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1960年出生于陕西渭南。1986年山东淄博教育学院毕业,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戒。1989年至200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
《和尚对企业家说》将佛教和人生、社会、科学结合,为我们讲述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无知、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观的修证——在东营黄河居士林的开示、单刀直入《金刚经》之智慧开示、佛教人生心法核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尚对企业家说/洗心禅话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妙华法师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妙华法师,1960年出生于陕西渭南。1986年山东淄博教育学院毕业,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戒。1989年至200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 《和尚对企业家说》将佛教和人生、社会、科学结合,为我们讲述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无知、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观的修证——在东营黄河居士林的开示、单刀直入《金刚经》之智慧开示、佛教人生心法核要…… 内容推荐 之所以整理结集《和尚对企业家说》,是想让人们认识了解佛教文化,并从中受益。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我发现,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包括官员、白领、企业家们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这些压力是客观的,但信仰的缺失、文化的涣散,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理,造成价值观的错位、道德的失衡、人生的迷失,却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色彩。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有心学法的人就可以平衡心态,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信仰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更有质量。我承认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还没有尘埃落定,但主动清除环境污染和社会污染造成的心理疾病,还生命以阳光、真实,是我们每个人应付出的努力。 《和尚对企业家说》由妙华法师编著。 目录 我们对这个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无知 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观的修证——在东营黄河居士林的开示 单刀直入《金刚经》之智慧开示 佛教人生心法核要 永嘉大师的绝唱——《证道歌》导入 中道,只是解脱的办法——在深圳素餐馆的开示 佛法是济世之良药——在那烂陀法师弘法团成立法会上之开示 试读章节 出家前,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才考大学,二十五岁在淄博教育学院毕业。曾经的理想是做诗人和记者。家族的兴衰,人与人的厮杀争斗使他生出离心。整个大学期间,不能降服于辩证法的逻辑与思辨模式,精研于图书馆各大哲学与宗教书系,看完近五十万字的佛书。教了一年书后,二十六岁的他在青岛湛山寺从明哲法师剃度出家,觉得自己从必然王国走到了自由王国。当然,出家前,法师对寺院和自己的人生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受戒于本焕老和尚,曾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开始著书弘法。如今,妙华法师仍在用一种非常善巧而生动活泼的演讲方式教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给企业总裁们讲商道和佛法的关系,建议大家在传统文化中给自己充电,强调知行合一解行相应,也奉劝大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法住法位,领悟体相用的关系,思考道和术的微妙之处,参究戒定慧三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其深厚的悲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犀利的言语,不时给人棒喝之感:信佛不等于佛呆子;学儒不等于迂腐;智慧不偏颇……很多人学东西一学就学死了,吃佛饭、穿佛衣、唱佛歌,里外不是人。 1.请您谈谈“戒”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妙华法师:国家的戒律就是法律,是他律,佛教的戒律是自律;在社会建设当中,要把法律建设得更完善,但他律的法律有待于自律的提高才能弥补它本身的不完善。在企业管理上,制度是保障,一定要靠制度去管人,让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清楚究竟要做什么,制度就是戒,治国如此,治企业也如此。一个人面对浩淼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戒就是有所不为。一个人要把事情做成,一定要修身,如果要修身,就一定要戒骄戒躁戒傲,如果你这些习气都不戒掉,你很难成就。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对这个世界所能知道的,一定是我们的无知。如果从人类健康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把戒放在第一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不是把你捆绑得死死的,而是保护你的。 戒杀是慈悲的表现。二战以来,世界盛行斗争哲学,在潜意识里,我们坚信“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竞争法则,我们自以为是地将动物生存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不但没有揭示真理,而且将人类文明与智慧抛在了脑后。这就使我们越来越不慈悲了,导致我们彼此争斗不断。“万物皆为我所用”,这个观念应该消除,我们不但要领会到一分为二,更要领会二而为一的法则。万事万物在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我们看中国的太极图,阴阳相生,阴阳互动,只有体会到自己和社会和他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才可以从人我斗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仁者爱人,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丰盈应当表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上,佛教说戒杀,其实是为了心灵的慈悲。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人,各种社会关系就不存在了,人的生命是相依共存的,你善待别人善待社会,最终都是善待自己。戒在佛法里又叫解脱,也就是说,国家的法律、企业的制度都是为了方便和保护我们达到更好的目标。 今天的社会,人们贪心很重,贪财贪名贪色,如果我们能够戒贪,就可以使我们的人生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很多人不立竿就想见影,捕风捉影。