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觉者的足迹》能够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认识、肯定与批判结合的态度,对待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主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评判历史人物。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杨和平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先觉者的足迹》能够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认识、肯定与批判结合的态度,对待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主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评判历史人物。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导论 一、课题背景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范围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李叔同的生命轨迹与音乐贡献 第一节 生命轨迹 一、天津时期(1880—1898) 二、上海时期(1898—1905) 三、留学日本(1905—1910) 四、教育时期(1910—1918) 五、出家时期(1918—1942) 第二节 音乐贡献 一、首创《音乐小杂志》 二、学堂乐歌创作 三、佛教歌曲创作 四、启蒙音乐教育 第二章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研究界阈 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路 二、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历史性与承续性 第二节 社会背景 一、近代以前的音乐教育 二、近代以来的政治背景 三、近代学校音乐教育 四、学堂乐歌的收获 第三节 思想来源与实践基础 一、思想来源 二、实践基础 第三章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二节 “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三节 “爱国奉献”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乐歌创作”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五节 《音乐小杂志》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章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影响之一 二、影响之二 三、影响之三 第二节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现实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的现实意义 三、“爱国奉献”的现实意义 四、“乐歌创作”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缺失 一、局限与缺失之一 二、局限与缺失之二 三、局限与缺失之三 第五章 李叔同嫡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第一节 吴梦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三、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编写 第二节 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三节 刘质平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六章 李叔同再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第一节 唐学咏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二节 缪天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三节 钱君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四节 邱望湘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创作特征 二、音乐教育思想 三、主要音乐贡献 第五节 陈啸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创作特点 二、音乐教育思想 三、主要音乐贡献 第六节 俞绂棠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第七节 裘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一、音乐教育思想 二、主要音乐贡献 余论: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 附录一: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简明年表 附录二: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代表作品曲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由内容到结构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到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音乐的传人和新式学堂的建立,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种不同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形态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和体系也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里,涌现出许多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先行者和启蒙者,他们通过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实践,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作为中心人物,从分析和论述他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人手,描述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自清王朝礼崩乐坏、瓦砾废墟中艰难起程,从萌生幼稚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脉络。同时紧紧围绕着李叔同这一中心人物的音乐教育实践、生命轨迹、音乐贡献以及其音乐教育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实践基础的方方面面展开较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分析,进而以充分的史料和较缜密的论证,揭示、归纳、提炼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对后世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与缺失。我国近现代第一批从事现代艺术——音乐、美术教育的园丁们,大都出自他的门下,如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以及再传弟子缪天瑞、陈啸空、唐学咏、钱君訇、邱望湘、裘梦痕,他们在以后的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如夏丐尊在《清凉歌集》的序中说:“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之言,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及其支系弟子,为我国现代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支有影响的群体。李叔同的嫡传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以及再传弟子缪天瑞、陈啸空、俞绂棠、唐学咏、钱君匐、邱望湘、裘梦痕等等,就是这个音乐教育家群体中的一些代表。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对于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这个音乐教育家群体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过程而言,从历史的视角看不过是一瞬间,然而历史的偶然一瞬间可以是一代人的几十年,从而通过种种偶然去理解和把握必然,促使偶然更多地和更充分地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就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同样也是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由导论、六章20节和余论等部分组成,并附有各位音乐教育家的简明年表和主要参考文献。 导论:主要阐述了三个基本内容:一是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问题提出的背景、缘由与使命;二是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学术进程及本文研究相关的学术成果、研究范围;三是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依据,确立对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学术方向。 第一章:“李叔同的生命轨迹与音乐贡献”,本章由两节组成。第一节:“生命轨迹”,将李叔同一生分为五个时期,并镶嵌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初步的、全景式的素描,反映出李叔同每个时期思想变化的心路历程;第二节:“音乐贡献”,将李叔同一生从事音乐活动,归纳、升华出他“首创《音乐小杂志》”、“学堂乐歌创作”、“佛教歌曲创作”、“启蒙音乐教育”四个方面的音乐贡献,反映出李叔同一生的独特奉献与成果。 第二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研究界阈”,分别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路”和“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历史性和承续性”作了粗略的勾画,反映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生成的历史条件和教育理论基础;第二节:“社会背景”,则从“近代以前的音乐教育”、“近代以来的政治背景”、“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及“学堂乐歌的收获”诸方面进行了回顾、展衍,反映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生成的前提条件;第三节:“思想来源与实践基础”,探究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反映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生成的直接的动力源泉。 第三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本章由五节组成。通过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活动的展开分析,在依据大量文献史料的论证中,认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方面是:第一节:“先器识而后文艺”、第二节:“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第三节:“爱国奉献”的音乐教育思想、第四节:“乐歌创作”的音乐教育思想、第五节:“《音乐小杂志》”中的音乐教育思想。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中心思想。 第四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从“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学生为本”、“爱国奉献”、“乐歌创作”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三节:“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缺失”,从三个方面阐明其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缺失。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李叔同嫡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吴梦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二节:“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三节:“刘质平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分别从他们的生命轨迹、音乐教育思想、主要音乐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们作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继承者、传播者、发展者,身体力行地实践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在这三位嫡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不仅具有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开创性地发展了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并赋予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以新的生命、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第六章:“李叔同再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本章由七节组成。第一节:“唐学咏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二节:“缪天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三节:“钱君匋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四节:“邱望湘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五节:“陈啸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六节;“俞绂棠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第七节;“裘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分别阐释了他们各自的生命轨迹、音乐教育思想、主要音乐贡献。他们作为李叔同的再传弟子,同样也是其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继承者、传播者、发展者。他们在后来的音乐教育岗位上,或从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的时候,以自己老师为榜样,以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指导,践行着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在这七位再传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不仅具有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和精神风貌,而且成为后来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传播者和发展者。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余论: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 本书的创新点有三:其一、选题具有创新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出现少量的研究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论文或专著中的片段,但是尚未发现全面论述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其二、文献史料具有创新性。文中一些文献史料是近年内学术界首次挖掘和利用的,并且采访了李叔同的再传弟子缪天瑞先生和孙继南先生。其三、立意具有创新性。本书能够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认识、肯定与批判结合的态度,对待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主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评判历史人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