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气候持续上升,上海将沉没。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5000名科学家,联合向哥本哈根会议提交报告,报告严肃指称,如果人类无法制止气候持续上升,海平面将因冰川融化而可怕升高。而一旦如此,除上海外,东京、纽约、伦敦、威尼斯、悉尼、台北……包括天津和广州,深圳,都将被海水淹没。
这绝非危言耸听,本书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保卫地球的时间,其实已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沉没(黄金三角洲的最后悬念地球危机报告)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苏言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假如气候持续上升,上海将沉没。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5000名科学家,联合向哥本哈根会议提交报告,报告严肃指称,如果人类无法制止气候持续上升,海平面将因冰川融化而可怕升高。而一旦如此,除上海外,东京、纽约、伦敦、威尼斯、悉尼、台北……包括天津和广州,深圳,都将被海水淹没。 这绝非危言耸听,本书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保卫地球的时间,其实已到。 内容推荐 “上海们”可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之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与格陵兰岛冰雪融化后。上海将被淹没。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依照目前海平面上升趋势。到2050年,上海需要迁移的人口可能要到100万人。属高度脆弱地区;此外长江三角洲沉没指数最高。河口城市上海首当其冲。 世界自然基金会:巨型城市成上海难以承受之重,沉降损失超过2900多亿元。 联合国:上海为未来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令人悲伤的消息不仅于此。上海前100年温度升高1℃,已引发了世界关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已在上海实施“多种灾早期预警系统”;2010年上海即将启用的预备水源地已受到咸潮威胁…… 面临类似问题的,远远不只上海。 我们的先辈们出生入死,在战争中抢救和平,耗尽生命! 我们这一辈在奋力发展经济,创造人类价值,竭尽全力! 我们的下一辈,会不会不断地要为拯救地球而燃烧自己的一生呢? 本书编撰团队受使命驱使,长时间专门研究地球存在的问题,编撰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地球真相。希望生存在地球的人类能听听地球的声音。 本书只为献给关心未来的人们! 目录 序 人类进入不确定世纪 前言 不愿面对的真相 第一章 海陆拉锯战 第一节 海面上升无法讨价还价 一、南极消失后的中国模样 二、上海的“紧箍咒” 三、世界三角洲水蔓延 第二节 极端气候之致命武器 一、有一种伤害叫无法无天 二、三角洲倾城之“孽” 三、淡水变“盐水”的不归路 第三节 有多少沉没可能复制 第四节 一场输不起的较量 一、堤坝与城市的赛跑 二、大迁移会发生吗? 三、危机“加码”与大自然的钱袋子 结语 附 英伦水患 第二章 三角洲的地下秘密 第一节 大坝的悖论 一、水坝与三角洲爱恨交加 二、后水坝时代生存手册 第二节 隐形下沉 一、中外激辩上海沉降危险 二、地陷:上海的影子 三、三角洲“集体沉默” 四、地球“肾”衰竭之苦 五、三角洲的最后机会 结语 附 马莫特大坝的退休 第三章 巨型城市的左右为难 第一节 城市化之重 一、巨型城市的巨型气候 二、两亿人?沉重的上海 第二节 水荒之重 一、墨西哥城的巨型灾难 二、上海:墨城式隐疾 三、被迫三迁的水源地 四、绿色灾难 五、下一站,希望 结语 附 牛田洋的填海故事 第四章 三角洲保卫战 第一节 专业的贡献 一、最聪明的脑袋 二、影响60亿人的声音 第二节 团结的力量 一、新新城市的实验品 二、世界河口城市伙伴的故事 第三节 个人的贡献 一、一个人的环保诊断书 二、你是我的英雄 结语 附 荷兰智勇闯水关 后记 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试读章节 二、上海的“紧箍咒” 2010年,上海步入了世博年。根据当年上海申办世博时的报道显示,申办成功的因素除了上海本身的经济、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还有它带给世界人民的一个共同思考议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主题无疑道出了当今社会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上海这个巨型城市中,我们感受到了它快速前进的脚步,但也隐约感觉到某些制约上海前进脚步的镣铐。 这种感觉有点类似刘翔带给我们的感觉,青春朝气、拼搏向上、骨子里渗透着一股冲劲,但是,却带着痼疾与伤痛。那么,上海这个城市的“痼疾”在哪里呢? 戏剧性的是这个痼疾就是成就了它的优势——地理位置!上海,坐落在长江三角洲上的河口地区,位于北京和香港的等中点上,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以2000万人口雄踞中国第一大城市。2007年,上海以56亿吨货物吞吐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码头,流动集装箱已超香港使它成为继新加坡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港口。国务院也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但是,上海所处的河口位置平均海拔却仅有1.8米至3.5米,海平面上升使得城市多个片区在抵御灾害之时显得尤为脆弱;三角洲的松软土质伴随着人为因素又在不断下陷,例如地下水与石油的过度开采、上游堤坝的影响等。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加之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 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30厘米(有科学组织认为这个数字是70厘米),上海地区大约5.4万平方公里可能被淹,这个面积将超过整个上海的一半之多。