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的看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丘树宏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
已出版个人诗集8部,人文社科经济类著作8部,发表作品逾200万字。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推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
创作了《海上丝路》《珠江》《Macau.澳门》等十余部大型史诗;主创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及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海内外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曾获《诗刊》诗歌奖、《文艺报》征文奖、《文学报》征文奖、《芒种》年度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
后记
40年:宽宽窄窄文化路
改革开放40周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各自的轨迹伴随
着国家的步伐向前迈进。而我,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则
用的是丰富而浓厚的文化情缘。或者换一句话说,我以我
自己的文化行为,以自己一个小小的缩影,走过了一段段
宽宽窄窄的路子,见证和诠释了40年改革开放壮丽辉煌的
画面。
有时候“多”未必宽、“专”也未必窄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也是世界的第一。改革开
放,中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和世界前所未有的第一,
而我个人,也在这场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中,创造
了自己不少的“第一”。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了“练笔”,我自己结合当时
的形势写了几篇文章,以作为高考作文的准备。其中一篇
写的是打到“四人帮”后公社书记如何抓紧春耕生产的。
1978年的高考作文是文章缩写,预备好的文章未能用上。
考上大学之后,我将这一篇投给了县里的杂志,名字叫做
《初春》,没想到居然给刊载了。这应该是我写改革开放
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散文竟然成为
了我的“媒人”!同在一间大学就读的一个师妹,也是老
乡,不知道怎么看到了这篇散文,觉得写得挺好的,就记
在了心里。一次见面时偶然说起,才知道原来作者是我,
从此两人就有了来往,以至成为了恋人,毕业后成为了夫
妻。
在大学读书时,我的文学创作很是旺盛,习作很多,
体裁也很丰富,但就是没有能够在省一级报刊发表作品,
因此一段时间非常烦躁,甚至很彷徨。一次,师妹兼女友
说了句“你就是写诗的命!”,让我如同醐醍灌顶、幡然
猛醒。果然,调整思路主抓诗歌后不到半年,我的诗歌《
北风吹过》就在赫赫有名的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刊载
了。而这一首,也是我发表的第一首表现改革开放主题的
诗歌。“北风”暗喻“四人帮”,诗歌最后一句是“她(
指春风)一撒绿袍/就把北风逮住了”。
悟——习惯上,人们总以为写作的体裁多,路子一定
宽,殊不知如果多而杂,没有一样精通,道路一定会越走
越窄。而若果你转而专注一种体裁,看似路子窄了,其实
路子会越走越宽,这就是所谓的“学业有专攻”。
“窄窄”的文学爱好,也可以成为人生“宽宽”的路
除了文学成为我的爱情“媒人”外,我发表的作品还
成为了我人生的“敲门砖”。
我出生在粤北的九连山区,世代是农民。父亲因为曾
经过继给地主家做儿子,故有幸读过一点儿书,很早就参
加了革命工作,但后来因为一个冤案做过监牢,一直到
1987年底才得以平反昭雪。学习成绩很好、但出身不好的
我,从来不敢奢望招工、当兵、做干部,很小的时候就有
了靠写作谋出路的念头,所以从中学开始就喜欢上了文学
创作。
不曾想文学真的改变了我的命运。然而,实质上改变
我的命运的,还是改革开放,因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文
学是不可能给我带来命运的改变的。因为改革开放,我才
有了通过高考考入大学读书的机会;因为改革开放,我的
文学作品才能够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大学毕业后,我回
到家乡当上了中学教师,在做好本职的同时,还是坚持业
余创作,而且陆陆续续有作品发表。虽然我的教师工作做
得很不错,是学校重要的骨干,但心里的文学梦还是占了
上风。1984年,我斗胆给刚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写了封信,
附上我发表的作品,申请调往县文化馆工作。没想到从不
认识的县委书记一个电话打给县教育局长,一下子就将我
调去了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后来书记才告诉我,县里能写
的人才太少了,能在大报刊发表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这就是调你到县委办公室的理由。歪打正着,由此,我就
正式走上了所谓的“仕途”。
1988年初,我迁调珠海市工作,同样是用了我的作品
作为敲门砖。当然,这次除了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也有了
不少的“官样文章”:什么工作报告啊、调研材料啊、新
闻作品啊,等等。
悟——虽然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虽然古
人总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人们习惯上总会有一种
看法,就是写文章没有大出息,也就是说写文章的路子太
窄太窄。然而从我个人的成长来看,我的文学爱好,我的
文学作品,却是我每一个人生阶段重要的的“敲门砖”,
也是我个人最重要的人生养分,是它,使我的人生道路越
走越宽、越走越好。
从窄窄的“小我”,走向宽宽的“大我”。
1988年的珠海经济特区,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是石头
也会燃烧的时代,何况我还是个满怀抱负的年轻诗人!
