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游记通讯集。作者范长江通过在西北进行的一番实地考察采访,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及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同时,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危机、国民党反对派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走过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至1936年6月完成了在西北的实地考察采访,8月出版不朽巨著《中国的西北角》。那时西北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红军北上的情况和西北地区的历史及现状更不为人知。此书不仅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危机、国民党反对派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还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及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这都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所以此书也给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北。
人事的变化,往往非始料所及。记者人川以后,本来打算先作环川旅行,然后人西康。但是到了成都以后,因为朋友的方便,得了一个由成都经松潘北上兰州的旅行机会,这条路在平时亦是不易通行的去处,尤其在目前军事紧张时期。有人说:机会是一个美丽姑娘,只是她的头发披在前面,如果不趁她对面来时,当面把她抓着,她一过去,事后苦苦相思,也无济于事了。记者因为爱惜这个机会,所以放弃了过去准备,决定和朋友们先行到兰州。
到兰州的同伴,一时还动不了身,而成都的社会,又叫人难于应酬,所以趁一个空,先到成都外面去看看。
七月初旬,正是成都平原的熟季。记者一个人带上非常简单的行李,出了北门,向新都出发。这条路是川北大路的起点,而且又密迩省会,观瞻所在,自然是“饬沿途居民,勤加倍修”。所以虽然是一条小沟一条小沟的,在路面上交错着,组成各种的花纹,然而远远看去,总是还像一条公路。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摆头,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成都到新都四十里,两旁碉堡林立,主碉大体皆用砖和洋灰筑成,雄据山头,颇为壮观。任何军队如果要想通过这条碉堡线,殊非易事。记者曾亲与热河战争和长城战争,如果当时也筑了这样严密的工事,则敌人当然不能长驱直入,我们的军队也可以从容应付,不至一败涂地,造成那样可耻而奇重的牺牲了。
在北方乡村旅行,所见是一片黄土,只有一丛丛的柳树,才点缀着相当的绿色。然而成都平原上是无边的青翠,只有农家村落的土墙才能看出稀零的黄土。鲜红的太阳斜挂在东方,三三五五的庄稼男女,背荷着他们几月辛苦得来的米谷和菜蔬,汇集到大路上,向城里进发。看他们劳苦和兴奋的面庞上,似乎他们的农产品卖去以后所得的代价,就可以偿还他们的债务,付清了税捐,乃至开支了日常的家庭用度,过他们的清闲日子。他们哪里知道,在现在中国经济情势下面,他们的生活,只有一天一天的低落下去,绝无改善之可能!照通常情形来说,都市工业是剥削农村的。第一,都市工业破坏了农村手工业,使农民减少副业收入。第二,工业以自然的低价收买原料和粮食,而以较高价格出卖工业品,这是农村与都市剪刀形的发展。特别在中国,国民经济以殖民地为基本性质。工业的中心,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外国工业品所换得之代价,直接流在外国,而无再回复至中国农村之可能。所以中国农村比外国农村破产更为急速。日本丝制业破坏了成都的丝绸工业,因而使成都平原上的农民蚕桑方面的收入根本取消。而农民的生活支出方面,依赖于都市制成品的程度,逐渐增加。工业品价格的增长,又远比农产品之增加为大。所以农民经济生活,从没有天灾人祸的降临,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再计算上随中国一般生活窘迫而日益加重的政治剥削和经济剥削,则中国农民生活之恶化,绝不能幸免。哪里能希望卖点农产品就可以解决生活的困难呢。
成都中上层的人,没有不知道“新都”的。因为新都有一个有名的“桂湖”,这里是夏季最好消暑的地方。湖大虽尚不及扬州瘦西湖之一半,而却浓荫盖道,曲港含情,小桥桂径,画榭波栏。游人如初游其地,顿觉进入清幽境界。成都的青年男女学生谈恋爱者,少不了要到桂湖来游游,而《桂湖之夜》这一类的新诗和小品,又正是热恋的情人们回到成都以后,相互赠答的题目。至于上层社会的人物,特别是军人,他们是干脆带上姨太太,在自己建造的别墅,或占据一定的公共场所,大“消”其“夏”。月明之夜,他们是“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女人的嬉笑声,老爷的哈叱声,与夫役们的急步声相应和。益以游人的谈话声、蚊声、拍扇声、小孩的哭声、劳动者的怨语声,使人感想万端。
新都城里,此时驻了一团新由江油败退下来的四川军队,因为好久没有发饷,士兵不服管束,相率逃亡,后始以“不下操”和“自由出入”为条件,暂维残局。出了新都城即是一片丰腴的农田,禾苗正峥嵘的长着。看形势,今年又是丰收。但是奇怪得很,城根附近和大道两旁,却有许多被饿得半死的农民。看他们的皮肤颜色,他们确是非常健康的劳动者。以肥沃的土地、丰收的年成、勤劳的农夫,而终不免于成为道旁之饿殍,实令人大惑不解。
在新都住了一天,又转向新繁。两城相距三十五里,顺河小道,风景颇佳。然而一看人事社会,随处予人以悲痛之感。成都平原如此富庶,而道旁农村大多破败不堪。苦力多嗜鸦片。因穷,其吸烟方法,大半仅张破席于地,即躺身为之。农民中有此嗜好者不少。途中来往之行人,其面目充盈,身体壮实者,难得其半。谁实为之,孰令致之?四川民众终有明白之日也。
P3-5
再版范长江的作品,我们内心有着十分强烈的激情。一则因为我们是范长江家乡的党报工作者,在宏扬范长江精神、传承范长江品质、宣传范长江新闻思想等方面,理应做更多的事情。二则在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活动过程中,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有较多接触。从他们那里,我们了解到,不少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几乎没有系统研读过范长江的新闻作品,而近年书市又鲜有范长江作品文集出售。偶尔见到早年出版的范长江作品选集,则大多为繁体字、竖排本,阅读不甚方便。更主要的是,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办报(台)理念,职业精神等,对改善和提高我们的新闻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2009年11月9日全国记协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学习,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吸引观众、打动听众、赢得读者;要不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愿望,反映群众呼声,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做百姓记者;要大力弘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推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要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工作本领;要注重品格、注重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把再版范长江新闻作品的想法向其亲属提出,立即得到响应。范长江夫人沈谱说,长江家乡党报的同志愿做这事,我们一定全力支持。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亲自选定并提供了样书。内江日报图书编辑室的同志很快行动,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装帧设计、内页插图、书稿清样等,最后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审定。
本书忠实于样书原稿,只对个别地名或提法因历史变化原因且易产生歧义的地方作了技术处理或注释说明,因此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范长江当年发表的作品。为适应当代读者阅读习惯,全书采用简化字、横排本。书中收录中共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为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作为再版前言,供大家学习研究参考。他用一个党政领导干部的眼光来看范长江,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作者为内江日报党组书记、总编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