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对仗工整,形式多样。写人写景写事,状物言情,引经据典,借古喻今,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警恶劝善。且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与书法结合,更是相得益彰,是华人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何华谊编著的《桃符里的乾坤:中国传统对联故事集》中的对联与故事,绝大部分是笔者数十年来出差旅游、闲聊、听广播、看报纸、期刊、电影、电视、故事、小说等收集来的,有了互联网后,也从网上搜集了少许。平时收集的近三千副对联,几乎全是名胜古迹的楹联、名人题咏联、唱和联,多是名联和很具水准的妙联、趣联。
《桃符里的乾坤:中国传统对联故事集》由“名人对联故事”“谐趣联故事”“民间流传对联故事”与“妙联选录”四部分组成,主体是前三部分,里面包含数百个长短不一的故事和700多副对联。
对筛选入《桃符里的乾坤:中国传统对联故事集》的对联及书中讲述的对联故事,何华谊恪守三条标准,一是弘扬中华文明与民族美德,弘扬正气与正义,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二是讲述对联故事、诠释对联,重大问题尊重史实。凡不涉及大是大非且颇具趣味的,哪怕是张冠李戴也不多究。对众说纷纭者,则以我为主,不参照他说。三是注重入选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多样性。对联故事力求内容健康,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的同时,追求语言规范、精练、生动。故事与对联融为一体,依对联讲故事,故事既可以展示对联内在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还有诠释对联的作用。
8.兰心蕙质运偏消
乾隆皇帝巡视江南,官船行至安徽省贵池县的梅龙镇时,乾隆皇帝走下官船,一个人沿着一条宽阔的沙埂走到小镇上。他站在街尽头一座破旧的大宅院前,见大门上有一副红漆金字对联,联日:
潜心读诗书,一轮明月眼前亮;
冷眼观世事,两袖清风心底宽。
乾隆估计这是个诗书人家,主人兴许是个清廉洁好之士。因为大门是虚掩,便推门走进宅院。
原来这家主人梅员外,祖辈数代为官,到了他手上,便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带着妻小过着平静的生活。不料天灾人祸相继而来,员外和夫人及公子都不幸逝世,只留下爱女梅凤姐和寡媳两人。凤姐知书达理,与寡嫂相依为命,虽然过着清贫生活,还好平静无事。
凤姐的嫂子听到门响,见进来一个陌生男人,便惊慌地告知凤姐。凤姐和嫂子到厅堂,见来人虽是便衣小帽,却举止文雅,气宇不凡,也就放心了。
来人彬彬有礼地说:“适才欣阅门上雅联,冒昧前来求教。”
梅凤姐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对联乃祖上所作,可惜早已仙逝。”说着潸然泪下。来人问:“那府上还有些什么人?”凤姐的嫂子道:“只有我们姑嫂相依为命。”
乾隆见屋内只有姑嫂二人,不便逗留,便行告辞。梅凤姐出于礼貌,说了声:“既然光临寒舍,就请稍坐片刻,喝杯清茶再走不迟。”
乾隆也走累了,正想休息片刻,于是便留步坐下。嫂子端上清茶,乾隆呷了一口,不觉肚内一股清水直往上翻。因为天已过午,已是饥肠辘辘了。
梅凤姐看在眼里,便问道:“先生,莫非茶味不纯么?”
乾隆见这位小姐贤淑文静,便试探地说道:
盏中香茗清汤,难压空爷虚火。小姐然否?
梅凤姐知道来客饿了,便说:
厨下淡饭粗菜,聊添曲道生机。先生可乎?
乾隆细听小姐答话,不但领悟他委婉求食之意,而且与自己的发话正好组成一副对联,内心十分敬佩,不禁脱口而出:
小姐实在聪明超群!
梅小姐随即羞谦地答道:
先生未免夸张失度。
说完,示意嫂子一同下厨做饭。可家里一贫如洗,拿什么招待客人呢?嫂嫂感到为难。梅凤姐从菜园拔来一些菠菜、摘了些蒜叶,把过年剩下的几块豆腐和豆渣,与嫂子一起动手,做成三样菜:炒菠菜、油煎豆腐片和豆渣炒蒜叶。
嫂子说:“三个菜待客人不像样吧?至少要凑成四个菜成双才好。”梅凤姐细想也是,便把一碗吃剩的鱼冻端上饭桌凑数。
乾隆皇帝在宫中山珍海鲜都吃腻了,而眼前这四样菜,他非但没吃过,连见也没见过。由于腹中饥饿,食欲正旺,吃得津津有味。乾隆问:“这些菜都叫什么名字?”
梅凤姐俏皮地打趣说:“先生,这菜的名字倒是很美!”他把油煎豆腐片叫“黄金白玉砌”,把炒菠菜叫“红嘴绿鹦哥”,把豆渣炒蒜叶叫“雪花裹翡翠”。
乾隆把筷子一放说:“小姐真有才华!不过——”说到这里一顿。凤姐心里一怔:“难道他知道这菜是豆腐渣吗?”只见乾隆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
热雪怎裹粒粒翠玉? 梅凤姐听出这是以此为上联求对,皱起了眉头沉思了片刻,把桌上的鱼冻往乾隆面前一推,说:
软冰能封根根银针!
