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教师,从教育发现开始!
李镇西,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现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出版有《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等30余部著作。
《善待杜郎口——李镇西教学随笔》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服务于新教师新课堂新教育,与您一起实现“课堂因我们而改变,教育因我们而改变”。
《善待杜郎口——李镇西教学随笔》由李镇西编著。
《善待杜郎口——李镇西教学随笔》内容如下: 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一个学校仅仅靠升学率成了所谓‘素质教育’的‘名校’,这是中国教育的不幸!”我当即便回答他:“一个靠拼搏而创造了包括升学率在内的教育奇迹的农村学校,如果得不到善待反而被贬斥,这是中国的悲哀!”
希望每一个理想不灭、良知犹存的教育者,保卫真正的改革者。崔其升做到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实现了我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教育理想,因此,保卫崔其升,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保卫我们的教育理想,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教育良知!
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更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正视(而不是回避)眼前假恶丑的同时,心中燃烧着向往真善美的理想之火,进而产生一种真诚的责任感: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拥有这种美好情怀的学生,一定能写出同样真实而又善良美丽的文字。
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杜郎口漫想之五
我听见的对杜郎口中学非议最多的,是他们搞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如此。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升学率由过去的倒数一二名成为现在的全县一二名。
但是,从杜郎口经验的视频资料上,我看到的是最素质的东西:孩子们的自信、他们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的自学能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对人的彬彬有礼、他们生活的简朴、他们高远的志向……
即使从他们在我校上的三堂课上,尽管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可依然能够看出教师的追求:追求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句话,他们搞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令人显赫的升学成绩只是他们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或者说只是他们教育成果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一种。
他们的课堂结构模式无疑是最让人感到具有颠覆性的:三面黑板、六个小组、课堂秩序很“乱”、教师几乎不讲、学生人人参与……
这给人(包括我)一种错觉,他们正是因为课堂结构的改变,才创造了教学成绩(当然主要体现于升学成绩)的辉煌!
于是,一些人开始简单地学习他们的课堂结构,也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也把教师用的黑板取消了,也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也让学生熙熙攘攘地上课……
但是,至少在我的视野中,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杜郎口,就像前几年那么多人学洋思,却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洋思一样。
原因何在?是杜郎口或洋思“不可学”“不可复制”吗?
有人正是这样想的,总以“个性”“特殊性”来看待别人的经验,于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别学。
我认为,杜郎口是可学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学其课堂结构的改变。
那天上完三节课后,我们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位老师进行对话交流。我提了一个问题,表达了我很久以来的疑问(我相信这个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你们课堂上,老师的确讲得很少很少,那么课后你们是不是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补课呢?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仅仅靠课堂就掌握了全部应该掌握的知识,换句说话,你们的学生课堂上很活跃,但课后的负担是不是很重?”我总是怀疑他们在“10+35”的课堂模式后面,还有一些不便对人公开说的秘密,比如利用晚自习补课呀,比如对后进生开小灶呀,等等。
徐立峰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们的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但我们非常注重预习,预习往往要花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另外,我们没有课外作业,因为我们的学生都住校,在晚自习内就能解决作业问题。我们星期六星期天都不补课的。是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等的水平,你说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待转化生,的问题——我们不把差生叫差生,而叫‘待转化生’。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四个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方法’。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去着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最后一名抓起’,一个班处于最后三分之一名次的学生成绩,将占教学评价的80%的权重,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来抓待转化生。因此现在我们可以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
还有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学校的老师是不是负担很重?他们是不是很累?”
徐利老师回答:“投入教育,肯定很辛苦。但这个辛苦是别人的认为。对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说,心甘情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会觉得累。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累。在我们学校,感到累的老师,都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好,才觉得累,因为觉得丢人呀!”
我们还有老师问:“如果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不发言怎么办?”“如果学生当天的单词背不下来怎么办?”“如果学生就是不想学怎么办?”
杜郎口的老师感到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笑了笑,正准备回答,我抢先说话了:“请让我代为回答,我听到刚才杜郎口几位老师的回答,我可以这样认为,在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存在!我们这些问题,都是武侯实验中学式的思维,是仅仅就课堂而言,但杜郎口的改革,绝不仅仅是课堂。如果做到了上面他们所说的那些,怎么还可能有什么不愿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同学呢?怎么还可能有不想学的学生呢?”
徐立峰老师很自豪地说:“在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在课堂上不想听课的学生!曾经有教育专家不相信,到我们学校来暗访,到了每一个教室寻找不听课的学生,结果一个都没有找到。”
我们往往只看到人家最显赫的地方,而忽视了这显赫背后所付出的东西。杜郎口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课堂结构的改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我们只学这个环节,而无视支撑这个环节的因素,那永远不可能真正把他们的精髓学到手。
所以,那天我对老师们说:“我们从课堂上看到的,只是杜郎口经验的冰山之一角!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课堂结构,而要关注课堂背后都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
2007年11月22日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