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刚经的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把《金刚经》与《道德经》、《孝经》一起颁行天下,以这三部经来分别代表佛、道、儒三家,从此《金刚经》就正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性经典。

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在这个大千世界,都需要、“降伏其心”,都需要“应无所住而在其心”,都需要解决这个“心”的问题,因此对于现代的我们更需要来闻、思、修这部《金刚经》的智慧。

内容推荐

《金刚经》是在中国历代帝王的护持和推动下由梵文翻译并流传下来的。

前秦始皇帝符坚与后秦皇帝姚兴先后迎请和护持鸠摩罗什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北魏宣武帝礼请和护持菩提流支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始于南梁武帝、继而南陈梁安太守礼请和护持真谛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多蜜经》。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札请与护持达摩笈多法师译出了《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唐太宗礼请和护持玄奘法师译出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武则天迎请和护持义净法师译出了《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明成祖朱棣亲自主持编纂《御制金刚经集注》。

目录

总释名题

 (甲)解经题

 (乙)解人题

法会因由分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证信序(通序)

 乙二,发起序(别序)

善现启请分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当机诚请(分二)

 丁一,承前赞善

 丁二,因机设问

 丙二,如来许说(分二)

 丁一,赞善印是

 丁二,诚听许说

 丙三,当机愿闻

大乘正宗分

 丙四,如来开示(分三)

 丁一,开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标示

 己二,正明

 己三,征释

妙行无住分

 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标示

 庚二,指释

 庚三,结示

 己二,征释其意

 己三,劝如教住

如理实见分

 戊三,兼释伏疑(分二)

 己一,释因生疑

 己二,防转成疑(分二)

 庚一,防报相可住疑

 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正信希有分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显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实信德(分三)

 庚一,当机问信

 庚二,如来答有

 庚三,显示其德

 己二,一念净信德

 戊二,辗转征释(分三)

 己一,承征承释

 己二,转征转释

 己三,再征再释

 戊三,结示进信

无得无说分

 戊四,重释伏疑(分三)

 己一,防疑示问

 己二,当机裁答

 己三,征起释成

依法出生分

 丁三,较量持福(分三)

 戊一,能较量

 戊二,所较量

 戊三,释伏疑

一相无相分

 乙二,推广降住开解分(分三)

 丙一,推广降住(分三)

 丁一,正与推广(分二)

 戊一,推广降心之法(分四)

 己一,初果离相

 己二,二果离相

 己三,三果离相

 己四,四果离相

 庚一,问答显理

 庚二,引己作证

庄严净土分

 戊二,推广住心之法(分二)

 己一,修因无住(分三)

 庚一,得记无住

 庚二,严土无住

 庚三,总以结示

 己二,得果无住

无为福胜分

 丁二,略示周足(分三)

 戊一,较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较量(分二)

 庚一,极显恒河沙多

 庚二,极显宝施福多

 己二,所较量

尊重正教分

 戊二,取劣况胜(分二)

 己一,随说尚胜

 己二,何况尽持

如法受持分

 戊三,请示经名(分二)

 己一,当机请名奉持

 己二,如来如请为示

 丁三,尽断余疑(分三)

 戊一,断是名何必强说疑

 戊二,断无说云何摄界疑

 戊三,断名界云何现相疑

 丙二,成就解慧(分五)

 丁一,较量经功

离相寂灭分

 丁二,信解感叹(分三)

 戊一,当机闻解悲感

 戊二,赞叹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现前信解功德

 己二,当来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赞叹

 庚二,辗转征释

 戊三,如来印许证释

 己一,正与印证

 己二,征起转释

 丁三,类明余度(分二)

 戊一,类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类明

 己二,引事证释(分二)

 庚一,详引近事

 庚二,略引远事

 戊二,总结一切

 丁四,会合前语(分二)

 戊一,正与会合

 戊二,兼释伏疑

 丁五,遮疑助解(分二)

 戊一,以语遮疑

 戊二,以喻助解

 丙三,显示经功(分四)

 丁一,分门略显(分三)

