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谈岸英3兄弟(上海流浪)
张琼,长沙人,1902年生。笔者于1979年3月23日,在上海山阴路3弄5号,与她畅谈4小时。时年77岁的张琼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1930年代初,在上海寻找岸英兄弟的往事,记忆犹新,侃侃而谈。
张琼是个传奇式的女子,是中共早期党员,她与毛泽东、杨开慧、刘少奇、周恩来、李立三、向警予、蔡畅、李富春、李维汉、柳直荀等中共创始人及领导者并肩战斗过。曾与杨开慧同学于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
张琼有两件大事为党内外人士共知,一是斗争叶德辉。
叶德辉(1864—1927)清光绪18年进士,任吏部主事,末几归里奉亲读书,与王闯运、王先谦为湘中三名士。叶德辉政治上是顽固派,仇视辛亥革命,举止怪僻,荒淫糜烂。但其为学,“博大汪洋,靡测涯际,而考订精审,从不轻下己意,一时言古学者,翕然宗之,海内外无异辞焉”,章太炎与叶德辉政治思想南辕北辙,却认为叶不可杀,应留此“读书种子”。
叶德辉颇重亲情,宠爱外甥女,无事就抱着她,有时便溺在他身上也毫不在意,叶母曾说过恨话:“你这样宠她,将来你的命还要死在她的手下。”一语竞成谶,在1927年应验了。
时任长沙总商团团总的叶德辉,家住长沙苏家巷,高墙深宅大院,一般不易进入。可张琼一班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正是利用亲属世交的关系,闯进叶宅,劫持捆绑。
叶德辉被戴高帽、颈插斩标,由造反派(说是农民,实为青年知识分子)押着,来到湖南省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会场。主审者郭亮,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本书中所写郭志成——郭多难、大保的生父,他被杀害于长沙八角亭,临刑前有遗书给其妻,盛传一时)。叶德辉的罪状被一一列举。 公审结束后,郭亮让张琼用红笔在叶的鼻子上点红(犹如后来法院在判处死刑犯的布告上打红勾),这时张琼犹豫了。毕竟是宠爱自己的亲舅舅啊!郭亮见张琼动摇,迅即夺过笔来,自己点红,并在判决书上批“立斩”二字。行刑者趁势大力一刀,鲜血四溅,人头落地,时在1927年4月11日上午,第二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而那年,张琼25岁。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张琼谈到此事时,表示对叶德辉不应该杀,可以废物利用。张琼承认:“我就是‘左’的代表。”
笔者采访她时,居家条件一般,论资历,当个部长也不大,可她离休前仅为虹口区副区长、第五届上海政协委员,一个副厅级干部而已。个中原因,不须提问,杀亲舅叶德辉之事,也不须提起,倒是另一件传奇故事,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她打了李立三。
“我打过李立三,不但是路线,还有个人品质问题。”张琼告诉毛泽东,毛泽东答道:“你这一打,就弄去推粪车。”
张琼接着说:“推粪车,挖阴沟,都有地下党员。我还搞人把粪倒在他(李立三)头上。”
开国前,毛泽东住香山双清别墅时,李立三从东北抵北平,到香山看望毛主席。毛留李立三吃饭,李立三问:“润之,你请我吃饭,谁作陪?”
毛泽东机趣地说:“你高兴的人。”
“谁?”
“张琼!”
这下,李立三不高兴了,他拉长了脸,说:“我不吃了。”要走,毛泽东问他原因,李指着自己的嘴,说:“你看我牙,缺一颗,是被张琼一拳打掉的。”李立三与张琼是同乡(一个醴陵,一个长沙,相距百里之遥)、同学、好朋友。后来张琼说:“不是党叫我打的,好像不打不足以说明自己革命。”
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的老革命家,笔者翔实地记下她对于当时地下党寻找岸英三兄弟的生动描述,除去年月可能有些记忆不准外,我以为,这是对当时发生的事件的真实记录,因为她——张琼,与当事者均无个人恩怨,也无亲疏关系,相信她不会杜撰史实,讲胡话。
张琼在我采访后两年半的1981年9月28日,逝于上海,享年79岁——虚岁八十,也算长寿了。
张琼口述:
1930年11月,杨开慧死了以后,舅母带几个孩子很困难,岸英跟妈妈一起坐牢,出来住在舅母家里,人家很注意,有时住六舅母家里,觉得没办法,湖南地下党发现了这个问题。
毛泽覃1930年冬天,从中央苏区来,带信说,苏联答应接济一些烈士遗属和子女。
泽覃到了我家,问我,孩子来了以后是不是住在我家。我和丈夫两人都不会带孩子,我在纺织厂,与李立三为路线斗争闹翻了,还一拳打掉了他一颗门牙,我本来在宣传部工作,后来自谋生路。
大家研究了一下,有个地下交通员小彭,湖南人,30岁,跟我们有联系,我告诉他,毛泽覃来了,晓得不晓得?他说晓得,要等苏联的轮船来,把孩子送到苏联去。
在上海复兴中路,马当路和淡水路一带,靠近法国天主教堂,旁边有个天生祥酒店,老板叫余树山,湖南人,那时,三十四五岁,他老婆叫周酉兰,周酉村的妹妹,50年代,毛主席告诉我,周酉村是驻法国大使。另外。用了个师傅,也是地下同志,那里都归熊瑾汀管,是地下党的交通站.不仅天生祥酒店,法租界,重庆南路到西门,这一带的所有小酒店都归他这里。
1931年春节,舅妈把三个孩子送到天生祥酒店楼上,就回湖南去了。党组织跟教堂联系好,把孩子放在教堂边的大同幼稚园,也是法国人的地方。
我们跟刘少奇挂上钩,妻子贺宝珍跟我们联系,信件都到他那里。
我到刘少奇那里,碰到一个组织部的同志,讲,董牧师蛮关心岸英他们。我说:“怎么把孩子交给牧师呀?”他讲,牧师也有好的,坏的,我问:“那牧师是不是地下党?”他讲:是的。
余树山也常到我家来,蛮担心的,我们想,孩子什么时候到苏联去呀?
