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智慧下过一个定义:“智慧就是听从本性,按本性行事。”圣经说得更清楚,敬畏上帝才是智慧的起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我们的祖先。”所以说,应该从祖先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
当我们梳理历史人物的智慧时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中,可能没有充满霸气的明君,也可能不会出现万人景仰的哲人,但往往总会出现一两个充满智慧的臣子。在这些名臣身上,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我们的祖先。”所以说,应该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
古人智慧是由无数的牺牲和失败凝聚而成的,其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向古人借智慧》汇总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涵盖了古人宝贵的智慧,倾注了智者真诚的教诲:既讲到了竞争制胜的学问、明哲保身的计策、为人处世的要义,也讲到了操控局面的权术、统驭天下的智谋。经典的智慧箴言结合精彩的历史故事的解说,读起来更有韵味。从中你既可以获得智慧的启迪,又可体会到读史的乐趣。
俗话说:“得智者得天下。”我们不需要做高明的导师,但是,我们不能不了解人类的大智慧,不能不具备一颗智慧之心。《向古人借智慧》是你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智谋锦囊,只要你领略到了书中的要旨,学会其中的克敌制胜奇方及人生百态,你定能在这个“时间是生命,智慧是金钱”的现实社会中永立不败之地。
有了机会就抓住,不要轻易错过
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尤其在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每个机会都是十分宝贵的,绝不能轻易浪费。刘墉每次获得调任或者升迁,在新的任期内,都能把握好自我,在众多的官员中凸现出来,不但要超过一般的官员,甚至对自己的长辈也要有赶超的勇气。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9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江苏是清代学术和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士人风气以及他们对朝廷的态度,直接关系着清朝统治能否获得稳定和加强。因此,历代皇帝和大学士对该地区都极为重视,康熙和乾隆6次南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笼络士民,强化控制。
乾隆时期,大学士尹继善在东南地区长期担任总督和巡抚,前后长达27年之久,其原因在于尹继善精于文学,善于通过以文会友与文人学士联络感情,因而深获当地士人的拥戴,他在东南的政绩成为清朝成功推行文治政策的典范。
尹继善在东南任职的时候,与当地的文人知识分子建立了极为良好的关系,人称他“爱才如命”,只要是见到有才能的人,就想方设法提拔资助,他的幕府也聚集了大量名流。刘墉能被选派到江苏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省做学政,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乾隆对刘墉的肯定,及对他管理能力的信任。
刘墉还有在江苏开展工作的便利条件。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此前多次负责南河河工,在江苏的时间比较长,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刘家在江苏拥有众多的朋友或门生故吏,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也是刘统勋的同僚和朋友。
有这样良好的社会关系,又有安徽学政的3年经历,刘墉主持学政工作自然就会非常顺手。
而刘墉自己,更把这次视学江苏视为乾隆对自己的考验,为以后的提升铺平道路,因此,他工作极为认真,考取生员非常严格,后来人记载说:“昔日刘石庵(刘墉)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
刘墉还认真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及官方士习情形。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天,刘墉在离开江苏省前夕,将此作为总结,向乾隆作了汇报。其中特别谈到了对监生的管理等问题:“生监中有喜欢滋事,胆大妄为的人,府州县官多所顾忌,并不加惩处。以致他们不仅害怕刁顽百姓,而且害怕蛮横的生监,狡猾的胥役。对于涉及生监案子既不能及时审断,又不想明定是非。确定罪责之后,应该扑责革退的生监,并不责革,实属疲玩不堪,讼棍奸吏因此得以行其奸谋。不只是他们目中已无学政,甚至有心欺诈督抚。”
这一封奏疏正好切中当时江南官场积弊,乾隆读过之后,立即给予高度重视,随后就针对此事下达了上谕,指出:
刘墉所奏,切中该省吏治恶习。江南士民风尚,多属浮靡好事,当地地方有司,又加以疲沓姑息,遂致此等恶习日益严重,牢不可破。所以,近来封疆大吏懈弛弊端,直省中唯有江南最为严重,这本非刘墉一人私下看法。尹继善、陈宏谋在督抚中外任时间最久,而且向来好以无事为福,况且经历事情既多,上下一团和气的作风竟成故智,他们所辖官员又大半属往年旧属,因循生玩,往往遇事姑容。甚且狡猾劣员,近来借办差有意延搁公事者更不一而足。积习颓靡,不知振作。此等情状,即使当面责问尹继善、陈宏谋,他们也应当难以自解。
