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自然崇拜与敬畏
一 神话故事中的生态意韵
(一)女娲传说
(二)逐日、吞日、浴日、射日
(三)精卫填海
(四)嫦娥奔月
二 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意韵
(一)祖先的生态起源
(二)图腾禁忌与生态保护
三 生肖与姓氏中的生态意韵
(一)生肖的生态起源
(二)姓氏的生态起源
第二章 生态哲学的萌芽
一 《周易》的生态哲学
(一)生生不息
(二)相生相克
(三)天人合德
(四)心系苞桑
(五)鸣鹤在阴
二 《月令》的生态思想
(一)天象、物候、时令的运行规律
(二)自然与生态农学
(三)自然资源保护
三 《吕氏春秋》的生态哲学
(一)万物一体
(二)法天地、因自然
(三)自然循环
(四)尊重生命
(五)生态技术
第三章 生态哲学的理性抽象(一)
一 《老子》的生态哲学
(一)道生万物
(二)道法自然
(三)损有余而补不足
二 庄子的生态哲学
(一)齐物论
(二)自然无为
(三)物我交融
三 《管子》的生态哲学
(一)以道为本
(二)天人相因
(三)德润万物
(四)时禁、务时
第四章 生态哲学的理性抽象(二)
一 孔子的生态哲学
(一)知命畏天
(二)乐山乐水
(三)弋不射宿
二 孟子的生态哲学
(一)性善论
(二)仁民爱物
(三)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四)寡欲节制
三 荀子的生态哲学
(一)天有常道
(二)制天命而用之
(三)诚通天人
(四)以礼节欲
(五)应时使物
第五章 生态哲学的理性具体
一 汉代道家的生态哲学
(一)天、地、人相得成善
(二)循道而为
(三)天父地母
(四)道主生化
(五)适情抑欲
(六)物无贵贱
二 董仲舒的生态哲学
(一)“天人感应”说
(二)“灾异”说
(三)“君主生态责任”说
(四)“阴阳五行”说
第六章 走向清辩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 玄学的生态哲学
(一)王弼的生态哲学
(二)阮籍、嵇康的生态哲学
(三)郭象的生态哲学一
二 陶渊明的浪漫主义生态哲学
(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重返家园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验自由
(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安顿生命
第七章 绿色佛教
一 缘起”说
(一)万物缘起、和合而生
(二)缘起中道、不二法门
(三)诸法无我
二 “因果”说
(一)因果报应
(二)依正不二
(三)业报轮回
三 “慈悲”说
(一)亲生命性
(二)与乐拔苦
(三)同体大悲
(四)珍爱生命
四 “平等”说
(一)是法平等
(二)无情有性
第八章 生态图式论
一 以“太极”为本源的宇宙生成的生态图式
(一)“无极而太极”: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二)“以太极立人极”:天人合一的人性生成论
二 以“诚”为本的道德生成的生态图式
(一)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二)诚为“性命之源”
(三)以“中”为“诚”
三 “孔颜乐处”生态理想的生成图式
(一)见大忘小
(二)万物和顺
四 “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品格的生成图式
(一)“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性修养
(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独立人格
第九章 生态本体论
一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生态哲学
(一)“仁学”的生态意韵
(二)“理学”生态倾向
(三)“天、地、人”三材
(四)“致中和”的生态意韵
二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生态哲学
(一)心即理
(二)万物同体
(三)致良知
三 张载的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一)太虚即气
(二)天人合性、天人合德
(三)爱必兼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