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之一,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t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第一部分?“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
论中国主流大片和主流文化
“后百亿时代”:以文化自律与创新,推动电影产业再度振兴
通俗剧、社会良心和本土意识
论“华语大片”的工业生产与文化表述
2000年以来华语电影表现方法与电影工业的发展
“主流大片”是如何炼成的?
——主旋律的叙述危机与主流大片的认同机制
第二部分?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
后产业繁荣与电影文化精神建设
中国电影产业的时代振兴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试论华语电影的思想性危机
“全国化”与电影
辉煌之后:大陆电影产业骄人成绩的分析解读
《三枪拍案惊奇》: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式消遣
第三部分?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
论及中国民间独立电影节
承认的政治:西方电影节、中国电影与后殖民电影批评
繁荣与困境:20lO年的中国大陆独立电影
新世纪,新生代: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
身体经验与策略性想象
——近年中国女性导演华语同性恋题材电影的一种阐释
第四部分?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
电影的华语规划与母语电影的尴尬
影像生产及其中国风格
动画与未来电影
另类华语电影工业
——试论全球化时代“恶搞”电影中的民族主题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第五部分?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
新中国政治通俗剧中的女性形象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犹疑的身份:电懋时期张爱玲电影的叙事特色
类型影片与女性影像
——“十七年”电影中女性想象的多维性研究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
——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