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人从未如此接近真相!
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所著的《中国远征军》——亲历者口述+学者评述+情境还原+背景细解+百幅珍藏图片,破解诸多疑问:骄傲自负的丘吉尔,为何求助于中国;凶险之地,仓促应战的中国远征军命运又将如何;中美英日四国围绕滇缅战役如何周旋;一场胜算在握的奇袭战,为何瞬间演变成了残酷的绞肉战;唯一一名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披露怎样的喋血之夜;九旬老兵重访松山,将唤醒怎样的恐怖画面……
著名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倾情作序,二战史专家马骏教授、关爱老兵网创始人孙春龙鼎力推荐。
追怀军人魂,我们,不该比日本人做得更差!
《中国远征军》是由大型史诗纪录片改编而成,由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所著。
《中国远征军》讲述: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打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华夏大地已是半壁沦陷,国际援华人动脉滇缅公路也被日军炸毁,并且日军已经入侵缅甸北部企图从我国大后方入侵中国。如果让日本人得逞,中国便没有了任何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了,也就没了任何物资补给了。
1942年2月一支中国部队浩浩荡荡开向缅甸,准备与日军决战境外,打通“输血管”。
同古大战,仁安羌大捷,兵败野人山,印度兰姆迦基地,驻印部队,反攻缅甸。收复腾冲,松山战役,龙陵战役。
这一连串的名词有多少世人知道,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战役中国远征军死伤多少人,尘封的历史即将被打开……
滇缅公路:最后的物资生命线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以及南方的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重要战略城市,基本控制了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这些区域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业和百分之五十的人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日军的手中——这意味着中国直接与外界联系的海上通道基本被日军切断了。中国的抗战物资运输唯有通过空中或陆上交通取道他国。
抗战爆发之初,中国就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但只有苏联表示支持,因为苏联的远东地区同样受到日军的威胁,支持中国抗击日本,苏联就可以确保自己东部边境的安全,从而集中全部兵力投入欧洲战场。1938年8月,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随即苏联的上百架飞机就从中国西部的中苏边境运往中国。但是,随着德国对苏联的威胁日益紧迫,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至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就终止了。此时,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运输线,就成了维系中国抗战的唯一希望。
滇缅公路自中国西南的昆明经保山,畹町,连接至缅甸腊戍,可直达缅甸的仰光,在中国境内全长超过了一千多公里。整条道路的修筑是在没有重型机械的条件下,依靠二十多万民工,其中包括不少老人、妇女和儿童用双手开凿铺就的。当年在这条公路上,行驶的全是满载着美国援华物资的大卡车,这些车辆包括了雪弗兰,福特,道奇,大国际等美国名牌汽车。如今,这条道路上已经很少有车辆经过了,那些只能在照片上看到的美国卡车也早已失去了踪迹。昔景今况,人事皆非,令人唏嘘。
但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正是这条生命线,维系着当时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连接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与胜利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甚至牵动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因此,它的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尽管美国宣布参战,但是早有准备的日军,还是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了整个东南亚,香港、马尼拉、吉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之后,日军把矛头指向缅甸,日军第十五军从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登陆,直逼仰光和滇缅公路。日军一路高歌猛进,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保卫此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出近十万远征军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
英国人的心思:被推迟的远征
当时的中国政府早就对日军的企图有所察觉,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1941年初,蒋介石曾不惜重金,派出了包括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在内的军事考察团,前往缅甸、印度等国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根据蒋介石的要求,杜聿明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书。
杜聿明的报告洋洋洒洒写了三十余万字,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未来对日作战的计划。他完全是从作战的角度考虑,未来的缅甸日军可能从哪个方向入侵,从泰缅边界分几路,大概怎么入侵,哪个地方便于进攻,哪个地方便于防守,都做了相当详细的判断。后来缅甸战争爆发后,日军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他的预见一样,可见他当年的预判是相当准确的。
为了确保最后物资生命线的畅通,1941年的下半年,国民党调集了大批精锐部队结集在云南西部,伺机出兵缅甸。1941年底,中英两国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但是,英国人拿着协定却绝口不提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事情,蒋介石看着一纸空文又气又急。英国人究竟在耍什么心眼呢?