我们不要捕风捉影,要立竿见影,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要过有节制的生活,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戒掉对金钱的贪婪才能做一个廉洁的人;戒掉对色的贪婪,才能升华自己的生命。 鉴真大师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是了不起的。以戒修身是有效的,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的基础才能夯实。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特意嘱托:以戒为师。人一生当中,管理企业、料理家庭乃至其他事情,应当以戒为师,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以法治国。好好领会一下,不然,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盘散沙;不然,我们的生命将是瘫痪的状态。戒是为了使生命达到更和谐更自由的状态,戒的最终是心戒,是心法。 2.“定”对于生活的意义? 妙华法师:定,淡定,稳定,定向。人的一生是需要设计的,需要定向,所谓定向就是立志,就是锁定自己的目标。郑板桥在他的画上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做人做事必须要定向。如果你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将一事无成。同样是一群学生,三年五年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差别就出来了,凡是取得成绩的人,他必定“定向爆破”。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他的家庭不稳定,他的人生就很难搞好。很多女企业家,事业很好,但精神状态不佳,如果继续深入下去的话,就发现她们的家庭都很不稳定,那个家基本上不能称之为家。一个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如果朝令夕改,就谈不上发展,一个人也如此,一定要保持生命的稳定状态才能发展。P3-5 序言 人在做,天在看 之所以整理结集这本书,是想让人们认识了解佛教文化,并从中受益。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我发现,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包括官员、白领、企业家们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这些压力是客观的,但信仰的缺失、文化的涣散,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理,造成价值观的错位、道德的失衡、人生的迷失,却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色彩。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有心学法的人就可以平衡心态,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信仰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更有质量。我承认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还没有尘埃落定,但主动清除环境污染和社会污染造成的心理疾病,还生命以阳光、真实,是我们每个人应付出的努力。 一年来,在大学、企业、国学堂做了几十次演讲。教学相长,其中精彩处得到了诸位的认同,有不少人建议并企盼成书,以反复学习、思考。我也不想徒消供养,赖佛活命,总想以自己所能为佛教、为社会做点事情。当然“做事不求无难,无难则骄狂易生”。劳神是必然的,成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好在生物有趋光性,石头压不住草,我还是冲破阻力将一本通俗、现实的佛书,呈现给大众。 学习佛法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这是我一贯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形成的原因,是有太多的信仰者的思想偏离了现实,我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因为西方价值观的刺激,有的人又太过现实,有钱就是爹,有奶就是娘。在金钱、权力面前,品格、思想、行为全无规范,以致丧失为人的基本准则,心理道德底线全无。以此种种,我在佛经中发现了济世的良药,我想将这些药方讲给大家,以纠世人之偏。 我经常幽默地说,真正需要佛法的人,不是庙里的和尚、尼姑,而是红尘中奔波劳碌、活命的人们。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活法”,“安身立命”是佛法中最常见的一句话,人人都需要安身立命,但是安身立命必须要有方法,佛法提供了这些方法。像“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样的法语,一旦悟入,将受益终生。总之,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有赖于经济、法治、政治;另一方面也在于个人的文化、信仰构成的“心理黄金底线”,如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饮鸩食毒,就不要在食物中放大量添加剂,不要在作物上喷洒过量农药。道家主张“以柔克刚”、“顺应自然”,我们在生活中是否顺应这些法则,我们是否在利益的推动之下,对他人和善或者对自然、社会造成伤害?佛教主张报恩、感恩、律己、知足,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心中是否还会有这些观念? 我的想法是好的,态度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希望大家好,社会好,环境好,人心好。我坚信以人的佛心悟性,争斗、战争、污染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有的人一生中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佛教,所以,在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讲学时,最让我费心的是怎么讲而不是讲什么。怎么讲才能在两三个小时内将佛法或传统文化较为准确、完整地介绍给大家,并且让听众感到有用。不要粗浅地认为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认为出家便是“四大皆空”,将佛教和人生、社会、科学对立起来,而要了解佛法在说什么,要我们做什么。在讲佛法的过程中,我知道,内容要生活化,但不可流于肤浅;要实用,但不可低俗,必须给人以智慧、境界以及提升和超越。二十多年来虽然努力,想还原佛法本来面目,并力图让佛法贴近生活、指导人生,但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漏洞和不足一定是存在的。 东营弟子聂雪奎出资三万助印,山东的王岩梅、陈家桂、田又如、祁本姝居士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孙健铭、邢钢支持、护法我的讲座,弘法浩动,尽力尽心,在此表以谢意。 委托崔治中居士整理出版此书,是因为大部分书都是在北京出版的,一直想在湖南出本书,以广结法缘;另一方面崔治中居士的学养,足以担任此事。一年来所讲的内容自认为还是扎实的,出版成功,一定会给大家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血液。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在成书过程中,还有不少人做出了努力,在生活上给我提供了帮助,他们是:心住法师、崔治中、赖玉萍、徐瑛、悟德、胡靖、黄屹、郭人伟、张一鸣、吴梅、颜如玉、项付颜、江琰、悟圣法师、悟博等,在此一并致谢! 于此,对百岁老人文怀沙拨冗为我连续题写书名,表示感恩。 妙华 2011年5月16日于洗心禅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