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1卷:风起青萍》。
本书为《大三国第1卷:风起青萍》,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1卷:风起青萍》讲述了:大汉雄风劲飚四百年,到头成强弩之末。君主昏聩,宦官专权,外戚裙舞,肩负道义的士人奋起抗争,酿就千古奇冤的党锢之祸。官场腐败,边境不宁,天灾连着人祸,民不聊生,激出黄巾黄旗黄海洋。残阳泣血,风起云涌,卷起一场天崩地坼的大变局。乱世造英雄,袁绍、曹操、刘备、孙坚等豪杰,摩拳擦掌,从地平线上纷纷冒出身影。
汉有两汉,史称西汉、东汉,又称前汉、后汉。
西汉从公元前206年立国,至公元25年终结。东汉从公元25年立国,至公元220年终结。西汉二百余年,东汉又二百余年,白发渔樵手把浊酒,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慨然而道:汉朝四百年江山。
且说这后二百年,出了十三个君主,依次为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光武帝本身是士人,加之士人们帮助夺取了天下,如此的奇勋大功,既定的政治格局,使他在立国后定下的国策,还是用士人,用那些有治国平天下能耐的士人。他相信,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士人是最优秀的。他更相信,最优秀的士人,能够辅佐刘氏君主,治理出一个最繁荣最灿烂的天下,一个虽不能万世无穷却可长治久安的天下。士人确实不负光武帝所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君臣同心同德,开出了为人称道也为史称道的治世。
可以士人为政治核心的朝廷,仅维持了三代。到第四代的和帝,就出了大问题。
和帝登位时尚是小孩,年方十岁。十岁的小孩无力理政,由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相信娘家人,用了兄弟窦宪辅政,从此外戚走上了政坛。
被外戚阻断对外联系的和帝长大成人,借助贴身的宦官郑众等人之力,消灭了压制他的外戚势力,从此宦官走上了政坛。
一个巨大的政治变型开始了。从此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在朝廷上走马灯似地转。
和帝驾崩,继位的是他刚满百日的幼子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起用了她的兄长邓骘。
殇帝这个婴儿皇帝只做了八个月,便夭折,接位的是十三岁的安帝,邓太后继续临朝听政,邓骘继续辅政。
安帝成年,重蹈和帝覆辙,他依靠宦官李闰、江京等人,消灭了邓氏势力,尔后,形成了宦官与新起外戚阎显集团共同专权的局面。
安帝身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年仅十一岁的顺帝,诛杀了阎显。孙程等十九人因功均获封侯,充任朝官。为平衡政治,顺帝扶植外戚,拜梁皇后父亲梁商、兄长梁冀为大将军。
梁冀以梁皇后为背景,专权近二十年,宗亲姻戚遍布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顺帝驾崩后选立了年仅三岁的冲帝。
半年之后,又选立了八岁的质帝。
质帝只因一句:
“此跋扈将军也!”
便被梁冀毒死。
之后,十五岁的桓帝,成了新帝。
十三年后,忍至极限的桓帝,躲在厕所,密令小黄门唐衡,联络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诛灭梁冀。密谋得以变成现实:梁冀自杀,梁氏灭族,公卿、刺史、太守株灭数十人,党羽一体被清算。抄没梁冀财产,达三十余万万,桓帝为收取人心,令减天下租税之半。
梁冀有罪,罪在当诛。梁冀被诛,天下欢呼,用当时的记载来说,百姓莫不称庆。百姓的欢庆是真实的,惩办了祸国殃民的梁冀,打今后可以安居乐业了;抄没了梁冀侵吞的民脂民膏,得以免了一半的租税。百姓翘首以盼,盼望桓帝能够成为好皇帝,以浩荡皇恩,给天下普降福祉。
可在积弊已深的衰世里,百姓朴素的愿望,岂会以一梁冀的倒台,而得以实现。桓帝未必不想当好皇帝,但时代提供的条件,爹妈给的素质,他能当得了吗?黎民有黎民的想法,皇帝有皇帝的想法,两种想法要合成一种想法,实在是难。
在桓帝眼中,去了梁冀,他才当上了真正的君主。去除梁冀,他认定这是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之功,功在再造社稷。有功得赏,五人均被封为县侯,食邑万户,世人并称“五侯”。封侯,又得万户,实足的万户侯。五侯虽说是被阉之身,却金贵得很,有财有势,财是大财,富胜王公,势是大势,权压宰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用大臣朱穆的说法,他们是: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单超有福无寿,没多久,患疾而亡。桓帝感念其恩,极尽哀荣,以近似于帝王的葬礼,兴师动众地让他入土为安。
五侯去了一侯,四侯横行天下,民众送了四个外号,叫做:
“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雨堕。”
意思是左悺有回天之力,具瑗无人敢抗衡,徐璜如吊睛大虫,唐衡势力遍布天下。
一座座楼阁拔地而起,富丽壮观,巧夺天工,四侯的府第点染了洛阳的新胜景。一批批财货源源不断地收进,奇珍异物,珠耀金灿,四侯的居所汇成了天下的聚宝盆。一个个权贵每日在府前集聚,车水马龙,冠盖旌摇,四侯的宅堂取代了朝廷的议事厅。
四侯是被阉之身,本不再需要女人,可腾贵到了青云,便不管生理如何状态,做出了比男人更男人的架势,从民间选了大批美女,来充当他们的姬妾。柳容阿娜的姬妾,飞钿摇翠,规制如同宫人。面对春气四溢的美女,四侯这些残虎废狼,在锦席茵褥上,把变态的性事做到了极致。
天上人间,四侯将天上搬到了人间。
四侯,就是四路神仙。
四侯出游,仆从乘着牛车呼拥尾随,把朝官市民吓得退避三舍。
四侯知道,在这方水土上,盛行着家族制,靠着家族,可以办成许多个人无法办到的事。而家族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他们没有儿子,或是在疏属中过继,或是买孤儿为螟蛉,变着法地弄来许多儿子。“儿子”烘托“老子”,加上兄弟,加上亲戚,搞成了四大家族。
儿子、兄弟、亲戚沾光叨恩,一个个成了地方长官,赴州的是刺史,临郡的是太守。名为地方长官,又不懂理政,实在是一伙泼皮,一伙披着官服貌似道貌岸然的泼皮,只会侵吞,只会盘剥,只会强抢民女,驱着豢养的鹰犬,到处胡作非为,到处敲诈勒索,到处杀人越货,将小民欺压得没法儿活。
四侯得道,宦官一起升了天。
大大小小的宦官,前赴后继的宦官,乘着乱势,推波助澜,把民众当成牛羊宰割,熬成膏汤,喝个满嘴油。P3-6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