况且督抚为属僚表率,既然上司就不能有所振作,那么所有下属又有谁不承风?至于上行下效,怠惰之势已经形成,谁负责任?则朕唯于督抚是问耳。尹继善等当以此痛除旧习,刻自振作,如果州县官确有怠玩相沿,如刘墉所奏各情节,即当严行体察,据实参奏。若不知自改,而转以被揭怨恨他人,更难逃朕洞鉴。
刘墉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得到了乾隆的注重和赏识,为他后来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乾隆还多次在谕令中谈到刘墉所奏报的问题,可见他已经成功地提高了自己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名臣智慧今用
凡事都有两面性。“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关键要能发现并抓住有利的转化机遇。把握时机、抓住机会不但是人生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人在饱经沧桑后的一种大度和从容。P13-15
什么是智慧?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智慧下过一个定义:“智慧就是听从本性,按本性行事。”圣经说得更清楚,敬畏上帝才是智慧的起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我们的祖先。”所以说,应该从祖先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
当我们梳理历史人物的智慧时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中,可能没有充满霸气的明君,也可能不会出现万人景仰的哲人,但往往总会出现一两个充满智慧的臣子。在这些名臣身上,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姜太公姜子牙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于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竿、短线、直钩、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去钓鱼。静待多年,最后感动了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隐居10年,当他83岁时,周文王再度到访,在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周文王。
姜太公让我们明白,良仕择主而事。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可诸葛亮就是不见刘备,使刘备三顾茅庐而不见,诸葛亮以此来营造自己的人气,使自己日后封侯将相。
诸葛亮让我们明白,人要善于推销自己。
韩信一天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小混混,他拿起一个匕首,对韩信说:“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忍受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韩信让我们明白,成大事要掌握屈伸之道。
曹振镛备受皇帝恩宠,在官场上霸气十足,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清人朱克敬披露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让我们明白,做人要圆滑—点。
大学士刘墉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是与纪晓岚齐名的才子,乾隆皇帝也十分佩服他,但乾隆也是个极其自负的皇帝,所以总想出道题难难他。
一日,乾隆问刘墉:“刘爱卿,忠孝怎样解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刘墉并没有想太多,爽快地应道。
乾隆抓住刘墉的“马脚”立刻说道:“那我以君的身份命令你现在去死!”
“臣领旨!”刘墉在心里大呼上当,可又不能拒绝,否则就等于自己不忠。但他脑子—转计上心来,所以答应了乾隆。
“嗯,你打算怎样去死?”
“微臣打算跳河。”
“好,去吧!”
乾隆皇帝知道刘墉肯定不会去跳河,只不过想看看他用什么办法躲过这一关。刘墉走后,乾隆一边踱步,一边吟起古诗,一首诗还未吟完,刘墉就跑了回来。乾隆皇帝问道:“大胆刘墉,你怎么没死?”
刘墉不慌不忙地应道:“微臣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啊。”
“这话怎么讲?”
“臣刚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屈原就从水里向我走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刘墉,你这就不对了!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可算圣明,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刘墉,真是舌若莲花,行了!行了!朕算是服了你了。”
刘墉让我们明白,懂得随机应变才能摆脱危机。
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间,黑暗会瞬间消失,房间也顿时有了光明。智慧就是那盏灯的火焰,承载火焰的就是这些古代名臣。“若神不在,—切皆无”。
智慧决定我们的命运,智慧能成为点亮自己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自己变得严谨、高效和富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