大概是1931年吧,一天,我接到刘少奇的电话,他讲,余树山家里出事了,三个孩子下落不明,嘱我不要到廖承志家里去,要我到大同幼稚园。找姓魏的女老师,魏老师跟我差不多年纪,她讲:那边出了事几个月了,董牧师叫三个孩子到他家里去住,现在下落不明,孩子跑掉了。她讲。老大蛮灵活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了。P14-16
陈伯吹 第一版序言
金振林 我为什么写毛岸英(代序)
一、亲友口述毛岸英
血色童年——八岁的小囚徒
长沙监狱署
李崇德忆岸英(板仓—一上海)
钱希均忆岸英(上海大同幼稚园)
张琼谈岸英3兄弟(上海流浪)
刘思齐忆岸英(上海流浪)
牧师之子董霞飞、董云飞谈岸英、岸青
二、名人与毛岸英
张学良与毛岸英(1936年资助赴苏)
郭志成忆岸英
蔡博忆岸英
李特特忆岸英
韩铁声忆岸英
师哲忆岸英
贺予珍与毛岸英
毛泽东有本难念的经
江青与毛岸英
毛泽东与毛岸英
毛泽东谈毛岸英
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父子情深,鸿雁传书
相别十八载毛泽东机场接子
劳动大学
和父亲一同撤离延安
康生与毛岸英
到郝家坡去
郝家坡人忆岸英
亦师亦友忆岸英(于光远、曾彦修、凌云、王云、张辑五)
告状
以身扫雷
毛岸英的婚恋生涯
失败的异国之恋
儿子要结婚老子不批准
以子之矛治子之盾
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
中国最高规格的婚礼
毛岸英故乡行
毛泽东父子的故乡情结
同湘心切
临时被拉差
长沙贺寿 板仓祭母
故园韶山行
父债子还
儿子护送父亲访苏
莫斯科旧地重游
梦寐以求——北京机器总厂
帅孟奇忆岸英
毛泽东:我为什么让岸英去朝鲜?
毛泽东的困扰
困难思良将——中南海的分歧
毛岸英的绝笔信(10月8日)
李克农点将毛岸英
斯大林出尔反尔,彭德怀飞来飞去
北京——毛岸英的最后一天
毛泽东:我为什么让岸英去朝鲜?
徐亩元谈毛岸英入朝前后
壮七一去兮
中央情报局(CIA)的盲点
毛岸英入朝34天
黑色的“11月25”
青山处处埋忠骨
踏访毛岸英烈士牺牲地
三、毛岸英书信诗文选
毛岸英致斯大林(1942年5月于莫斯科)
毛岸英致舅父外婆(1949年8月17日)
毛岸英致外婆、舅父(1949年9月10日)
毛岸英给舅父的最后一封信(1950年10月8日)
毛岸英致向复舅(1949年11月22日)
毛岸英致陈玉英(孙嫂)(1950年8月19日)
毛岸英致蔡博(1950年2月6日)
毛岸英致蔡博(1950年3月2日)
毛岸英致蔡博(1950年3月26日)
毛岸英致蔡博(1950年6月9日)
毛岸英致国际儿童院院长马卡罗夫(五封)(1943年)
中国儿童在苏联
毛岸英诗歌四首
毛岸英郝家坡土改札记
四、短暂而闪光的人生——毛岸英年表
五、尾声——毛泽东致信儿媳刘思齐
六、采写毛岸英札记
鸣谢
主要参考书目
毛岸英,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光辉的名字,可惜,他的生命太短暂了,在这个世界上,他仅仅活了28个春秋。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为毛岸英立传?他既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历史上、党史上的名人,给他宣传,有什么意义呢?是上级交的任务吗?不是,是为了名,为了利?不是!要说“名”,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已经看得十分淡泊了,何况我已有五百万字的20多本大小著作摆在书架上,在中国文坛,可说“小有名气”吧?我用不着借名人抬高自己,或以名人的光辉来涂抹自己。是为“利”?在当前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初级阶段,“爬格子”发财的能有几人?有谁愿意付出20年的代价,走遍全国,寻访200余人,通读2000万字材料,去写一本二三十万字的纪实作品?有谁为了这本册子呕心沥血,以至于在初稿封笔那天,突发重病,差点去见马克思而又差一点见不到这本书的出版?名耶?利耶?非也!
