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来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皮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内在的五脏,各自与外在的五官七窍相连,它是人体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谓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们是五脏与之相连的感受器。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和口。五脏的精气通于七窍,头面部能直接地反映身体的状况。因此,每当人体有潜伏的病症时,头面部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变化。
祖国医学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而面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通过对头发、面部、五官的形色等观察,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成为辨证和论治的一种依据。“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是中医学朴素的辨证法。所谓“相由心生”,是由于脏腑与面部之间的联系,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都会表现在头面部的相关区域,所以头面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疾病欲来神色变”,身体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从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态到慢慢康复,其转变大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一定会出现某些征兆。正如《望诊逐经》所说:“将欲治之,必先诊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认真地观察人的五脏六腑,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便可能趋吉避凶。
面诊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面诊术理论形成的代表作。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都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祖国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体内一旦发生疾病,便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反映到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因而望诊这些部位的形态、气色变化,也能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就是面诊的原理,其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
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外露,所以也最容易把握。
观察人外部的异常,就可以测知人体内部的病变。即《内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所说:“沃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的变化过程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要细心观察五官,发现其细微的变化,探知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及早就医。
P28-30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变化特征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肌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通过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治疗和预防的根据。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色、形态等的变化来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这一方法在被用于疾病诊断时非常灵验,被称为“神明之术”。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黄帝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中国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面部络脉丰富,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发现面部与对应脏腑部位的变化,通过诊察面部,探知与其相关脏腑的疾病,并采取恰当诊疗措施,及时进行诊疗、医治,便能去病强身,从而获得健康美好的生活。
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快节奏和紧张的工作致使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不规律的作息和较大的压力,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怎样才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最佳的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心的问题。只有及时发现自身身体问题,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本书对面部诊断法,做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内容分为基础和实践两个部分,基础——将人们带进面诊的氛围中来,教给人们了解面诊、学习面诊的入门知识。实践——以面诊的实际操作手法、具体的诊疗方法呈现给大家,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自我诊病的常识,易于学习与掌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开篇前的“五脏自我检测”篇章,为我们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测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通道。本书将详尽的图解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方便阅读的同时,您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解来对照自身面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并通过观察图解呈现出来的对应病症来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一本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读物。通俗的语言与易学好懂的例证,适合各年龄段和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停下来,让我们花三分钟的时间,来把握我们的健康!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
本书对面部诊断法,做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内容分为基础和实践两个部分,基础——将人们带进面诊的氛围中来,教给人们了解面诊、学习面诊的入门知识。实践——以面诊的实际操作手法、具体的诊疗方法呈现给大家,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自我诊病的常识,易于学习与掌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开篇前的“五脏自我检测”篇章,为我们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测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通道。本书将详尽的图解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方便阅读的同时,您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解来对照自身面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并通过观察图解呈现出来的对应病症来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一本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读物。通俗的语言与易学好懂的例证,适合各年龄段和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停下来,让我们花三分钟的时间,来把握我们的健康!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变化特征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
本书对面部诊断法,做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内容分为基础和实践两个部分,基础——将人们带进面诊的氛围中来,教给人们了解面诊、学习面诊的入门知识。实践——以面诊的实际操作手法、具体的诊疗方法呈现给大家,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自我诊病的常识,易于学习与掌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