我最初的岗位,是在珠海市委办公室工作。这样的位
置,每一天接触到的都是特区建设最前沿的景象和消息。
日夜不断的打桩声,一天天延伸的道路,一幢幢矗起的楼
房……斗转星移、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眼睛
中闪现的,都是这一类壮观景象;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这
一类豪情壮语。自然而然地,我的一首《崛起》,很快就
刊发在了南方日报的副刊上。从这一首诗歌开始,我的诗
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题宏大多了,视野开阔
目录
第一辑 小小翠亨村
我们的
一个重要的国家命题
以的名义
从孔夫子到
“文化”随想
“国家命题”是怎样炼成的
“三味”中山
蔚蓝色的中山
人文中山
中山人的世博缘
中山路,在我们脚下延伸
我的中山情缘
写家乡人心中的歌
共同的心声
中山装文化意义的有益探讨
“庆龄文化”说
第二辑 香山香
香山:佛香之山
香港·香山·香缘
九连山情思
一方丰美的音乐水土
永远的启蒙老师
我的一九七八
与“羊晚”共庆“知天命”
天地人和,政协力量
第三辑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价值链
赵佗、惠能、与“广州学”
想起了南越王
中山:城市规划人文漫想
中华文化复兴浅议
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源
广东人文富矿呼唤集体抒写
爱情为诗路导航
我的文学倡议(两则)
何以解乡愁?唯有诗与歌
小诗也许有意料不到的大收获
用心做:一切皆有可能
总是因为风的缘故
你是献给天堂的幸福山歌
第四辑 咸水歌:疍家人的诗经
道:罗浮的精气神
一座城市的书香缘
“博雅”,我的图书顾问
说一说《影像中山五十年》
“猫论”与“猫诗”
原来,家乡是可以带着走的
与生俱来的诗人
“乡村无望”?功不唐捐!
静心是一种历练
舞蹈的其实是诗歌
人生点滴可成诗
还原家乡原来的样子
第五辑 西藏行脚
英伦G大调
南美四国行
三国考察日志
附录:
峰顶看峥嵘沙海淘真金
40年:宽宽窄窄文化路
——代后记
精彩页
小小翠亨村
又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我再次来到翠亨村瞻仰孙中山的故居,寻觅伟人当年的成长印记,领悟今天的变迁,也寄托对明天的憧憬。
作为生活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记不清来这里多少次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感悟。
然而,总不变的一种感受,是它的低调,而它的低调,总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小。”
是的,小小的翠亨村。
前面是汪洋南海,是文天祥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的伶仃洋,是浩浩瀚瀚的太平洋;面积只有27.41平方公里,又藏匿在方圆3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翠亨村,你确实很小很小。
翠亨,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蔡姓人在此建村,地处山坑旁,名蔡坑。后人见这里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在清道光初年改称翠亨,沿用至今。名字的来由,也十分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漫。
孙中山出生的故居,就在翠亨村的东南角。一条公路从故居门前蜿蜒而过,让故居门前孙中山手迹“后来居上”四个大字,更显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沿着一条百来米长的林荫小道走进来,循着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先生书写的手迹“中山故居公园”的指引,一座两层楼的红色小屋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孙中山故居。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里面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整个庭院。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则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而窗户的门,所有都是木制的百叶窗。从孙中山的设计,可以看出他的传统和开放、继承和多元的思想。参观者都会注意到,故居室内保存着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与友人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故居建筑最有意思的是厨房和浴室的区别。厨房完全是中国式的,而浴室则放置了一个白色的浴缸,这是从国外引进的,至今还能使用。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年孙中山建造住房时,在周围矗起了一盏盏西式的路灯,这可能与他的父亲做过更夫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孙中山的爱心。
房子落成时,孙中山在正门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一椽”之所,真是小啊。
庭院右边,有一口往年遗下的水井,其实这个地方才是孙家最早的居所。孙家最早的居所是仅仅30平方米的平房,那正是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诞生的地方。孙中山的祖辈是一般的农民,父亲只不过是村里的更夫,因此一直很穷。后来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去了檀香山办起养牛场而致富,寄回钱来,孙中山亲自设计并施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居。
故居前院的左边,孙中山种下了一棵当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的酸子树,一直长势良好,郁郁葱葱,但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台风将树冠吹倒了,它顽强地匍匐着生长,倒长成了龙的形状。当年故居管理人员用这棵树的树子儿植的一棵新树,现在也已经长得粗壮高大。两棵树,一卧一立,煞是好看。每次看见酸子树,我总会想起1962年郭沫若到访孙中山故居写的一首诗:“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绿/村外木棉花正红/早知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
故居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广场,草木茂盛,一片绿荫。在一棵苍老的榕树下,有一尊青铜雕像,述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话说孙中山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英雄故事,而雕像体现的正是一位太平天国遗兵名叫冯爽观的老人在向孙中山讲述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事,一老一少,写实逼真。
翠亨村有东、南、西、北四个村门,当地人称这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村门为闸门。从大理石构造而成的南闸门进入,门楣上的匾额雕刻着字体圆润的“瑞接长庚”四字,在“瑞”与“接”两个大字之间有一道明显的裂缝。关于这个裂缝,有一段经典的历史,据说这道裂缝是1892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人在此门附近试验炸药时,震裂了门上的石匾而留下的。
P3-5
导语
心的看见,心的奉献——丘树宏最新散文集《心的看见》与您心的交融。
作品中高度集中反映出作者对整个中山市的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审读思考。五辑的内容从多方面展示了作者各种类型的文本。充分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目标和追求:写诗作文一定要追求正能量、坚持真善美,这样你的写作才能拥有宽广的道路。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分为五辑,前三辑是作者行走边疆,游历国外以及对广东省内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感悟。第四、第五辑则是作者一些学术性的评论文章和为其他书的做的序言的结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