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疑惑为何便宜的葡萄酒倒在别致的玻璃酒杯中,品尝起来就特别美味?或是为什么洗过的车或打过蜡的车感觉特别好开?新的研究显示,有吸引力的东西的确会比较好用。
在唐纳德·诺曼博士《设计心理学》出版后,他不惜全盘推翻自己的理论。过去他常上电视节目揶揄麦可·葛拉夫和菲利普·斯塔克等人,尽制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烂设计。在《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这本书里,诺曼提出我们不只是在用产品而已,我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介入这个活动了。这本书首次论证了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概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诺曼博士陈述了这些以及更多其他鼓动人心的议题——利用丰富的案例和科学上最新的见解,大胆的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带来情绪影响的物品。他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显示了为什么我们使用的产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愉悦,以及充满乐趣。
当用户体验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热点时,唐纳德·诺曼博士对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分析,可以说是恰当其时,他让我们把设计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找到一个有效的进入方式。
有别于传统设计书籍的内容,《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以大量的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为基础,讨论情绪系统如何改变认知系统的运作,并以此勾勒出反应情感的美学商品在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人类三种处理问题的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出发,诠释这三种层次在实际行动中如何互相调节与抗衡,并以此作为分析商品设计者与商品消费者的认知与反应的主要依据。
《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像是MiniCooper迷你车的有趣,使得它的缺点经常为人所忽略;电玩游戏阳刚男性化的设计,挑动年轻男性的敏感神经而获致极大成功等,证明情感性的满足之于商品设计的重要性。
第一章 有吸引力的物品更好用
一位以色列的科学家诺姆·崔克廷斯基(Noam Tractinsky),对一件事感到迷惑不解。有吸引力的物品肯定比难看的东西更招人喜欢,但为什么它们也更加好用呢?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两位日本研究者黑须正明(Masaaki Kurosu)和鹿志村香 (Kaori Kashimura)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形形色色的自动提款机控制面板的外观布局设计,这种提款机能提供24 小时的便捷银行服务。所有的自动提款机都有类似的功能、相同数量的按键,以及同样的操作程序,但是其中一些的键盘和屏幕设计很吸引人,另外一些则不然。让人惊奇的是,这两位日本研究者发现那些拥有迷人外表的自动提款机设备使用起来更加顺手。诺姆·崔克廷斯基对此表示怀疑。或许日本人的试验有瑕疵,或者试验结果仅对日本人适用,不一定在以色列有效。“显然,审美品位和文化有关。而且,日本文化以其传统美学闻名世界。”诺姆·崔克廷斯基说。但以色列人呢?以色列人是行动导向的——他们不在乎美不美。于是诺姆·崔克廷斯基计划重做这个试验。他拿到了黑须正明和鹿志村香用来试验的自动提款机的外观布局,将日文翻译为希伯来语,并且重新设计了严格的试验方法。新的试验不仅仅再现了日本人的发现,而且——和他认为可用性与美感“没有预期的关联”恰恰相反——以色列的试验结果比日本的更加明显。崔克廷斯基对此感到非常意外,在一篇科技论文中他特意将“超乎预期”这几个字标示为斜体,这也是论文中少见的做法,但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描述这一令人惊讶的结论。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写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美学的书,他指出,“需要某种神秘的美学理论来阐释美与功能之间的任何必然联系”,这一理念现在仍然很普遍。美是如何影响物品使用的难易度的呢?我刚开始一个验证情感、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的研究项目,但诺姆·崔克廷斯基的试验结果困扰了我很久,我无法解释。它们引起了我的兴趣,而且和我的个人经验相一致,就像我在序言里描述的那样。当我仔细思考试验结果时,意识到它们符合我与我的研究伙伴们正在建立的一种新架构,也符合情感与情绪研究的新发现。如我们所知,情感改变着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改变着认知系统的工作模式。因而,如果审美能够改变我们的情感状态,那就能解开这个谜团。让我来解释一下吧。
直到最近,情感一直是人类心理学中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一部分。有些人认为它是人类进化中所遗留的动物天性。许多人认为情感是个麻烦,应当靠理智和逻辑思考来克服;并且很多研究都关注负面情绪,如压力、恐惧、焦虑和生气。现代的研究完全推翻了这个观点。科学家告诉我们,在进化中高等动物的情感要比原始动物的更为丰富,人类则是所有动物中情感最丰富的。