按照国家海洋局的研究,在有防潮设施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没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海岸13%的土地。 原本让上海能够“海纳百川”的风水宝地而今却陷入了困境之中。 这种困境也许是所有大型三角洲城市的宿命之一。 由WWF主持的一份研究报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压力——亚洲主要沿海城市的气候脆弱性排名》主要考察了亚洲受气候变化威胁的11个主要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包括:中国的上海、香港,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越南的胡志明市,柬埔寨的金边,泰国曼谷,孟加拉国的雅加达,印度的加尔各答。报告认为,亚洲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在过去100年里,亚洲气候变化的证据俯拾即是:上个百年,整体气温从1℃上升至3℃,降水格局发生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 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这¨个城市的三个影响因素,得出它们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总体脆弱性排名。这三个因素包括:曝露性、敏感性以及适应性。 在这项研究的综合脆弱性排名中上海与越南的胡志明市并列第四,因为两个城市都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尽管两者与其他城市相比,拥有略高的适应性。 而从研究中细分的三项中也可以更加具体地看出,上海的脆弱性何在。 曝光度,即面对气候影响上,上海与达卡、胡志明市并列排名第二。这意味着三个城市是除马尼拉以外最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方,都极易遭受洪水以及热带风暴袭击。同时,中国香港也紧接其后,排名第三。但是,香港相对来说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总体危害比较小。 敏感性,这项排名主要考察了气候变化对11个城市的人口、GDP、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类别,上海排名第二,仅次于雅加达。作为城市化人口聚集中心,上海同样担负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所幸,在这项研究的第三个部分,即城市应对气候的适应性中,上海的排名也相对较高,排在香港与新加坡之后(两者并列第一)。这说明,上海已经准备好或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其实,早在2009年全球关注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举行之前,英国资深环境记者保罗·布朗就向公众宣布了他的“沉没警告”: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2050年,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因为保罗在英国《卫报》从事了多年的环境报道工作,而他的祖国英国也是受到海平面威胁的国家之一,伦敦作为世界级大城市与纽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同样面临海平面上升1米的威胁,所以,他相对环境威胁比较敏感。2004年,英国政府科技署就曾发布报告称,未来50年近400万英国居民面临房屋被淹没的危险,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戴维·金领衔的60人小组研究证实,英国的城市正在受到海平面上长、河流洪水泛滥的威胁,大规模洪水暴发保守估计会在2080年到来,最坏的情况也就是2050年就会来临。 将时间再倒退14年,那个时候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将目光投向海平面上升与沿海城市安全之间的关系了。1993年,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耗费3年时间完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也是迄今为止对于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安全关系最为详尽的一次研究。在报告第一章中,科学家们就预测:“上海地区理论海平面2010年比1990年将上升4厘米,2030年将上升10厘米,2050年将上升50厘米。”考虑地面沉降等因素,报告指出,“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预测到2050年为4s一55厘米。” 另一部10年以前完成的研究,也曾经试图回答“上海沉没”这个问题。这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中,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人员,绘制了一幅地图。地图中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阴影,阴影面积是总面积的26%,现实中,它是跨越江苏、浙江、上海的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这幅地图表示,在没有防潮设施的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没阴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说,长三角富庶的多数城市,都将淹没于海水之中。 显然,海平面上升已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热点,不过很多年前它只是紧绷着科学家们的神经,流传在学术领域;而今,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下,地球意识觉醒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到这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灾难:这不是科幻电影,也不是传说,这是真实的世界。 