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本书以大学校长为经,学校为纬,试图铺展一张百年前沪上大学校长的谱系,从而回应教育的百年之问——
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教育家/海派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俞可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本书以大学校长为经,学校为纬,试图铺展一张百年前沪上大学校长的谱系,从而回应教育的百年之问—— 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 内容推荐 上海,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窗口和缩影。 百年大学沧桑,百年对教育家的呼唤。 所遗存的问题,其内涵是丰裕而深邃的;所激发的启示,其价值是恒久而普适的。 马相伯与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张寿镛与光华大学;颜福庆与上海医学院;胡敦复与大同大学;刘湛恩与沪江大学…… 本书以大学校长为经,学校为纬,试图铺展一张百年前沪上大学校长的谱系,从而回应教育的百年之问—— 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前言 第一章 爱国老人的世纪教育情怀 马严二公 草创维艰 出走家乡 出走教会 投身洋务 仕途坎坷 旦复旦兮 光我中华 毁家兴学 中华曙光 爱国老人 救国领袖 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中兴人瑞 百岁青年 第二章 魂归日月光华之海上约园 六三事件 放歌卿云 筚路蓝缕 日月光华 民国掌柜 苍茫仕途 知行合一 以教为乐 格致诚正 志之所在 国难愈甚 志气愈坚 守望约园 文以兴邦 第三章 一个人的中国西医教育史 情系湘雅 领袖之缘 悬壶济世 初闯湖湘 南有湘雅 北有协和 合从连衡 仁术为民 公医公学 服务人群 教徒世家 爱国拳拳 忠良之门 颜氏三杰 病日新兮 医亦日进 杏林郁葱 桃李芬芳 悲凉晚年 气节弥坚 第四章 追寻海上那片教育乌托邦 破旧立新 源远流长 自立立人 铮铮傲骨 自达达人 白手起家 教育领导 人师楷模 兄弟结义 家族兵团 教育启蒙 科学救国 根连无锡 魂牵上海 第五章 为了沪江精神而血洒浦江 教会大学 华人校长 幼年艰辛 成年扶弱 夫唱妇随 共筑博爱 敬生敬师 爱家爱国 沪江精神 爱洒申城 海派风骨 血染浦江 海上英烈 衣钵相传 跋 郑家尧 后记 俞可 试读章节 五班上课,文科教习郭镇瀛发现教师坐席放有一只洗净的墨水瓶,断定是学生故意捉弄他,便严词追查。五班学生均告不知。郭就恐吓前排学生贝蝇伯、伍石卿,限他们三日内告发,否则加罪。威胁之下,五班有一学生诬告此瓶是伍正钧所放。 13日,校方应郭的要求,公告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从而引发五班学生义愤。与校长申辩亦无效,全班学生随即决定集体退学以示抗议。校长汪风藻得悉,不问情由,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全校学生大哗,引起强烈公愤。几经交涉,仍无成效。校长一意孤行,并决定“以此示儆”。全校学生决定全体退学。 16日,全体学生二百余名打好行装,集体在大操场,等候校方最后答复。上午十时左右,仍不见回音。于是,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序,高呼“祖国万岁”口号,秩序井然地走出南洋公学。 蔡元培也愤而辞职。 事后,经多方劝说,家长动员,少数人又返回了学校,但退出者仍有145人。 此“墨水瓶事件”被称为中国学运史上“一声霹雳”。 中国教育会负责人章炳麟当即成立了“爱国学社”,使退学学生得以继续学习。 “墨水瓶事件”促使马相伯下定办学的决心。 而随蔡元培在马相伯处学习拉丁文的24名学生,自然成为马相伯所创办的学校的首批学员。 震旦学院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学制两年。马相伯亲任监院(校长),主持校务,项微尘为总干事,郑子渔任会计。 所定学科,为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学院分文学、质学(科学)两类,学制三年,各科均以外文教授。文科设有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哲学、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等课程,理科设有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簿记、绘图、音乐和体操等课程。 马相伯亲编《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亲自授课。 震旦学院招生标准非常严格:一,精通古文,翻译优美精确;二,中文书本知识广博,熟悉时事,以利于选择翻译中国最需要的西文书籍;三,有良好阅读习惯,能妥善应付紧张的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独立研读。试读一个月不合格者随时责令退学。清贫学生试读合格后免交学费,毕业后为学院半薪译书两年。 马相伯施教方针概括为:一,民主治校,学校各部事务,由学生自行管理。每学期初学生选出几位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承担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依循规章实行自治,以培养学生自治能力;二,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也就是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每星期日上午全校学生集合辩论时事,促使学生用书本知识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三,每月3次军训,给学生打下将来为实现现代中国的理想而战斗的基础;四,指导研究科学的门径,精选西欧名著作教材。 教学上,马相伯始终不顾年迈站在第一线。他亲授物理、几何、文艺等课程。 弟子陈传德回忆道: “文法与名人格言两书,由先生亲自教授,语多启发,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并常引用我国典籍成语,以解释课中文句。其博通今古,融贯中西,迥非时流昕能望其项背,而学生得其陶冶,进步神速,即驽钝如传德,习法文末足三学期,巳能与法籍教授直接谈话矣。余如象数学、格物学、致知学各科,亦但开示门径,启学者自由研究之风。”P24-25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戒,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万,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卡,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5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奋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副、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上海确实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5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左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5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于、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乏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安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着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汀。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斫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斫,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效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氏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20世纪3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 2007年5月20日于乐耕堂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我在留德期间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回国定居后,先潜心于教育学基础理论,后转人教育领导研究。期间,我联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德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和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发起两年一届的“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再加上《复旦教育论坛》对我的关爱,我蹒跚地步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之间》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博洛尼亚和里斯本框架中欧洲大学的教育领导变革》,由此,我把研究重点聚焦于大学校长的教育领导力。 如果说,我以前着眼于大学校长的国际比较,那么,本书为我的研究界阈拓展了历史视角。 鉴于本书在学术上亦有价值,且作为世博献礼,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特别把本书列入该学会2009年度重点课题。 在此,由衷感谢《海派文化丛书》编委会和文汇出版社的信任与厚爱,感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的关怀与重视,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全体同仁的支持与配合,以及感谢家人的关照与奉献。 俞可 2010年3月于沪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