此外,情感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帮助评价处境是好是坏,是安全或危险。正如我在序言里讨论的那样,情感能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同样重要——正面的情绪非常有助于学习、激发好奇心和创意。我们现在的研究正朝着这个方向。还有一个发现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心理学家艾丽丝·伊森(Alice Isen)和她的同事指出,快乐能够拓展思维,有助于启发创意。伊森的研究发现,当要求人们运用非同寻常的、“跳出旧框架”的思路去解决难题时,如果送他们一份小礼物,他们会表现得更出色。伊森还发现,当你心情愉快时,你会更善于进行头脑风暴或验证多项选择。让人们开心并不太难,伊森所做的也不过是让人们看几分钟喜剧,或发给他们一小袋糖果。
我们很早就知道,当人们紧张时,思路就会变得狭窄,会过分关注和问题直接相关的部分。虽然这有助于逃避危险,但不利于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也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伊森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们轻松愉快时,他们的思路会更为开阔,从而更加具有创造性,更加富有想象力。 上述的发现及相关的研究揭示了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有吸引力的东西使人感觉愉悦,从而让人们更加富有创意。那么,如何让产品好用呢?很简单,人们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克服所碰到的问题。对很多产品来说,如果你第一次使用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自然的反应是再试一次,只是需要多花点精力。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电脑控制的产品,不断重复同样的操作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尝试新的选择方案,而焦虑或紧张的人却很可能倾向于不断重复同样的操作。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自然而然地会让人只注意问题的细节,而且,如果他们尝试失败,会更加紧张和焦虑。我们来比较一下同样的问题在正面情绪下的反应。愉快的人倾向于转向其他替代方法,这样容易得到满意的结果。总而言之,紧张焦虑的人也许会抱怨那些困难,而轻松愉快的人或许已经忘记了它们。换句话说,开心的人会更易于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因而能够容忍小的困难。里德认为,我们需要用一种神秘的理论来阐释美与功能的联系。尽管花了100 多年的时间,但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一理论,它以生物学、神经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但却不是建立在神秘主义之上。在大自然丰饶而复杂的环境下,人类自身的官能演化历经了数百万年。我们的感知系统、四肢、运动系统(它们控制着我们的全身的肌肉)已经进化得很好,能使我们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人类的感情、情绪和认知系统也在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认知体系负责阐释世界,增进理解和智识。情感,包含情绪,是辨别好与坏、安全与危险的判断体系,它是人类更好生存的价值判断。情感系统还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并通过化学的神经传递元改变大脑的反应。肌肉反应让我们能做好准备应对反应,而且还对我们所遇到的其他人提供信号,这是情绪在沟通时所扮演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我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能够传递出情绪的信号。认知与情感、理解力和判断力组建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协同工作。
P3-7
三个茶壶
如果你想要一条所有人都适用的黄金法则,以下这一条便是:不要把任何你不知道有什么用途的东西或者你自以为很漂亮的东西摆放在你的房子里。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tTis),《生活的美丽》(The Beauty ofLife),1880
我收藏了一批茶壶,其中一个是完全不能使用的——因为它的壶柄和壶嘴在同一侧。这个茶壶是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曼(Jacques Carelman)的作品,他把它称为咖啡壶——一个“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咖啡壶”。我的这个茶壶是一件复制品,它的照片曾经出现在我所著的《设计心理学》一书的封面上。
我的藏品中,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名为“南纳”的茶壶,它那独特的圆墩外形具有惊人的魅力。第三件作品则是一个结构复杂但非常实用的“倾斜”茶壶,它是德国罗纳菲德公司的作品。