乾隆见这碗软软像冰一样的东西,好奇地用筷子挑了一点送到嘴里,觉得味道不错。接着又用筷子往鱼冻深处一夹,夹出来的是几根鱼刺。乾隆没吃过鱼冻,可他认得出这是鱼刺。心里不乐,怎么把吃得剩下的鱼刺给我吃呢?可看到漂亮聪明伶俐的凤姐,特别是这下联对得好(上联八个字几乎都是仄声,而她对的下联八个字几乎都用平声),心境也就平和了。于是,还把一根根鱼刺放到嘴里品尝。凤姐姑嫂见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乾隆吃罢饭,精神焕发,为表感谢之情,问凤姐姓名。
梅凤姐顺手指着堂上悬挂的一幅水墨画说:“尽在画图中。”嫂子搭腔:“她姓梅叫凤姐。这画和两旁对联都是我小姑的手迹。对联日:
凤不凌云去;
梅将傲雪开。
乾隆哈哈一笑,抑扬顿挫地说道:
何曾寒梅栖彩凤?
梅凤姐接言:
会由浅水引游龙。
不料,言者无心,闻者留意。乾隆顿时一怔:难道她识破朕的身份么?下意识地将长衫牵了牵。这一突然举动,倒引起了凤姐的注意。她从长衫开衩处看到龙袍一角,心里不觉暗暗叫了一声:“啊!他原来是当今万岁!”
乾隆随即向主人告辞,但对眼前这位才貌双全的佳人,还真动了“龙心”。临行时,一语双关地对梅凤姐说:
但求彩凤迎红日。
凤姐知道这是“万岁”欲施“恩泽”,于是躬身下拜,对道:
只盼金龙降瑞云。
乾隆急忙扶起凤姐,从身上解下一条金丝带赐给凤姐而去。这时,太监和卫士已经前来接驾了。
再说乾隆皇帝回到京城,每当用膳,总会想起梅凤姐和她做的菜。可御膳房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菜。一位灵活的小太监猜到乾隆的心思,献策道:“皇上何不传旨宣梅凤姐进宫掌管御膳。”乾隆大喜道:“封赐梅凤姐为御膳娘娘。”于是小太监领旨,率领护卫和宫娥一班人坐官船前往梅龙镇迎接梅凤姐。
大队官船来到梅龙,派人上岸打听梅凤姐的家。这一下可把当地绅商各界吓倒了。以为梅凤姐冒犯了圣驾,今派皇差来查办。恐怕不是梅凤姐一家有事,可能还要株连整个梅龙镇的黎民百姓。大家商量好,若皇差询问,就说此地叫梅埂,不是梅龙镇。
皇差被糊弄走了。梅凤姐知道后匆匆赶到江边,官船已经远去。街坊百姓又纷纷斥责梅凤姐。梅凤姐背冤受屈,一气之下,捧着乾隆皇帝赐她的金丝带投江死了。至今,老百姓仍称梅龙镇为梅埂,连小轮停靠的码头名都是叫梅埂。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有人为此事编了一副对联:
游龙嬉戏,瞬间戏言早散,依旧高居金銮殿;
孤凤遗恨,终生恨海难填,只能下投水晶宫。
P40-43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问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对仗工整,形式多样。写人写景写事,状物言情,引经据典,借古喻今,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警恶劝善。且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与书法结合,更是相得益彰,是华人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书中的对联与故事,绝大部分是笔者数十年来出差旅游、闲聊、听广播、看报纸、期刊、电影、电视、故事、小说等收集来的,有了互联网后,也从网上搜集了少许。平时收集的近三千副对联,几乎全是名胜古迹的楹联、名人题咏联、唱和联,多是名联和很具水准的妙联、趣联。
对筛选入书的对联及书中讲述的对联故事,笔者恪守三条标准,一是弘扬中华文明与民族美德,弘扬正气与正义,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二是讲述对联故事、诠释对联,重大问题尊重史实。凡不涉及大是大非且颇具趣味的,哪怕是张冠李戴也不多究。对众说纷纭者,则以我为主,不参照他说。三是注重入选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多样性。对联故事力求内容健康,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的同时,追求语言规范、精练、生动。故事与对联融为一体,依对联讲故事,故事既可以展示对联内在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还有诠释对联的作用。
然而愿望毕竟只是愿望,客观上往往会顾此失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涉及真人真事的叙述,力求忠于史实,评论力求观点明确、客观,不敢马虎。期望本书为弘扬对联艺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读者从中受益。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在筛选入书的对联时有了很多顾虑。譬如长联的内容涉及面广,人物、历史、地理、风土民俗,写景抒情、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无论是撰写还是欣赏长联,都得有较好的文学修养与广泛的知识;又如写景的对联比写人写事状物言情的对联更难领会,因为对景物百闻不如一见,若未身临其境,任你怎样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还有一些文字太深奥用典太偏僻的对联难以理解。因此,载入本书的对联,多数是字少、通俗、好读、易记,且具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名联、妙联与谐趣联。
本书由“名人对联故事”“谐趣联故事”“民间流传对联故事”与“妙联选录”四部分组成,主体是前三部分,里面包含数百个长短不一的故事和700多副对联。
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激发青少年对对联的兴趣与热情进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近闻要把对联及相关知识纳入学校的汉语教学,毛遂自荐,希望本书能人选为青少年学习对联的课外读物。
笔者自知是半桶水叮当响,书中错误难免,在此诚恳地向读者表示歉意。敬请读者及各位专家学者不惜金玉良言,提出批评意见,斧正谬误。
何华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