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细想起来,这段话多么深刻!在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再反思这段话我们会觉得尤为重要!
中野孝次所著的《清贫思想》耐读不仅是因为书中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而是因为书中讲述了许多日本古代高人的事迹,这些人的确是清雅脱俗之辈,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
《清贫思想》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立志好书,能够点醒现代人及早从物欲中解脱出来,重新思索:“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清贫思想》也是一种“观念的播种”,强调心灵与自然契合的重要。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分的强调节俭自律也不符合实际。但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态,追求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平衡协调发展,这仍然是需要人们考虑的。所以中庸之道还是有用的,即我们既不能近乎自虐式的自律,也不能无节制的追求物欲,而是应探索适度的、有益身心、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
中野孝次所著的《清贫思想》分24章,每章讲述了日本古代高人的事迹,这些人的确是清雅脱俗之辈,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
这样的茶罐就该30枚金币
首先让我们从本阿弥光悦(1558—1637)的逸事开始吧。
现在光悦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书法、黑乐赤乐的茶碗(黑乐是在茶碗的质土上涂上黑色釉,赤乐则是施上红彩再覆釉)和船桥的漆器上的泥金画。其实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是茶道,在当时也是以茶道家而闻名。对光悦非常了解的文人灰屋绍益(1610—1691)评价说:自从丰臣秀吉时代著名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死后,当今最谙此道的人恐怕无人能出太虚庵的光悦之右了。不过光悦对茶道的看法不仅与千利休有分歧,对千利休的观点还进行了极大的批判。但他年轻时,也同样沉迷于器皿。这则逸事讲的就是他对器皿的执迷。
光悦年轻时,有一次看见小袖屋的宗是所拥有的濑户肩冲的那把有小把手的陶制茶罐,顿时被吸引住了。从此朝思暮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得到它。但它标价昂贵,要金币三十枚。换算成现代货币的话,简直就是天价,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光悦没有这笔钱,但心里想得到这把茶罐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以至于茶饭不思。
看到光悦竟然沉迷到这种程度,宗是也被感动了。他把光悦找来,告诉光悦,他愿意将这把茶罐减价出让给他,光悦断然拒绝了他的好意。
这把濑户肩冲的茶罐是天下罕有的珍宝,就是该值金币三十枚。减价,无疑是贬损了它的价值。光悦这么想。
于是他将自己的庄园卖了,换金币十枚;又千方百计地筹借了二十枚,分文不少地以最先谈定的价格买下了它。
那个时代,正是器皿流行、茶具至上的年代。连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非常信奉此道,甚至常以茶具代替金银或食邑封地来赏赐手下人。千利休曾奉劝世人说,即便是一件人人欲得的天下至宝,亦把它当作一件寻常器物来日常使用的好。
光悦同样想把他得意的新茶罐与同好一起赏玩,于是他在这茶罐中装上好茶,带去给前田公爵看看。 本阿弥家族原先是以研磨和鉴赏刀剑为业的世家,在这方面可称得上天下一品,因此世代都和很多大名(诸侯)的渊源极深,特别是从光悦的父辈开始,从前田家取得禄米,光悦与前田的手下人关系也相当熟稔,所以光悦也就放心地拿着自己的挚爱之物去前田家。
前田家也是世世代代醉心于茶道的家族,见到光悦拿着这么一把茶罐来进茶,爵爷很高兴,赞赏不已。
见爵爷心情好,光悦正兴高采烈地要回家的时候,横山山城守等一群臣僚叫住他,拿出爵爷的手谕给他看,说爵爷非常喜欢这把茶罐,愿出银币三百枚。光悦闻言掉头就走,听任众人纷纷斥责他忘恩负义。他想,虽然这些年从前田家取得禄米,但今天我却是言明带来给爵爷看的,并不想转让。
傍晚回到母亲家,他把白天发生的事一件件地说给母亲听,当说到临回家前众臣僚传达爵爷的话,赐给银币三百枚的时候,母亲妙秀大急,问:“你拿了那银子吗?”光悦急忙说没有,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妙秀这才长嘘了一口气,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得好,拿了那银子的话,再好的珍品也成了一件俗物,你这一生也就无法再领略茶道的妙处了,答得好。”
此事见载于《本阿弥行状记》一书,妙秀和光悦的形象栩栩如生,读了真叫人心里痛快。所谓物有所值,只要是真正的宝物,便不能降格以求;而且,茶具这种物品一旦可以谈斤论价,便已成了俗物,无法再从中得到真趣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本阿弥家族虽是商贾之家,却高度重视自我本心的内在律动,并没有一味地拘泥金钱。
光悦拒绝宗是降价转售的好意,情愿卖庄园维持原价收买的传言立即在整个京都传得沸沸扬扬,极大多数人都嘲笑道:真是个大傻瓜,令人不可思议的愚蠢的行为。据说只有德川家康一人闻言微微一笑,家康对光悦的行为并不为怪,反而颇有赞赏之意。
从濑户肩冲茶罐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光悦年轻时曾是多么地执迷于器物。但随着年龄渐长,光悦改变了这种思想。灰屋绍益自幼在光悦身边长大,深得光悦眷顾,据他所写的《赈草》中记载:
用此肩冲茶罐亲手点茶,平生所乐尔,虽有人人欲得之珍物,然为其毁弃、被盗,日夜忧心。凡人无不为此所拘者。遂悉数赠予他人。
P3-5
《清贫思想》一书中文翻译版自1997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及媒体的热情赞誉,诸如《读者》等杂志,对文章进行了长篇刊载和详尽的评点,大家对书中所论观点热切讨论,对其中的现实意义有着充分肯定。很多人认为,放弃奢华,摆脱物欲,让心灵悠行于平和自由之境,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才能在简单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和充实,诚如文中“若知足,虽贫亦可名富,有财而多欲,则实为贫”。
清贫思想意味着一颗安静的心灵,面对欲望享受,尽管纷繁复杂,只要坐拥自我,世界便归于宁静。清者,更多意味着纯洁和通透,而贫者,它的意义不在于缺乏和缺失,更强调简洁和干净,恰到好处。清贫,不是要过一种贫穷的生活,而是追求不为所羁的心灵自由。清贫,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思和解脱,是灵魂上一把自我检验的利剑,是我们实现人生观质的飞跃的苦口良药。清贫,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诚实,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大众鼓着劲地一心一意奔小康,一切以物质追求为重,极大地忽略了精神文化的追求,加上“文革”时期全社会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毁灭性破坏,因而在精神文明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原本天经地义的好人好事成了媒体力挺的珍贵事迹,而一夜暴富的投机客和奸商却成为了全社会力捧的标杆人物。不要提“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当今中国,连唐宋时期的士子风采,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试看今日风流人物,哪有半点“风流”可言?成功的定义就是如何取得物质上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悲哉!危哉!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仅把物质追求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在可见的将来,这个国家和民族将遭遇到极其巨大的危机。“清贫思想”不是对当今物质至上的全面消剿,但可以是抵御社会浮躁虚华、道德泛滥的坚强堤坝。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修养的有力补充,是其时也,恰其时也。
邵宇达
2014年10月3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