卡洛曼壶被故意设计成不能使用的样子。而由著名建筑师及产品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的“南纳”茶壶,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拙,但实际上相当好用。“倾斜”茶壶是我在芝加哥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喝下午茶时发现的,设计师是根据沏茶的几个不同阶段来设计它的。用它沏茶时,我会先把茶叶放在壶内的搁板上(在茶壶内部,从外面看不到),然后将茶壶往后平躺放置,让茶叶浸入水中。在茶将要沏好时,我会把茶壶提起至与桌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让部分茶叶露出水面。当茶完全沏好时,我会把茶壶直立放置,这样茶叶就不会再和茶水接触了。
这些茶壶中的哪一个是我经常使用的呢?全都不是。
我每天早上都喝茶。在早晨,效率是第一位的。因此,醒来后,我会径直走进厨房按下日式热水壶的按键,用勺子取出茶叶并放进一个小的金属泡茶球里。然后,我会把这个球放进茶杯,倒入开水,泡上几分钟就可以喝了。即便捷又高效,还容易清洗。
为什么我会对所收藏的茶壶如此着迷呢?为什么我要把它们陈列在厨房的窗台上呢?即使不用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在那里,一览无余。
我珍视我的茶壶,不仅仅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沏茶,还因为它们本身都是雕塑艺术品。我喜欢站在窗前对比它们各不相同的形状,欣赏光线在它们变化多端的曲面上不停地跳跃。当我招待客人或闲暇时,我会因为“南纳”茶壶的魅力或者“倾斜”茶壶的精巧而用它们沏茶。对我来说,设计是重要的,但是我选取哪种设计则由场合、情境,尤其是我的心情决定。这些茶壶不只是实用品,作为艺术品,它们照亮了我的每一天。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每个茶壶都传递了一些个人信息:每个茶壶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个代表了我的过去——我对缺少实用性的物品的抗议;另一个则代表了我的未来——我对美的不懈追求;最后一个则代表了实用性和魅力的完美结合。
这则茶壶的故事说明了产品设计的三个组成要素:可用性(或者缺乏可用性)、美学和实用性。
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设计师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用、生产的工艺、产品的市场定位、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该产品的难易程度等。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产品设计和投入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情感要素。在本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比实用要素更为关键。
这些茶壶还表明了设计的三个不同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指的是产品外观。在这方面“南纳”茶壶表现得最为出类拔萃——我多么喜欢它的外观啊,特别是当它盛着琥珀色的茶水,壶底下方摇曳着温暖的烛光时。行为层次的设计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有关。在这方面“倾斜”茶壶和我的金属小泡茶球都是赢家。最后,反思层次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合理性和智能性。我能讲出一个与它相关的故事吗?它能代表我的形象和尊荣吗?我很爱一边向别人演示“倾斜”茶壶的用法,一边解释壶身的位置代表着哪个沏茶阶段。很显然,“专为受虐狂设计的茶壶”完全属于反思层次设计。它并不是特别漂亮,而且还不实用,但是它讲述了一个很妙的故事!
超乎物品设计之上的,还有一项个人要素,而这是任何设计师或制造者都无法提供的。生活中的物品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我们为它们感到自豪,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在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地位,而是因为它们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意义。一个人最心爱的物品也许只是一件并不昂贵的小装饰品、一件磨损的家具,或者是残破、肮脏或泛黄的照片和图书。一件心头所爱的物品是一个象征,它可以建立积极的心态,可以唤起一段快乐的记忆,或者有时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自我。通常情况下,这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以及把我们与这件特殊的物品联系在一起的某些特质。
……
在我继续这个话题之前,请让我作一个说明:我讨论的不只是情绪,还有情感。
本书的一个主题是:人类的行为大多是潜意识的,不为意识所察觉。在人类进化史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意识都出现得比较晚。很多判断在被大脑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都是信息处理系统,但功能各异。情感系统负责作出判断并快速地帮助你辨别周围环境中的利弊与好坏,认知系统则负责诠释和理解这个世界。情感是判断系统的一个基本术语,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潜意识。情绪是情感有意识的体验,通常具有特定的原因和对象。你也许有过莫名其妙心神不宁的经历,这就是情感。你对二手汽车销售员哈利高价销售一辆性能欠佳的车给你而火冒三丈,则属于情绪。你对某件事情——哈利的所作所为——发火是事出有因的。请注意,认知和情感相互影响:有些情绪及情感状态是由认知驱动的,反过来,情感也常常影响着认知。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下,假如把一块10米长1米宽的狭长木板放在地板上,你能在上面行走吗?当然了。你还能在上面蹦蹦跳跳或跳个舞,甚至是闭着眼睛从上面走过。现在,如果把这块木板架在离地面3米高的地方,你还敢在上面走吗?当然也敢,尽管你会小心翼翼。