艺术家三水就是一分子,由他创作的一组名为《外滩》系列的观念摄影作品2009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无事生非——七桩个案当代艺术邀请展》中亮相。他以独特的视角,以雾、水、建筑为主要元素,给观众展现了2050年淹没在水下的上海外滩万国老建筑群,用艺术的手法提醒世人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终极灾难。P24-29 序言 假如气候持续上升,上海将沉没。 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令人震惊。 这个被称作IPCC的国际性组织拥有5000名科学家,专门研究地球与人类发展的科学。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递交会议的报告指,如地球气候再如此上升,超越2℃,则地球生态将进入极其难以控制的状况。 科学研究模型已经显示出,地球每上升1℃,都将给人类文明及地球生态带来毁灭性打击,2℃是最关键的临界点。如果上升6℃,地球上的动植物95%以上灭亡,即可以说:人类末日! 这当然令人震惊!本书将这一研究结果与更多现象一起合著成书,绝非危言耸听,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保卫地球的时间,其实已到。 从某种角度看,似乎已经晚了。 我们曾隐约听说过地球温度在升高,也隐约听说若持续升高会危及生态。这种隐约让我们漠不关心或迟疑了很久。美国政府曾经对《京都议定书》带着嘲讽之意,可哥本哈根会议美国政府又显得那么着急。这说明,气候异常升高的严重状况已令全世界各国的领袖们意见统一,只是晚了很多时间。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会给你带来麻烦的,不是你未知的事实,而是被你信奉不疑的错误事实。 百川入海。人类从远古开始,一代一代依水而居。最终,最靠近水的人类得到最先的发达,因为这里最容易生存并交易。这种地方被称为三角洲或黄金三角洲,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人类有错吗?没错,三角洲逐渐变成了城市,超大城市,因经济繁荣而人口众多,人们不断奔向富裕和繁荣,奔向文明。 为了保证三角洲不受水灾,几乎所有国家在河流的中上游建坝治水,以图国富民安,却不想,泥沙不再冲向三角洲,过去的三角洲平原缺少了壮大的基础,反过来被海水涨潮退潮不断地冲刷及动摇。十年看不到结果,一个世纪却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还是人类的工业化导致了气候上升,而气候上升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首当其冲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中又以三角洲城市为主体。海水上升s米,上海可能就没了,当然东京也可能没了,台北、高雄、纽约、伦敦、曼谷、威尼斯、旧金山、悉尼……海水上升是世界性的,关乎地球,没有国界。 一切取决于气候,而气候则取决于人类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的破坏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又取决于人。人类能否在发现地球气候规律时,表现得更克制、更科学,从而与我们的母体地球共生。我们相信,这是一种“更文明”。 阿里巴巴的马云说:我觉得地球真正在痛苦,我们说人类在痛苦,其实地球比我们更痛苦,我个人觉得地球养30—40亿人是最舒适,而地球现在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现在是70亿人口,据说本世纪超过100亿。 20世纪,是人类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好,好在世界总体和平,世界各国忙于发展经济,满足国人对生活的需要。这个时代,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不再是少数西方国家,而是整个第三世界都在动。和平给人类带来了安定和幸福感。 最坏。坏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人类对地球生态进行了大规模严重的破坏,直至气候异常变暖,资源枯竭。人类的这种无节制的行为让地球无法承受。 不可捉摸的气候已不像过去那样四季分明,有着明显的规律。不,2009年冬,欧洲很冷,全球在气候总体较暖的背景下突然没有再现暖冬气候。中国却发生很古怪的气候现象,突冷突热,一天可以升9℃,一天也可以降9℃,水就更奇怪了,一些地区不停的降水,一些地区干旱到百年一遇的境地。 人类太相信自己了。不断地在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地基上建高楼,一座超过一座,壮观、奇迹、只是不知何时是终点。迪拜更是填海再造,不惊世不罢休! 对人类而言,三角洲提供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便利。起码现在,三角洲城市的确已经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拥有一座座著名而文明城市。难道:越著名越毁灭,越文明也越毁灭?海平面上升,最先摧毁的正是这些地方,然后从三角洲溯江而上……人类无法接受! 我们可以打开卫星地图,仔细看看,看看沿海的陆地都是些什么地方,是不是有赫赫有名的纽约、伦敦、上海?那些紧靠大陆城市和海岛国家就更危险了:马尔代夫、日本的东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还有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国……所以说,人类无法接受。 21世纪,太多不确定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程度不确定,经济反弹直至是否可以复苏不确定,玛雅预言所指外力破坏不确定,气候究竟升高多少不确定…… 人类的盛宴是否该结束了?上个世纪,空调被当作10大发明加以推广,居功自伟。可也许空调是气候上升的最大推动者,人类已无法想象在没有空调的地方生活,尤其是城市。汽车也是气候升高的“功臣”,它带着空调,陪伴人类四处奔走。这样的盛宴是否应该被叫停?如果面对毁灭,是否可以不要这些?可是,近70亿人,每人都在追逐文明的结果:舒适、享受。