但是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心血,去写毛岸英呢?一言以蔽之: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有关毛泽东的书,成千上万,人们大多数只知道他的幸运的光辉灿烂的一面,而很少了解他的家庭的不幸的悲剧性一面。
毛岸英,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随父母颠沛流离,就要跟妈妈一同坐牢,就要远离故土亲人去过流浪生涯;就要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生活10年;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有特权,就要到最艰险的地方去,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也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英年早逝……可以说,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不仅没沾毛泽东的光,反而为此付出了代价,乃至牺牲了生命!
然而,毛岸英并不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就没有个性,相反地,他的个性非常突出,由于特殊的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环境促使毛岸英有一段特殊的非同常人的遭遇,这就造就了他的善良、刚毅、旷达、热情、正直、勇敢的性格,在他身上,有他崇敬的父亲毛泽东的缩影,有中国革命血与火的烙印。
凡此种种,造就了毛岸英平凡的值得人们学习的人生,他那无愧于领袖儿子的身份是闪闪发光的,写他的一生,反映了人民领袖风范的一个侧面,这种作风曾经是它取得政权、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粒米,可见大千世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由于毛岸英的特殊身份,更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从他短暂的一生,可以窥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缩影;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在国内,从父亲毛泽东开始,凡中共领导人,诸如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以及康生、王明、李克农、张学良、李杜,还有江青、贺子珍,甚至于蒋介石;而国外呢,斯大林、加里宁、季米特洛夫、拉科西、还有金日成,都跟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与联系,友谊与恩怨……
现在,人们提起“高干子弟”就带有几分贬意,要说“高干子弟”,那么,毛岸英可算是中国第一号“高干子弟”了,可是,毛岸英是怎样对待这个敏感的问题呢?
我有幸看到他的亲笔,他这样写道:
“这一两天,心里很不平静,它是由于我的社会地位与本身实质之间的矛盾上,前者是‘好得很’;后者是‘糟得很’。”
“我从不希望由于我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而受到特殊的照顾,被‘另眼看待’。”
所以,熟悉和研究毛岸英成长的道路,对现代以及未来的青少年,决不仅仅是讲一个人的故事而已。
因此,适逢毛岸英诞生七十周年那天,我心血来潮,灵感进发,文思如泉涌,一种责任感和负债感,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写下去,写下去……
毛岸英,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随父母颠沛流离,就要跟妈妈一同坐牢,就要远离故土亲人去过流浪生涯;就要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生活10年;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有特权,就要到最艰险的地方去,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也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英年早逝……可以说,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不仅没沾毛泽东的光,反而为此付出了代价,乃至牺牲了生命!
然而,毛岸英并不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就没有个性,相反地,他的个性非常突出,由于特殊的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环境促使毛岸英有一段特殊的非同常人的遭遇,这就造就了他的善良、刚毅、旷达、热情、正直、勇敢的性格,在他身上,有他崇敬的父亲毛泽东的缩影,有中国革命血与火的烙印。
《见证毛岸英》描述了毛岸英短暂人生中的学习、工作、爱情以及战斗经历和家庭生活,细腻地展示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
《见证毛岸英》由金振林所著。
毛岸英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偶像。他纯净、热诚、阳光灿烂,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英雄主义于一身。他饱经忧患、历经磨难,到苏联学习,到前线杀敌,到农村务农,到工厂学工,集工农兵学于一身。他公而忘私,不畏艰险;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对爱情忠贞不渝,对不良习气嫉恶如仇;热爱知识,热爱亲人,热爱祖国和人民。他是按照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精心锻造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毛岸英,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生政权的设计和锻造,看到中华民族由此崛起的诸多脉络。
毛岸英从历史深处走来,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他多姿多彩的短暂一生,恰恰贯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整个历史时段。金振林的这本《见证毛岸英》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家的集体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