如果把这块木板悬在100米高的空中呢?大多数人恐怕都不敢,尽管在它上面行走和保持平衡并不比在把它放在地面时困难。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任务瞬间变得这么艰难呢?你大脑中的反思层次能理性地认识到,把木板架在某个高度上和把它放在地板上行走的难度是一样的,但是,自发的本能层次却控制了你的行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本能层次是胜方——恐惧感占据了支配地位。为了证实你的恐惧感是有缘由的,你还可能告诉自己那块木板可能会破裂,或者,因为有风,你可能会被刮下来。
不过,所有这些有意识的合理化解释都出现在事后,也在情感系统释放出化学物质之后。情感系统与有意识的思维是独立运作的。
最后,情感和情绪都在日常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曾经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过研究,这些病人除了情感系统受损之外,其他一切正常。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他们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是他们无法作出决定或者正常地生活。尽管他们能准确地描述出本来应该如何反应,但是却无法决定要住在哪里,要吃些什么,要购买和使用哪些产品。这一发现与认为决策是大脑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核心的惯常看法相悖。但是现代的研究表明,情感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从好和坏之间作出选择,减少需要考虑的要素,从而为我们的决策提供重要帮助。
正如达马西奥研究的病人一样,情绪缺失的人们往往无法在两个事物中作出选择,特别是当两个事物看起来价值相当时。你想把预约定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二?你想吃米饭还是烤土豆?这些是很简单的选择吧?是的,也许太过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用理智来决定。这时正该情感发挥作用了。大多数人当作完一个决定后被问到为什么时,常常都答不上原因,“我只是想这样做而已。”你可能会这么回答。一个决定必须让你“感觉良好”,否则它就会被你否决掉,这种感觉便是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
情绪系统还与行为紧密相连,它能让我们的身体作好准备,以对特定的场景作出适当反应。这就是你在焦虑时感到紧张不安的原因。你的五脏六腑那种“恶心欲吐”或者“打结”的感觉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它们是情绪控制你的肌肉系统,甚至还有消化系统的一种真实表现。因此,喷香的味道和气味能让你垂涎欲滴,恨不得大快朵颐;令人讨厌的味道和气味却使你的肌肉收紧,从而为后面的反应作好准备;而腐烂的味道则会让你撅起嘴吐出食物,还使你的胃部和肌肉收缩。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情绪体验的一部分。我们确实会感到舒服或不适、放松或紧张。情绪是判断性的,能让你身体作好相应的准备。你那有意识的、认知的自我会观察到这些变化。下次当你对某件事感到愉快或不适时,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但听随你身体的反应和遵循情感系统的指引就没错了。
正如情绪对人类行为至关重要一样,它们对智能化机器,特别是对将来能给人们的日常活动带来帮助的智能机器也同样重要。智能的机器人必须是拥有情绪的(我将在本书第六章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它们的情绪未必和人类情绪完全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也能被称为情绪,是为满足机器人的需求而为它们度身定做的。此外,未来的机器和产品也许还能感知到人类的情绪,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当你心烦时,它们会安慰你、逗你笑,并陪你玩。
正如前面所说,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而情绪则让你对此快速地作出判断。通常,在你从认知上对某个情境进行评估之前,你在情绪上已经作出了反应,因为生存比理解更加重要,但有些时候却是认知先行。人类大脑的功能之一,便是能梦想未来、想象未来和规划未来。在思维展开创造性想象的翅膀时,思维和认知释放了情绪,同时亦反过来改变了它们自己。为了解释这是怎么回事,现在让我开始探讨情感和情绪的科学。
我们都是设计师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在一些网上讨论区发表了一篇帖子,让人们列出他们喜欢、厌恶,或者又爱又恨的产品及网站名单。我收到了大约150封电子邮件的回帖,很多邮件都热情洋溢,而且每封邮件都列出好几个项目。这些回复都非常偏重于技术,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正是很多回复者的工作领域,但是技术并不是排行最高的。