 戊一,显示自持功德

持经功德分

 戊二,较量闻经功德

 戊三,况显兼说功德

 丁二,释义详示(分四)

 戊一,约教理显德

 戊二,约行果显德

 戊三,约依处显德

能净业障分

 戊四,约功用显德

 丁三,引因较量

 丁四,总以结叹

究竟无我分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

 丁一,降心离相(分二)

 戊一,略明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得记离相(分四)

 庚一,问答略明

 庚二,印证详释(分二)

 ,辛一,印证

 辛二,详释

 庚三,证起转显

 庚四,结示中道

 已二,感报离相

 己三,修因离相(分二)

 庚一,承前总以例明

 庚二,约事别为遣相(分二)

 辛一,约度生遣相

 辛二,约严土遣相

一体同观分  ,

 己四,知见离相(分二)

 庚一,见无定相

 庚二,知无实相

法界通化分

 丁二,住心无住(分二)

 戊一,略明

离色离相分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见佛无住(分二)

 庚一,见身无住

 庚二,见相无住

非说所说分

 己二,闻法无住(分二)

 庚一,说者无住

 庚二,闻者无住

无法可得分

 己三,得果无住(分二)

 庚一,空生问得

 庚二,如来印答无得

净心行善分

 己四,修因无住

福智无比分

 丁三,较量持福

化无所化分

 乙四,决定降住成证分(分二)

 丙一,降心离相(分二)

 丁一,略明

法身非相分

 丁二,详示(分二)

 戊一,观相离相(分三)

 己一,探定本见

 己二,验出非真

 己三,权以偈安

无断无灭分

 戊二,离相亦离(分二)

 己一,遮念离相

 己二,明遮所以

不受不贪分

 丙二,住心无住(分二)

 丁一,略明(分二)

 戊一,无住福胜

 戊二,明其所以

威仪寂静分

 丁二,详示(分二)

 戊一,正报无住

一合相分

 戊二,依报无住(分二)

 己一,微尘无住

 己二,世界无住

知见不生分

 丙三,结归问意(分二)

 丁一,结归云何降心问(分二)

 戊一,拂我显无(分二)

 已一,问答拂我

 己二,征起显无

 戊二,拂法结问

应化非真分

 丁二,结归云何住心问(分二)

 戊一,较显持说

 戊二,示说结问(分二)

 己一,示说不取

 己二,不取之故

 甲三,流通分

附录一

金刚经六祖口诀

附录二

金刚经破空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试读章节

先讲“如是”两个字。

我们看《弥勒上生经》窥基法师的注疏,有16种解释,他还说明,他见过古时大德解释“如是”一共有30多种,他将最好的解释选择出来,有16种。我们的智慧赶不上大师,所以我选择最好解释的和容易记的三种,由浅人深。

  第一种解释,“如是”两字是“指法”之词。“如是”就是指这部《金刚经》,这叫“如是”。

第二种解释,“如是”就是“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顺从之意。

这两种解释就是浅显的解释。

第三种解释,“如是”即“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妙理。在每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金刚经》上,“如是”两字是显三般若之理。

这个“如”,就是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理体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为“如”。“如”也可说是“不异”之谓也。所谓不异,即是不变异、不动。如果是有个智慧有个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动,动了就不叫“如”。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启发出来的,我们的观照智慧从哪里起的呢?即是在我们本具的实相理体上启发出来的。这等于电灯与电灯的光,并不是两个,灯光就比如观照之智,即始觉智,电灯的灯等于本觉理体,说是有两个,实际就叫电灯,这是二而不二。始觉智合乎本觉理,它是如如不动的,这就叫“如”。

“是”者,“无非”谓之是,非就是过错,没有过错,没有过非,这就叫“是”。什么法才没有过错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绝对没有过错,所以文字般若才称“是”。