当时的缅甸是英属殖民地,中国抗日战争打响后,英国看到中国抗战愈战愈强,而且八路军的游击战深入晋冀鲁豫敌人的大后方,建立抗日政权,不断打击敌人,收复失地,较之英法在欧洲战场上的狼狈不堪,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1940年10月重开滇缅路,英国派了一些在敦刻尔克撤退下来的残兵败将来中国学习游击战——当然,他们在蒋介石那里根本学习不到八路军的游击战术。1941年1月,英政府又任命丹尼斯少将为驻重庆陆军武官,开始和中国酝酿中英军事同盟,杜聿明的军事考察和《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促成的。
但是,英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日军进攻缅甸,直接侵害英国的利益,所以要联合中国抗击日军;但在日军未能完全控制缅甸战局之前,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对英国人来说也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威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英国人绝对不会让中国远征军入缅。
正是英国人的这个小聪明,完全改变了战争局势。
1941年12月,日军从泰缅边境入侵缅甸,占领了缅甸城市毛淡棉,仰光岌岌可危,而此时的仰光港,还堆积着大量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慌了神的英国人,这时才万般无奈地向中国请求派兵增援。
1942年的除夕,中国远征军迈出了国门,开始了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一次远征。
P4-8
在一个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回忆过去是非常有趣的,似乎历史的结构出现了易位,岁月可以重新组合,丧失的记忆开始复活,使得那些看惯了的、不曾注意的过去或者过去的某些方面重新具有魅力,并赋予新的含义。
二十万滇军的出征,几百万人涌入的“北方大撤退”,昆明成为了“民主堡垒”,日本飞机的轰炸和“飞虎队”的出现,滇缅公路的开凿,以及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无论是地面的还是空中的国际通道的关闭开通、再关闭再开通,远征军的出证……这些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云南人最容易记住的“故事精选”。其中远征军的故事最为人们传诵,因为浩浩荡荡远征缅甸的中国军队在经历败走野人山的惨剧、惠通桥的危急、整个中国大后方的动摇之后,经过蓝姆迦和云南各地的厉兵秣马,开始了缅北、密支那、松山和腾冲的胜利,最终是两支远征军的会师和史迪威公路的开通……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印的抗战,是中国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缩影,这就是从战争开端的惨败到战争后期的完胜!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最理想的结尾,堪称经典。
无论战争的经历多么曲折漫长,无论战场多么庞大,线索多么繁杂,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条简陋破碎的公路,围绕着给前线输送物资的生命线进行的——这就是云南人民用双手抠出来的滇缅公路。
并不是所有试图对战争施加重大影响的努力、甚至也不一定是代价最大的军事行动就是最卓有成效的。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真正能够影响全局的抉择是很少的。但是中国人却抓到了一个,这就是滇缅公路的开凿。以昆明为终点站的滇缅公路,最先是为物资匮乏的中国军民提供海外抗战物资的,但是它的出现,马上就使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滇缅公路使得日本人远离中国腹地,同时又引发了和英美的直接冲突。日本人为了切断滇缅公路,既拉长了战线又四面树敌,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纵观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区的作战,也许可以说是一场和雨季赛跑的战争。
1942年3月8日,失魂落魄的英国人像过街老鼠一样逃出了仰光。那个时候英国人在和雨季赛跑,希望在泽国一片的雨季到来之前翻越群山,爬出莽莽林海。他们把一路马不停蹄赶来的中国部队当做掩护他们撤退的救兵。而打了四年仗、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人拼出了血本派出最精锐部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和大英帝国组成盟军,本来是希望守住这个通往中国的唯一出海口。在完成了英国军队几百年历史上罕见的九百英里大溃逃的英缅印殖民军,在最后钻出缅甸森林来到印度之前还是淹没在5月的暴雨中,而在最后阻击日军的中国远征军却被困在汪洋一片的热带森林中,直到8月才走出湿漉漉的野人山,几乎全军覆灭……
1944年4月,得到重新装备的中国驻印军主力被日军纠缠在狭窄的缅北胡康和孟拱谷地而施展不开,眼看着令人生畏的雨季又要到来。史迪威只好冒险用大兵团深入敌后百余公里突袭密支那机场,其目的就是为了赶在雨季之前把战场引向开阔的平原。与此相反,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敦促之下,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动怒江反攻,导致了松山和腾冲战役在泥泞中进行,增加了作战的困难和士兵的伤亡。
同时,日军进攻印度英帕尔的战役中因为雨季的到来而陷入灭顶之灾。最后在1945年5月,英国皇家战车在通往缅甸首都仰光的公路上碾压着日本残兵的尸体一路南下时,预示着雨季来临的雷声又在远方群山中隆隆作响……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印的抗战,是中国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光辉典范,这就是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中华民族只要坚持到最后是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的。用史迪威将军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只要给予吃苦耐劳的中国士兵良好的装备和训练,那么他们就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媲美!记住,训练的装备也是很重要的。
时代在变、公路在变,昔日的战场也在改变,但人们对中国远征军的感情却难于改变。“中国远征军”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的名称,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夹杂着失败与胜利、悲哀与喜悦的永远值得回忆的时代的标志……
如今我们沿着这条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旅行,仍然可以寻觅那个时代的踪迹:这条流淌过汗水、泪水和血水的公路,有的地方仍然坑坑洼洼,劳工筑路的镐迹依然在怒江路边依稀可见,人们仍然愿意去摸一摸惠通桥斑驳的铁锈和伤痕。松山的坑道仍然在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里任何一寸土壤都被战火烧炼熏焦,被鲜血渗透浸泡。在边陲重镇腾冲原英国领事馆,密集的弹痕如浮雕依然镶嵌在残垣断壁上;在今天的缅甸,同古车站的铁柱仍然可以看到弹孔;八莫的日军地堡残骸仍然在散发臭气;密支那车站旁的居民区还有“孤魂野鬼”,这里曾经是中国第十四师的墓地。在遥远的印度蓝姆迦,驻印军的营房住着裹头巾的印度锡克族士兵,在雷多小镇,中印油管变成了电线杆……
还有年过古稀的老兵在异国他乡望眼欲穿盼望着祖国的呼唤,在缅甸各地被捣毁的远征军墓地和野人山仍然流传着“闹鬼”的故事。老兵希望回家,而死去的“鬼魂”也希望回家。缅甸人说“闹鬼”,在我们看来,那是我们死去的远征军士兵在哀嚎哭泣,他们想回家,他们想要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把他们带回家……
戈叔亚
2012年4月26日
幸存的老兵要回家,飘荡异域的亡灵要回家,这段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也要回家!
——关爱老兵网创始人 孙春龙
军人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惧怕被遗忘
——著名军事史、二战史专家 马骏
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远征军算是最成功的。
——时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
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时任美国总统 罗斯福
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师团,与中国军队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
——日军战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