这个调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过于明显反而没注意到”的效应,正如古老的民间故事所说的那样,鱼儿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因此,如果你让人们描述他们在所处的房间内看到的事物,他们很可能会把最显而易见的东西遗漏掉:地板、墙壁、天花板,有时甚至是窗户和门。人们可能没有列出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太过亲近,甚至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同样地,他们可能因为最不喜欢的事物不在视线范围内而把它们遗漏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些回复很有趣。这是其中三个例子:
日本具良治菜刀——美观、实用又简单。握起来手感很好,用起来也很舒心。我把它放在我的枕头下(嘿嘿,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我的“piece de resistance”手表是乔治·杰森(GeorgeJensen)的作品:纯银的宽大镜面,双表链设计,不带数字标 记。表链并不是完全闭合的,只盖住你手腕的四分之三。非比寻常而又无与伦比地漂亮(这款设计由现代美术馆典藏)。附带说明一下,在我把它买下来之前,我在巴黎盯着它看了起码有6年之久。
我的大众甲壳虫汽车——我喜欢它简洁、实用、油耗量低、小巧且便于随处停放,驾驶起来也乐趣无穷。但是我不能忍受它那愚蠢的座位升降把手,它简直让我抓狂。(前座的升降把手安装在“错误的”位置,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找到它”。)
喜爱它,讨厌它,对它漠不关心,我们对日常用品的态度以大相径庭的方式反映了设计的三个层次。我们喜欢的东西涵盖了设计的这三种形式的所有可能的结合。许多产品仅仅因为外观上的视觉影响而获得人们的喜爱:
我砸了400美元买了一部iPod,当我把它拆封之后,我几乎是以从未有过的小心来爱护这件产品,它太漂亮了(iPod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一款音乐播放器)。
我之所以购买一辆大众帕萨特汽车,是因为车内的操纵装置看起来是那么赏心悦目,用起来也那么令人舒畅。(晚上坐进这样一辆汽车,仪表板上的灯光竟然是蓝色和橙红色的。)这给驾驶增添了许多乐趣。
……
个人网站、网络日志和其他个人网页是个人非专业设计的最佳例子。许多人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写出自己的想法、收集他们喜欢的照片、音乐和视频片段。除此以外,还以此作为向世界呈现他们个人面貌的途径。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个人的表达是如此贴切地代表着他们,以致没有它们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它们已经成为了他们自我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是设计师,因为我们必须是。我们在生活中会取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会收获欣喜,也会经历悲伤。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构建自己的世界来给予自我支持。某些情境、人物、地点和事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这些都是我们与自己、与我们的过去和将来的联系。当某物品能给人带来快乐,当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与它互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地位时,我们就拥有了爱。设计是这个方程式的其中一个部分,但个人互动才是关键所在。当某件物品的特性使它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不管是因为它的美观、它的行为还是它的反思成分,爱就由此产生了。
威廉·莫里斯的话为本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结尾,正如这段话也为本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开头一样:
如果你想要一条所有人都适用的黄金法则‘,以下这一条便是:不要把任何你不知道有什么用途的东西或者你自以为很漂亮的东西摆放在你的房子里。
“唐纳德·A·诺曼对日常用品持续不懈与令人兴奋的探索带领他来到设计领域未开拓的疆土,他对心理的敏锐分析提供我们可靠及牢固的参考依据,而且还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MoMA美术馆建筑与设计策展人Paola Antonelli,
“唐纳德·A·诺曼又来了!他问了最重要的问题而且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我希望这本独具见解的书在四十年前就出现,这样身为设计师的我就可以做好更多事情了。”
——飞利浦公司设计部前资深副总裁Robert Blaich博士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它会帮助设计界完成所有伟大的工作。”
——伊利诺科技大学设计系主任Patrick Whitney
“本书以最新的案例,严谨的论述讲述了我们身边的浪漫。让我们不再用同样的眼光看待我们周围的器物。”
《连线》杂志
“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里,诺曼博士指出要确定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挑战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差别极大。因此,产品设计师需要仔细得调整自己的工作,以便找到触动相应消费者的按钮。”
《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