谁能让这一切停止或减缓呢?!哥本哈根会议?那个争吵不休的会议总是在指责别人!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地球运行的规律是否存在悖论?人类的文明一定会带来地球的制裁?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对此有“惊人建议”,他说,从地球的角度来考虑,理解它希望人类完全消失才能使大自然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想法。这个想法无异于“地球最好没人”。鸠山的讲话不知如何理解。 中国也有句老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现在似乎有种顿悟,为何香港富豪们喜欢把房子建在半山,此乃喜欢水又怕水也! 如果气候上升让人类无法应对,如果我们的上海、广州、台北都将被淹,而人类又毫无办法,那么,我们只能祈求上仓:但愿IPcc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 可是,在看过一张张现场比较照片和一份份报告,以及科学家一句句诤言相劝,并且政治家开始为此忙前忙后后,我们选择:相信。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不断默语:“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那是文学的、精神的。这一次,关于气候,生存还是毁灭,对人类来讲却是纯粹物质的……本书基本没有文学性,研究团队努力做的只是尽快再尽快,告诉尽可能多的人:自律,并关注地球。 本书取名“上海沉没”,只是因为当今世界上海城市影响力之大,其实,本书也可以取名广州沉没、天津沉没或深圳沉没,也可以取名纽约沉没、伦敦沉没、孟买沉没、东京沉没、悉尼沉没等等。本次危机是世界性的,没有国界,再次特请注意。 2010年3月20日于深圳 后记 本书是《地球危机系列丛书》的第二卷。 在编写本系列丛书第一卷《2012地球悬念》中,当我们从地球的高度,客观全面探究了2012年会不会成为地球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会不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终结时,发现,即使2012的末日预言最终沦为了末日流言,然而全球城市面临的劫难却是真实的。 电影《2012》引发了全球民众对地球危机的高度关注。然而早在此之前学术界已经对气候异常有深度研究和探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验潮计最先发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端倪,同时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从1970年起也屡次证实了这个趋势。 许多气候专家发出警告,如果气温持续上升的话,人类将遭受毁灭性的灾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史耐德教授甚至明确认为:“我非常担心未来两到四世纪,海平面会上升2—5米,一旦这个过程开端,我们叫做临界点,你恐怕就无法再回头。” 之所以“无法再回头”,是因为大海哺育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花朵开在大海的边上。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带,世界各地共有3351座城市位于海拔低于10米的沿海地区。所以美国西雅图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暨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Peter Ward)毫不犹豫地指出:“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整个文明都依赖于海平面的稳定。农业、交通、工业、城市建设,所有的一切都将随着海平面的急剧上升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海平面上升绝对是气候变暖最为严重的后果,远远超过农作物减产或可能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平日里人们谈论更多的却是后两者。” 然而更糟糕的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原以为要在数百年后才预计可能出现的海平面急剧上升提前了、加速了。 于是,上海、香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赫然站到了劫难城市的最前排。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些沿海城市在经受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的同时,还经受着地陷的拷问。工业化的无度、城市化的加快,人类在追求丰裕物质生活的途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专家曾经对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136个沿海城市进行了调查,认为“目前受到百年一遇风暴洪灾威胁的财产总数相当于3万亿美元,而到2070年,海平面即使仅仅上升50厘米,这一数字也会达到35万亿美元!同时,受威胁人口数量也将从4000万增加到1.5亿……” 地球是否已经积重难返?人类该怎么办?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登义的观点基本能够代表大多数专家的看法,“人类不要再给它‘火上浇油’,人类应该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给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争得一点时间!” 这也是本书的终极祈愿。 我们由衷感谢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感谢该会给予我们的研究报告支持。同时我们也由衷感谢书中涉及到的各个学术领域的专家们,感谢你们的刻苦研究和辛勤付出。 同时,也由衷邀请更多的读者和我们一道关注地球危机系列丛书第三卷《不只上海沉没》,关注更多我们居住的家园、关注更多我们向往的城市……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