由于已显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

再解释“我闻”两字。“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因为小乘经是阿难尊者结集的,大乘经也是阿难尊者结集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广大,一切佛说的大小乘经他都能闻到而且还能背诵出来,阿难尊者自称“我闻”。再把“如是”两字合到“我闻”来,就叫“如是我闻”。“如是”者,则是信顺之词,就是说世尊在世讲的《金刚经》,我非常信仰,非常顺从,这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要是显理之词即是这三般若的妙理,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无非的“是”,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难从佛闻的。再浅显地解释,“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就指这部《金刚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叫“如是我闻”。

讲佛经可以讲深也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瞎害众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变成罪过了。自己不开智慧,乱说一通,这叫自己没有开眼。假如有一大群人听你讲经,那便变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众盲,相偕人火坑”,那罪过可大了。所以讲经可以讲深讲浅,千万不能讲错。

“如是我闻”包括了六种成就的两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二字是闻成就。释迦佛说法,听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顺之词,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顺、从,就不是“如是”了。“佛法如大海,惟信能人。”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没有闻也不行,像现在我们佛教的在家弟子,他们都有信仰心才来寺院拜佛祖、烧香、献供养,很诚恳地叩头祷告,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有信无闻。所以得有“我闻”之闻成就。佛法非闻不行,要是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解,你本来就有智慧,但是没有遇到别人说法,因此佛法一点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经,看不懂,因为它是专门的学问,必须有人说法。光有人说没有人闻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发了心要讲经说法,你们诸位不来,我跟谁讲呢?所以要有闻法的人,这个法会才会成就。

第三个成就就叫时成就。时间没有定体,但时间很重要的。没讲经说法的时间,、这个法会亦不能成就。譬如说现在住在台湾还太平,“太平”这时间很好,就可以讲经说法了。天气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讲堂里坐不住人,这不是好时间。或者天气太热,热到讲堂里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时间。所以天下太平,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这正是讲经说法闻法的好时间。因此时间很重要,没有好时间,法会亦不能成就。

“一时”:为何不载年、月、日,而载个“一时”呢?释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载年、月、日,因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无量世界,假如记载释迦佛在印度国某年某月某日讲的,到我们中国是中国的年、月、日,那必须先用历史的考据学来考证印度的时间,这样不是费了很多冤枉力吗!实际上这是不相干的事,而且释迦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上,那时间更无法考证,所以说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个“一时”。

P18-21

序言

佛教在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只有这部《金刚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般若为诸佛之母,佛教大藏经中有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金刚经》是其中的精华?

在《金刚经》中弟子向佛陀提问“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说《金刚经》就是要解决这个“心”的问题,这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金刚经》的翻译、流传特别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护持与推广。前秦皇帝苻坚与后秦皇帝姚兴先后迎请和护持西域鸠摩罗什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宣武帝礼请和护持印度菩提流支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始于南梁武帝继而南陈梁安太守迎请和护持印度真谛法师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礼请和护持印度达摩笈多法师译出了《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太宗礼请和护持玄奘法师译出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武则天迎请和护持印度义净法师译出了《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明成祖朱棣亲自主持编纂了《御制金刚经集注》。

唐朝一位不识一字的樵夫因为听闻《金刚经》而豁然开悟,成为了禅宗六祖,随后中国禅宗开始兴盛,并且依据《金刚经》为传法心印。从此,《金刚经》在平民百姓之间也得到广泛地推崇与奉持。可以说,《坛经》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述的通俗版《金刚经》,是西土《金刚经》与东土大乘文化的伟大结晶,是公认的中国人自己讲述出来的一部佛经。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把《金刚经》与《道德经》、《孝经》一起颁行天下,以这三部经分别代表佛、道、儒三家,从此《金刚经》正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表性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者,金中之精,其坚利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其光明能照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染;般若者,非一切世间智慧,特指佛陀的解脱智慧;波罗蜜者,由人生的烦恼此岸到自在彼岸。这部经就是教导大家如何运用如“金刚”一般的佛陀智慧来实现人生的自在境界。

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在这个大千世界,都需要、“降伏其心”,都需要“应无所住而在其心”,都需要解决这个“心”的问题,因此对于现代的我们更需要来闻、思、修这部《金刚经》的智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