励我坦然静坐“冷板凳”……

付美榕

2011年隆冬于北京西郊寓所

后记

本书源于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所完成的论文《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人力资本形成》2007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专著较多地使用了定量统计和实证分析,加之用英文写成,难免曲高和寡,脱离大众。

现在这项研究成果能以中文面世,当然是期望赢得更多的读者,因而下定决心稍稍偏离象牙塔型的学术著作范式,以清新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经历,进而解读“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这一主题。为达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之功效,本书对原作均题各、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版面设计做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可谓旧貌换新颜。

从“大师”看美国,本书主要探讨美国的人和事,而身为一个中国学者,心中自然念着中国,因此在最后一章道出一些关于中国的看法。用心做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兴趣和情感使然,更是责任所驱。讲述、解析大师奇才的成才经历,目的在于提醒中国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者以及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努力激励个人价值的实现。如能使读省感到一丝新意,获得某种感悟,四个寒暑的辛劳便得到了补偿。书中有些观点可能会引来各方的批评、商榷,但只要是善意的交流都是欢迎的。

撰写此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尽管整个过程充满艰辛。最后落笔的一刻,内心的感受除了畅快,便是感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梅仁毅教授。作为本书原稿的博士论文,从选题、构思到修改完成,都离不开这位中西贯通、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悉心指导。而他的包容、率真、热情与威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令我感受到文化传统美德与严谨治学风范的完美结合。

还要感谢《国际商报》前总编王学文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王关富教授,北京外交学院宫少朋教授和熊志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胡国成先生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作为学识深厚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我的博士研究与论文答辩过程中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本书的构思大有帮助。

更要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的李晓华女士。此书从2007年商谈出版至今两年来,几易其稿,费尽心力,终告完成。李晓华女士适时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建议,令本书在取舍之间增色不少。在寻求出版合作的过程中,承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梁铜华女士、科学出版社郝建华女士全力支持牵线搭桥,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给予我可贵的支持和鼓励。

付关榕

2009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